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09:06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党的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探析

发布时间:2023-04-06 18:15:12 浏览数:

陈立中,晋亚静

(1.东莞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2.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坚持性质宗旨,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政治品格,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1]从党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用好红色资源、伟大精神,这既是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促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教学改革,讲好中国故事、坚定“四个自信”、传承红色基因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2]。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强大支柱,中华民族之所以稳立潮头而不倒,就是因为我们在精神上“站得稳、站得住”。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走向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由一系列时代特色鲜明的伟大精神汇集而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博大精神体系。要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丰富的理论意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1 “精神谱系”形成的动力源泉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3]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思想精华和多种精神形态的总和,熔铸于党领导人民一百多年奋进历程之中。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实践是思想之源,党的百年实践探索是“精神谱系”的动力源泉,“精神谱系”是历史实践与现实实践的集中体现。正是在一百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淬炼锻造了集历史性与现实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典型性与广泛性、党性和人民性于一体的伟大精神谱系,其中凝聚着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正是因为他们的接力奋斗,“精神谱系”才得以孕育生发、延展与创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在他们身上闪耀着各种具有时代内涵的精神品质,共同“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5]。

1.2 “精神谱系”的根基与渊源

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如此,是其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通过奋斗实践形成的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的精神财富。从根源上说,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共产党人革命精神涵养的结果。中华民族在漫长发展岁月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给中国共产党人注入了强大而悠久的精神基因;
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以来,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锤炼出来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源泉。由不同时期具体精神形态汇集而成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了共产党人革命基因,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精神资源。

1.3 “精神谱系”的主要内容和内在规定

在一百多年的时空纵贯里,从英雄人物、特定区域、历史事件、应对突发事件和进行科学研究等方面,共产党人凝练出了各种具体的精神形态,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主要内容。一是英雄人物或者英模团体所彰显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女排精神等,展示出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范。二是在特定区域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凝练出的精神品格。如在井冈山、延安、西柏坡进行革命斗争,在大庆、红旗渠、北大荒等地进行建设,在特区进行改革,都凝结成高贵的精神品格。三是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凝结出的精神力量。如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奥运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都是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形成的精神力量。四是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主要包括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疫精神等。五是在科技攻关中凝练出的精神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甘屈服的共产党人率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推进“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攻关中取得的精神成就。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具体精神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有其内在的属性:理想信念、爱国为民、道义担当贯穿其中,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显著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理想信念是精神谱系的内在支撑,爱国为民是其价值内核,道义担当是其深厚底蕴,集中体现出精神谱系当中的内在属性,这些内在的规定性,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形态各异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1.4 “精神谱系”的相对稳定性与延续性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价值体系,不同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精神样态,建党精神为其源头所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6]这些精神虽然各具独特样态,但它们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彼此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而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百年历史发展的精神汇聚,也是贯穿党的百年历程中的精神基石所在。在建党精神基础之上形成的样态各异的精神财富,彰显了精神内涵的稳定性,也彰显出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精神衍生的延续性、发展性。总之,“精神谱系”体现出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范,是党领导人民克敌制胜、不断创造伟大奇迹的精神法宝。当前正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交汇时期,继承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守初心与使命,凝聚力量,赓续党的精神血脉,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增添强大助力,也就成了应有之义。

教师进行“纲要”课程教学时,要在明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理论意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把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教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也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应有之义。

2.1 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凝练而成的精神谱系,是我们党赖以成长壮大的精神动力,是伴随着党的发展凝结形成的精神财富,是根植于党肌体中不断通往迈向胜利的基因密码。从这个角度上说,党的精神谱系的融入与党史教育在本质内涵上是一致的。这种精神财富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食粮,是促其立大德、明公德、严私德的精神源泉。2021年初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活动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搞好党史学习教育,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5],因为知所从来,方能明其所往。在同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他强调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7]。2022年1月11日,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8]因为党的精神谱系中蕴含丰富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淬炼的、在建设改革时期得以进化的理想信念、光荣传统、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团结理念等,是区别于其他一切阶级政党的鲜明标识和政治优势”[9]。显然,精神谱系深度融入“纲要”课,有助于在给大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强化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党史观,使之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其“做中国人志气、骨气和底气”,为其成长成才在精神上“补钙”与“培根铸魂”,真正发挥立德树人的价值功能。

