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19:26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基于分享经济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18 09:50:18 浏览数:

杨果,李扬杰,张莉

(1.重庆社会科学院 农业农村研究所,重庆 400020;
2.重庆财经学院 经济学院,重庆 401320)

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气候频发已成为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1]。我国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强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2]。农业生产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关注了农业碳汇,强调“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低排放、高碳汇、低投入、高效率的低碳农业,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国发展低碳农业仍面临着严峻挑战,高投入、低效率、高排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转变。探索有效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成为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分享经济以“使用而不占有”和“不使用即浪费”为核心理念,注重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可以有效地实现经济剩余资源的供需匹配。作为生态文明时代破解能源环境危机、物质消费失衡危机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分享经济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农业与其他行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更容易通过分享经济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问题,推动低碳农业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多年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延缓温室效应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农业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也是研究重点所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估计,低碳农业系统可以抵消约80%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发展低碳农业十分必要[3]。有关农业碳排放问题,国外学者多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测算,并针对二者相对水平以及不同类别温室气体内在结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4-6]。同时,从不同视角验证了低碳农业对提升农业可持续性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7]。相较国外研究,国内对低碳农业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对这一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主要涉及低碳农业的概念阐释、发展模式和可行策略[8-11]等方面。郑恒和李跃[12]认为,要完善政策法规保障、实施保护性耕作、优化能源结构、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开发固碳技术、合理施肥等,从而加快实现低碳农业发展。安宝洋[13]认为,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科技和技术创新为主要手段,拓宽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基于区域差异,学界也对低碳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李盈和王宝海[14]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提出了发展上台田下鱼塘、农业多元化种植结构、草牧和林草结合以及生态旅游等模式。腾耀华等[15]则针对三峡库区,提出了发展山地综合立体开发、立体生态渔业养殖、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特色循环生态农业等发展模式。

“分享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态,更是一种经济思想,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与低碳农业发展的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Weitzman[16]就提出了旨在调整企业内部劳资权益关系的分享经济理论,认为分享经济是一种点对点的、通过信任连接的并以分享和交换等方式获得闲置物品或服务使用权的经济活动,通过将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分享使用权,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17-18]。据此,有学者提出了共享农业,即基于分享经济基础上的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以更低的边际成本和更高的边际效率对农业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19]。特别是受“分享经济”商业模式的启发,“农资众筹”能较好适应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更好地满足农户、小型农业企业、合作社等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同时,“有偿分享”通过有效监管,实现了大型农业企业对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够缩小城乡差异,还能够实现全社会健康持续发展[20-21]。此外,基于分享经济的核心理念,低碳农业发展也会对供需关系、资源利用等产生积极作用。李碧珍和陈若芳[22]认为,在分享农业模式下,新的社交方式可以创新供给方式,提高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新的低碳农业电子商务模式。

已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探索,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引入分享经济理念发展低碳农业的模式及路径研究还较为缺失,为本文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空间。实质上,分享经济与低碳农业的契合点在于通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降低碳排放,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分享经济视角,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低碳农业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低碳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模式选择,以及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分享经济的视角来看,其与低碳农业有着理念共通的内涵和相互融合的基础。分享经济以“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关于人与物的资产共享”为理念基础,涉及不同的人员和组织,通过对闲置资源使用权的暂时性转移,实现创新共享、生产共享、分配共享、贸易共享、消费共享以及服务共享,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与低碳农业理念是相通的。低碳农业的目标是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可持续,生产绿色、安全、健康的农产品,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前提就是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在农业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引入分享经济概念为进一步优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及路径提供了理念支撑。

2.1 农业领域分享经济应用的内涵、特征及表现形式

分享经济理念融入低碳农业发展,就是要构建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凭借数字技术和共享商业模式降低化学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程度,运用合理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强化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从而提升农业碳汇效用,完成向低碳环保、碳汇增强型新式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化,形成新的减少碳排放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体来说,分享经济视角下低碳农业的发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农机设备:伴随着农业机械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获得普遍的认可,但存在购买成本过高、农机设备成本回收风险高、农村土地集中程度低下以及农业生产规模化效率不足等问题。这些客观问题为共享农机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条件。

