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15:37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大侦探》的微博话题互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5 14:50:13 浏览数:

彭昕然

2016年3月,国内首档明星推理真人秀节目《明星大侦探》在芒果TV播出。节目通过明星玩家进行角色扮演、搜证、推理与揭开真相。《明星大侦探》已播出六季,第七季改名为《大侦探》,网络点击量达215.2亿,豆瓣评分为8.95分。《大侦探》“综N代”的成功发展,除了有精良的后期制作和缜密的剧情故事之外,节目还始终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节目观众在微博上参与节目相关话题的讨论与互动,实现群体的聚集与情感的沟通。在互动过程中,观众的“主人翁”意识得以增强,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传播效果,增强了观众的黏性。因此,本文对《大侦探》的话题互动进行研究,以期对微博的话题互动有清晰的认识,为综艺节目的互动传播提供参考。

在微博平台,《大侦探》的话题互动主体主要分为两类:普通用户和V认证用户。

(一)互动的主力军:普通用户

普通用户用手机号即可申请微博账号。此类用户数量规模最大,属于话题互动的主力军。在《大侦探》的话题互动中,普通用户即为大侦探的普通粉丝群体。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大侦探》的粉丝群体进行用户画像,回收了404份问卷,去除15份V认证用户填写的问卷,最终获得了389份有效问卷。

第一,性别结构方面,男女数量差别明显。数据显示,男性群体占31.58%,女性群体占68.42%,可见《大侦探》的受众群体主要由女性组成。首先,女性对综艺节目的偏好明显高于男性;
其次,节目以男性嘉宾为主导,其女性粉丝偏多。不过,《大侦探》节目全程就是一个推理破案游戏,而推理游戏爱好者中男性占有一定比重。因此,节目中男性群体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第二,年龄结构方面,受众群体年轻化。《大侦探》粉丝群体年龄集中在24岁以下,占比为90.49%,远超出其他年龄层所占比重。青少年属于互联网“常住民”,擅长网络“冲浪”,愿意去了解网络热点话题,参与话题互动。

第三,学历结构方面,粉丝群体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根据问卷显示,54.17%的受众群体属于大学以上学历,中小学群体占37.5%。因此,《大侦探》的粉丝群体学历水平较高。《大侦探》属于推理益智类游戏,需要观众拥有缜密的逻辑和良好的推理能力,才可以在观看节目时判断推理,找出“真凶”,增强节目的参与感。因此,观众需要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才可以完成推理。

综上所述,《大侦探》受众群体集中于24岁以下的年轻人,既包含青少年,也包含在校生、打工人,整体呈现年轻化特征,总体学历水平较高。《大侦探》的受众群体也是参与《大侦探》话题互动的主要人群。

(二)核心传播主体:V认证用户

V认证就是实名认证制度。社交媒体平台的用户必须具有一定的粉丝量和影响力才可以申请V认证。申请了V认证之后,V账号传播的内容更加可信,并且他们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其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比普通用户更高。

V认证用户可以分为三类,即蓝V、黄V、红V。蓝V账号表示官方机构认证,媒体、校园、其他组织机构等官方账号都可以申请蓝V认证,蓝V账号发布的信息更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和准确性。在《大侦探》的节目话题中,参与互动的蓝V账号包括《大侦探》官方微博、微博综艺、新浪综艺等,这些账号也是话题的主要创建人。

黄V账号属于个人认证账号。个人依据社交媒体的相应规则申请认证,包括名人身份认证、超话主持人认证等。在微博上,黄V用户的微博月阅读量达到1000万以上即可成为红V用户。《大侦探》相关话题中,黄V、红V账号包括明星微博、知名综艺博主等。此类账号也是话题互动中极具影响力的参与者。

笔者任意选取了《大侦探》第七季01案的话题#魏晨寻找脚42码的意中人#,分析4个参与该话题互动的用户的转发、评论、点赞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话题互动的用户信息表

