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1日 15:45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调研报告 >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四个自信)

发布时间:2020-11-12 19:24:47 浏览数:

【编辑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切实看清纷繁复杂国际国内形势背后的本质,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心得体会(四个自信)》,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十九届五中全会心得专题汇总 500篇  更多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和心得体会(四个自信)

  以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廷飞报道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百姓的追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从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到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提出新发展理念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有力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们着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取得重大突破,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高质量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总的要求,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交给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更加准确地把握新时代新阶段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新要求,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主题主线,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作为首要任务,以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紧扣党章宪法赋予职责,进一步明确了纪委监委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基本任务,是纪检监察机关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要胸怀全局,立足职能职责,更加突出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督促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障党中央政令畅通、全党在新征程中步调一致前进。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也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新阶段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落实“十四五”规划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至为关键。要从严从实加强自身建设,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把对党忠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自觉在践行“两个维护”上作表率。规范化法治化建设是纪委监委履行职责的重要保障,要严格限权、行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监督、防治腐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公平正义需要。要继续推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三转”,不断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科学性、严密性、有效性。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切实看清纷繁复杂国际国内形势背后的本质,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努力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和保障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破浪前进。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和心得体会(生态文明建设)

  解决生态文明领域深层次问题 还要靠统筹协调

  为什么中央要提出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要成效,但也应当看到,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此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特点,也要求我们做好统筹协调,以便生态文明各领域能够更好地发挥整体效能,协同共进。

  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进展如何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主要表现为: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五位一体”总体战略,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8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任务和成果,“四梁八柱”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和党章,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纵深推进。

  深入推进生态文明行政机构体制改革。组建自然资源部,将自然资源管理相关部门分散的职责集中统一起来,以实现权责明晰,更好地促进管控和保护自然资源。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海洋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职能划入,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在解决区域性、流域性、跨部门等问题上,不断优化机构设置,设立京津冀大气环境管理局,成立七大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在解决长期以来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环境监管职责交叉、多头管理问题上实现新突破。

  强化生态文明统筹协调法规制度建设。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首次写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大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制定出台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深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执法改革,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强化生态环境统一监管职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等制度改革。各地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创建示范、探索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统筹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协调发展,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统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前,在生产与消费、开发与保护、城市与乡村等领域,绿色化政策依然零散,不足以形成系统推动力。“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限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导致生态环保的根源性压力依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仍是重大难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监管分要素、分行业管理体制特点突出,生态保护统一监督管理能力薄弱。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赋予了生态环境部门统一行使生态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有利于实现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统筹。

  我国区域生产力布局、经济发展水平与自然资源禀赋反差较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东中西、南北等区域梯度差异更加鲜明。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流域性特征,统筹协调解决区域间、上下流域、城市与农村等生态环境问题难度较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需要统筹协调。

  目前,我国中央、地方及各部门间分类分级的生态环保事权责任划分明细清单仍不完善,带来许多生态环境管理“真空”现象,导致出了问题找不到责任主体,生态环保责任追究、监督机制难以真正落实。由于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特别是一些生态环保问题严重的地区往往是欠发达地区,难以实现财权分担,导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落空,甚至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地方保护主义。

  此外,在生态文明领域的立法、规章、标准等制定方面,部门化倾向明显,容易出现“立法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法律化”。生态环保分工需要不同职能部门间、跨区域政府间的分工和配合,目前很多机制都是“软性”协调,一些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如联席会议制、联合会审会签制等,统筹协调难度大,行政效率不高。

  如何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

  为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加强顶层统筹,建议成立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或中央生态文明委员会,组织起草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文件,统筹协调解决生态文明领域重大事项,建立重点区域、流域、领域生态文明联动协作机制,形成中央与地方、各部门、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盘棋”。

  其二,坚持资源开发管理与保护监管相对独立原则、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与统一监管原则,统筹资源监管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完善环境与气候、陆地与海洋、地上与地下等统筹工作,进一步调整职能、健全机构、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全面增强生态环保统一性、权威性、高效性和执行力。

