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1日 16:51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_借助有效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发布时间:2019-04-18 06:34:13 浏览数: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也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课程。它以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抓不住活动的本质,一味的为活动而活动,结果使课堂教学看上去热热闹闹,但效果却不尽人意,有时甚至与教育目标相去甚远。那么,如何开展有效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呢?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一、要明确活动目标
  教师在采用活动化教学方式时,必须把握教育内容与学生现状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育目标,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于本班学生的活动方案,使“活动”为实现“目标”服务,从而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上《我的课余生活》一课时,我根据农村学生家庭情况差异很大,学生课余生活多样的特点,对教材中的调查内容进行了拓展,不仅设计了课余生活满意度调查,而且要求学生以最近的一个星期日为例,做一份自己的课余时间活动情况记录表,并对班级学生的课余活动情况进行简单的统计。这样的活动设计既能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课余生活的真实情况,同时也为学会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奠定了基础,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要明确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是活动主要由学生来完成,而且要考虑学生参与活动的面,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可爱的地球》一课时,设计了“科学畅想,遨游太空”的活动,教师为学生准备了耳麦等道具,让学生模拟宇宙飞行,将本课学习的知识进行串联,说说看到的情况。当第一名学生上台模拟时,下面的学生兴趣还比较搞,但到了第二位、第三位,没有表演机会的学生很多便开起了小差。教师只顾及表演的学生,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如果设计时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参与面,多准备一些道具,先让学生分组模拟,然后有选择的让一至两组上台展示,相信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三、要丰富活动的形式
  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课堂活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小学高年级常用的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不同的阶段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通常在课前准备阶段,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户外活动,如让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收集资料等。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可以相机切入一些短小的活动环节,如游戏娱乐活动、表演欣赏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讨论交流活动、成果展示活动等;在课后延伸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学校、家庭、社区开展以应用、实践为主的活动,如参观游览、社区服务、小课题研究等,以达到“以活动促巩固,以活动促发展,以活动促践履”的目的。
  四、要创设适宜的情境氛围
  活动设计要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得到自主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学习的自主活动的教学情境,应该从心理氛围的创设、教学模式的创设、人文环境的创设、自然环境的创设等方面综合考虑,可以在指导与参与,互动、分享成果与创意中多层面地展开。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有多少人为了我》时,教师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了解学情,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劳动者寻访调查活动,并在活动后完成了调查表。课中,学生自由讨论,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和感受。最后,学生利用千纸鹤传达情意,对周围认识或不认识的劳动者表达感谢之情。教师引领着儿童从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到逐渐学会自我感悟,让学生在自主体验的空间中获得情感的升华与理性认识的提高。
  五、要贴近学生实际
  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的时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以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切感。对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学习内容可采取删减或替换的方式,增添一些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近的内容。
  如教学《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时,考虑到农村学生很少有外出旅游的经历,对祖国的名胜古迹了解甚少的现实基础,我采用从家乡的景点入手,课前组织学生游览离学校不到三公里的海洲湾旅游度假区的活动,课内先让学生畅谈这次旅游见闻和感受,增强爱家乡的情感,然后以播放视频和图片的形式介绍祖国的名胜古迹,最后以度假区中的一些景点为例让学生明白怎样区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设计真正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六、要保证学生活动时间
  只有充裕的时间保证才能使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我们要灵活地运用活动计划,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早做安排。而此点往往被很多教师所忽略,在活动设计时往往以本学科教学需求为中心,不从学生角度考虑,安排的活动任务无法让学生完成,有的反过来还会责怪学生“懒惰”。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来看,要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首先要求教师密切与班级其他科任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联系,关注学生的近期学习、生活内容,协调安排活动时间;其次要对学生完成活动所需时间做出较为准确的预计,以合理安排教学的各项内容;另外,活动前教师必须给予有效指导,提高活动效率,节约活动时间。
  七、要及时恰当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给儿童以取得学习成绩的欢乐,唤醒他们隐藏在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在活动中,除了要让学生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学生认识的终结。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性评价和活动结束后的总结评价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参与活动的情况作出正确、民主、的评价,以此来促进自己更好地展现在下一次的活动舞台中。评价可以从学生参与的状态、参与的广度、参与的品质以及参与的结果这些方面来进行。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坚持以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为主,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八、要重视课外实践应用
  很多教师往往由于安全、时间、精力等方面原因,只重视课内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而对课外活动不够热心,这样极易造就一个个课堂上与生活中表现截然不同的“双面人”。其实《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天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再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消化、理解,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例如在学完《我们给自己定班规》后,教师结合班级情况,让学生们找找自己班存在的问题,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把班级里存在的问题都列举出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给自己的班级制定规则。课后,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从改进自己的班集体的角度出发,针对班级里出现的问题,每人制订了一份详细的班级规则。教师把他们制定的规则进行集中整理后张贴在墙上,取名为“我们的约定”,每周五反馈,及时评价,鼓励。孩子们都很自觉地遵守自己的“诺言”,一些不良的现象也都及时改正。
  总之,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并善于把握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一定能通过有效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推荐访问:借助 教学效果 提高 活动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