如表1所示,V认证用户参与的话题的互动性较强,转发、评论、点赞数远超普通用户,对话题的贡献度高,在话题传播中更有影响力。因为V认证账号拥有特定的身份标识,相比于普通账号,其在社交平台拥有更多的曝光机会。而且,V认证账号拥有一定规模的粉丝群体,其创建并参与的话题热度更高,影响范围更广,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互动。因此,V认证账号在话题传播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也是话题互动的核心传播主体。

笔者在微博平台统计了《大侦探》的208个话题。通过对208个话题文本和互动量进行分析,笔者总结出三类话题互动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嘉宾自带流量引发用户共情互动,话题发布时间的滞后影响用户互动的意愿,传播主体的传播力影响用户互动。

(一)嘉宾自带流量引发用户共情互动

《大侦探》采用全明星阵容,明星嘉宾是节目的核心人物。明星嘉宾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会给予节目更多的热度。因此,明星嘉宾在节目中的表现会产生话题热点。为了分析嘉宾的节目表现,笔者使用微词云平台对话题文本进行词频分析统计,最终获得词频分析报告,如图1所示。

图1 话题互动主题图谱

根据图1,发现围绕嘉宾的四个主题的话题内容引发用户的高度关注,并促使其参与话题互动。第一是明星嘉宾的阵容,包括“回归”“阵容”等关键词;
第二是明星嘉宾的综艺感表现,包括“接梗”“怼”等关键词;
第三是明星嘉宾推理能力,包括“直觉”“推理”“逻辑”等关键词;
第四是明星嘉宾的演技表现,包括“模仿”“演技”等关键词。笔者针对四个主题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引发话题互动的原因。

1.嘉宾的“团魂”感巩固粉丝忠诚度

“团魂”一词多用于团队中,这个词来源于粉丝。“团魂”是一个团队的集体信仰或是共同的精神风貌的概括,有“团魂”的团队,成员的关系就如家人一般,有集体意识,永远不会散,对彼此有义气。①节目观众认为《大侦探》的嘉宾“团魂”来自常驻嘉宾,比如何炅、撒贝宁、白敬亭等人。

首先,常驻嘉宾在节目录制中几乎从未缺席,观众对嘉宾非常熟悉。其次,《大侦探》挑选嘉宾的要求比较严格,嘉宾的推理能力、综艺感、演技缺一不可。常驻嘉宾属于高能玩家,擅长不同领域的内容,比如王鸥是“直觉女神”,白敬亭擅长破解密室。这些玩家在一起的脑力碰撞会使节目更具可看性。最后,嘉宾培养了很强的默契。嘉宾抛出去的梗,其他嘉宾都能接得住,不会尴尬与冷场。节目录制的氛围很融洽,观众观看节目时也会感到轻松。

正因为享受嘉宾的“团魂”感,节目受众对常驻嘉宾的缺席的反响非常强烈。例如,《大侦探》开播之初,#大侦探7阵容#话题登上热搜。常驻嘉宾撒贝宁、白敬亭的缺席引发网友热议。撒贝宁和白敬亭是《大侦探》的“灵魂人物”,特别是撒贝宁在以往的节目中从未缺席。网友纷纷表示,缺少了撒贝宁和白敬亭,节目仿佛失去了灵魂。对于两人的缺席,网友表示很遗憾和难过,希望两人可以早日重回《大侦探》节目。

2.嘉宾形象的“狂欢化”表达给予观众精神娱乐享受

巴赫金首次提出“狂欢理论”的概念。巴赫金认为,狂欢理论的前提是两种世界的划分,第一世界是等级森严的世界,第二世界是狂欢式的生活。②在狂欢式的生活中,成员可以实现平等亲切的交流。在后现代社会,多数人的工作压力很大,急迫地需要精神的放松与愉悦。《大侦探》中嘉宾形象的“狂欢化”表达满足观众娱乐的需求,实现了情感的宣泄。

怪诞的造型风格摆脱日常的束缚。《大侦探》的节目中不乏怪诞的造型风格,如《大侦探》06案的杂技团造型。怪诞的造型风格摆脱了日常穿衣风格的束缚,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使明星嘉宾卸下自己的“偶像包袱”,将自己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实现嘉宾与观众的平等交流。《大侦探》05案,#张天爱大侦探撞衫米妮#的话题引发了3.2万互动。张天爱的造型不仅贴合主题,而且实现了对经典角色的致敬,可爱的气质油然而生,还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令网友交口称赞。

