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06:54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职普协调发展背景下中职教育的发展困境与改革路向*

发布时间:2023-06-23 12:01:09 浏览数:

孙刚成 杨婳婳

(延安大学,陕西延安 716000)

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优化教育结构,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在义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因地制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1]新职业教育法用“协调发展”代替“普职分流”,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关系的新时代新样态,顺应人的成长规律,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职普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当下关注的焦点。基于此,笔者基于职普协调发展背景,对中职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深度剖析,旨在探索中职教育未来改革路向。

职普协调发展意味着职业教育应与普通教育共同发展,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没有高低之分、优劣之别,其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满足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需求和促进人才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3]党的二十大也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4]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依靠。[5]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所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应不足之间存在的严重矛盾。[6]新时期,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是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7]

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包括经济体制转型、实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品升级、工艺升级、功能升级和产业链升级六个方面。其中,实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是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指实体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粗放式向内涵集约式转变。实体经济内涵集约式发展以高技能人才为基础,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重点,能够有效实现产业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目标,更好地推进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新职业教育法肯定了职普协调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职普协调发展是普职分流政策的优化升级,其通过多类型人才培养协调发展模式为企业输送大量优质人力资本。职普协调发展推动企业发展由依靠资源向依靠高技能人才转变,企业才能掌握核心技术和发展主动权,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满足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8]的目标与任务,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进程中,职业教育是短板,更是关键。[9]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高质量,在于优质适宜而丰富,在于高效率和可持续化发展。[10]职普协调发展充分凸显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律,成为推动国家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持续动力。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曲线上升发展趋势,抓住当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机遇、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整个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任务上各有侧重,普通教育主要为高等教育及社会输送学术型后备人才力量,而职业教育则承担着为高一级应用技术型院校输送人才的任务,培养不同层级应用型人才。[11]随着我国发展的转型升级,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当下抓住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职普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突破口。

一是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职普协调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出发点,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导向,在成本约束下实现更优产出,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教育发展所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同时,职普协调发展不仅可以在源头上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缺乏多样性和多元化的问题,而且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

二是全面提升就业质量。就业质量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研究表明,接受过职业教育的社会从业者比只单纯接受过普通教育的社会从业者更能胜任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挑战。[12]职普协调发展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多维度的发展,使学生拥有多元化技能,在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这也与高质量教育体系所要求的“优质适宜而丰富”的发展目标完全吻合。

(三)促进人才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13]职普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变传统以学术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更为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包括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和存在九个方面,[14]不同个体的优势能力各不相同。职普协调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招生通常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身的优势潜能为标准,[15]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更充分的权利和更丰富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这种自主化选择既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更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性;
职普协调发展更强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在打破以学术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技能发展的学习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德国是实施普职分流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在德国,大部分中职学校采用职普平等的双轨制教育模式培养人才,并提供开放的人性化的继续学习通道,打通了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学分互认通道,保证了学生的受教育机会;
对早期普职分流中提前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提供继续教育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选择不同教育类型的机会,从而满足职业学校学生的各类教育需求。[16]与德国相比,我国职业教育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仍需进一步打通。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模式包括3年中职直接就业或“3+2+2”中高职与本科贯通式教育和“3+2”中高职衔接教育三大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学制类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通过建立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制度,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17]畅通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构建职普融通的立交桥,支持学生继续学习与重新定位,让每个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在自己所爱的领域发光发热,成为最好的自己。

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职普协调发展保驾护航,但其仍存在诸多实践问题:从教育内部看,主要存在部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不完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能力结构不合理、实践性课程内容脱离工作岗位需求、办学过程行业特色不鲜明等问题;
从教育外部看,主要存在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等问题。

(一)办学条件不完善

中职学校办学条件是直接影响职普协调发展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中职学校在校学生总体呈上升趋势,好的就业形势使更多学生在普职分流中选择了职业教育,从而引发了优质中职学校“难消化生源”的问题。2019年我国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 万人,为贯彻落实扩招计划,教育部颁布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取消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限制。”[18]中职学生成为高职院校扩招的生力军。在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背景下,中职学校“难消化生源”的问题得到了缓和,但学生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导致原来办学规模较小的中职学校一下子出现了基础设施不足、实训场地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一系列办学条件不达标问题,导致人们对中职学校有所诟病,发展机遇反而成为了职普协调发展的阻力,也为中职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标准主要包含办学规模、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在学校办学规模方面,要求学校学历教育在校生数应在1,200人以上,新建学校建筑规划面积不少于24,000平方米;
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指标不少于20 平方米。在设施设备方面,适用印刷图书生均不少于30 册;
报刊种类80 种以上;
教师阅览(资料)室和学生阅览室的座位数应分别按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20%和学生总数的10%设置。应当具有与专业设置相匹配、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实习设施和仪器设备。工科类专业和医药类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3,000 元,其他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2,500 元。要具备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施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及学校管理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其中,学校计算机拥有数量不少于每百名学生15 台;
在师资队伍方面,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60人,师生比达到1∶20,专任教师学历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每个专业至少配备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19]范栖银、石伟平结合国家政策和已有的研究制定了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测度框架表(见表1),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指标。

