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7日 13:44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基于出口导向的涉海类学科思政育人体系构建的探究——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为例

发布时间:2023-03-15 17:20:08 浏览数:

刘 航

(浙江大学 海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1)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大力发展海洋学科建设,建立基于出口导向的涉海类高校毕业生育人体系是海洋强国的有力保障。海洋强国应在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而经略海洋的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经略海洋的战略科技力量——高层次高质量海洋学科专业人才是第一资源。进一步明确涉海学科研究生思政育人目标,不断提升思政与学科育人质量刻不容缓,也是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涉海类学科思政育人提供参考方案。

(一)海洋事业人才需求与涉海类高校人才输出供求不匹配

在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背景下,社会对高层次海洋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们国家的海洋GDP占到了总量的9%;
形成12个主要海洋产业,20多个涉海行业部门以及260多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
创造了大约4 000万的就业机会。但是目前国家的海洋科技人才大概是10万—20万,人才需要与涉海类高校人才输出供求存在严重的不匹配现象。

另外,我国多个省份均在加快推进海洋人才培养进度,如山东省正在积极筹建山东海洋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增设了“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
广东、浙江、海南等多个省份正在建设或筹建省级海洋实验室,一大批涉海类科研院所与涉海专业蓬勃发展,海洋经济与科技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但是海洋科技人才,特别是复合型、领军型的高层次海洋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国家经略海洋的一个瓶颈。

(二)传统的思政工作模式难以适应涉海类学生就业发展需要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高等教育方针的重要手段,其关系到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其核心是要培养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目前,高校一般通过学生工作部、团委、就业中心、教学管理部等机构开展工作落实这十项基本任务,发挥育人功能。海洋学科作为近十年开始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一经设立便明确具有为党和国家培育新时代涉海类高层次人才的责任与使命,涉海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仅仅以完成育人基本任务是远远不够的,急需构建具有鲜明导向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育人格局。

(三)新兴专业学科社会认可度较低,学生就业观念引导不足

自2009年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成立以来,海洋学院自身发展仍在不断摸索前进中,学科专业也在逐步调整完善过程中,但由于海洋学科仍为新兴专业学科,被社会接受还需要进一步宣传和努力。在问卷调查中,有157位同学是应届毕业生,其中有66.24%的同学认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碍是“学科专业社会认可度较低”。根据客观就业数据,近四年毕业生实际从事海洋领域相关工作的平均比例为17.36%。由此可见,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小。究其原因有两点:其一,学科专业社会认可度较低,学生在求职时对口专业受限制较大;
其二,学院、学科都在不断建设完善中,缺乏深入的校企合作,与对口行业企业联系较少。在问到就业意向时,24.25%表示毕业后有意愿从事海洋领域相关工作,47.76%表示不愿意毕业后从事海洋领域相关工作,另有27.79%选择“暂时不确定”。在明确表示不愿意毕业后从事海洋领域的学生中,考察原因发现,“海洋领域行业薪资过低”因素占到81.14%,排第一位;
“担心未来工作环境艰苦,发展空间不大”占到61.71%,排第二位。由此可见,学生在择业时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因素,而没有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和培养工作还存在不足,要在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输送更多人才到海洋领域,确保海洋事业蓬勃发展。

(一)以学生出口为导向构建新型“大思政”育人体系

高校学生出口一般包括继续深造、就业、灵活就业等形式,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为例,60%~70%本科生毕业选择继续深造,20%~30%选择直接就业,90%研究生毕业就业,10%选择继续深造。可以看出,出口其实是高校学生培养的最后一环,对学生而言,出口质量事关个人成长规划与人生价值实现;
对高校而言,学生出口质量是评价高校育人成效的核心标准。出口应该是高校育人目标实现的窗口,更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导向,构建以学生出口为导向的新型“大思政”育人体系刻不容缓,要以促进毕业生服务国家战略为宗旨,引导毕业生树立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服务的价值观,输送更多具有家国情怀、能够担当大任的优秀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广阔天地建功立业。基于出口导向的大思政育人体系不再单一孤立地发挥“十大”育人功能,而是以学生出口为导向目标,以第一课堂为重要育人基础,发挥课程育人与科研育人的基石作用,以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保证,发挥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的引领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统筹兼顾服务管理效能提升,以组织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资助育人作为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支撑,打造全方位、多维度的高质量思政工作体系。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课程育人与科研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基石作用,要将课程思政与学科思政进一步推进落实,以涉海学科为例,课程思政与学科思政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背景与发展前景的认识,拓展对海洋文化与历史的了解,在课程开展与科研进行过程中不仅收获到专业知识,而且加快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将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有机融合到第一课堂中去。

此外,还应该加强第二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保证作用,以出口为导向就要求以是否对科学技术创新有重大影响,是否对社会经济发展有贡献,是否对人类思想有重大影响为衡量标准,涉海学科学生培养过程中也应该以促进科学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思想发展为目标。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和经济社会增长点开展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构建就业联络与专业实践共同体;
瞄准海洋历史脉络传承与海洋文化发展需要,涵养具有海洋人文情怀的文化氛围,以文化人;
注重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打造新媒体平台的阵地,发挥网络思政育人载体作用。