(2)农业技术:当前,我国农技服务覆盖程度较低,在农资零售商成为农技推广主体的情况下,良肥、良种等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推广。新型农技媒介的出现,特别是农技人力资源、业务平台的建设,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公开与共享,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在农技推广上也实现了模式创新,建立了产中、产后、品牌、加工、电商、服务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产业链,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面向专业化及精细化模式的转型。

(3)农村土地:就农业发展而言,土地的高效合理使用是重要的改进内容。通过将农村闲置或利用率低下的土地整合为共享土地资源的方式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为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有经济条件的农村可以依托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环境面貌的升级来完成。

(4)物流运输:我国农户居住呈现分散化的特点,道路交通发展滞后。与城市现代物流对比,农村物流需要攻克集中程度低、季节差异大等难题。创建高效、协同的农村共享物流,促进上、下游物流的协作共赢,有利于农产品的营销,并为农民的消费需求提供便利。

2.2 分享经济助推低碳农业发展的理论逻辑

借助分享经济理念,低碳农业能够在共享时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农业经济增长综合效应减少碳排放。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可以被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抵消,当规模效应占主导地位时,环境污染问题会增加,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占主导地位时,环境质量就会得到改善。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农业经济增长中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发挥仍有很大空间。分享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通过分享经济带来的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可以加快农业生产要素的跨区域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减少农业碳排放。

二是产业链协同效应减少碳排放。协同理论认为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系统中,不同企业结成的互补共生体,通过内部物质、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削减和消除资源瓶颈、分散或降低创新风险和减少交易成本,从而达到协同资源互补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产生“1+1 >2”的效应。当前,我国农业产业链中存在着产业链条短、利益联结松散、稳定性不高等主要短板。分享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旨在完善产业融合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从而实现降低交易成本、降低资源消耗的目的,最终减少农业碳排放。

三是农业循环经济减少碳排放。循环经济理论视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大系统,认为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必须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绿色经济。将分享经济引入农业领域,旨在强化农业产业链整体物质循环应用,突出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分享经济视角下的低碳农业,从设施共享、劳动力共享、物流共享、技术共享、土地共享等多个层面,强调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资源最大化利用,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增收,最终减少碳排放。

2.3 基于分享经济的低碳农业发展构想

基于分享经济理念,探索新时代低碳农业发展道路是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低碳农业发展应该是全链条、全过程的,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消费等环节来看,推进分享经济视角下低碳农业的发展可划分为生产资料众筹、线上线下融合、绿色物流共享、供需精准匹配等四个维度。其中,在产前环节,生产资料众筹更加侧重于土地、人力、农用机械等的分享;
在产中环节,线上线下融合主要侧重于互联网技术及平台的广泛引用;
在产后环节,绿色物流共享更加侧重于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共享及新型物流组织模式的变革;
在消费环节,供需精准匹配主要侧重于通过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共享和精准对接减少农业无效生产和过度消费。基于此,分享经济理论下低碳农业发展模型的初探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分享经济视角下低碳农业发展的概念模型

首先,从生产资料众筹的维度看,通过土地、人力、农用机械、农用技术等的分享,可以极大减少闲置资源剩余,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进而促进低碳农业发展。比如,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三权分离”,可以让各类市场主体共享土地的使用权。很多地方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民闲置的宅基地和闲置的农房使用权,通过出租的方式与社会资本合作,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

其次,从线上线下融合的维度看,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推动线上平台和线下传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融合,有利于引领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变革,提升农业发展效率和质量,从组织模式上提升农业低碳化发展水平。

再次,从绿色物流共享的维度看,通过农村绿色低碳物流发展,可以极大地降低农业物流成本,减少农业碳排放。目前,我国乡村物流发展程度低、规模小、服务覆盖面窄,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物流成本高。有调查显示,某蔬菜产品从海南澄迈县田间到海口菜市场和超市,短短60 公里的距离价格翻了4~5 倍,运输转销成本极为高昂。按此推算,全国农业物流带来的能耗十分惊人。通过绿色物流共享,将对低碳农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

最后,从供需精准匹配的维度看,通过农业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推动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将有效地减少农业无效生产和过度消费,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农业发展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所要解决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怎样生产的问题。不少地区以“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为目标,通过发展特色农业调结构、发展有机农业提品质等手段,减少了无效农业生产,有力促进了农业低碳化发展。