  其三,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开展现行法律法规生态化和不统筹不协调方面的修订。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推进制(修)订资源环境类法律法规和经济民事法律的“生态化”。加强环境司法,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环境司法衔接配合机制。

  其四,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统筹整合现有主体功能区划、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功能区划,统筹划定落实好生态、生产、生活与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三区三线”管控边界。推动建立生态空间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实施严格有度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

  其五,建立更加全面的生态文明政绩考核体系,探索建立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双评价机制。强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监督问责。统筹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激励、社会参与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加大资金、人才、政策支持,统筹提升地方基层、边疆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等生态文明治理能力。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和心得体会(国内国际双循环)

  深化改革构建完整内需体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在坚持扩大内需中,消费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如何全面促进消费,尽快培育释放潜在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本报特邀有关专家学者分析建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扩大内需明确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这是基于近几年国内经济结构和国际关系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做出的战略判断和发展规划。扩大内需不能仅仅理解为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扩大政府支出带动民间支出的宏观调控手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扩大内需是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当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创新、调整和升级经济结构,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和拉动需求,以发展繁荣国内大市场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21世纪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例如消费取代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这些变化需要我们通过深化改革来积极应对,筑牢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增强内在活力与

  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举

  近1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外贸和出口依存度持续下降。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后,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突破50%和60%,2006年达到64.20%的最高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外贸依存度回落到50%以下,2019年中国外贸、出口依存度分别下降到31.71%和17.32%。另一个特征是,总需求结构中的“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有所下降。

  中国经济两轮(1998年至2001年和2008年至2010年)扩大内需使国内市场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2010年以来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进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特别是服务贸易在经常项目中占比快速提高,加上逆全球化潮流的兴起、民粹主义抬头等因素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以内需增长和国内市场为依托,经济增长呈现出内向化加强的趋势。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一个战略性安排。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要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和创新积极性,进一步做强做优中国企业,健全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和市场体系,不断提高中国产品乃至经济发展的技术和智能含量,拓展国内市场空间,发掘国内市场潜力。经济内在活力和发展动力增强了,既可以化解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又有能力和实力扩大国际大循环;竞争力提高了,产品和企业就可以不断走出去;市场和经济活跃了,外资外商自然会被吸引过来;经济实力增强了,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必将随之提高。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不能误读为“国内单循环”,更不是“自产自销”或“关起门来搞建设”。形成新发展格局需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高水平开放的同时抓好对内开放,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活动进一步放开,营造更宽松更便捷的营商环境。

  多途径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

  近些年中国经济内需增长的一个明显变化,是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和拉动都持续超过资本投资的贡献和拉动。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长逐渐转变到以消费为主要拉动力的路径上。

  一个经济体的实际增长过程和增长率的高低是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总供给是长期的推动力量,总供给能力决定了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及其趋势路径;总需求是短期的拉动力量,有效需求的规模和增速决定了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按多高的比例实现为实际的增长率,所以,从短期来看,总需求是决定经济实际增长率高低的主要力量。从中国经济目前的结构和发展趋势来看,内需不但是总需求的基本盘,更是在总需求中占比不断扩大的成长盘。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条件,是内需的稳步增长和内需结构与总供给结构性的适配性。内需包括消费需求和生产(或投资)需求。中国目前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人口超过4亿,有完整的产业结构,2000多万家法人企业,登记在册市场主体1.34亿户,内需潜力和国内市场空间巨大。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扩大内需,一是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居民创业和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和财富,把居民的潜在需要或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转化为有效需求。二是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性和配置效率,这既可以增加创业和就业机会,又可以提高生产者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三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四是加快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在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消费需求和生产需求增加。五是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面向农民的公共产品供给,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生产投资前景广阔。六是稳步推进城镇化,促进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长。广大农民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和消费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通过不断改革和发展逐步填平这块最大的消费“凹地”。