表1 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测度框架[20]

在这一办学条件测度框架中,明确指出了办学规模、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为一级指标。虽然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在不断完善,但相当一部分学校存在校舍场地面积不足、实训场地和实训仪器承载量不足、生均图书册数不足、“双师型”教师占比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吸引力。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占比仅为30.58%,离国家督导评估标准60%的要求相距甚远。[21]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对中职学校办学经费投入不足,[22]其在总教育经费支出的占比明显低于普通教育,[23]职普协调发展建立在办学条件成熟的基础之上,中职学校不完善的办学条件必然会影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导致教育的焦虑。中职学校由于经费不足而衍生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如校舍场地面积不足和实训仪器承载量不足、中职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形式单一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吸引力。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中职学校的经费投入,这是提升其吸引力、畅通职普协调发展实施通道的有力手段。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且能力结构不合理

“双师型”教师是影响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原因之一。近1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数量虽然呈增长趋势,占比提高了9个百分点,但仍未达到国家规定的督导评估标准(占比60%)。[24]除此之外,“双师型”教师能力结构不合理也是困扰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年龄分布结构来看,30 岁以下的教师占多数,骨干老教师数量偏少,也就意味着“工匠”级“双师型”教师缺失;
从学历与资历分布结构来看,近年来,中职学校录取教师多为普通高校本科或硕士应届毕业生,难以引进层次较高的“双师型”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领军人员。以庆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年来3 次招聘共录用69人,其中应届毕业生53人,但有专业领域或者企业工作经历的仅有5人。[25]从职称结构分布来看,目前中职学校初级和中级职称教师偏多,高级职称偏少。[26]在中职教育由数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背景下,需要更高水平、更多元化的“双师型”师资作为保障;
“双师型”教师数量及知识能力结构直接影响着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性课程内容脱离工作岗位需求

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课程质量为依托。近几年,虽然中职学校课程设置逐渐摒弃了传统“重知识,轻能力”理念,提升了实践课程占比,但仍未充分体现“做中学,练中学”的理念。部分学校实践性课程设置仍然偏理论化,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27]同时,由于底子薄、基础差的中职学校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实践性课程开设条件不足、设施设备较为落后,课程和专业设置难以满足企业的产业结构快速发展需求。此外,中职学校的实践性课程设置多习惯于独自包办,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意识,不能为企业带来较高收益,企业需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学校的实践性课程内容设置与企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不对标,甚至远滞后于企业发展的需求。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中职学校失去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职普协调发展政策实施的阻力。

(四)办学特色不鲜明

中职学校肩负着为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于行业的重要使命。目前,一些中职学校拘泥于注重学校自身发展的传统观念,并未形成依托于行业、支撑于行业、服务于行业的办学理念,导致其行业办学特色不明显,[28]从而影响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是行业特色不明显,校企浅层次合作,行业无法发挥引领发展优势。具有行业背景的中职学校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优化行业人才结构。现阶段,虽然我国出台了产教融合相关政策,但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尚未形成,校企合作只局限于毕业前的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缺乏有力保障。[29]二是专业设置分散,未形成特色专业。中职学校中设置同一专业的学校数越少,则专业设置聚集度越高。[30]专业设置聚集度是中职学校形成行业办学特色的有力推手。现阶段我国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聚集度并不高,如广州市43 所中职学校中排名前20位的专业都表现出集中度低且同质化严重的问题。[31]

(五)社会认同度不高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动力,是民生之本。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呈现跨越式发展,在办学规模、政策及经费支持力度上都显著提升。虽然教育部多次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地位的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但仍有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普通教育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只有接受普通教育才能圆大学梦”。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受到“学而优则仕”影响,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就会与大学无缘,中职生的学习幸福感并不高,学业成就感偏低。[32]同时,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一些对中职教育片面解读的新闻,也会导致社会公众对中职教育的认知产生偏差。社会公众、家长和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认知关乎职普协调发展的前景,如果不及时引导正确的社会公众舆论、不转变家长和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认知偏差,势必影响职普协调发展实施的效果并阻碍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职普协调发展是职业教育的系统性工程,不仅涉及教育内部要素,也包含教育外部要素,只有从多个方面提供保障与调适,才可能在职普协调发展背景下实现中职教育发展的新突破。

(一)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中职教育内涵式发展

产教深度融合是指生产与教学一体化,即在生产实际情境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生产和教学密不可分,体现“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33]现阶段,我国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矛盾表现为职业教育学生人数递增与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夯实产教深度融合,是弥补中职教育办学经费与实训设施不足,促进中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同时,中职学校在与普通学校融通过程中,应强化“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启蒙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识。

