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1日 03:37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走好新时代开门办报之路——《山西农民报》6年住村采访深度践行“四力”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3-04-06 12:10:11 浏览数:

文|金建强

(作者系《山西农民报》科技部主任)

俯下身、沉下心、住到村,用实际行动践行“四力”,提升报道内容的张力、活力和魅力。从2016年到2021年连续6年,《山西农民报》每年指定主题、敲定时间、划定区域,报社记者“全员住村”“全员采访”“全员见稿”,集中呈现广袤乡村“沾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鲜活新闻,至今连续推出了六期厚重的“住村采访”特刊。在纸媒日渐式微的今天,这一重头策划做成了一个品牌,让《山西农民报》这张传统涉农报纸绽放出了蓬勃动人的绿色生机。

“走”下去、讲“问题”、直面“人”,同时要求记者必须“住”下来。《山西农民报》以“住村采访”这种独特方式深度践行“四力”,创新了宣传方法,扩大了新闻报道面,提升了报道影响力,打造出了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时代“三农”新闻宣传队伍,为山西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写下了精彩一笔。

1949年10月创刊的《山西农民报》,一直是山西农村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农村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山西农民报》的根始终在基层,如何在大时代的变迁中找准自身定位,保持“内容定力”、提升“内容魅力”,《山西农民报》以行动做答。从2016年开始,以践行“四力”为出发点,以“住村采访”为切入点,《山西农民报》的记者集体向偏远农村进发,向贫困村进发,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到乡村“寻宝”。

践行“四力”,脚力是根基。“好新闻是跑出来的”“脚行万里眼自开,思如大江笔如锋”“好记者都是铁脚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脚力的重要性。

践行“四力”中的“脚力”,就是新闻记者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验生活,充分发挥“用脚板跑新闻”的优良作风,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多接“地气”、多补“底气”。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的足迹,走进兴县蔡家崖村、岢岚县宋家沟村、云州区坊城新村;
沿着吕梁山脉、太行山脉,走进交通不便、产业薄弱、生活困难的山庄窝铺……坐炕头、走地头、记心头,诠释了有一种采访叫住村,有一群记者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用脚力践行社会责任。

把镜头对准百姓,把版面留给农民,坚信最好的故事永远在脚下,坚信接地气的报道才有温度。6年续航初心脉动,《山西农民报》17名采编人员,采访了全省38个贫困县的80个贫困村,住村天数累计达到140天,行程超过了4万公里,采写稿件80余篇。

2016年6月,青年记者柳飞前往沁县王家峪村住村采访。路遇瓢泼大雨,当地又修路改道,100多公里的路程开车整整走了7个多小时,住村第一天,只吃了一碗面,但他无怨无悔,始终精神饱满。

2018年8月,记者白慧磊在永和县阁底村住村采访,为深入体验基层生活,采撷生动鲜活的故事,凌晨5点钟去大棚和农民一起摘香菇,又与村支书张风林一起赶往30公里外的县城早市卖香菇。在现场,他一边帮着分装,一边大声叫卖,用一个多小时把一车香菇卖完。事后,张凤林感慨地说:“农民报的记者真稀罕,住农家、吃土饭,还帮着我们卖香菇。只有这样深入采访,才能了解到农村真实情况,才能写出农民的苦与乐!”

2021年,报社记者集体在云州区吉家庄住村采访,凌晨3点钟起床,头顶星星、脚踏露水去田野里帮农民采摘黄花,现场采访农民、体验农民辛劳,用短视频记录黄花采收的全过程,用情用心用力宣传大同黄花。最后,每人还自掏200元购买农民的黄花。

在路上收获底气,在底层感受“泥土气”,记者们真情领悟到:“脚”是用来站立的,不管站到哪里,首要都要有政治立场;
只有通过“脚力”的勤快,才能培育吃苦耐劳的精神;
只有建立庞大的农民“朋友圈”,才能与农民交到真情、听到真话、访到真事。

“根植春泥气自华”。住村归来话感受,记者柴俊杰说,“只有走近,才会懂得”;
记者张美丽说,“脱贫故事激励我奋进”;
记者何海亮说,“住村让工作有了新活力”;
记者史晶雯说,“每一次住村自己都有收获”。

践行“四力”,眼力是关键。眼亮自然心明,只有增强眼力,新闻报道才有大视野、大格局。

眼力是什么?是眼睛所能看清物体的能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新闻敏感或特别透彻的观察能力。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就是判断力、辨别力。

