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15:04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维意蕴

发布时间:2023-03-27 09:45:10 浏览数:

王 硕,张熙若

(1.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2.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全新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创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达到了历史新高度。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构经历了救国、兴国、富国和强国的百年奋斗,是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由被动开启到主动引领的生动实践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和世界国际格局的变革,也昭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标识的中华民族步入了不可逆转的复兴征程。

(一)救国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阶段,生成了中国人民对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教训总结和经验升华。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现代化的过程是资本扩张逐步延伸全球的过程。由此,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卷入新的历史洪流,陷入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的空前劫难。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在救亡斗争中开启了救国之路,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探索之路,在探索过程中,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依次登台,但都未能在中华大地构建起一条“为国家消辱、为人民解难、为文明除尘”的新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深刻改变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进程和价值指向,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前进征程上对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一步步深化。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的初步认识为:先是通过革命推翻腐朽的旧制度完成救国大业,再通过工业化逐步走向现代化。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致使中国经济无法自主、自立,因此,只有通过革命的手段扫除阻碍现代化进程的帝国主义压迫和旧国家制度束缚,才能使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之路。毛泽东早在1925年就讲清了这一道理:“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2]所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是实现现代化的先决条件。而后,中国共产党又从工业化的角度对现代化作了进一步构想,如毛泽东在1944年明确指出:“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3]在面临改善人民生活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任务下,1945年毛泽东又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明确指出:“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4]这一举措的实施为改善民生、发展工业以及开启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1949年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再次强调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战略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的萌芽阶段,经过长期奋战、流血牺牲,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不仅使中国现代化开启了新纪元、走上了新道路,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和实践遵循。

(二)兴国之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面临着如何继续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进,虽然外部面临封锁和压迫的紧张局势、内部面临经济复苏和国家建设的多重困境,但是却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举措,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人民在巩固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转型期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设想。随着对现代化道路的认识不断提升、实践不断发展,毛泽东又强调了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964年底,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即“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5],这标志着“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在完全意义上得到确立。经过实施多个“五年计划”,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推动了国家工业化建设,“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6]。但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后期,党和人民在现代化道路探索中没有把握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按照正确的发展路线坚持下去,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失误,使我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遭遇了一定的挫折和损失。然而总体来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段时期,虽然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一些失误,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曲折发展中将现代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尤其是创造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制度前提,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新的历史时期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和物质条件。

(三)富国之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拓创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迎来了“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后开拓创新”的新的历史阶段。经历了上一阶段的艰难探索,党和人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实现现代化必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深刻把握客观规律,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在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曙光、指明了出路,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性转移,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加速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一招”。1979年,邓小平正式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并且明确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7],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以中国方式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关键一招”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推向了历史新高度,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并且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将现代化目标进一步明确。面对在新世纪如何实施好“三步走”战略的新任务,江泽民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三步走”战略,并确立了“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布局,为下一阶段接续推进现代化进程作了铺垫。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胡锦涛进一步对现代化目标作了细致描绘和战略安排,将其调整为“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确立了“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布局,而且他在党的十七大上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这意味着“五位一体”现代化布局的初步形成,为下一阶段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创新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和实践上的铺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道路探索,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立足点、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点、以“小康社会”为归宿点,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推向了新阶段,并将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细化和描绘。

(四)强国之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伟大飞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现代化道路探索,开启了新征程,迎来了大有可为的广阔前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接和吸收历届领导人的现代化建设经验,提出了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概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建设认识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的不断推进。从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表明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和实践方略进一步被细化、被深化。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节点提前了15年,并将21世纪中叶的远景目标确定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8]15,这表明新时代中国的快速发展和伟大成就已经超过了预期目标,展示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足够的发展潜力和强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样态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更加明晰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总结过去伟大成就和规划未来远景目标时,强调了“高质量”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主题,又是发展目标。经过百年的实践探索和发展创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架构更加成熟、目标更加明确、方式更加高效、成果更加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全新命题的提出,更是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迎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发展创新,取得了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决定性成就,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日益推进、目标轮廓更加清晰。百年的实践探索和发展成就已经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推进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唯一正确道路,是一条推动中华民族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到强国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百年探索和发展创新,融汇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蕴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和伟大成就,必然呈现出富有“中国特色”的鲜明特征,并且实践已经证明,这条路不是西方现代化道路的翻版或再版,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它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现代化模式的根本性超越。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从被动开启到主动引领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其成功的密钥必然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历史已经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铺设”并不断创造更多人类文明成果的最本质特征和最根本优势所在。近代以来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因素除外部势力侵略和国内社会弊端以外,极为关键的就是,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缺少一个富有强大领导力、组织力且可持续的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走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上就有了“领路人”“主心骨”。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为推动中国现代化新发展创造了坚实保障、有利条件和稳定环境,并领导人民战胜了现代化征程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全新命题,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一步步推向前进,这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国创造出更多的文明成果,最终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坚持人民至上、谋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从利益归属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坚持人民至上、谋求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现代化模式,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虽然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层面具有较大的推动力,但其运作的背后必然会造成资本的无序扩张和危机的无限循环,最终导致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因此,该模式下实现的“共同利益”自然是虚假的,即使创造了一定的“进步性”,也无法弥补资本逻辑所带来的顽瘴痼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资本逻辑作为批判反思的对象,以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为切入点,创造性地走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人民至上、谋求共同富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在这条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于实现共同富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两者辩证关系的把握逐渐深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而是先富带动后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相对富裕。同时,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社会发展不是以资本逻辑为最高逻辑的发展,而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向现代化建设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意味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历程中被推向了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9]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重要地位。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开拓创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必然是以共同富裕为价值旨归的现代化道路,并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远景目标。