(1)通过校企合作共同体缓解中职教育办学经费不足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共同体应该把“大国工匠”式技能人才培养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共识,在共同愿景与追求下真正协同解决中职办学经费与企业盈利的矛盾问题;
在吸引行业企业等资金投入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精密的实训仪器和实训场地,形成“基地—项目—实验室”相结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这是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通过建立创新实习基地,推动校企合作及项目式实训,形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室,三者环环相扣。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校教学设施和实训场地欠缺的问题。中职学校要主动走进中小学共同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丰富职业体验活动课程,强化“做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2)通过吸收优秀产业文化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中职学生深度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接受企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熏陶,强化学生对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意识与行为自觉;
同时,可以通过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全方位检阅产教深度融合效果,通过职教交流、服务和成果展出等形式展现中职学生“能工巧匠职教人”的精神风貌和技能魅力。[34]这种“工匠精神”不仅有利于中职教育高质量人才培养,而且可以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中职学校在职普融通中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理念,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带领中小学生走进中职学校、走进企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增强职业意识。

(3)通过引入企业新技术与工艺提高学生与就业岗位的匹配度。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把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及时传授给学校与学生,从而提高学生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期,产教深度融合可以帮助中职学校与优秀企业深度合作,及时向企业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并不断借鉴企业经验更新办学理念,基于企业或行业最新发展动向与未来发展方向找准学生培养定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市场最新需求与未来需求,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或培养出能够引领市场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从而促进中职学校内涵式发展。

(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19年,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现状,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辐射带动各地各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35]这一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意义,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提高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核心素养,搭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平台对中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36]“双师型”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企业工作经历等,中职学校要积极推动行业企业与学校深入合作,联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定期选派“双师型”教师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提升核心素养,将生产实践中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应用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搭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平台要形成政府、企业和学校合力,政府可制定人才培养、人才激励奖励措施等政策,学校可以在企业的帮助下加强专业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此外,学校还可汇集企业智慧,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是脱颖而出的推动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走出师资困境的有力举措。因此,要不断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注重提升教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企业工作经验;
注重校企合作,培养教师学以致用的能力,使教师成为企业人才需要的传达者和创新创业的实践者,使学生学有所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其就业压力。在与普通教育融通中,则需要强化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跨学科教学能力,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促进职普融通。

(三)优化专业及课程设置,凸显行业企业办学特色

一是优化专业设置。中职学校应以凸显行业化办学为基点,洞察行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办学优势进行专业设置。如江西冶金工业学校,真正实现了专业及课程设置特色,该校以钢铁冶炼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育内容为突破口,实行“课程体系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对接”,使“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贯穿专业课始终,以此避免了与其他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趋同化。[37]

二是提高实践性课程质量。要始终遵循“学校围着市场转,知识围着技能转,实训围着企业转”的办学原则。首先,构建完善的校企沟通平台,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沟通,如在课程开发中,学校可以通过沟通平台深入了解企业岗位需求,基于企业岗位需求调整现有课程设置。在职业启蒙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校企沟通平台,及时根据企业的新工艺、新技术开发课程资源;
其次,学校可以利用校企平台信息的及时性,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变化优化课程标准,使课程设置与企业产业结构需求有效衔接,并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科学培养方案;
另外,校企可以合作加强专业建设,设置多元化评价模式,以企业工作内容为基点促进课程改革;
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和用人标准为依据,设计课程评估和诊断标准,通过第三方所出具的诊断报告衡量课程设置的质量,构建学校、企业和行业等利益相关者多元主体课程评价模式,以此提升课程设置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契合度,缓解实践性课程设置滞后性问题。

(四)扭转公众认知偏差,提高中职教育社会认可度

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社会公众、家长和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认知仍有偏差。[38]因此,有必要扭转社会公众的认知偏差,提升社会公众、家长和学生对中职教育的认可度。

一是加强宣传和社会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职教育的良好氛围。政府应承担起中职教育宣传工作的职责,加强与主流媒体的联系,引导新闻媒体对中职教育进行正面积极的报道,如中职学校出现企业“抢人潮”、学生“抢学位”之类新闻报道吸引公众眼球,树立中职学校良好社会形象,加深社会公众对中职教育的好印象,通过职业启蒙教育主动引导学生和家长走进中职学校,在职业体验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职业教育,打造一张亮丽的中职教育社会名片。

二是通过积极措施缓解家长和学生的无奈感和焦虑感。家长和学生是与职普协调发展政策实施最密切的价值主体,满足其心理需求至关重要。[39]具体措施如下:中职学校要德技并重,使学生成长为受家长、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坚持增强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为学生提供创业和就业全方位指导,缓解学生求职无助感;
不定时开展职业教育成果展,并邀请家长体验观摩,让家长感受到中职学校的魅力所在;
与企业联合办学,实施订单式培养,帮助学生顺利走上就业岗位;
有条件的中职学校要主动与普通学校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和职业生涯咨询服务,完善职普学分互认、互转,畅通职普融通的路径。

总之,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在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拉动经济新动能的同时,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只有在深入分析职普协调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职普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新时代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双师高质量中职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林秀娟 茶业“双师”海峡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

推荐访问:协调发展 困境 中职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