3.1 农业生产投入导致的环境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产量稳步提升,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粮食安全。但随着农业生产对化学投入品的过度依赖,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不断显现,不仅损害了农业生产系统的环境质量,还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利于居民健康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2015年之前,我国化肥、农药等化学要素投入均处于高位,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2015年2月,农业农村部颁布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以及《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通过技术提升、要素投入结构优化等方式实现化肥、农药减量。近年来,我国化肥、农药、地膜投入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化肥使用强度下降幅度最大,地膜使用强度相较于化肥、农药下降幅度相对较小。2020年,化肥使用强度为313.5 千克/公顷,相较之前年份下降幅度较大,但仍远高于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 千克/公顷。农药使用强度下降到7.84 千克/公顷,2020年地膜使用强度为8.1 千克/公顷(图2)。虽然化肥、农药投入减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较大优化空间。

图2 我国2009—2020年化肥、农药和地膜使用强度变化趋势图

从农业生产动力投入情况看,无论是农业机械总动力还是农村用电量,总体上都呈现上升趋势(图3)。近年来,土地流转持续推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大型农用机械代替劳动力投入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农业机械的投入,自然需要大量的燃料作保障,从而释放了更多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图3 我国2009—202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投入变化趋势图

农业碳排放量是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如图4所示,我国农业碳排放量变化呈现倒“U”型特征,即先上升,到达峰值后下降。2015年,我国农业碳排放量达到峰值为8 519.94 万吨,随后开始快速下降。由此表明,我国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给予高度关注。尽管农业碳排放量表现出下降趋势,但相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发展低碳农业仍任重道远。

图4 我国2009—2020年农业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图

3.2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破解的关键问题

3.2.1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与能源消耗过度

农业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是造成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较大的重要因素。根据前文我国农业碳排放量计算,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要素投入产生的二氧化碳,占我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82.44%。此外,我国农业能源利用还存在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各类农业机械等仍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清洁能源应用较少,从而导致大量的碳排放。尽管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量增效”的政策,在推动农业减碳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发挥低碳农业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有效作用,任务依然艰巨。

3.2.2 低碳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保障。农业现代化转型需要提高机械化率,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然而,机械化率的提高增加了化石资源的消耗,导致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为此,迫切需要对现有机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机械效能,以减少碳排放。技术升级需要大量前期资金投入,而政府对低碳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还有限,致使相关技术应用投资规模小。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资金占农业总产值比例还不到0.2%,远低于发达国家投入水平。同时,财政资金用于农业还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资金投入注重范围,但撒胡椒面的方式导致资金分散,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3.2.3 低碳农业技术供给能力不强

技术创新是促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围绕实现农业生产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我国推广了一系列的新技术、新手段,如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色生物防治技术等等,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少了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对减排减碳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水平不同,低碳农业发展的客观环境具有差异,因而应面对实际提供多样化技术。但当前技术供给能力不强,技术适宜性不足的现象较为明显。

3.2.4 农民对低碳农业认知较弱

农民的广泛参与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明显,且受教育水平有限,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制约了低碳农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民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增加农作物产量以及经营性收入,并不关心低碳农业这些新提法,更不关心减排减碳。另一方面,低碳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现阶段所需的高素质、勇于创新的农业从业者严重短缺,成为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3.2.5 现行监管方式相对滞后

低碳农业系统具有复杂性和系统化的特点,要求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精准化管理,对现有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提出了重大挑战。低碳农业发展要求农业生产的前、中、后全程实现低碳化,并兼顾相关产业链协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选择趋向低碳化等等,需要严格把控全产业链运行,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与管理主要是以政府的农业部门为主,由于农业部门无法全面调控农业资源,加之农户在反馈推进信息方面也存在滞后性问题,因而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难以满足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服务的需求。

要解决上述关键问题,基于分享经济的重要理念,根据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本文设计了四种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4.1 基于生产资料众筹的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生产资料众筹主要涉及土地、人力、农用机械和农用技术的共享,通过建立共享平台的方式,将土地、人力、农用机械、农用技术等整合,一方面通过盘活闲置资源,实现其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通过平台对接,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提升农业信息的可获得性和及时性。基于生产资料众筹的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农业生产资料共享平台,使资源的可利用度与价值得到提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且租赁使用方依托资金技术优势,在利用闲置资源时,也能够向出租方传递自身的优质资源,在客观上有利于弥补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资金技术缺失。因此,该模式有利于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有利于降低农业碳排放。