(三)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发展理念,有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与现代化建设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是“支配自然”“损耗自然”的现代化,而是遵循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的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肆意开发、无序生产、粗暴掠夺的现代化“老路”的根本性超越和批判性创新。中国共产党将西方资本逻辑所导致的生态矛盾作为反思对象,特别是在摆脱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面进行了深邃思考并作出了巨大努力,证实了在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实现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处理好、维护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地域、全方位、全过程嵌入“绿色特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新发展理念”中包含绿色发展理念、“美丽中国”成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之一、中国积极签署《巴黎协定》并且承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些理念指导和战略部署都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对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推进的重大作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增进生态民生福祉的同时实现了价值外溢,向世人重新阐释了以最低成本的资本消耗实现最大限度的经济发展的全新路径,使中国成为维护生态平衡的倡导者、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者和绿色工业革命的创新者,为正在推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国家以及全球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经验和路径参考。

(四)坚持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始终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世界演进的大格局去审视和处理中国同世界其他各国的国际关系,始终站在国际公平正义和人类发展进步的一边,倡导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坚持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开放之路。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现代化,则必然导致其需要通过殖民侵略和领土扩张来满足大消耗、高消费的生产需求。近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就是在外部势力的坚船利炮下被动开始的,正是基于对这种暴力掠夺、大肆侵略的现代化模式的切身思考,中国人民才更加坚定了对于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建构之始就具备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和平基因”。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被带入了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新的历史方位,但在世纪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织叠加中世界局势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坚持走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道路是我国应对新的国际格局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摒弃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零和”思维,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拟通过推动世界各国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合作消解纷争、以互信化解分歧、以协商避免冲突,来打造一个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型文明世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吸收世界文明成果的进程中实现了对西方“强国必霸”逻辑的超越,在推动自身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将更多的发展成果、发展经验惠及世界,并以切切实实的行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作出了巨大努力,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亚洲新安全观、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等,并以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价值理念同世界各国携手攻克历史性难题、开创人类美好未来,这诠释了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也意味着中华民族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标识实现文明崛起。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被动开启到主动引领的发展历程,其时代价值不仅限于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这一单一维度,还在于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全新的文明形态和全新的现代化道路,拓展了后发国家追赶现代化进程的生长空间。