坐在办公室里看屏幕,是欣赏不到最美风景的;
新闻工作者的眼力绝不是站在城头上看风景。

时代要求新闻工作者既要当好时代的观察者、社会的瞭望者,更要练就一双新闻慧眼,学会从繁琐复杂的事件中找出新闻线索,学会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学会透过现象看全局、看本质。练眼力说到底,就是要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

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及一点不及其余。“住村采访’为《山西农民报》的记者增强眼力,练就知你我、辨是非、分真假、断美丑的本领提供一个有效途径。

开展住村采访以来,《山西农民报》每年确立一个主题:2016年是“走进贫困村”;
2017年是“打造住村采访新闻品牌”;
2018年是“向第一书记致敬”;
2019年是“聚焦易地扶贫搬迁”;
2021年是“走进我们的小康生活”;
2022年是“走进云州看小康”。每一个主题的背后,都需要记者事先了解相关的政策导向,明确“沉下去、蹲到村”要采访的“清单”。在体察乡村、走近农民、感受基层的实践中,记者们的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得到不断提升。

2016年,记者林晓方在类烦县盖家庄乡王家掌村住下后,走访了一天没有发现什么好的新闻素材,但晚上与贫因户唠嗑中发现,村民们普遍认为村庄发展的希望在于刚刚落地的风电项目,于是他采写出了《“风电”来到王家掌 —— 一个贫困村的沉寂与突围》,作品夹叙夹议、有理有据,深受农民读者欢迎,并为其他立地条件相近的村庄实现“逆袭”提供了有益借鉴。

非凡脚力出眼力。深入乡村看变化、察亮点、找故事、理难点,同时不忘“搂草打兔子”,拓展发现的渠道,探寻主题以外的乡村热点新闻线索。住村采访六年来,《山西农民报》的记者们从来没有因为“眼力”不过关,引发报道争议。对什么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已经练就出一双慧眼,能够做到了然于胸。

除主题采访之外,记者们发现上百条沉睡在乡村的好线索,额外采写70余篇新闻作品。通过提升眼力,开阔了大家看乡村的眼界,提升了做好“三农”新闻的境界。记者赵跃华深有感触地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做好‘三农’新闻,只有扎进基层才能看得更远。只有根植生活,细心体验,在‘眼力’上下功夫,才会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

大脑是思考的器官,脑力就是思考的能力。

新闻人应具备什么样的脑力?作为“四力”的核心,新闻记者的脑力,就是思维方式及思考能力,是在新闻工作中占据中枢地位的指挥和策划的能力。

锤炼脑力的关键在于锤炼“想”的能力。新闻工作者的“想”,应是主观意志下能动的思考,应是有目的的思考,应是为了完成使命和任务的思考。

培养记者“站在天安门看问题,走在田埂上找感觉”的意识,培养记者勤思多思著华章的功力。《山西农民报》“住村采访”的推出,让记者们在农村住下来,让记者们在观察和熟悉乡村的基础上,提前做好策划、提前确立采访角度,让采访速度慢下来,让记者们有足够的时间多思善谋、去伪存真,经历头脑风暴,同时在实践中锤炼“善于以小见大、由点及面”的报道能力,锤炼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锤炼没有“新闻”怎么写出“新意”“新意”不足怎样炼出深意的意识。

2017年,《山西农民报》总编辑米厚民在乡宁县仁义村住村采访,第一书记曹晋龙一副书生模样,起初采访他的事迹平淡无奇,如果硬要写也就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人物小通讯。住村做了大量走访后,米厚民发现能得到老百姓一致认可的曹晋龙,是一个善于从小事、难事、实事抓起的极有想法的年轻人,平凡的背后是威信的树立、思维的渗透和辛勤的付出。于是,米厚民条分缕析,从“敢于啃最难啃的硬骨头”“善于做难做的思想工作”“勇于办最难办的谋长远的事”三个角度切入,写出了深度新闻——《第一书记的权威从何而来》。作品见报后,受到了新闻界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让脚板和心灵都到乡村,从距离群众最近的角度入手,用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长远的思维看问题,力求切实做到“深挖一尺、高看一眼”,《山西农民报》记者住村采访以来,先后推出了《一条富民路托起了一个贫困村》《“扶贫鸡”股份养殖 穷山村“改头换脸”》 《两个穷村和一所大学的牵手》 《叶建军的“人生高峰”》 《留住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 《古村落掀开文旅“合壁”新篇章》 《一个贫困山村的化蛹成蝶》 《一颗青椒托起“稳稳的幸福”》等大量带着泥土气息,富有时代特色、价值取向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新闻工作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几把刷子真干不了。毋庸置疑,新闻工作者手中最重要的“刷子”就是笔杆。练脚力、练眼力、练脑力,最终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

