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4日 06:00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23-03-29 20:15:38 浏览数:

考秀坤,魏晓红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新时代的教学体系改革,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标准,其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根本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思想道德规范提炼的最原始形态,同时也是学生文化素养形成的根本保障。因此综合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探求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策略,不仅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也是全面提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是我国劳动先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断进行总结,并且凝练的核心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备极强本土化、多元化特点,拥有着十分持久的生命力,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经久不衰,已经成了当前社会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新中国成长的新一代青少年,大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大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又是实现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1]。

因此新时代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国几千年以来深入人心的文化育人思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其精神内涵展现在家国情怀、人文精神、道德修养领域。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成的民族精神,同时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意识形态;
良好的人文精神,展现了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可以让大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明确且坚定的道德修养是体现新中国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良好的道德修养将展现学生本身的思想认知水平,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塑造观念、强化德行,才可以确保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1 强化学生民族归属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备极强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由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习俗影响下形成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展现了不同区域独特的精神风貌,而这些都属于我国的文化体系,将展现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接收到这些来自千年之前的优秀思想以及精神成果,这会成为丰富中华民族形象、塑造中国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重要成果。是全面提升大学生民族归属感的载体,更是塑造一个完整华夏形象的依据[2]。

2.2 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我国当前已经进入了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融媒体的发展以及对外经济贸易的开展,让多国文化流入中国;
另外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新生代群体,眼界更宽,能够接收更多的外界信息,而在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下,学生本身的文化观念塑造存在多样性特点,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感知力较差。因此,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也是导致中国文化感知意识流失的主要群体。

在大学阶段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将中国独有的文化体系充分展现,并在多种文化的衬托和对比下,进一步深化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提升形象,挖掘精神[3]。让新一代青少年有勇气进行文化竞争、文化创新、文化推广。这不仅是为中国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强化中国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

2.3 强化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当前绝大部分高等院校在开展学生思政工作的过程中,都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以此来实现思政教育的本土化和时代化。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责任意识的核心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入孝出悌、尊师敬亲、谦逊礼让、虚怀若谷,不仅描述了美好的人际情感,更是学生修身养性需要具备的核心素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渗透出的自强不息精神,更是引导学生立足社会、实现自我的核心思想。这些都将作为强化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重要元素。

3.1 以生为本,发挥院校引导作用

高等院校的教育决策者以及工作者要立足在文化主阵地上,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全面激发大学生主动认识、主动传承、主动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借助高校思政课堂以及其他专业课程思政的落实,从专业教学、各科教学的层次,融合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声情并茂以及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及多样性;
另一方面建立在不同专业的基础上,以专业特点以及人才发展需求为目的,结合社会前进的方向打造技术与文化相融合的教育思路。比如文学类专业强调文化改变世界,工科类专业强调文化丰富人的精神内涵[4]。这种方式能够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具备多元性,并且积极的推动传统文化与教材、专业、教学方法、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融合[5]。

3.2 依托家庭,发挥家庭的辅助作用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兼顾学生个人以及学生家庭,从学生的成长环境入手,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和教育[6]。

首先,从常规的教学角度来讲,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存在滞后性,而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依托各类新媒体学习途径,能够让学生走出课,那么家庭生活将作为新时代灵活性的教育素材,应用到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中。比如挖掘学生家庭中的好家风、好家德、好家规,以此作为传统文化提炼和塑造的载体;
进一步发动家长,增强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当前家庭教育缺失的环境下,家长也需要发挥自身的教育价值。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引导家长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学生共同进行实践活动或者课题研究。比如从家长独到的视野和成年人的角度,为学生描述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和深刻认识,培养出对其深厚的、无法泯灭的真切情感;
又比如依托家庭这一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传播知识文化、规范行为、塑造人格,这也能够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比如塑造典型家长,鼓励每一位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让学生能够体会家亲人和的环境。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影响下形成更高的自信心,这也能够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以及传承者。

3.3 立足社会,强化学生文化实践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引领社会思潮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社会核心理念创新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及时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了解社会思潮,同时也可以让社会意识形态根植于中国文化历史。因此立足社会环境,进一步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让学生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思想、改变观念、服务社会、服务自我。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综合能力,更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新时代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带来的影响。让学生乐于接触传统文化并且成为传统文化的实践者。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国历史追根溯源的重要见证,能够展现继往开来的战略意义,因此在高等院校大学生教育体系改革过程中,从学生、院校、家庭、社会等角度打造多元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能力,更可以塑造中国精神,传承华夏文明。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推荐访问:中华 文化教育 探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