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19:29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征文

发布时间:2019-05-31 06:57:00 浏览数:

  摘要:当今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为着眼点,分别从关系、目标、方向、途径四个方面,借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和指导意义,探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实效性
  随着我国社会多样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已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凸显出固化的趋势,教育效果也不理想。借鉴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全过程,真正为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能够有效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向务实和创新,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关系上:内容对应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狭义的内容应该重点是“五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2]但与目前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意识形态的淡化思潮等关联,学界多数学者认同其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四个方面,当然也有少数学者把心理教育纳入其中,笔者认为如此一来,过度泛化,而且即使纳入其中,也可算做思想教育中的部分内容。
  在谈到两者的关系时,学术界经常用到三个词语:指导、引领、融入。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引领、甚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反过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体现的内涵。为什么二者的关系能如此的相辅相成、水乳交融呢?笔者认为,根源在于内容的对应。思想教育对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对应社会主义荣辱观,民主法治教育对应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二、目标上:短板突出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3]在新时期多元化趋势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在“90后”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价值观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如何?笔者仿制三份调查问卷,对本校从大一到大四各100个样本进行了调研,结果见表1-3。
  由表中数据可知,超过90%的同学认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以及学习、工作和生活受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工作影响巨大,并且觉得学校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工作进展的很好;同时,从第三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出,在超过83%的同学眼中,影响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育方法。
  可见,大部分高校学生觉得学校对德育工作重视不够,以及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效果不明显;超过60%的同学比较喜欢的德育活动形式则是基于实践的公益活动;同时校园环境、校风及德育课程是同学们比较青睐的德育工作。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大多数学生对法治教育是持欢迎态度和充满信心的;但也有部分学生的法律常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进展良好,适当地改变其教育方式可能会使教育成效更上一层楼;但学校的道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却是两块“短板”,要全面调整,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整体加强。
  三、方向上:指导明确
  在新时代背景下,固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严重滞后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过程中问题频现:内容缺乏时代感、层次性;方法过于形式化、强制化等等。[4]社会主题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多元化文化背景下,为坚信理想信念,引领社会思潮,提供道德规范、激发社会活力、促进人的发展而提出的有机系统,它的出现对于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以人本理念为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拒绝和逆反解困。思想政治教育从党建初期开始,一直被视为一种“形而上”的理论,其主要目标定位也是为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目的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统一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在引入大学课程体系以后,由于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旧有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没有结合实际,结合社会的发展,创新改革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滞后,教育方法简单,所以当遭遇民主法治思想活跃、知识面宽广的新一代知识青年以后,就会显得草率,显得死板硬套,显得格格不入,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限于提口号、讲要求,教育内容和方法经常受到非议和抵制,造成教育效果流于表面,甚至起到了相反的负作用。[5]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重塑人本理念,教育模式尽可能的贴近学生,围绕学生,想学生所想,才能赢得教育对象的认可。
  2.以唯物论观点为个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责任正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思潮泛滥,各种社会矛盾增多,各形社会现象齐聚,有好的、有坏的,有歌颂的、有责难的,虽然大学生总体趋向积极进取,强调自身价值的实现,但在思想深处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看法。[6]作为当代大学生,能否以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评价改革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绩,认清人心所向的主流和支流;能否在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斗争中辨别真伪,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立场;能否实事求是地看待目前我国所处的社会阶段,正确处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能否前置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敢于承认并勇于担当个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责任,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灵拷问。
  3.以知行合一切实改变政治务虚、基础文明薄弱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另一种表现就是知行不统一,知行严重脱节,“知”多“行”少,甚至不“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些学生记住了不少理论,懂得了不少大道理,谈心得讲体会是一套一套的,演讲时也是激情澎湃的,但是一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就显出言行不一的状况。有的学生在理论上,在大道理上,似乎什么都懂,是“语言的巨人”,但在学习态度、公共秩序、文明礼貌等基本方面却常常违反纪律,表现为“行动的矮子”。尤其,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在享受国家学校政策资助的同时,却不知道爱国,不知道感恩,在校期间不刻苦学习,毕业后不愿主动承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缺乏奋斗意识,不肯吃苦,都折射出基础文明教育薄弱的现状。   四、途径上:实践体认[7]
  1.对于思想教育,改革教育手段与方法,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观念上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教与学是个双主体互动过程,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发现、体验、实践知识的过程,提高对过程的关注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学能力。教学方法上,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结合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层次,选择使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学法上,尽量做到四个“结合”——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研讨相结合;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研究理论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结合。