幽默的语言风格给予观众充足的笑料。《大侦探》是一档网络综艺节目,嘉宾的“综艺感”是节目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为了满足观众精神愉悦的需求,节目中的嘉宾的语言和行为风格都很幽默。明星嘉宾时常造梗抛梗,使整个节目的氛围欢乐起来,也使观众在屏幕前感受欢乐氛围的同时能释放压力。比如,在《大侦探》01案中,张若昀在介绍角色张呱时即兴造梗,用“我是颜值地下室”来说明张呱的人设,即最丑陋的人。#张若昀说自己是颜值地下室#引来4.4万的讨论,戏谑调侃的语言说明了张呱的丑陋形象,使观众忍俊不禁。

嘉宾的CP组合满足观众情感生活的幻想。明星CP不是真实的情侣,他们往往是影视剧或者综艺节目中的同事或搭档。在当下狂欢化的时代,“磕CP”满足了人们对美好感情生活的向往。《大侦探》可谓是CP“大乱炖”的节目,节目组通过打造CP组合进行营销,比如“成全CP”“撒鸥CP”等。《大侦探》中的CP组合有爱情向和友情向,通过嘉宾CP之间的亲密互动,使观众感受到两人感情的美好。在《明星大侦探》第三季07案中,王鸥扮演的鸥空姐为了成全魏晨扮演的魏高管的事业选择与他分手,“成全CP”由此诞生。在《大侦探》09案中,王鸥与魏晨扮演的角色最终又没有走到一起,“成全CP”的故事不禁令人动容。#王鸥魏晨大侦探怎么总是be#的话题引发1.5万讨论,网友表示“成全CP”是“be美学”天花板。

3.双重角色扮演引发用户的移情与反思

《大侦探》节目录制前,嘉宾会抽取角色卡。角色卡交代了角色的年龄、身份、社会关系和个人时间线等信息。嘉宾通过扮演角色参与游戏,在扮演的过程中,嘉宾拥有双重角色。第一重是嫌疑人角色。嘉宾需要沉浸于角色的故事中,符合剧本人物的设定,按照角色的逻辑去思考和行动,表演并讲述人物的所见所闻,表达人物的情感。第二重是侦探的角色。嘉宾在角色扮演时不能过度沉浸于嫌疑人角色的扮演中,而需要从人物的故事中脱离出来,扮演侦探的角色寻找证据,还原案发现场,进行推理,找出真凶。因为嘉宾只掌握个人的身份信息,不清楚其他玩家的身份,自己相当于处在“观众视角”,使得观众容易代入“侦探”的角色。

通过“嫌疑人”角色的塑造,观众对嫌疑人的身份一清二楚,并能直观地感受角色的行为与言语。动情的表演使观众沉浸于剧情故事中,感受人物的情绪变化。然而,通过“侦探”角色的塑造,观众会知道这只是一个推理的游戏。嘉宾客观地推理与分析,会使观众及时从感性的情绪中走出,根据搜集的证据,推理找出真凶。

因此,嘉宾在节目中的双重角色扮演既可以引起观众的共情,也可以使观众冷静地思考,锻炼其逻辑思维,并通过对角色人物线的分析,以小见大,对节目主题有深刻的思考。《大侦探》02案播出时,张若昀扮演的是有过牢狱史的父亲,他意识到女儿缺失了很多父爱,在得知女儿的经历后一度哽咽,感叹道:“第一次不关心真凶是谁。”#张若昀说录大侦探第一次不关心真凶是谁#的话题引发5.1万的讨论,观众为之心疼。与此同时,原生家庭给未成年人造成的心理阴影引发网友的热议,网友纷纷呼吁更多人能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去克服原生家庭带来的焦虑与压力。