(一)新飞跃: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建构历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从中华民族在前现代社会以世人瞩目的文明成就长期领跑世界,到近代中国一度陷入“被开除球籍”的文明危机,历史的辉煌与现实的暗淡产生巨大落差,唤起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对民族复兴的强烈追求和深切期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封建盛世的复现,而是历史盛世的超越。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创新、不懈奋斗,创造了中国从四分五裂到团结统一、从任人宰割到独立自主、从民生凋敝到全面小康、从彷徨无措到坚定自信的伟大成就,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取得的经验和成就使我国更加接近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主要体现在制度保障、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三方面的相互促进、同频共振上。首先,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党和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建立了日趋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整个制度体系由相互衔接、协调有序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构成,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构筑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四梁八柱”。其次,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党和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创造的强大的经济支撑。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实现了由“高增速”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跃升,科技创新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全领域,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并且从根本上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人民生活水平踏上新台阶、国家经济发展迈进中高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而形成的自觉自信、积极能动、丰富厚重的精神谱系,这一精神谱系历经百年磨炼而永葆生机活力,在新时代表现出理论更为自觉、信仰信念更为坚定、文化更为自信、党心民心更为强大的新样态,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注入丰厚的精神滋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切奋斗、一切成就所凝练出的“制度力、物质力、精神力”,释放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推动力,成功地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二)新贡献:书写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篇章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以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立足点、以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为落脚点基础上开创的,从本质上讲这是一条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决定了这条道路的成功开创必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新的重大贡献。首先,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先是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再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逻辑,社会主义现代化应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现代化基础之上的,这从人类社会更迭的演进维度看是符合发展趋势和规律的。但是,在十月革命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延承这种逻辑走向,特别是中国并没有经历资本主义阶段,而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作出了超越式发展战略,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成功实践,并不意味着摒弃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作出的一般性构想,而是坚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共性要求,且结合了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将“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共同凝合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创造性地开创了一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当代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推动中国现代化目标一步步走向现实。因此,从世界社会主义叙事上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难题”,走出了一条落后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道路,缔造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全新版本。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的错误论调。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的时代境遇下,“历史终结论”鼓噪而起,试图以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退场”彻底抹煞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成就和信心。中国共产党在创造中国式现代道路进程中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始终保持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上的绝对清醒,“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10]383,创造了令人民满意、世界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奇迹和伟大成就,尤其相较于在世纪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互叠加中“表现不好”的西方国家,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稳步前行的社会主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不仅强有力地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的错误论调,也昭示了社会主义中国正在以现代化实践的伟大成就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出低潮,提振了世界马克思主义者坚守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在使中国一步步实现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同时,也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三)新动力: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以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视角洞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不难发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激活中华文明生命力的基础上推动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延续、迭代与创新,不仅演绎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赓续的现代序曲,而且追求在同一时空下开创一个不同文明之间互鉴共荣的新型文明格局。从“文明蒙尘”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换羽新生的逻辑体现。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华文明在动态变迁中的自我更新。中华文明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从未中断过的伟大文明,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明能够在现代化道路探索中实现辩证否定的自我更新。近代以来的“文明蒙尘”激活了中华文明自我更新的文化基因,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开始,“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8]10-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中华文明的自我更新迎来了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共产党曾利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论,推动饱受磨难的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换羽新生,从中国古代的“和合”思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以及从中国古代典籍《诗经》中的“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体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所演绎出来的再造文明。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的价值外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不仅依靠于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自我更新的动态性,更依靠于其兼收并蓄的包容性和共生性。处理好、协调好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坚持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道路,“遵循以局部带动整体、本国带动世界的实践逻辑”[11],在进行自我更新的同时也“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1],并站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道义高度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了西方的“文明冲突论”,而且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平等交流的意义定向,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下推动人类文明形态的建构和创新,旨在创造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型文明格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展现的文明路向和创造的文明格局,都表明人类文明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推进中出现了时代性的重大坐标变量,并昭示着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依托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地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提供新动力、新范式。

(四)新选择:开辟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不仅限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在于它是一条“中国式”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新道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指向是现代化,而通往现代化的理念指导和发展模式并不具有同一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经验和伟大成就强力辩驳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唯一性,并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局限性的有效规避和全面超越。纵观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程,西方现代化道路是以资本逻辑、物质优先的发展模式率先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并逐步形成了“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霸权和路径封锁,致使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探索中背离实际国情而陷入“传统与现代”“解构与重构”的现代化困境,甚至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与现代社会发展相断裂的危机。中国共产党面对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所给出的答案是自主建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10]2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秉持“中国式”的意识和“全球性”的胸怀进行自主建构,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既没有依附和翻版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又没有与人类文明的演进脱钩;
既没有滑向“西方轨道”陷入“现代化陷阱”,又没有与经济全球化割裂。在建构历程中,摆脱了西方现代化模式“人为物所役”的资本逻辑和粗暴式的殖民扩张的发展逻辑,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物质优先到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从而开辟了世界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新道路,为正在建构自己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和民族坚定了信心,特别是世纪疫情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互激荡的当今世界,“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优势和历史超越性,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融汇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底蕴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和伟大成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历史推动力。该道路的成功开创,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也证实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维性和现代化道路自主建构的可能性,更是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和新的参考范式。中国也将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过程中创造出更多的、更具世界意义的发展成果,推动人类社会走上更为广阔、更为和谐的文明之路。

猜你喜欢 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华人时刊(2022年4期)2022-04-14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清华金融评论(2022年4期)2022-04-13道听途说小猕猴学习画刊(2022年3期)2022-03-28中国式民主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北方论丛(2021年2期)2021-05-22我们的道路更宽广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中国式教育的“逆袭”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读写算·高年级(2015年1期)2015-07-25

推荐访问:意蕴 现代化 道路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