(二)促进海洋学科发展推进学科思政与就业深度融合

坚持出口导向是新型“大思政”育人体系的目标所在,而在育人载体中要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推进学科思政建设,形成立德树人协同效应,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三全育人”机制,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实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课程思政的基础上,要以涉海类学科为课程思政赋能,将学科发展力量汇入课程思政育人中去,形成学科思政的育人格局,这既包含第一课堂的课堂教学,也包含以科研、实践等为代表的第二课堂育人形式。学科思政要求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为基本遵循,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特色,深入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元素,调动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通过体系化、过程化、制度化设计,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思想教育、课程教学、科研创新、实践教育、就业引导各环节,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强化价值引领和人格塑造,在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中构建资源协同、路径明晰、机制健全、成效显著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为例,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科技型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涉海行业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高新海洋科技产业群的兴起,目前面临的海洋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或将愈演愈烈,因此急需大量的涉海类专业人才。通过构建以出口为导向的涉海类学科思政育人体系,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坚持以党建引领、学科涵养、实践提升三个维度开展涉海类学生思政教育。第一,发挥党建的龙头引领作用,坚持党建与团建协同发展,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发挥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凝聚在党组织周围。第二,围绕涉海学科发展完善学生培养全过程设计,在涉海类学科学生培养中,要将服务海洋事业发展这一出口导向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走向涉海重点单位,促进教育教学与就业出口结合。开展涉海类学科竞赛、选树在涉海领域有杰出表现或突出贡献的师生代表典型,注重结合海洋学科历史文化涵养学生情怀,通过开展涉海知识宣讲,引导海洋意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聘请专业教师担任讲师,建立海洋强国战略宣讲团,结合党史主题教育将思政课堂延伸到专业教育教学课堂。加强学生宣讲队伍建设,进一步壮大宣讲员队伍,营造学科氛围浓厚的育人环境。第三,聚焦出口导向促进学生实践锻炼提质增效,结合学院出口重点引导单位,进一步加强与涉海重点单位的合作与交流,打造学院就业图谱,面向全校学生组织前往重点涉海单位走访实践,开展行走的党史教育课堂,促进专业实习、实践锻炼与就业输送有机结合,输送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

在基于出口导向的学科思政育人体系中,就业是学生出口的最后一关,在后疫情时代,为进一步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开辟“云就业”工作新模式刻不容缓。“云就业”是指以高校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核心,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线上就业服务的新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简化就业流程,进而促进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便捷化。第一,构建完备的“云就业”平台。在当前的特殊形势下,高校应该积极开发、打造以校就业指导网站为核心的“云就业”服务平台。通过“云就业”平台,可将用人单位网站提供的就业相关岗位需求信息抓取共享,建立实时就业信息、生源信息数据库,为更好地服务于就业指导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
借助平台,可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手段有效推送信息,保证各类群体可全方位、高效率获取就业服务信息;
平台还应该积极整合通信软件,实现“云宣讲”“云招聘”“在线签约”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人机互动、异地办理、线上服务新模式。第二,强化全链条“云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服务要打通“招生—培养—就业”环节,深入推进招生、培养和就业相融合,增强就业指标对招生与培养过程的关联性。将毕业生核心素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对应,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合理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全方位、全过程跟踪评价专业教学并将结果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就业服务内涵式发展。第三,坚持服务“云就业”两个主体。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建立以用人单位和学生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需求导向、就业导向、能力导向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专业教学与学生技能培养相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推进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通过在基于出口导向的涉海类毕业生育人体系下,将毕业生培养成拥有“国家所需即我所需”的优秀毕业生。将国家战略、社会期盼、学生追求、学校布局四者之间进行辩证统一的发展。凝聚涉海学科发展力量,打造靶向明确的就业战略指导平台,建立健全重要就业板块人才选拔、培养、推送“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使毕业生将个人职业选择同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积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借此建立达成就业工作特色体系,高站位顶层设计,深度优化战略布局,瞄准服务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找准国家重点领域急需、通往世界顶尖平台等卓越出口去向。立体化精准指导,积极打造引育链条。加强以思政教育为主题引领,开展学科思政实践实训计划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分层分类开展就业生涯指导和求职培训,以创新驱动力为支撑的创新型发展模式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框架。开辟“云就业”新模式切实提高就业保障,拓宽就业渠道保障人岗精准对接,强化线上指导等一系列平台保障。通过体系培养,引导毕业生树立为国家、社会、人民利益服务的价值观,输送更多具有国家情怀、能够担当大任的优秀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广阔天地建功立业,实现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导向毕业生海洋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年4期)2022-10-11坚持服务导向 凝聚侨心侨力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浅析诱导公式的导向功能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21年12期)2021-09-05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6期)2021-04-14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民生周刊(2017年16期)2017-08-26爱的海洋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犬只导向炮小猕猴智力画刊(2016年12期)2017-01-05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雕塑(1999年2期)1999-06-28

推荐访问:浙江大学 育人 为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