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0日 19:04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_静脉炎护理措施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5-29 06:38:20 浏览数: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84-01  【摘要】经过分析静脉炎发生的原因,综述相关防治护理措施,运用相关技巧加强预防和护理,从而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静脉炎技巧预防护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后引起的静脉局部疼痛、红肿、水肿或局部条索状,甚至出现硬结的炎性改变,是静脉输液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观察室病人周转快,补液量多。两年来,我们注意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我科住院患者出现静脉炎15例,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的静脉炎分级指标共分Ⅲ度,其中Ⅰ度10例,Ⅱ度4例,Ⅲ度1例,男8例,女7例,年龄35~81岁,平均58岁。15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全部治愈。
  2.静脉炎的类型
  2.1、机械性静脉炎:
  1)不正当的固定方法:穿刺部位未固定牢靠,造成针管的滑动。
  2)选用的导管管径太粗,刺激血管壁。
  3)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处,由于关节活动造成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发炎反应。
  2.2、化学性静脉炎:药物稀释不足、输液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度过高、留置针材质的差异性皆是造成化学性静脉炎的原因。
  2.3、细菌性静脉炎:通常与消毒方法不正确、穿刺技术不良、输液套管无菌状态的破坏、导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3.技巧
  3.1如何配制液体
  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3.2 如何选血管
  (1)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1]。
  (2)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因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流且无静脉瓣,逆行输液速度不会减慢。
  3.3如何确定静脉穿刺进针的角度
  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15°~30°,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更易穿刺,且由于角度大,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少,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1]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3.4如何控制滴速
  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即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工作人员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等结果,从而达到接受滴速的目的。
  3.5更换液体的技巧
  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加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掌握更换液体技巧,可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和预防滴管内液面降低或流空使空气进入静脉,给患者造成空气栓塞的隐患。
  3.6拔针的技巧
  根据经验发现:最佳拔针时间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
  3.6.1传统拔针法 用棉签按压针眼处拔针,这种拔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1)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2)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
  3.6.2无痛拔针法 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
  4.预防
  4.1静脉炎主要以预防为主,用药前护士应该详细了解药物的药理特性、使用方法及配伍禁忌,选择适当的部位穿刺,避开肌腱、韧带和关节,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如严格消毒皮肤,使用无菌敷料严密覆盖针眼等,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或疼痛,刺激性强的药物应稀释或缓慢滴注并密切观察有无输液反应,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同时要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尽量避免针眼感染和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原则上输液血管若出现红肿疼痛等反应应立即予以拔除,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再度穿刺已受伤的血管,受伤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4.2化学性静脉炎的治疗,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主要依靠预防。目前有以下措施:
  1).用药前仔细观察注射部位的组织完整性及其状态;
  2).注药前先向血管内注入5~10ml生理盐水,以确保静脉血管通畅;
  3).应选择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靠近肌腱、韧带和关节,避免在有皮下血管或淋巴管部位穿刺及24小时内被穿刺过的静脉穿刺点远端避免再次穿刺化疗;
  4).注射化疗药物时应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红斑、水肿或疼痛;
  5).化疗过程中刺激强的药物与刺激弱的药物交替使用;
  6).使用预防静脉炎的药物:喜辽妥;
  7).静脉炎发生后,给予硫酸镁湿敷,或金黄膏外敷,或喜辽妥,冻疮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或采用高渗葡萄糖与VB12混合液外敷治疗静脉炎效果良好。
  5护理
  5.1发生静脉炎,应立即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消失,弹性恢复方可使用。
  5.2采用红外线灯照射疗法,每日2次,每次20~30 min,红外线的热作用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而止痛。红外线照射后,使血管扩张,从而加速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消散而消炎。
  5.3采用硫酸镁湿热敷,疗效较好,或者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每日更换1次,治疗静脉炎疗效确定。或者用鲜芦荟汁沿血管走向均匀敷于炎症部位,每3~4 h敷1次,并将患肢抬高,在局部敷药的同时配合红外线照射15~20 min,必要时配合应用抗生素[2]。
  5.4如遇液体外渗引起局部肿胀时,可将新鲜马铃薯洗净再用冷开水冲洗,切成厚度为0.2~0.3 cm片状,贴在液体外渗的肿胀部位,贴时范围稍大于肿胀区域,并用纱布包裹后胶布固定,每隔2 h更换1次,直到肿胀消退[3]。
  静脉输液是护士的基本功,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有不少技巧。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提高静脉输液技术,探索发掘静脉输液新技能。苦练一针见血技术,为患者减轻痛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刘素芬.邵翠菊.静脉穿刺最佳角度的力学探讨.黔南民族医专学报,1998,(2):114.
  [2] 张银珠.紫外线照射配合鲜芦荟汁局部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交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8,22(8)。 
  [3]周学军,赵欣亮,荆蕾蕾.马铃薯贴敷治疗静脉炎致过敏反应1例[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5)。

推荐访问:静脉炎 护理 预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