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19:33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爱情美文 >

[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或行为偏常的影响及学校对策]影响个体心理行为因素

发布时间:2019-06-04 06:57:49 浏览数:

  〔关键词〕心理偏常;家庭教育;误区;学校对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来自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综合,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初始、最长久、最具体、最深刻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
  2012年初,我校心理科研组结合学生咨询中常见的行为及认知障碍等心理问题,对三年级至九年级学年段的在校学生、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做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问卷调查,并通过家长座谈会和典型个案等方式开展了研究。研究发现,导致学生心理及行为偏常的家庭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家庭教育内容单一或缺失
  我们认为,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综合型的社会教育。在为家长普遍认同的以知识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认知水平的建构之外,良好的品行教育和适宜的法律法规教育也应该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可想而知,如果家长不能适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意志、情操,不能帮助孩子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等良好的道德观念,不能适时地对孩子进行社会法制观念的教育,我们的家庭教育在为孩子成长护航的道路上就无法走得太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育内容缺失现象,个别家庭的教育内容极为单一。这些学生家长受自身限制,或是受社会上不良意识形态的干扰,在教育动机、方式等方面存在误区,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接受教育的第一环节上受阻。
  二、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潜在问题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受应试教育环境和社会人才观的影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把追求高分放在家庭教育的首要位置,或者把素质教育理解为孩子要在某个方面出类拔萃,将过高的期望强加给孩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重智能开发,还是重知识传授?
  知识积累和智力发展的主次似乎不应该成为今天教育问题争论的焦点,然而现实中,有些家庭仍然将能背几首诗词、能解几道难题等同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不顾及孩子的兴趣和接受能力,主观生硬地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
  2.严格要求孩子,还是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
  随着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家长对孩子的培养理念正发生着变化。然而该对孩子严格约束,还是依从支持?观念的冲突让家长无所适从。
  3.重精神给予,还是重物质保障?
  物质保障的确重要,然而心灵的成长却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人必修的课程,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应当保持步调一致。
  4.重社会性培养,还是重个性化培养?
  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同时又具备鲜明的个性特质,活出真我,尺度很难把握。
  5.是维护统一的观念,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
  家长对孩子的发展有自己的设想和规划,但自己对孩子成长的理解很可能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学校老师之间存在分歧,可能使教育作用相互抵消。
  依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同心态,我们将意识缺损型的家庭教育描绘为如下几种:
  1.驱役式
  孩子成为附属于家长的一种工具,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支配孩子的行为,孩子在家长的威严下“战战兢兢”地成长。我们将其分成两个亚型:
  第一亚型:家长教育孩子方式粗暴、线条简单,有时还因“恨铁不成钢”、急于求成而滥施暴力。在这种亚型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时刻都在家长的严密控制之下,担心受到斥责和打骂,家长的身体惩罚或心灵施暴成为了他们的梦魇;
  第二亚型: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反复无常、变幻不定,高兴时晴空万里,烦躁时疾风骤雨,让孩子对家长的恒常性丧失信心,面对家长无所适从,心灵压抑、思维混乱。
  2.抱持式
  孩子是母亲襁褓中的宝贝,怎么看都顺眼,什么要求都尽量满足,父母的怀抱就是孩子的世界,孩子应有尽有。我们将其分为三个亚型:
  第一亚型:家长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各种生活需要,甚至一味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使孩子被滋养得四肢不勤、人格缺损;
  第二亚型:孩子的缺点被家长的爱无私包容,家长会最小化孩子的过失,无原则地支持孩子的错误,庇护孩子由于阅历浅薄、知识贫乏、判断力微弱而导致的错误行为,让孩子在错误的是非标准中成长;
  第三亚型:家长认为孩子就像自然界中的小树一样,有时候会长出一些枝杈,但长大了自然会挺直,用“自然天成”的观点指导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在成长中失去了规范和节制。
  3.娇纵式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灌注了太多自我,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再生新客体,用滋养自己幸福感的方式去滋养孩子,最终培养了孩子的虚荣。我们将其分为两个亚型:
  第一亚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成果过分奖励,认为“考得好怎么都行”,偏重物质奖励,使孩子的心灵在物质享受的刺激下,物质欲望不断滋长,甚至养成贪婪心理,不思进取;
  第二亚型:家长“理所当然”地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认为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所在,众星捧月、甘于奉献,在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自我中心思想,让孩子正常的社会性发展受到阻碍。
  从在家长座谈中收集的资料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家长都缺乏对教育的理性思考,没能将教育的失误归结为自身的原因,没能将孩子的成长跟家庭教育联系起来,有的家长甚至还固执地认定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是“命中注定的”,否认成长的可塑性。
  反观我们的咨询个案,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尚未成年,他们的心理状况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主体行为表达的简约化和浅表化处理,面对挫折处境时他们会以简单的应激情绪应对,因此个案在咨询内容、表现形式和咨询效果上具有很强的独特性。
  如果这个时期,孩子在家庭中与家长缺乏沟通、得不到家长的尊重接纳,失去了来自家庭的基本心理保障,就会导致诸多心理问题。而传统的教育思维模式通常将剑锋直指孩子,作为孩子成长监护人和陪伴者的家长永远都穿着“拯救者”的外套,扮演着“审判官”的角色。于是明明是家长生了病,但却让孩子吃药,吃不好说明不对症,于是再看医生再吃药,不惜代价想把“孩子的病”治好,还要美其名曰“为孩子负责”。通过咨询,我们最终让家长意识到,存在于家庭和自己身上的问题才是孩子心理问题的真正病因,“解决孩子问题,先从自己下手。”因此,对家长的教育和培训必须与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孩子也无法选择父母,但是学校可以利用其教育资源,对家长进行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利用家长学校等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引导模式,从而优化家庭资源,让家长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对待孩子的成长。
  我校将心理健康知识引入家长教育。在家长培训中,我校由心理科研组承担了主要的培训任务,结合案例分阶段让家长明确如何爱孩子、调整心态、换位思考,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让家长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情况。要求家长学会欣赏孩子,懂得孩子成长的过程充满喜悦欣慰,应该以欣赏的眼光对待孩子成长中的所有问题,理解“成长总需留下痕迹”的道理。
  我们希望更多的教育研究工作者与我们一道努力,引导家长利用心理健康知识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最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辽宁省本溪市张其寨中学,本溪,117000)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何 妍

推荐访问:对策 因素 影响 心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