基于生产资料众筹的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主要包括如下四种模式:土地共享模式、人力共享模式、农用机械共享模式和农用技术共享模式。土地共享模式和农用机械共享模式实现了各农业经营主体物质资源的共享,采取有偿租赁的方式向其他主体提供资源或者服务。对参与模式的主体而言,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增加经济收入,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
对其他主体而言,可以减少购置农用机械等的成本,通过资源共享减少了碳排放。人力共享模式和农用技术共享模式,都是通过共享农业生产主体自身拥有的能力来实现资源的再分配。人力共享通过搭建人力共享平台,量化并记录农业生产主体能力,而其他主体可利用平台寻找满足需求的人力资源,实现供求直接对接,增加了供需双方的匹配度。农用技术共享除了共享农业生产主体自身拥有的技术外,还可以共享农业市场信息、农业政策解读、农业问题解释、农业科普等信息,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全过程出现的问题,降低技术获得成本。

在农业发展的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各类农业共享平台来实现资源合理再配置,比如土流网、农民贡APP、农医生APP、农机帮等。这些平台为农业生产主体共享自身掌握的资源,为需求方寻找匹配的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辽宁星火110 科技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该平台是辽宁省依托庞大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整合各类信息技术资源所建。农民能够在平台及时获取有效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信息。平台集成了各级政府、农业科技专家、农事企业和农民科技经纪人四大群体,建立了35 个县级服务中心,69 个农业专家服务站点,250 个以农民科技经纪人为基点的基层服务站点,使各方实现了上下互动,左右关联,也促使了信息的自主发布、多向流动与资源共享[23]。

4.2 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线上到线下融合模式的兴起为农业产业经营的上下游共享提供了庞大的平台基础,解决了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交易透明度。该模式充分发挥了线上覆盖广的优势,借助丰富的数据资源打造农业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农业生产的仿真监测、智慧管理,极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目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该模式正在向农业生产端纵深拓展。无论是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还是农业畜牧业产品,都可以通过市场信息共享,实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收益的目的。

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的本质上是信息的共享。从消费端看,该模式下,消费者通过线下实践,可以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也实现了与休闲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模式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农业的创新与改造。该模式实现了“线上到线下”传统路径的根本转变,形成线上线下双向互动,借助互联网等手段打造电子商务与实体门店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打破原有的空间制约,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畅通频繁,实现深度绑定。从生产端看,生产者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减少由于判断失准而导致的生产浪费。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逐渐向深化、全面、系统的方向发展,供应链更加高效、稳定,场景化消费需求日渐明显,优质创新性的服务不断涌现。如乡村消费共享平台,就是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的具体实践,该平台以“商家为中心”+“消费共享经济”的全新模式,消费者是选择实体店还是线上进行消费,都能够依托该平台获得消费分红,同时商家也不需要花费额外的物料进行宣传,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同时,平台就会通过网络向周围展示,达到宣传的目的,降低了推广成本。

4.3 基于绿色物流的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物流通过改进传统物流技术,依托先进物流管理理念,优化物流的装卸、运输、储存等各个环节,降低物流活动中资源消耗,减少废物产生量,降低碳排放,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成本。发展低碳农业需要兼顾农业生产环节以及农产品物流环节,因此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也是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农产品绿色物流以实现农产品保值增值、降低损耗、可循环利用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为目标[24]。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会更加完善,农民使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大大提高,因而借鉴城市共享物流的发展经验,通过分享经济模式实现农产品绿色物流具备现实可行性。基于绿色物流的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依托物流信息平台,聚合物流需求方与承运方的关键信息,通过组织模式创新、新技术与新能源应用等手段,降低物流成本,减少碳排放,实现物流资源有效利用。如农速通等平台,将货主与物流主体的信息进行汇集整合,在信息相对透明的前提下实现精准连接,既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探索出了基于分享经济理念建立的促进农业物流发展的新模式。