2.2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和思政课的课程建设,两项建设同步推进,党史与党的精神谱系是其中重要的建设内容和介质。当前推进党的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无疑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政课程建设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经历了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199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学的二级学科得以设立,2005年新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二级学科方向,与政治学并列为一级学科。2016年又新设立了“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这一学科方向的设置,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口径。党的精神谱系融入“纲要”教学,使大学生从根源上搞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党史和党的建设方面的知识,无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思政课的课程建设来看,当前的思政课就是20世纪50年代初大学开设的“中共党史”课程经过多次演变而形成,近两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在此推动下,部分高校教师编写了“中共党史”的辅导教材或讲义,编写了充满地方色彩的“红色文化”读本,从而加强了思政课的课程建设,对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程教学之中起到了推进作用。

2.3 推进“纲要”课程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断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对思政课的课程教材体系、教师队伍等内容又一次提出了新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10]。凸显了“四史”教育的重要性。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也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方向,明确将“四史”教育纳入思政课课程体系,要求各高校要“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一门课程”[11]。我国拥有底蕴深厚且独特的历史传统和历史发展轨迹,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以及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红色文化,无一不是在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中形成,党的精神谱系教育与“四史”教育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相通性、相融性,这也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在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今天,对于“纲要”课程教师而言,将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当中,既是自身职责使命所在,也是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必然要求。

作为实践性丰富的“纲要”课程,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使党的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必须从课程的思想认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制度保障等多个方面着手,多途径、多方式地全方位、全过程进行融入,使大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好、学习上掌握好、行动上贯彻好党的精神谱系,成为精神富裕的新时代青年。

3.1 提升思想认识的高度

当前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教师面临的一项新任务。为此,广大“纲要”课教师务必提升思想认识的高度,认识到搞好“融入”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是要切实认识到,搞好“融入”工作,既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也是贯彻党和国家决策部署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6]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融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为此制定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多个相关文件,为搞好“融入”提供了规范和指南,必须切实贯彻执行。二是要深入认识到搞好“融入”事关学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虽然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加强学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同时,得益于新时代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中共党史党建学也在2021年学位点调整中,被增列为一级学科,党和国家对这一学科发展的重视,更加彰显了“融入”工作的重要性。三是要认识到“融入”事关社会主义教育根本目标的达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纲要”教学,是事关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问题,广大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同时,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在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系列伟大精神,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靠的就是精神的力量。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涌动,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越来越复杂。新时代的大学生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认识到“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主动站在理想信念的高地上,以党的使命为使命,“从走过的路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12]。

3.2 把握理论教学的精度

“纲要”课程的教学旨在引导高校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13]。把党的精神谱系融入课程教学,就要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提高融入的精度,针对教材内容精准地逐章进行融入,切实讲深、讲细、讲透精神谱系。

教材的“导言”部分,厘清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本质,即百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综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把极度贫穷落后的中国逐步改变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13]。在这一部分的理论教学中,教师要讲清楚、讲透彻“精神谱系”的本质内核、价值内核与深厚底蕴,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历史观”,使之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理解和把握“精神谱系”的内在要义,从而“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5],增强其对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教材的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第二章“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的内容,着重阐述了近代以来中国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进行的艰苦努力和奋斗,强调不论是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抑或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没能改变中国的面貌。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可着重引导大学生理解好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从第四章到第十章,教材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着重阐述了党的百年奋斗史,党的精神谱系可以逐章深度融入。在讲授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时,可结合教材内容深入讲解并分析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产生的理论来源、实践依据,阐释“建党精神” “红船精神”中所蕴含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与人民至上意识,使大学生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讲授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时,重点分析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国民党制造的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革命大旗,开始创建发展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由此开始。要引导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树立“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14]的精神品质。讲授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教师可着重分析国共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立场、主张与战略等,强调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讲解伟大抗战精神的深刻内涵,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5]。讲授第七章“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时,着重阐述抗战胜利后,面对两条道路、两种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感悟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意义,使学生了解“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讲授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结合教材内容,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所面临的考验,分析“抗美援朝精神”的形成、核心要义和伟大魄力,阐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以及焦裕禄精神等,引导学生们领会中华民族保家卫国、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决心,中华儿女投身建设祖国、敢于攀登一座座高峰的决心。讲授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时,着重讲述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推进,阐释特区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的内涵,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16]讲授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重点阐述新的历史方位下,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带领人民精准扶贫、抗击新冠疫情等的历程,阐释扶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砥砺前行。总之,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时,要针对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探索心较强,但抽象思辨能力不足,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和冲击的现象,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推进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精确地将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当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7]这一论述为创新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程理论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3.3 注重实践教学的广度

