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8日 10:12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2022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受(完整)

发布时间:2022-08-13 13:50:11 浏览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受(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受(完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感受3篇

【篇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感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如何认识现在我国人民生活达到的小康水平?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我国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足?

资源浪费严重,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百姓文化生活部丰富,贫富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

3.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我国经济社会将会呈现怎样的景象?★★★

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③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④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简要归纳“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分别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6.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将使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②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③有利于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④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进一步体现。⑤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7.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1)机遇:①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②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条件。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④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能够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2)挑战:①我国自身的建设面临不少困难,如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相当严峻。②科技自主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③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④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

8.怎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国家: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②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协调发展。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依法治国。⑤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解决民生问题。

个人(中学生):①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祖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政府部门献计献策。②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学习,掌握本领,立志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③增强历史使命感,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为将来建设祖国、建设家乡做好准备。

9.请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生态环境),谈谈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1)经济方面:①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统筹区域发展,强化“三农”工作,不断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

(2)政治方面: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政治制度,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②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③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大力建设法治政府,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

(3)文化方面:①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4)人民生活方面: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人民收入分配差距。③高度重视民生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④维护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5)生态环境方面: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③实施节能减排,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0.国家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②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1.如果你所在班级准备开展一个展示小康建设成就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

(1)确定一个主题:感受小康生活,立志建设家乡。

(2)选择活动形式:主题班会(或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

(3)感受生活变化: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显著增多、住上漂亮的新楼房、家里通了宽带网、大街上的私家车逐渐增多、出行交通越来越方便、全家外出旅游等。

(4)总结活动意义:

①有利于同学们认识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增强爱国爱党情感。②有利于同学们多方面感受小康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更加科学地理解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③有利于同学们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家乡建设做贡献。④有利于同学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自己组织、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12.请拟写几条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宣传标语。

①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全民共建小康社会,全民共享小康幸福。

③全面建成小康,构建和谐社会。

13.中国已经实现小康,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为什么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①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②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③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需要。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14.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国际视野和世界经验,对此我国应该怎么做?

①树立全球意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②积极、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交流,虚心学习国外先进经验。③自觉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互动,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丰富的国际资源和广阔的国际市场。

新疆鄯善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2013年6月26日,多名暴徒手持砍刀袭击了新疆鄯善县的公安局。据悉,这些暴徒对警察局进行了突袭,造成了当地的人民群众和警察伤亡。之后警方对这些暴徒进行了阻击,10名暴徒当场击毙。暴力袭击发生后,鄯善县各族群众干部对暴力恐怖袭击事件表示谴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要求,广大武警官兵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打掉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要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实行24小时全天候执勤巡逻,提高见警率,保持威慑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1.暴力恐怖事件为什么会遭到各族群众干部的强烈谴责?

①暴力行为严重侵害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②暴力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社会稳定,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暴力行为破坏了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有害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

2.我国政府以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严厉打击事件中的暴力犯罪行为,表明了哪些道理?

①我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②我国政府坚决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③公民要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④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的重要特征。

3.如何才能减少或避免发生此类悲剧?请从依法治国角度为国家提出几条建议。

①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教育,增强人们法制观念,提高公民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意识和能力。②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防患于未然。③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

4.“24小时全天候执勤巡逻,提高见警率,保持威慑力,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你对这一做法有何感悟?

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④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

5.暴力恐怖分子的目的何在?你认为他们的目的能得逞吗?说说你的理由。

(1)暴力恐怖分子的目的:要破坏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破坏民族团结,挑战民族对立,妄图把新疆独立出去。

(2)不能。因为: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儿女的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③通过暴力恐怖活动来扰乱社会秩序,损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得人心。④新疆的快速发展证明了党的正确领导,正确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与对党和国家向心力。⑤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实行法治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最有效的保障。

6.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

①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②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③加强民族团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愿望。④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就不能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就失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

维护教育公平

1.目前,你享受哪些体现教育公平的阳光政策?

①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提供免费教科书;
②义务教育学校取消重点班;
③农民工上学不得收取借读费;
④高中实行均衡招生等。

2.为什么要重视教育公平?

①教育公平能保障人民享有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②重视教育公平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国家为了维护教育公平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政策有何意义?