  注重实践性教学,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与课堂教学内容相配套的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努力构筑起课堂教学、日常行为养成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书育人体系。经常组织学生针对某个社会专题开展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锻炼学生广泛阅读、收集资料、积累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的思考力,逐步增强他们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于政治教育,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尊重差异,引领主流舆论倾向。构建完整、通畅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控学生思想动态。每个学期开学初,学工处、新生部、校团委、各学院团委等学生工作部门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学生座谈会、学团干部走访寝室、召开党支部会等传统渠道或者通过论坛、博客、BBS、QQ群等现代交流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重点出发,了解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经济热点、社会焦点问题的看法与态度,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择业就业、学校改革的定位和认识等,总结大学生不同学涯阶段的思想特点,提高工作针对性。各年级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个体思想状况,帮困解疑,并结合其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引导。
  多种传播媒介方式共用,潜移默化地引领主流舆论倾向。要充分利用学校电视、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网络等多种载体,利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学术论坛、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广泛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让社会成员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努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中,使主流意识形态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充分关注人们多方面的心理感受和精神需求,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提高其发奋学习的自觉性。
  3.对于道德教育注重共情关怀心理疏导,由显性到隐性过渡。由“灌输法”向“共情法”转换。灌输法是推行思政教育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曾经得到过有效的验证,但是在把它借鉴到道德教育过程中时,由于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均发生了深层次变化,难免会得到南橘北枳的效果。灌输法较适合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刚到中国时,党员干部文化水平不高,只好采用死记硬背和填鸭式的教学来达到初步效果。而道德教育是一个实践过程、一个习惯化的过程,其从行为到习惯,从认知到品质,整个过程不需要高深理论作为支撑,即使中间有需要提高道德认知的地方,也不能改变其实践教育的性质。如今,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改变,大学生都受到过良好的社会教育,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对于这么一个高知识人群,灌输法肯定得不到认可。心理学领域有个词叫“共情”,指的是在与他人交流时,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共情,才能让教育对象感受教育的召唤和力量。
  由“显性式”向“隐性式”过渡。当前,在道德教育中仍然过多地保有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痕迹,善恶分明,显性教育、正面宣传为主,树立一些超出一般人思想道德境界的超级典型出来,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很难起到引领和模仿的效果,这样直白的宣传的结果造成人“脸谱化”的趋势,缺乏生活体验,事实不充分,形象不丰满,事迹不生动活泼,缺乏艺术色彩,很难深入人心。[8]为扭转显性式教育带来的肤浅现状,从学生进校开始,就要以发扬与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为切入点,加大有关人文素质、科学精神、艺术修养、文明礼仪教育力度,切实提高修身明德意识。就应注重文明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教育,将高校道德教育与知耻厌耻教育密切结合,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树立道德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就需在教学管理中,引入熏陶式的教学原则,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从艺术作品中,从教师身上,从教学管理中,点滴融入爱国、责任、进取的思想理念,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实现道德内化,从而达到完美的教育效果。
  4.对于民主法治教育以人为本贴合实际,培养独立人格。贴合实际,准确定位。在中国的学术界,法制教育的独立地位一直都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许多官方文件中,至今还把大学生法制教育放在道德教育或者政治教育的附属地位,在道德和政治的夹缝中艰难成长。其实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入,在国民经济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自然会要求制定更多的法律规则来确保自由贸易,会要求开放政治环境来保障个人权益。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应该更快、更主动地适应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接受更多、更全面的法制观念教育,只有初步掌握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础法条的原则和内容,才能更容易地融入并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去。综上所述,高校应该在培育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更多场合和机会,学习掌握法律知识,拓展知法、守法、用法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需求,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爱护规则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民主法制国家的建设。[8]
  整合资源,革新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影响改造、教育人。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成就动机、道德标准、生活态度无一不与急剧变化的中国社会相连。[9]要抓住契机,整合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结合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历史比较、发展比较和中西比较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和西方的科学、民主、开放、法制精神,培养独立的人格。结合国内重大事件,无论是历史实践还是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无一不牵涉着那些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大多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素材,要适时抓住契机进行现实的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教育。结合改革开放,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大学生,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参与实践中,才能把爱国热情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 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刘基,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反思与重构[J].求实,2011,(12):93-94.
  [3]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 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82-83.
  [5] 郑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9.
  [6] 王思源.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D].沈阳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7] 卢少求.高校道德教育应采取的改革措施[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1):142.
  [8] 贺卫方.法律教育散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
  [9] 冯海燕.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91-93.

推荐访问:实效性 增强 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