针对思政课教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7]。为进一步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探索,“纲要”课程教师开发出灵活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与课堂的理论教学形成互补,打破了时空距离,让大学生亲临史实发生的时空,感受党百年奋斗中的艰辛历程,从而更好地加深对具体精神形态的理解与掌握。但由于实践教学资源分布广、形式多,教师在组织时要注重实践教学的广度。

体验式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与校外两种形式。校内体验式实践教学是利用校内资源与环境在课外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需根据精神谱系中具体精神的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和投入。一是情景模拟式实践教学。如在讲授五四精神、抗战精神、南泥湾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时,可以创设场景,由大学生来主演,通过情景剧表演的形式,让身处不同历史时空、同一身份的青年学子们产生碰撞,将现在的我代入过去的无数个“我”,在亲身体验中深刻体会这些精神的科学内涵。二是演讲辩论式实践教学。结合讲授的精神主题,教师可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重要党史人物纪念日等时机,组织大学生进行精神主题的宣讲会、演讲会与辩论会。比如“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 以及“航天精神”等的故事分享会,组织“传承精神财富 勇担时代责任”等的演讲会,引导大学生找到新的材料,分享新感受。或者组织关于精神主题的辩论会,促使大学生深入领会精神内涵,并最终转化为行动自觉。三是身体力行式实践教学。教师根据课程讲授进度,结合精神主题,尤其是学生专业特点,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精神内涵。可以引导大学生利用自身专业知识,践行“雷锋精神”“三牛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航天精神”等科研精神,促使其养成为人民服务、献身科研事业的高贵品质。校外体验式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到精神诞生地组织进行现场体验式教学活动。由于党在一百多年发展历程中,在全国许多地方留下了革命活动痕迹,这些地方也是精神的诞生地,如今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发祥与纪念地,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时,针对精神谱系的精神主题,到这些地方进行教学活动,使大学生现场体验宝贵精神的由来,教育意义非凡。如在讲授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特区精神等精神主题时,就可以带领大学生到这些地方进行现场教学,在讲授焦裕禄精神、老西藏精神等时,可以到兰考县、西藏等地进行现场教学。使大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现场体悟和感悟加深其精神内涵的理解。二是到纪念馆、伟人故居等地组织现场教学。党和国家为了纪念英雄人物、历史事件,往往在全国各地有大量的纪念馆、陈列馆,这也是可以利用进行现场教学的重要场所。“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要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要使大学生去切身体验和感受。如在讲授建党精神、红船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时,就可以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龙华烈士陵园和雷锋纪念馆等场所中进行讲授,使大学生置身历史场景中,有效调动他们的情感,加深对近现代历史和党的伟大精神的认知。三是倡导进行社会实践或者游学活动。“纲要”课程不仅是给学生讲授中国近现代发生的历史,同时也在向广大青年学子传递今日中国的发展现实。过去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党的精神谱系,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延展。教师在讲授具体的精神形态时,可引导大学生深入社区、城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去学校所在地的博物馆或者党史馆做志愿者,进行义务讲解活动,或者志愿参加抗疫、帮扶活动,切身体验和感受扶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的内涵。也可以引导其在假期开展重走长征路、到革命老区进行游学等活动。综上可知,通过组织体验式实践教学,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实践教学当中,既有助于丰富教学形式与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历史脉络,传承党的伟大精神,感受其中蕴含的崇高理想,铭记历史,坚定信念,树立自己的远大志向。