(1)措施: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制定实施“异地高考”新政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

(2)意义:①有利于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的实现。②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④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4.请说说你的身边还存在哪些教育不公平现象?有何危害?

(1)现象:有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分重点班;
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高价生、择校现象存在等。

(2)危害:①破坏了社会公平,不利于保障公民平等享有受教育权。②不利于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不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③容易造成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国家应该怎样解决教育不公平现象?

①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②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教育协调发展。③增加教育投入,为发展教育事业提供更多的物质保障。④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公平意识,使教育公平深入人心。⑤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打击侵害公民受教育权的违法行为,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法律保障。

6.请你为实现教育公平目标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①大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②合理搭配整体优化教育资源;
③落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
④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⑤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

7.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制定实施“异地高考”新政策,这些做法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
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

8.为把教育搞上去,党和政府做了哪些实事?

实施“两免一补”政策;
修订并实施新《义务教育法》;
实施“希望工程”、“春蕾计划”;
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等。

9.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哪些方面需要改革?

①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②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③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④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⑤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

补充部分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什么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能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3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学雷锋纪念日”。如何避免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走”,雷锋家乡湖南省望城县倡导并创设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变“3·5学雷锋”为常态化的“365天天学雷锋”。

(1)望城县“365天天学雷锋”活动属于我国哪些方面的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文化建设)。

(2)我国为什么要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或答: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经济建设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3)请你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谋划策。

①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并并把两者统一起来,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3.你准备怎样传承中华民族美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1)要以先进人物为榜样,自觉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2)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3)增强责任意识,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和人民。

4.最美人物的不断涌现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重视和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②我国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我国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期得到传承和弘扬。

5.这些草根人物的事迹为什么能感动广大网民?

①他们无私奉献、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最具有责任心的人。②他们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具有不怕牺牲、保护人民的大无畏精神。③他们相互关爱,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④他们奋发拼搏、勇于探索的顽强拼搏精神令人感动。

6.新时期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特别要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公民向模范人物学习,为什么?

①因为社会上一些人功利思想严重,道德滑坡,败坏社会风气的事情时有发生,损害国家形象和人民利益。②有利于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③是新时期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④有利于凝聚道德共识,提升城市形象。

7.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沂蒙精神展时强调,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1)新时期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2)新时期青少年应如何弘扬沂蒙精神?

关爱集体,关爱社会,维护国家的尊严、荣誉和利益;
传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立自强;
无私奉献,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
等等。

8.材料一 蛇年春节来临之际,庙会、撞钟、祈福典礼、花市……各地年味十足、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无不表达着人们对新春的期盼,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材料二 2012年12月6日,张家口隆重举行了“善行河北,情暖张恒”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处和谐”的良好风尚。

(1)上述两则材料中所涉及的活动分别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哪一方面的内容?

①春节特色文化活动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建设;

②“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属于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道德建设。

(2)你还知道哪些春节特色文化活动?社会上还存在哪些与公民道德建设相背离的现象?

①活动:贴春联、贴春花、吃年糕、拜年、舞狮舞龙、长辈给小孩压岁钱等。

②现象:不闻不问、袖手旁观;
以怨报德、知恩不报;
损公肥私、坑民害民;
背信弃义、坑蒙拐骗;
虐待老人等。

9.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习俗分别有哪些?

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等。

清明节:扫墓、踏青、郊游、探亲、放风筝等。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等。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点橘灯等。

10.央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3年暑期在央视科教频道周末黄金时间播出。节目邀请了国内语言专家担任裁判和解说,央视名嘴也轮番担任读词考官,从32支代表队中,决出一名年度汉字听写冠军。

(1)从上古时期流传至今的汉字凸现中华文化什么样的特点?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与时俱进。

(2)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首播受捧、收视率飙升的认识。

节目的举办,有利于加强青少年及至成人手写汉字能力,唤起人们振兴中华文化、传承华夏文明的意识;
激发了人们对汉字的亲近感,提高了民族文化认同感;
在“寓教于乐”中,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正能量;
提升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有利于作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1.“Tuhao”(土豪)有望携手“Dama”(大妈)以单词形式收入《牛津英语词典》,这则消息近日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据统计,目前《牛津英语词典》中有200余个包含中文渊源的词汇。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

(1)“中文借用词”数量独占鳌头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巨大提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次,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文化已成为时代潮流。)

(2)我国怎样才能“出口”更多汉语词语?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努力实现共赢;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全方位交流,实行文化互鉴,既“走出去”,又“引进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等等。

12.“中国梦”与我们个人的梦想有着怎样的关系?

