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5日 13:45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义务教育阶段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实施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23-06-21 19:40:13 浏览数:

林津

(福州第十五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4)

信息时代的学生从幼童起就频繁接触和操作手机、电脑等相关信息设备,初步形成了信息意识。对于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来说,其社会阅历有限,信息伦理、法律规范知识欠缺,“信息安全”意识尚未形成,亟需借助学校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接受规范和系统的网络安全教育。

教育部等部门于2001 年颁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团中央等部门于2006 年联合启动了“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
2013 年起,在全国试点和推广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工程。[1]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有关部门接连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在2021 年3 月1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14 次提及“网络安全”、4 次提及“数据安全”,涉及数字经济、数字生态、国家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四大领域。此外,国家还专门颁布《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及修订后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及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法理依据。[2]

(一)信息科技课程凸显了学科“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信息技术课程”名称更改为“信息科技课程”,具有里程碑意义。首先,表明信息科技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了从0 到1 的巨大转变。本课程从以往合并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分离出来,成为国家课程中独立的课程。首次制定了学科课程标准,有助于教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第二,课程名称从“技术”更改为“科技”(即科学技术),凸显了学科的科学内涵。虽然表面上只有两字之差,但意义重大。它体现了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成果,即对本课程地位的认知从技术的层面提升到科学的高度。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素养教育视域,重新审视和肯定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有的学科地位。第三,根据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育人目标更为明确和全面。从此前的侧重于操作与编程的教学,转向坚持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凸显了学科的“育人价值”,明晰了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学科育人目标。从信息科技课程教学来说,就是要培养青少年的国家安全观、创新理念、探索精神和自主可控观念。

(二)新课标明确规定了“信息安全”学习质量标准

关于网络信息安全,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大都有初步的体验和了解。比如,身边同学或者自己的QQ 号、微信号被盗用;
电视和报纸上经常报道犯罪分子盗用用户隐私,进行网络诈骗造成很多人受害;
还有外国间谍机关利用网络技术窃取我国的国家机密等案例。所以,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来培养正确的“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展开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提高信息保密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显得很有必要。新课标十分重视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它“以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为课程逻辑主线,统筹安排各学段学习内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有关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主要安排在“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两个核心素养的学习要求中。为此,新课标在“义务教育学业质量标准”中对各个学段的“信息安全”学习质量标准提出了差异化、层次化的具体描述,学习要求逐渐提升。

从长远看,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基础上,逐步提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正确思维方式,养成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良好行为习惯与社会责任感,可以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鉴于此,新课标在本课程几种核心素养的具体描述中,设定了对不同学段学生加强信息安全教育的具体教学目标,主要分布在“附录1 核心素养学段特征”的“表9 信息意识学段特征”和“表12信息社会责任学段特征”之中。

基于以上认识,就如何聚焦“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落实信息科技教学“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路径实施和强化。

(一)循序渐进以深化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依据新课标并结合学情,借助教材这一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各学段提升信息安全意识,有序推进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课程标准是教育部下达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国家意志,同时是学科教学和评价的指南。教材是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制的权威性教学辅助材料,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达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习目标。笔者认为,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相应的知识能力和心理认知水平,在教学策略上应有所差异。可以依据新课标在有关1-9 年级各学段的学习目标,借助教材做出相应的网络安全教育教学规划,并在教学中实施。

第一学段(1-2 年级)主要学习“信息隐私与安全”“信息交流与分享”,其教学任务应是养成正确的信息意识,以及良好的信息态度。据此,笔者认为应侧重于教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个人及家庭隐私的安全教育。这主要是出于他们使用有关信息工具上网相对少,基于网络的信息安全问题也相对不大的实际而定的。

在第二学段(3-4 年级)主要学习“数据与编码”“在线学习与生活”。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数据和编码,并学会应用简单的信息工具;
在第三学段(5-6 年级)主要学习“过程与控制”“身边的算法”。掌握算法和Python 基础,并初步具备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这两个学段,应加大对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力度,着力培养基于网络的信息隐私和安全的保护自觉性。这主要是由于多数学生已经学会通过互联网搜索和下载信息,使用QQ、微信等聊天,在抖音等网络空间发表言论等。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苏醒,好奇心和表达欲增强,基于网络的个人与家庭等信息安全问题凸显。