4.嘉宾推理提供全知视角产生沉浸式参与感

全知视角是热奈特叙事理论中的三种叙述视角之一。全知视角就是叙述者比人物知道得多,任何地方发生的任何事件,叙述者全都知道。在《大侦探》节目中,观众始终处于全知视角的位置。对于每位嘉宾的角色身份、时间线、搜证过程以及推理过程,观众都一清二楚。嘉宾推理过程的屏幕呈现,也是观众搜集罪证、推理判断以及找出真凶的过程。观众在观看节目之初处在一无所知的状态,每位嘉宾的推理过程给予观众更多的信息,从而帮助观众推理和作出判断。此时,观众也参与到破案的过程中,产生沉浸式参与感。由此可见,嘉宾清晰的逻辑能够帮助观众理清思路,顺利破案。比如,在《大侦探》06案中,黄明昊在一对一审问环节以退为进,假设自己是凶手,设想作案与现实条件的矛盾点,成功洗清自己,给侦探提供了新思路。随后,#黄明昊自辩思路好清晰#话题登上了热搜,引发6.2万互动,观众纷纷表示黄明昊思维缜密、沉着冷静,在细微之处发现线索,有助于案件的侦破。

(二)传播主体的传播力影响用户互动

在《大侦探》的话题互动过程中,V认证用户拥有固定的粉丝群体,该类微博用户也是其粉丝关注的焦点。V认证用户创建话题,通过发布微博参与话题互动。该类用户的粉丝就会在个人主页上发现信息的推送,从而进行粉丝互动。该类用户的粉丝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通过转发与分享将话题扩散,引发粉丝的参与互动。因此,V认证用户的影响力决定了话题互动的热度。

参与话题互动的V认证用户越多,粉丝规模越大,传播范围越广,影响力越大。然而,参与话题互动的V认证用户数量较少,粉丝群体的规模就很小,传播范围也很狭窄,影响力减弱,话题便难以被发现,因此话题互动量低。在《大侦探》11案中,吴昕扮演的角色“吴理头”以三票当选侦探,使大家震惊,不过她马上适应了侦探的身份。#大侦探吴昕当上侦探的反应#的话题,仅有20的互动量。此话题的参与主体是“新浪综艺”和仅有258个粉丝的“随遇而安red”的超话粉丝大咖,粉丝群体规模较小,导致话题热度不高。

(三)话题发布时间影响用户互动的意愿

《大侦探》节目的播出时间为工作日的正午12点整,时长为2小时左右。在节目上线之时,相关话题就相继发布,时效性极强。话题发布时间越早,话题的时效性越高,话题就能给网友带来最新的节目剧透,使网友可以迅速了解节目的内容,其在浏览话题内容时互动的积极性越高。

由《大侦探》的用户画像可知,该节目主要受众群体为24岁以下的年轻人,包括学生群体以及打工族。由于课业和工作时间的影响,中午观看节目的时间有限,该群体会利用中午休息的碎片时间在网上浏览相关话题,提前知晓节目内容。话题发布时间滞后时,该群体早已投身于上课与工作时间中,无法参与话题互动。因此,最佳的话题发布时间在12~13点,在此时间段的话题互动量不断攀升,而超过此时间段话题的互动量明显降低。

(一)提高内容的分享意愿来弥补信息缺失

在《大侦探》的群体互动中,互动成员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在互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其他主体互动交流。在互动中,一旦发现对方拥有自己缺失的信息资源,那么双方就会有分享信息资源的意愿。节目播出时,蓝V账号率先发起话题,通过视频形式传播本期节目内容,用户在对节目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参与话题互动即可得知节目内容。网友可以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疑问,群体成员就会对此进行解答,起到节目普及的作用。

(二)实现群体聚集,推动群体认同

彭兰认为:“圈子是以情感、利益、兴趣等维系的具有特点关系模式的人群聚合。”③群体成员由于拥有共同的兴趣而联系在一起,针对此话题的内容进行评论、转发,就形成了话题的“小圈子”。《大侦探》的话题就是该群体的象征,话题涉及的节目内容以及节目“梗”只有粉丝清楚。因此,当话题出现时,节目粉丝就会知道自己属于这个群体。例如,《大侦探》10案创建了#刘昊然对大侦探张医生记仇了三年#的话题,引发热议。话题内容涉及节目剧情的联动,张若昀再次扮演三年前节目的角色张医生,刘昊然回归节目,仍清楚记得被张医生诓骗的画面。粉丝在评论区戏称“刘传单表示很生气”,而“刘传单”就是刘昊然三年前扮演的角色。这是节目粉丝才会知道的角色“梗”,节目的局外人自然不清楚“刘传单”是谁。