①“中国梦”是我们个人梦想的基石和保障,中国人的个人梦,必须跟我们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富强紧密联系起来。② “中国梦”的实现也离不开每个人努力与奋斗,个人的梦想的实现有助于最终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哪些可喜成就?

①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绩,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③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④港澳顺利回归,祖国统一迈出重要步伐等。

14.你觉得祖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人民带来了哪些幸福?

①百姓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②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③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④人民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⑤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群众利益得到保障等。

15.请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一国两制”。④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16.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①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②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7.如何才能走好共同富裕的道路?

①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收入差距;
②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③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
④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8.为什么要勤俭办会、节俭参会?

①有利于弘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②有利于增强人们勤俭节约意识。③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9.创新反腐败体制机制,是此次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新形势下如何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法律意识。(2)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大反腐力度,保障法律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3)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完善各种监督渠道,切实保证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

20.2012年以来,合肥重点项目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巢湖的治理,决定合肥的发展,湖清城美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实现“湖清城美”,你认为合肥市应该怎么办?

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繁荣。③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企业;
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④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惩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21.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什么屡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

(1)这符合我国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未来的长远大计。(2)这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性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3)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22.你打算怎样为建设生态文明做贡献?

(1)关注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认真学习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2)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宣传环保理念和环保知识,自觉落实环保行动。(3)树立法制观念,积极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做斗争,依法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23.201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审议并同意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1)我们党为什么要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
(或我国仍面临着沉重的人口、资源压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仍未变;
我国正在建设“两型”社会;
实现理想离不开厉行节约艰苦奋斗

(2)党中央印发这一条例有什么意义?

①符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氛围;
③引导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④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⑤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

24.童童的父母计划春节一家人去海南旅游,可是她奶奶却说:待在家里多自在,干嘛花那冤枉钱?如果你是童童,你会如何劝说奶奶?

①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应发生变化。我们不仅仅限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满足,还要通过提升消费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②一家人自费旅游,能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这样的消费一点儿也“冤枉”。

25.当前,影响和谐世界建设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26.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履新以来,展开了广阔的外交活动,这说明了什么?

①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参与世界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②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③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7.中美两国努力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有什么意义?

有利于中美两国互相尊重、合作共赢,以造福两国人民;
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人类世界。

28.如何正确认识当今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承认,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②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③只有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9.你认为国际社会应如何正确评价中国形象?

①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②中国以有所作为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缓解地区紧张局势等方面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③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30.坚持睦邻友好、实现共同发展,我国应该怎么做?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壮大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2)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合作、促进交流、增进了解,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同时,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

31.面对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应该怎样趋利避害,发展自己?

要采取积极的态度,高度重视机遇,善于抓住机遇,及时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32. 2013年12月7日,环球时报所属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发布的全球调查显示,30.3%的国外受访者认为用“自信”形容中国的国际形象最为恰当;
60.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与国家自己的国家未来10年会形成“合作伙伴”或“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

(1)我国的自信来自哪里?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促进;
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
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2)中国“已经是世界性强国”,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高,还面临着沉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3. 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经历了维护修理、测绘仿制、改进改型、自主研制4个阶段,目前除了发动机均由同个进口。一旦国外航空发动机“风吹草动”,制约的不只是我国航空业发展,而是我国整个国防工业的建设。对此,有专家呼吁,航空梦要有一颗“中国心”。新型战斗机、民用飞机采用“外国心”说明了什么?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34.在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英国乃至欧盟是我国外来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目前,这个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单向的外国投资如今已成为历史。过去18个月中,我国对外额超过此前30年总和,英国已成为我国第四大投资目的地;
自2010年以来,我国对欧盟投资已连续3年超过欧盟对华投资,为欧盟创造了4.2万多个就业岗位。

同学甲:“改革开放创奇迹,独立自主功第一。”同学乙:“参与竞争增实力,归根到底靠开放。”对他们的观点你是如何认识的?