  为有效需求增长奠定稳定基础

  根据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是随着人均GDP提高而不断上升的,这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扩大消费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应该成为我们改革和发展的重点目标之一。

  通过深化改革形成公平的致富机会和公正的分配制度,使个人收入和财富稳定增长,为居民需求增长奠定稳定的基础。要在初次分配中贯彻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原则,在再分配过程中贯彻公平公正原则,同时发挥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要通过改革促进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增长,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不能把提高工资看作是提高居民收入的惟一途径,如果工资上涨快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提高,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或利润下降过快,不利于企业发展和就业增长。可以通过要素市场进一步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扩大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和就业机会,法律和政策允许劳动者合法兼职或可以有第二第三职业等途径来增加劳动者的收入。从长期发展来看,增加居民收入需要通过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来扩大居民的就业和择业空间,扩大居民的资产配置和投资选择范围,增加居民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通过发展各类层次的教育和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素质,提高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来增加居民的职业和工作岗位选择机会,使他们的报酬和收入不断提高。

  如果说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那么扩大居民消费就是这个基点的基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要破除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对立起来的错误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旨是通过新一轮的体制改革来增强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包括自主创新能力、总供给能力和内需增长能力。供给结构优化了、升级了,会引导居民消费增加,促进消费升级。

  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需要实施多措并举的组合拳。一是落实《物权法》和《民法典》的法律规则,在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上,从制度上完善私人合法产权和财产保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降低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和消费风险,使个人“敢消费”“积极消费”。二是拓宽个人创收增收渠道,保障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同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消费品和服务的品质档次,升级和优化供给结构,使个人“能消费”“愿意消费”。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和心得体会(文化繁荣)

  奋力建成文化强国永葆中华文明生命活力

  十九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上对文化建设作出了规划和设计,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确定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

  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在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彰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按照中央部署,“十四五”规划完成后,我国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在此基础上再过10年,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中华民族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和文明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

  文化宏图绘就,建设任重道远。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在文化建设对外方向上,“西强东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未来必须解决好争取国际话语权这个重大问题;国内文化建设中,尚需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的各种需求。

  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必须内外兼顾,以提高国家文化整体软实力。今后十五年必须紧扣建成文化强国重要目标,完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三项重任。

  建成文化强国其中一个重任就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这也是现代化国家的标志,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同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民尽享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文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支点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滋养着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基因。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凝聚力量、站稳脚跟。

  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最关键的引领力量。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更重要的力量源泉。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核包涵文化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必将深刻影响中国发展的高度、深度与广度。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让中华文化之光照耀现代化国家建设征程,更加彰显影响力、凝聚力,历久弥新永葆生命活力。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和心得体会(2035)

  六场座谈会写下制度优势生动注脚

  企业家座谈会、党外人士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广泛覆盖社会各方面的六场座谈会集众智、启新思,也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制度是管常管久管根本的。好的制度必然是推动建设发展、实现更广泛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应对新冠疫情、洪涝灾害等风险挑战的实践验证了这一制度的正确性、有效性,而聚焦今后发展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发扬民主、科学决策的六场座谈会,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写下了生动注脚。

  曾有外国学者表示:“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事实证明,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为开好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了六场座谈会。中国共产党作为我们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能够把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在一起,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能够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大门敞开、畅所欲言、共商共议的六场座谈会,发扬民主贯穿始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民民主、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政治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众人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民主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反之又将增强制度活力。从企业家、专家学者到农民工、快递小哥,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有什么其他的制度能够这样为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而不遗余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滴水藏海,六场座谈会从一个侧面为制度优势写下生动注脚,也表明这一优势正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在展现。“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坚定制度自信,发挥制度优势,美好的蓝图正待我们齐心绘就!

    中医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座谈会发言材料人大机关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发言材料财政局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实施总结汇报发改委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科技局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工作方案2020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学习心得5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8篇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读书会讲话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全会 五中 九届 自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