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20:16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乡村生态振兴研究①

发布时间:2023-06-24 16:55:21 浏览数:

王一铮 刘文雯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强调了生态振兴在农村振兴中的重要性。近年来,乡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依然严峻。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的问题仍然是乡村振兴的短板。在新时代下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本土化、时代化科学理论,对乡村生态振兴具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意义。作者将以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导向,对如何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乡村生态振兴进行思考和建言。

乡村生态振兴是我国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国家“三农”问题中的热点话题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振兴”缺一不可紧密相连。[1]然而,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已经给乡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已经背离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初衷;
实际工作中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生态农业投资力度不够、人居生活环境质量差和农村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问题仍待解决。

1.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农业生产以及生活垃圾的任意处置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民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他们既是造成生态破坏的参与者,更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最终受害者。造成农村生态环保意识薄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民的生态文明观念不强,对保护生态环境认识不足。农民受教育程度远低于城市居民,多数农民生活习惯受到文化素养、传统习俗、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较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只停留在浅层次。在生活和生产中出现的随意乱扔垃圾、焚烧秸秆、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行为也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而做出的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二是政府对生态文明思想宣传的力度不到位。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村民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但大部分农民群众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法律法规的内涵,无法从根本上转变其环保观念。

2.生态农业投资不足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有限,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且收入不稳定。政府在财政上给予一定帮助和扶持后却没有足够多的资金来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使得生态农业发展缺少动力。其次是生态农业还需要大量的人力投资。城镇化的快速加快,大批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青年外出务工,农村人才资源匮乏,高水平人才流失,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空村化日渐严峻。“谁来种地?谁来兴村?”是农村生态农业发展遇到的现实困境。最后,现下生态农业的投入主要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单一,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利率水平低。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市场化的引导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变化,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些问题都是生态农业推进过程中需要翻越的大山。

3.农村人居生活环境质量差

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是最突出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第一类问题是粪污水处理率低。粪便中含有大量细菌,如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使原本清洁美丽的自然环境被破坏。这不仅危害人体健康,还会污染环境。第二类问题是河道、水塘水质不达标,水体污染加剧,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
生活污水净化技术落后;
农业水源污染日益严重。第三类问题是受传统思维影响,人们对垃圾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垃圾处理方式粗放、随意,或填埋场址选择不合理造成二次污染。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成为建设美丽新乡村路上的关键问题。

4.农村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

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资源严重污染现象的出现,无不与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相关。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被打破,工业企业向乡镇转移,环境污染加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制度,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虽然近年来颁布了一些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法规条例,但这些法规往往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并未将农村环境改善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当中去考虑,并没有真正起到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和确保粮食安全的目的。尤其是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尚未形成统一规范标准,使之无法有效指导农村环境整治实践。为此,亟须在立法层面厘清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并建构适合我国农村现实的模式。

环境破坏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不完善,和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导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智慧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其深刻内涵对于指导未来乡村生态振兴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1.生态文明思想中蕴含的世界观是乡村生态振兴的科学指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机结合的成果。它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既有继承也有超越,构成一个完整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包括: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尊重自然规律,走绿色生产道路;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2]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思想。儒家思想中“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说;
道家则追求道法自然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充分依靠文化的熏陶、启迪和激励,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改善全社会生态环境,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安排,维护生态安全,不断倡导文化与生态良性互动。[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表现为: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要实现同自然界的和谐相处。恩格斯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同时,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的具体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符合中国人的生态文明理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以及“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生态文明重要论述。这一哲学思想来源于中华大地的深厚历史积淀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科学内涵,根植于中国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明之中,为中国在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导,对破解乡村生态振兴所产生的难题有着科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2.生态文明思想所体现的方法论是乡村生态振兴的行动指南

生态文明思想既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价值指导,又为社会实践提供了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坚守生态红线。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自然的复仇接踵而至,进而成了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它要求我们对大自然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研究,以辩证的态度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揭示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科学规律。农村具有自然的生态环境优势,乡村生态振兴正是要着力使这些生态环境优势向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方面转化,使生态资源向经济增长要素转化,达到鱼与熊掌亦可兼得共赢。[5]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乡村生态振兴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善生态环境,就是造福百姓。这就要求我们要以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面对乡村生态振兴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要用系统的逻辑,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大生态农业投入、推进人居环境治理、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等方面着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进程。

1.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养农民生态自觉

端正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引领乡村生态振兴实践。农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是乡村生态振兴中的直接参与人和最终受益者。只有提高农民对生态的保护意识,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的实践积极性。[6]一是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宣传,真正转变传统落后观念,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农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理念,提高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二是充实农民环保知识储备。政府应帮助他们懂得科学文化常识、学习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培养爱护环境好习惯。不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使之真正参与生态治理,把生态价值观纳入生态治理之中,从而形成自觉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力量。三是在工作中,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组织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员领导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调动农民群众投身绿色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加大生态农业投入力度,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生态农业的发展不能够脱离一系列的保障条件,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增长中仍然存在着资金短缺,人力资源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必须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要拓宽投资渠道和增加投资力度,确保投资渠道畅通、投资来源广泛、投资数量充裕。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其次,要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加强对农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素质,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再次,依托乡村独特生态资源、农业、人文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积极探索乡村“两山”转化路径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打造特色化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一批乡村生态经济发展的样板。在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后,要创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推进生态产业化经营。重视培育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支持绿色种植养殖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着力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扩大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区域化的布局,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循环产业链条,实施特色产品战略。

3.推进人居环境治理,实现乡村生态宜居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环境整体质量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事关农民幸福安康。为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以改善乡村生活条件为抓手,实现乡村生态宜居。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现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目标和要求。一是持续不断地推动农村厕所革命。要按照粪污就地处理的方针,加快粪便集中统一收集处置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设备,鼓励开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应用方式,推进一批集中统一优质沼气池示范村建设。二是重点关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农村居民饮用水水源无污染。进一步增加饮水安全工程的投资,在乡镇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应的管网基础设施。在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同时,制定水质监测预警制度。有效维护农民的基本生存需求,维护生态环境权益。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对农村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的建设与管理,并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本地农村实际情况的污水处理方法,扎实开展农村污水处理。三是建立健全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和探索构建以县城为中心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要健全和完善农村环卫服务工作体系,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村容镇貌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成效。

4.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依法落实主体责任

乡村生态振兴还需要发挥法治在保护生态环境中的规范作用。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农村环境立法规划,统筹协调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环保职责分工,促进各方面协同联动,共同做好新时期农村环保工作。二是抓紧研究修订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和农村废弃物处理管理条例,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在农村地区的贯彻实施,确保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落到实处。三是要强化对农村环境执法的监督。坚持依法行政、依法依规办事、严格监管,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对破坏自然生态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坚决治理。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创造良好法治环境、持续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督和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高群众环境质量满意度。同时也应指出,农村生态法治治理应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让农民也能参与法律法规制定进程,从现实出发,因村制宜。

乡村生态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确引领下持续努力,把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作为根本目标,循序渐进地推进乡村现代化进程。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文明农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2年10期)2022-10-15请文明演绎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饸饹面“贷”富农民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农经(2017年6期)2017-07-05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作物研究(2014年6期)2014-03-01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中国化肥信息(2014年37期)2014-02-27

推荐访问:生态 振兴 引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