在第四学段(7-9 年级)主要学习“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物联网实践与探索”“互联网应用与创新”。其教学任务是指导学生掌握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而具备系统性的信息科技基础和认知,“具有较强的数据安全意识,能预防个人及他人隐私的泄露”,且能做初步的信息科技实验。在这个学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基于互联网的基本技能,并有相当部分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下载软件,应用某些程序阅读、制作和传播信息。在好奇心强而自制力不足,加上自身法律意识与科学伦理有所欠缺的情况下,他们在网络安全方面既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成为加害者。因此,教师除了规范指导程序编制与技术应用的工具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用学科方法解决问题能力外,更需要从法制意识与科学伦理高度加强教育与监督,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创设情境以培养法制观念和网络伦理意识

新课标倡导基于问题情境的“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提出、讨论和解决,激发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引入若干现实中发生的案例来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围绕网络信息安全的这一课程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因为,“事实和价值对于理解如何进行教育性的行动是很重要的”“教育学总是有经验的方面,即确认情境中的‘事实’。自然,这些所谓的事实通常与解释性的判断有关”“教育学也总有伦理道德的一面。教育行为意味着你应该试图去分辨什么对孩子好、什么对孩子不好”。[3]在信息科技教学具体实践中,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借助信息技术提出问题;
借助概念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疑问中发现;
借助学生的发现再探索,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探索成果。”[4]

以笔者执教的福州第十五中学7-9 年级信息科技教学为例,虽然学生整体素质居全市中游水平,但对应用信息技术以及学会编程感兴趣的不在少数。据了解,从前曾有某学生是非观淡薄,成了崇拜“黑客”的粉丝。他“自学成才”,通过使用网络下载的非法程序,成功破解了教师登录学校内网的所有密码,并为此向同学炫耀,案发后受到应有的纪律处分。笔者以此类违法违纪案例设置若干情景问题,指导学生学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人伦常情,讨论违法违纪原因,理解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三)实践参与以增强信息安全体验和观念

正所谓教无定法,教有常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围绕学生的成长而展开。至于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还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校情和不同学段的学情而定。

如前述,新课标是实施信息科技课程的依据。在实施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过程中,遵照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可以把握合理的教学尺度和深度。即基于课程标准又依据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段的具体学情,在开展上述教育教学活动时,指导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参与式学习中增进体验,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初步掌握和应用保密方法。既不会单纯凭借经验和感觉信马由缰,出现偏离;
也不会出现成人化和专业化,过度拔高。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构建“设计—实践—反思—改进”的教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架构。笔者认为,据此可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中学,学中做”的参与式教学模式,设计兴趣导入、任务导学、协作探究、拓展提高、评估总结的教学流程。教师一方面可以用未成年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学科语言,向学生介绍我国网络安全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个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基础知识、常见的网络犯罪形式与预防方法等;
另一方面以参与式教学为主要范式,指导学生在实际网络环境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安全用网、文明上网感受,讨论和交流网络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方法,如设置相对复杂密码,不下载可疑文件和程序,避免点击非法链接,使用正规杀毒软件查杀所下载的文件,不在网络空间透露个人隐私等信息。由此,提高在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学生明辨是非的认知水平,内化、养成基于法制和道德的自律意识,增强防范伤害、自我保护的实际能力。

(四)各方合作以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和长效机制

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需要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未成年人认知状况、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等,基于学生数字生活经验,以及现实社会信息科技应用场景如网络聊天、线上购物等的体验,把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常规教学活动与跨学科主题活动相结合;
课内教学活动与课外研究性活动相结合。总的来说,“一要织密校内教育网络,即完善‘一体两翼’教育内容设置、加强校园教育阵地建设与互联互通、构建校园各主体协同育人的教育工作格局;
二要构建校外支持系统,即党和政府要加强教育指导,完善网络立法、网络媒体要提高政治站位,传播主流价值、家庭要加强思想引导,重视家校协同。”[5]以笔者所在的福州十五中为例,除了教师在课堂上依据新课标借助教材实施相对系统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外,学校还以墙报与广播、校内网络等信息载体,在校园内开展普及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此外,学校还经常邀请所在地的网安民警以及相关从事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家长等,进校开展防范网络诈骗、黑客的危害、国家信息安全之拍案说法等主题讲座活动,借助社会力量提升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效能。为此,作为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师在开展上述多层次、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中,应该责无旁贷地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提供帮助和指导,为整合学校、社会、家庭资源形成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巨大合力,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与使命。

猜你喜欢 学段信息安全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趣味(作文与阅读)(2021年10期)2021-03-08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年3期)2020-05-28基于三级等级保护的CBTC信号系统信息安全方案设计铁道通信信号(2020年8期)2020-02-06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电子制作(2018年12期)2018-08-01高校信息安全防护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5年7期)2015-07-21辨识学段特征,重视推理训练——李庾南老师“余角与补角”课例赏析中学数学杂志(2015年9期)2015-01-01

推荐访问:探析 安全教育 路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