《大侦探》通过话题实现了群体的聚集,群体成员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支持或吐槽观点。在话题互动中,每位群体成员始终围绕《大侦探》展开交流,他们都观看了本期节目,并参与了本期节目相关话题的话题互动,彼此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系。群体成员持续收看节目,并不断地参与话题互动,情感联系不断加深,推动了群体认同。节目粉丝会极其珍惜与维护《大侦探》的口碑,当其受到损害时,群体身份认同就会促使粉丝抵抗。

然而,群体认同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群体成员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为了使自己在群体中得到认同,他们会盲目跟风,使自己与成员的行为保持一致。

(三)公共议题的话题实现正向价值引导

《大侦探》每期节目都围绕着社会公共议题展开,通过对社会公共议题的剧情化解读,为节目受众谈论此公共议题提供具体的出发点与价值导向。④《大侦探》的主题包含了校园暴力、家暴等社会敏感问题。虽然剧情故事是虚构的,但是节目主题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大侦探》节目组会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发起话题讨论,节目群体成员通过参与话题互动交流观点,分享经历,实现情感的交流与共鸣。笔者统计了7条价值引导的话题。据统计,价值引导类话题平均阅读量为2248.5万,平均互动量为5625,可见此类话题取得了较好的互动效果。笔者在相关话题的评论区中选取了热度排名前50的评论进行分析,总结了话题互动的关键词。从关键词来看,观众对于节目内容整体呈现正面的评价,“封神”“棒”“共情”等词时常出现。同时,观众针对“打工人权益”“信息安全”等社会问题分享了自身经历和话题看法,对“职场霸凌”等敏感问题的频发进行否定,发起倡议,营造了正能量的互动氛围,呈现积极的价值引导。

《大侦探》将严肃的公共议题转化为剧情故事,通过明星嘉宾的演绎,呈现出完整的故事线与人物线,实现了娱乐性和严肃性的交融。受众观看节目时,被剧情故事以及嘉宾演技打动,也清楚了故事的来龙去脉。随着案件的推演,观众不断地接近真相,因此对公共议题有深刻的理解。社交平台通过创建话题,将群体吸引过来,群体通过参与话题互动来交流情感,分享经历,产生自我的思考,实现价值引导。

在综艺节目飞速发展的当下,《大侦探》成功实现了“综N代”发展。在节目之外,其始终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大侦探》通过微博平台的话题互动,使节目的群体成员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通过成员的话题讨论,围绕节目内容交流意见,分享自身经历与经验,实现情感交流与共鸣,营造正向的互动氛围,从而使节目观众受到正能量的熏陶,实现正向的价值引导,彰显了节目的价值,为其他的综艺节目提供了借鉴。

注释:

①周嘉卉.网络构建独特的文化生态圈层——以网综《明星大侦探》为例[J].新闻前哨,2021(11):103-104.

②秦扬.从巴赫金的“狂欢化”视角解读网络综艺《明星大侦探》[J].科技传播,2019(10):58-59.

③彭兰.网络的圈子化:关系、文化、技术维度下的类聚与群分[J].编辑之友,2019(11):5-12.

④史炎荣.网络综艺的价值引领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账号群体用户 彤彤的聊天账号数学小灵通(1-2年级)(2021年11期)2021-12-02施诈计骗走游戏账号派出所工作(2021年4期)2021-05-17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11期)2016-12-19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6期)2016-06-29关注用户商用汽车(2016年4期)2016-05-09Google Play游戏取消账号绑定没有Google账号也能玩CHIP新电脑(2016年3期)2016-03-10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创业家(2015年5期)2015-02-27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中国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推荐访问:互动 话题 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