4.4 基于供需精准匹配的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

农产品供需匹配是指相对独立的社会自然复合系统中,社会系统对农产品需求与农业系统生产供给间的矛盾运动,这种运动具有相对长时间的平衡状态,通过供需双方的不断变化,最终实现匹配。农产品供需匹配首先表现在供需总量上的相互平衡,由农产品需求总量与农产品生产总量两方面构成。基于供需精准匹配的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是在现有产业链运行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平台,将农产品、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市场进行整合、展示,使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能够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共通,无论是生产端,还是消费端,都可以通过信息传递,了解生产端农产品现状,提出自身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供需两端平衡的市场。在监管层面,产业链条上的主体信息是互认的,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监管方式的改进,除了政府监管之外,生产方、加工方、需求方都能够互相进行监督,提升监管力度,促进协同低碳发展。

5.1 完善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的土地经营模式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在缺乏规模优势的情境下,农民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要素以保障自身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但若小农户转型从事低碳农业,又面临着资本与技术缺乏,并且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与此同时,广大农村也普遍存在着劳动力短缺问题,需要加快土地租赁或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推进低碳农业发展。为此,要完善土地租赁制度和流转制度。明确租赁或流转双方主体的权责,明确土地权属,承租方在对土地进行管理时可行使的权属范围,以保障两方的权益不受侵害,顺利实现土地的租赁或流转。农民将土地租赁或流转给期望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能够使得土地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农民从中获得一定的土地租金。

5.2 完善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保障体系

资金是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低碳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技术研发推广、平台建设等,都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为此,需要加大农业财政投入。一是创新财政管理机制。在国家宏观政策框架范围内,地方政府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财政管理体系,做好低碳农业发展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摸底排查工作,制定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设施建设专项计划,为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做好铺垫。二是完善地方财政支出方式。公共产品供给往往具有垄断的行政属性,从而易造成效益观念缺乏的事实,为此,应该考虑采取政府主体的多维购买方式,实行共享绿色理念,尽可能避免政府“包办”行为,必要时可以通过PPP 合作等形式激发农民积极性。

5.3 加强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与推广

科技是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加快低碳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围绕减量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高效化回收利用等方面实现减排固碳,联合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校等形成产学研合作,提高研发效率,打破低碳农业研发项目瓶颈,努力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尤其是在现阶段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快速发展下,要将技术创新与分享型低碳农业有效结合,研发安全度高、性能优质的互联网信息化平台,为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相适应的平台基础。二是加强低碳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通过设立低碳农业技术应用示范点或产业园区,为宣传低碳农业提供适宜的场景和平台,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低碳农业技术带来的实际效益,提高技术认可度。

5.4 健全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的组织机制

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的主体依然是农民,但现阶段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对推进低碳农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则能够聚集农民,依托组织优势使农民的生产能力与低碳农业相适应。因此,应积极培育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各类组织在信息传递、市场拓展、服务咨询等的作用,整合农村闲散劳动力和碎片化资源,缓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矛盾,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提质增效。此外,围绕低碳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开展专业化服务,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有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5 加强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监督力度

产业链条中各主体间的信息透明是供需精准匹配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条件。信息透明为各方互相监管提供了数据基础,但缺乏政策法规支持难以实现,且其他类型分享型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也需要监督政策指导,从而保证模式运行。一是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到规范化保证的同时,持续简洁相关流程,提高监督监管整体效率,发挥群众监督的积极性,打通群众监督诉求通道,及时处理群众各类投诉问题,做好突发舆情化解的相关工作。此外,进一步加快各项政策措施落实,特别是“分享”支持政策和“低碳”支持政策中的涉农具体条例的高效落地与积极实施。二是要定期开展政策考核评价。对相关支持分享型低碳发展的政策执行效果进行不断追踪与调查,并根据结果变化情况,适时制定出配套的支持政策,以提高政策效率。同时,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分享型低碳农业的支持政策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加强政府对分享型低碳农业的指导,从而提高分享型低碳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物流资源生产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年4期)2022-01-14用旧的生产新的!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10期)2020-10-28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5期)2020-06-11“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中国化肥信息(2020年7期)2020-03-19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年8期)2019-09-04“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代工生产或将“松绑”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资源回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1期)2018-11-23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中国军转民(2017年6期)2018-01-31

推荐访问:农业发展 模式 对策研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