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16:43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短篇美文 >

【特菜不特满京城】 福满京城

发布时间:2019-05-15 06:31:10 浏览数:

又是一年冬来时。回想十几年前冬日里北京市民餐桌的“白菜、土豆、萝卜”老三样,到如今超市、农贸市场几十个品种的新鲜蔬菜,北京市民的“菜篮子”里蔬菜品种是越来越丰富。黄色的彩椒、绿色的西兰花、红色的芹菜……不仅仅看着鲜艳,吃着也别有一番味道。说起这些特殊“身份”的蔬菜可不简单,它们有一个总的名词:特种蔬菜。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国外事、外贸及旅游事业空前繁荣,为了满足各涉外宾馆饭店、旅游行业等特殊配菜供应的部分需求,开始从国外引进“西菜”品种,“西菜”属于特需供应,市面很少见,人们称这类蔬菜为特菜。由此,我国进入了有“特菜”生产的蔬菜发展史。“动态”的特种蔬菜概念北京是一个拥有25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提起蔬菜,百姓感触最深的是,以前“有啥吃啥”,现在“吃啥有啥”。 北京市的特种蔬菜生产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1983年,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始从国外引进西兰花、荷兰豆、生菜、紫甘蓝等少数特菜品种。1988年,北京市专门成立了特种蔬菜种苗公司,会同市内其他农业科研部门共同开展特种蔬菜的引进、试验、示范、栽培及种子推广工作,由此,北京市特菜产业进入了引种、自繁、推广的发展轨道。特菜,顾名思义,就是特别的、不同于一般的蔬菜,它是相对普通菜、大路菜而言比较稀有的一类蔬菜,简称为“特菜”。专业上“特菜”是指从国外引进的“西菜”和我国某些地区的名、特、优、新蔬菜的总称。特菜大多含有特定营养,风味独特,有的种类还有一定的保健防病作用。特菜具有区域性,例如,菜心在北京算作特菜,在广东则是大路菜;特菜具有时效性,如西芹、西兰花、紫甘蓝在上世纪80年代算是特菜,现在已是大路菜了。特菜根据其来源和用途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以球茎茴香、宝塔菜花、彩色大椒为代表的由国外直接引进的品种;二是以红色芹菜为代表的自繁培育新品种;三是以芥蓝、紫背天葵等为代表的异地种植的名、特、优品种;四是以荠菜、马齿苋、蒲公英为代表的人工选育驯化的野生蔬菜;五是以樱桃番茄、樱桃萝卜、朝天小辣椒等为代表的形状小巧、品质鲜嫩、安全、早熟、商品性好的袖珍蔬菜;六是以观赏羽衣甘蓝、薄荷叶、观赏茄子等既可以观赏又可以食用的赏食并用蔬菜;七是以软化栽培的软化菊苣、苗盘纸床栽培的香椿芽、萝卜芽等特殊栽培法生产的蔬菜。三十载特菜品种新旧更迭从1983年率先引进国外特菜品种到如今,北京特菜产业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风雨历程。1988年到1990年,北京市相继建成2200亩特菜生产基地,从事引种、筛选、示范、推广工作。特别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召开,为北京的特菜生产带来了良好发展契机。为满足亚洲各国友人不同的饮食习惯,北京市农业局在小汤山建立了特菜示范基地,即现在的北京特菜大观园,进行引进特菜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特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农业局开展了一系列特种蔬菜试验示范项目。在此期间,北京引进、筛选出120多个适合京郊生产的特菜品种,使特菜品种的供应达到了系列化、均衡化、常态化。2008年奥运会更是为北京特菜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满足奥运会特菜供应的需求,北京特种蔬菜种苗公司从世界各地引进200多种外国蔬菜,如俄罗斯的红根甜菜、埃及的黄秋葵等等,极大地丰富了特菜品种。奥运会期间,仅北京供应鲜切蔬菜就达90个品种133个品项。奥运期间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使特菜的生产经营在全市得到迅速推广,并发展到浙江、云南、东北等全国各地,北京特菜基本上形成“特菜不特满京城”,特菜走进千家万户的局面。2005年,北京加速蔬菜产业的结构调整,开始了设施农业的大发展;2008年,设施农业全面提速;2011年,利用27.9万亩的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初步形成了“两区、两带、多群落”的新格局,以大兴、房山、顺义、通州和平谷五个区为主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有力保障了首都“菜篮子”市场供应。2011年,设施农业全年实现收入45.6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5倍,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特菜产业有先机作为国际大都市,北京人口众多,人均年蔬菜消耗量近500公斤,而人均耕地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8。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农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缩小,加上水资源的刚性约束,蔬菜产业必须以新、奇、特引领市场,这为北京特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和市场流通渠道对蔬菜产品的限制日趋降低,而级差地租和生产成本的影响程度日趋扩大,使北京蔬菜生产的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渐降低,北京地产大路蔬菜的竞争力明显下降,这为北京特菜发展提供良好空间,突出北京技术优势、示范展示优势、引领特菜发展的龙头优势。目前北京蔬菜产品结构仍存在“六多”和“六少”:即大路产品多,优质产品少;大宗货多,精品货少;普通产品多,绿色产品少;常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原产品多,加工品少;低科技含量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因而形成了丰产不丰收,产必歉收,甚至入不敷出的局面,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蔬菜结构调整势在必然。北京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特色蔬菜为重点,以无公害生产为基础,以绿色产品为目标,本着“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廉、你廉我转”的原则,精心实施品牌战略,充分发挥北京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技术优势,大幅度提高名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科技附加值,真正使农民达到增产增收之目的。特别的菜成了“新宠”在北京市经济总量中,农业的增加值仅占不到1%。但在高楼林立、“钢筋水泥丛林”的大都市里,“农业”不仅是人生命的加油站,滋养着人的“胃”,还滋润着人的“心”和“肺”。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的多功能性以及其日益显现的隐性价值,彰显着农业在首都经济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市在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及示范功能。特菜不仅仅可以填饱肚子,满足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更可以观赏、自种自收,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在特大型都市里,人多拥挤、环境嘈杂,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大,渴望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随着农村各类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观光采摘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成为现实。随着北京市设施农业和观光园区的兴起,一些园区推出了特色蔬菜观光采摘,颜色鲜艳的五彩椒、形状特别的麦克风南瓜、营养丰富且具有特殊功能的秋葵等特菜品种成为园区种植、市民采摘的新宠,通州区的“番茄联合国”、“南瓜大观园”等特色园区成为市民观赏、采摘的“乐土”。近几年来,“阳台农业”、“家庭菜园”等概念的出现,催生了特菜产业新的卖点,把菜种到自家阳台或者居室里,每天回到家都能感到春意盎然的生命之绿,更能品尝到没有污染的放心可口蔬菜,享受自种自收的乐趣,体会传统农耕的意境,却不用担心汗滴禾下土的劳累辛苦,高附加值的特菜正从田间走进普通市民的家中。小油菜、青蒜等生长周期短的速生蔬菜,番茄、辣椒等收获期长的蔬菜,苦苣、苦瓜等易于栽种的蔬菜,人参草、芦荟等不易生虫子的蔬菜深受市民欢迎。此外,盆景蔬菜更是特菜高附加值的一种尝试,矮化的各色番茄、红橙黄紫色的各种彩椒、朝天椒、微型南瓜等多种矮化蔬菜也搬进了市民的家中、办公室,一种全新的特菜产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

推荐访问:京城 特菜不特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