(1)从单向的外国对华投资到我国对外投资日益增长,说明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既离不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离不开改革开放。(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3)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

(4)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为了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国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科技和教育创新,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35.材料一:2013年10月30日,看到一名骑电瓶车的老人摔倒在地,广东汕头市河浦中学的两名高三学生立即上前将其扶起并护送回家。这本是一次普通的善举,却没想到以度陷入“罗生门”:摔倒老人称是两名学生导致其摔倒受伤的,要求两人担责并赔偿。两名学生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到网上并报警。警方经过调查还原了真相。受助老人承认自己一时糊涂,并登门致歉。

材料二:2013年11月27日,浙江金华市区非机动车道上,一位老人突然脸朝下摔倒在地,伤势不明。扶,不扶;
不扶,不忍。浙江金华市民如何选择?他们给老人围出一个“安全岛”,

拨打“120”,找来协警,等救护车到来。看着救护车开远,大家才渐渐散去。两个原本不相识的好心人边走边聊,传来一声叹息:“真心是不敢去扶啊!”

(1)材料一中两名高三学生在扶人被讹事件中展示了他们的哪些优点?

尊重生命、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诚信友善、与人为善、勇担责任、理智克制、具有公民和法治意识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谈被救助人讹诈救助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被救助人讹诈救助人背离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会损害社会信任,引发信任危机,助长不良社会风气,破坏“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等。

(3)如何评价被救助人的讹诈行为?

①颠倒黑白,诬陷他人,践踏了公平正义;
②背离了诚信友爱,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③丧失社会公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相违背。

(4)请你就如何破解“扶与不扶”选择困境提出两点合理化建议。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加强诚信建设,建立诚信黑名单制度,让缺乏诚信者付出代价;
确立、规范、完善被救助人讹诈救助人的法律责任,并依法给予严惩;
施救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保存实施善举的合法证据(如先行拍照、留证人电话等);
社会应给予助人者赞美与尊敬,而对讹诈者应给予严厉谴责等。

36.近年来,某些地方相继发生路人扶起跌倒老人却被诬告的事件,“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一度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某班为此开展了以“老人跌倒扶还是不扶”为主题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模拟听证会。

(1)听证会上,该班同学展示了所搜集数据的统计分析图(见下图)。请问该图数据反映了什么?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

图 2013年书奇制胜

图中“应该扶老人”占65.1%,反映了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是当前社会道德风尚的主流;
图中数据表明仍有一定数量的民众认为“不应该扶老人”或“视情况而定”,反映了当前社会仍有部分人社会责任感缺失,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

(2)结合上图所反映的现象,说说我们应该怎样服务社会?

①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承担关爱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②维护社会主义,见义智为,关注弱势群体,扶危济困,参加社会志愿者行动。③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篇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感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两个100年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实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团结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巨大精神动力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3)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基础的小康社会。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问题和困难有哪些?

(1)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突出、

(2)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诚信缺失等。从根本上说,这些阶段性特征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体现。

6、我国应从哪些方面为全现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1)经济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政治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立健全权力动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文化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4)社会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5)生态方面: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7、青少年应如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

(1)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2)立志成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积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篇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感受

实用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一、简介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小康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三、五项指标
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经济建设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政治建设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建设
(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社会建设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四、正确理解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从以下五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六点要求
主要是六点要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着;
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完善民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增强文化
主要是四点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
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迈出更大步伐。

提高生活水平
要做到: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
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第三,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
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
第五,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
第六,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

社会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三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
四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报告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的同时,还明确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目标。

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我们成功地迈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即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
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
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经遥遥在望,只要我们奋勇攀登,奋力跨越,就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由“建设”到“建成”,是形成解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不断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新的目标,更加注重推动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 8年的时间,我们面前还有很多难题没有解决,需要我们抓住本世纪难得的发展机遇,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体制基础。

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法须慎重。近一段时间,有一些地区在媒体上宣称该地区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种提法是值得商榷的。

经济发展目标不等同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建设目标。在这个目标体系下,具体提出了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一些地区是根据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再考虑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体测算出经过5年或6年可以实现两个“倍增”的数量指标,所以宣称该地区要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由五个目标体系组成的,除了经济建设目标之外,还包括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政治建设目标、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文化建设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社会建设目标与资源节约型、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即使提前完成了经济建设这一重要目标,但也未必能够提前完成其他目标。