3.4 用好网络教学的热度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与建设快速推进,传统线下授课方式遭遇了挑战,网络教学在“纲要”课程教学中受到了师生的欢迎,热度居高不下。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程的网络教学,能够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党的精神谱系传播的时空范围,使大学生借助教学网络掌握党的历史及其精神发展脉络,深化其对党的精神谱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要有效地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程网络教学,教师在开发和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时,需要充分用好网络教学的热度,利用和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开发好精神谱系的网络教学资源,并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效率与功能,促进“纲要”课程内容与精神谱系的深度结合。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设置专门的“精神谱系教育”频道或者栏目。根据“纲要”课程实际,在设置的频道或开设的栏目中,精心发布党的精神谱系的研究论文、相关课件、历史文献,或者开设可与大学生及时互动的讨论区间,以实现师生关于精神谱系话题的共建共享,从而促进学生对精神谱系的把握和了解。二是开设反映精神谱系的影视资源频道或者栏目。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让中国精神成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17]。影视作品作为承载社会主义文艺的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百年精神谱系,是其重要功能。近年来,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觉醒年代》《红船》《长征》《四渡赤水》《金刚川》《长津湖》《建党伟业》《建国伟业》《百年党史“潮”青年》《横空出世》《中国医生》《最美逆行者》等,集中体现了建党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蕴含党的伟大精神的影视作品是十分难得的诠释党的精神谱系的资料,集中收集并按电影、电视、戏剧、舞剧、动画片或纪录片等类型进行整理,能够起到“对内团结我国人民群众,积极致力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对外则是向世界宣传我国的价值观,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18]的重要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弘扬党的精神,增强大学生对党的精神的认知。三是设置大学生关于精神谱系相关作品的展示频道或者栏目。当代大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怀的一代青年,他们学习教材内容、历史文献、研究文献,或者观看影视作品之后,往往容易萌生进行创作以表达自己感悟的想法,或制作微视频,或撰写观后感等,这体现了他们对党的精神谱系的理解。在网络平台上设置专门的展示频道或者栏目,能够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并促进其释放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说,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网络教学,不仅有助于丰富“纲要”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同时也有助于拓宽“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渠道,使课程教学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效。

3.5 提高制度保障的硬度和温度

当前对于广大“纲要”课程教师来说,搞好精神谱系课程教学中的融入,既是党的领导人和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执行相关制度的明确规定。对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来说,既要维护好上级部门制定的制度的硬性要求,体现制度的“硬度”,也要注意出台落实相关制度的“温度”,使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搞好融入工作。一方面,对于教育部及省市区教育厅等上级部门制定的相关融入制度,必须作为刚性的要求,督促思政课教师贯彻执行。近年来,教育部为搞好高校思政课教学,出台了很多制度和文件,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为“纲要”等思政课搞好融入工作提供了指南,必须对标对表落实到位。另一方面,为了搞好本校的教学融入工作,需要制定有温度的校级制度,以贯彻上级的政策。学校出台的制度,要从有利于调动和发挥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角度,对教学条件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待遇的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教师搞好融入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使广大教师切实感受到制度的温度,积极主动地把融入工作搞好。同时,要从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角度,形成受教育者教育效果的评价与阶段性反馈制度,并保障其落实,以精准掌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更调教学过程、方式,促成教育预期目标的达成,提升融入的针对性。

总之,将党的精神谱系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核心是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作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个关键因素,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作为,也需要广大大学生的自觉配合与自主学习,多种因素共同发力才能取得实效,才能真正促使党的精神谱系转化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培根铸魂的精神标识。

猜你喜欢 谱系纲要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纺织标准与质量(2022年1期)2022-07-12神族谱系艺术品鉴(2022年16期)2022-07-09《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纺织科学研究(2021年7期)2021-08-14《春秋》公羊学胡毋生师授谱系补证北方论丛(2021年2期)2021-05-22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景德镇陶瓷(2021年1期)2021-03-24

推荐访问:谱系 探析 纲要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