只有练就过硬的笔力,才能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诉诸笔端,创作出题材丰富、内容充实、语言朴实的新闻作品。笔力,看起来是一个语言艺术,本质上是个文风问题。文风到位了,笔下自有千斤力。笔力来自真实,也来自平实;
来自真情,也来自鲜活。

脚踩泥土,沉淀真情,做笔端有力量的传媒人,写出新闻的纵深感、风云气。近六年来,《山西农民报》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两大主旋律,通过住村采访,推出了一大批主题突出、内涵丰富、感动读者、引发共鸣的精品稿件。报社编委会精心组织策划,记者深入一线挖掘典型报道,后期精心打磨重点报道,严守“真、平、情、活”的准则,不虚不假,不冒不夸,不空不泛,不乏不钝,力道十足呈现大量蝶变乡村里的精彩故事,这些新闻散发出强劲的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和穿透力,彰显出《山西农民报》记者的过硬笔力。

2019年秋,记者何海亮来到云州区坊城新村住村采访后,见报作品《为了村民美好生活》开头这样写道,“踏进该村就像误入江南,整洁的街道花坛围绕,红瓦白墙的主房与灰色院墙合成的农家小院浑然天成,一排排、一行行整齐划一地向远方延伸,蔚为壮观。不错,这是大同市云州区移民搬迁的亮点工程,是政府、帮扶工作队、基层干部群众三方通力合作脱贫攻坚的成果……”,文章妙笔生花描摹出一个移民搬迁村庄的美丽、幸福,映射出党和政府对贫困农民的关爱和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的生动实践。

文中还有许多精彩的语句,如“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扶贫资金不能撒花椒面”“基层干部:由不敢干到拼命干”“扶贫工作队:由不想来到不愿走”“易地居民:由不想搬到抢着住”……细节着墨,文情并茂,这些拍案叫绝的比喻,散发着时代的强音,在基层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共鸣。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的笔,不仅要写文章,还要学会进行多样化表达。只有懂创新、能融合、会传播,记者的笔力才能激荡在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场。报网同步、报微联动,近几年,《山西农民报》不仅在山西新闻网、报社官方微信平台及时传播住村采访的专题报道,而且积极推进将短视频植入住村采访过程,收到延伸笔力的良好效果。

杜绝表面文章、杜绝摆花架子、杜绝住村走过场、杜绝新闻作品套路化。在炕头上访农民,在田野里看变化,在乡村里找故事,作品在脚下生成,效应在社会扩散。近年来,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农民日报》 《中国青年报》 《三项学习教育通讯》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关注了《山西农民报》住村采访践行“四力”的成功探索。

“磨刀不误砍柴工”,时刻铭记“为了谁”、明确“依靠谁”、认清“我是谁”,以住村采访深度践行“四力”。六年来,《山西农民报》记者找到了做好乡村报道的感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从生活中来、从基层中来;
只要下定决心、勇往直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懂得了在基层“墩墩苗”,粘粘泥土味,报纸的根须就一定能扎得更深。

“四力”有机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将“住村采访”植入“四力”,让新闻作品更有生命力。继续迈开双脚丈量大地、睁大双眼洞察乡村、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练就妙笔书写时代,不断增强走基层的脚力、做判断的眼力、想问题的脑力、进心坎的笔力,《山西农民报》的“住村采访”仍在路上。

猜你喜欢 脚力笔力眼力 大型主题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如何践行“四力”新闻世界(2019年7期)2019-07-11提升“四力”,让舆论监督更有力中国广播(2019年5期)2019-06-18试论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宣传思想干部卷宗(2019年13期)2019-06-17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湘潮(上半月)(2019年12期)2019-05-22提升“四力”,做好新时代新闻报道新闻世界(2019年1期)2019-01-15眼力大搜索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18年1期)2018-08-04考眼力娃娃画报(2018年1期)2018-02-27考眼力娃娃画报(2017年8期)2017-08-10谈风骨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6期)2017-08-03眼力小侦探幼儿园(2016年10期)2016-06-22

推荐访问:办报 之路 践行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