滥提“提前实现”是一种“大跃进式”的虚夸。个别领导干部在一种不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下,经常能提出一些吸引大众眼球的口号,如“早日实现”、“率先实现”、“提前实现”、“国内国际领先”等等,这些口号并没有经过严谨的可行性研究。“提前实现”这种口号或许对激发人们的干劲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更多的是一种“大跃进式”的虚夸。误导大多数人们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件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否则,怎么可能“提前实现”?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虚夸会使人们忘记了或淡忘了加快改革攻坚的紧迫感,丧失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极其不利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一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在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短期内很难实现根本性好转,高度依赖外需带动增长的发展方式必然难以为继。过去三十多年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环境红利”、“资源红利”等的风光不再无限。在未来8年内,如何统筹兼顾好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关系,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二是实现政治建设目标任重道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需要进一步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选举、决策与监督制度体系,这必然遭遇一些权贵阶层的反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涉及权力的再分配问题,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三是实现文化建设目标任重道远。中华民族要真正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有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硬实力”,而且需要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软实力”。

四是实现社会建设目标任重道远。社会建设比经济建设难度更大,更需要有决心、有恒心、有耐心、有信心,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与保障,必须长期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五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更加任重道远。面对资源约束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进而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面临许多难题。由于劳动力总体素质仍然不高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而导致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加上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并非轻而易举。

过去三十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归功于改革开放,要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只有一种选项,那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管理体制的协同改革。但深化改革必然触及到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会遭受到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与强烈反对。“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五、四个全面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龙头

胡鞍钢说,“四个全面”的龙头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这个总目标,才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全面”,在于解决极端贫困人口。
胡鞍钢表示,自中国提高贫困线标准以来,中国贫困人口从2010年的1.66亿下降到2014年的7017万,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7.2%。按照这个速度,在2020年,这个贫困线将基本消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之后中国将进入减少相对贫困人口阶段。
一、 历经数代领导人发展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

胡鞍钢认为,“四个全面”是“集大成式的治国纲领”,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四个全面”是不断继承、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大布局,也是大手笔,而且随着中国对世界经济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作为中国国家治理大布局的“四个全面”也将成为继“中国梦”之后,第二个有世界影响的中国话语。

具体到“四个全面”中首先提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胡鞍钢向记者详细梳理了党的十六大以来有关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他指出,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就提出,从2001年到2020年,用20年的时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从而有了更加清晰完整的2020年宏伟蓝图;此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则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
胡鞍钢指出,目前中国处在又一次经济起飞、现代化加速的时代,上一次经济起飞阶段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年。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现阶段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全面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任务的形成,经历了几代领导人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小康之家、小康水平,到2000年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仍不全面、低水平、不平衡。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正式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小康社会。其维度不仅仅是经济、政治,也包括生态环境文明等多方面。因此‘四个全面’的龙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后三个‘全面’;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胡鞍钢表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面的小康社会,不是片面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而不是惠及少数人口的小康社会;是进入“共同富裕”阶段,告别了“先富论”阶段。
“为了确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可以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个阶段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即‘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第二个阶段即‘十三五’规划,继续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实现重大关系协调发展,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胡鞍钢表示。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短板”仍是贫困人口

“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内涵,可以概括为‘九个社会’和‘一条道路’。具体来说,小康社会的本质是共同发展社会和共同富裕社会,此外还是全民学习型社会、全民健康社会和全民健身型社会、安居乐业型安康社会、生态文明型社会、开放创新型社会和知识型社会、社会主义民主社会和法治社会、中华文化文明道德社会。‘一条道路’则是指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胡鞍钢指出,全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核心总目标具有深刻内涵,就是建设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小康社会。
胡鞍钢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刻含义,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六位一体”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的全面建成,这也反映了我国进入“全面现代化”的时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体包含了五个方面的目标,一是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建成世界经济强国;二是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四是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五是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初步建成绿色中国。”胡鞍钢认为,这些国家发展主要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25个量化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现,这其中包括反映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等四项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尽管2014年我国7.4%的经济增长率是1990年以来最低的一年,但却是发展质量最好、发展路径最好、发展绩效最明显的一年,可以说给了全国人民很好的交代。”在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一系列数据及分析中,胡鞍钢指出,城乡收入差距减少、贫困人口进一步下降值得特别关注,“2014年城乡收入差距从2009年的最高峰3.33倍降到2.92倍,如果按人均可支配收入口径计算,则为2.75倍,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一点令人欣慰。中国贫困人口四年减少9500万,仅2014年一年就下降1232万,这一数据可以说是统计公报中最大的亮点。”
胡鞍钢表示,中国在减少绝对贫困方面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贫困问题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不过按照目前贫困发生率的下降速度,在2020年,中国贫困线将基本消除,“这意味着中国从过去30多年解决绝对贫困阶段,进入到减少相对贫困阶段。实际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或者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中国人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水平不断提高,绝对贫困人口能不能大规模减少,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完成和‘十三五’规划制定奠定基础,更为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奠定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讲话中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逻辑关系。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四个全面”理论表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既包含了战略目标,又包含了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引领规范、根本保证。但是,“四个全面”在整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又不完全相同。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其他“三个全面”要始终服务于这个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和规范,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揽全局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深化改革,到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都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战略举措。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不渝的一个根本原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因此,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失去动力,就不可能胜利完成。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引领和规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从严治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对加强党的领导做出了全面部署,十八届三中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做出了部署,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指出: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坚持党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发展内核升级
国际在线专稿: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理论框架体系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总目标,处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的是经济、社会和公民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中国的发展进入升级阶段”,连日来海外媒体和专家学者纷纷点赞“四个全面”,对中国注重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以及努力改善人民生活给予了充分肯定。
美国《华盛顿邮报》3月5日报道称,中国将经济增速目标由7.5%下调到7%左右,表明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挖掘内需潜力,同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步替换以贸易和投资建设及重工业为驱动力的老旧经济发展模式,更加注重环境问题。
英国《每日电讯报》5日刊文指出,中国下调经济增速目标,表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以更加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迈入“新常态”。文章援引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话称:“7%左右的增速可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旨在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
俄罗斯《生意人报》也发表文章称,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去年中国新增就业1300万,这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有力保障之一。
“今日俄罗斯”国际新闻通讯社日前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人民生活质量却在提高》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为7.4%,比前一年有所放缓,但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却增加了8%,高于经济增速,农村和西部地区人均收入增速甚至更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得益于中国政府推行的富有成效的宏观政策。
“意讯社中国”网站也认为,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实则是由少到多的质变过程。文章指出,在7%的经济增长“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到了社会就业、创新、改革、环境等问题。
欧洲新闻网(Euronews)的文章称,中国政府支持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以实现产品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需要一个更为适当的同时不冲击就业市场的经济增长速度。
新加坡《海峡时报》援引英国研究机构“凯投宏观”经济学家马克·威廉的话称,经济增速放缓对中国政府推行更加雄心勃勃的改革将有所助益。《日本经济新闻》在12日的报道中提到,“四个全面”的每一项都曾单独提出,“全方位同时推进”却是前所未有的,这表明中国推进相关改革的坚强决心。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却寓意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面实现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国外不少专家学者对此也表达了自己积极的看法。
尼泊尔中国问题专家列格纳特-波戴尔在接受国际在线记者采访时称:“从‘中国梦’到‘四个全面’的提出,显现出中国推进发展、深化改革的决心。我相信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定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哈萨克斯坦国际通讯社驻华记者阿基扎诺夫表示,如今的中国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重视发展创新领域,提升“中国制造”的世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内需等等,而这些也都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巴西中国亚太问题研究所所长塞维利诺·卡布拉尔对国际在线记者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适度而又雄心勃勃的目标,它意味着在中国领导集体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要达到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
和欧美发达国家接近的国民收入水平。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巴西急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并进一步推进改革,而中国两会给巴西政府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
一些外国网民也对中国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感到振奋,称中国政府着力改善人民生活,让世界看到一个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
土耳其网民阿赫麦德·艾尔金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阐述了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相对于经济增长的百分比,中国政府更加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想,有这样的发展目标,未来的中国会越来越强大。”
罗马尼亚网友奥尔吉·维秦秋表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回答了许多关于中国未来如何发展的疑问,增强了中国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中国形象。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小康社会 建成 感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感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感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感受3000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