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7日 23:39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襄阳市招校引院模式下的“智汇”发展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26 11:55:12 浏览数:

王 炜 罗 婧

(湖北文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00)

襄阳市作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和“襄十随神”城市群的“领头羊”,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 309亿元,位于全省第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从2021年开始,襄阳市政府提出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涉及企业、纺织服装、现代化工、现代农业、电子信息、医药、航天航空、轨道交通等领域。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41家,均位列全省第二;
襄阳高新区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29位,跻身第一方阵;
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316家。科技创新企业已经逐渐替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重污染等工业企业,成为襄阳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十三五”期间,襄阳市为了吸引高水平人才支撑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启动了一系列的“智汇”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更好地配合襄阳当地经济发展,襄阳市政府与国内众多高校合作,开展了“招校引院”工作,为襄阳人才引进开启了新篇章。

1.1 招才引智与异地办学

招才引智主要是地方政府为了吸引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举措。与早期我国“招商引资”的概念接近,也有地方叫“人才引进”“招硕引博”“人才招引”。我国学者莫之国早在1995年发表了《招才引智 招商引资》的文章。李政(2007)认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辅相成,招商引资可以为招才引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同时招才引智也能促进当地政府更好地吸引有竞争力的企业提升当地的产业结构[1]。吴逢旭(2005)以温州为例提出了“资中引智”,引进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并带来一批高质量的人才[2]。李进新(2006)强调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招才引智,只有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才能让引进的企业发挥最大的效能[3]。李娟(2011)从解放思想、完善政策、明确重点、创新机制等方面阐述了招商和引智是推动当地经济的重要推动力[4]。由此可见,人才的规模和质量已经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除了常规的人才引进机制,本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长期可持续投入,很难在短期内见成效。因此,在现阶段各地对人才争夺异常激烈的情况下,甚至不惜举全市之力“借鸡下蛋”,吸引知名高校异地办学,批量培养当地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目前全国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接近一半的高校都有异地办学的经历。一方面可以提供大量高水平人才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推动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当地高等院校形成人才培养优势互补的局面。

1.2 异地办学的发展阶段

首先是起步阶段,此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3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原国家计委《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明确提出“分出一批教师和干部,采取‘下蛋’办法,举办分校或夜大学”。随后在山东、辽宁、广东等地相继出现了异地办学的分校。然后是20世纪90年代到2016年前后的快速发展阶段,自1999年国务院出台高校扩招政策以来,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为了增加人才储备、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相继以新建高教园区、引进分校和校区、建立研究生院等方式开展异地办学。2017年至今,教育部收紧了异地办学的相关政策,异地办学的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

2.1 体制机制保障

自2004年以来,襄阳市深入实施各项人才支持计划,并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并且此类政策逐年增多。襄阳市招才引智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政策红利期,此阶段为2004—2009年。2004年,中共襄樊市委、襄樊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中共襄樊市委 襄樊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次年襄阳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襄樊优秀人才奖励暂行办法》和《襄樊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①。第二阶段为规划谋划期,此阶段为2010—2016年。2010年襄阳市发布《襄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2011年发布《隆中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扶持办法》,2012年发布《隆中人才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3年陆续发布了《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来襄创业就业的若干意见》《襄阳市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支持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试行办法》《襄阳市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申请住房补贴实施细则》,2015—2016年襄阳市陆续发布了《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关于支持襄阳科技城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第三阶段为高速发展期,此阶段从2017年开始至今。2017年襄阳市发布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的意见》,2018年发布了《关于实施“我选湖北·智汇襄阳”计划大力促进大学生在襄就业创业的意见》。

2.2 引进渠道保障

自2004年开始,襄阳市连续7年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就人才引进进行了深度合作。7年间共选派85名优秀博士、硕士来襄挂职。2012年开始,襄阳市正式以招硕引博的方式批量引进人才,当年就引进了119名紧缺的优秀人才。之后每年都有海内外知名高校的大批优秀硕士、博士被引进到襄阳工作,成为襄阳经济建设工作的中流砥柱。2018年,襄阳市政府发布了《襄阳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明确提出了对接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搭建高水平平台,重点支持高校院所在襄设立校区、分校,研究院等机构。至此,襄阳市的人才引进从“招硕引博”发展到了“招校引院”,人才引进的规模、质量、渠道都上了一个新台阶[5]。

2.3 人才服务保障

人才工程作为很多地方的一号工程被提上日程,但是很多地方却忽略了如何将人才“留得住”的问题。在此问题上,襄阳市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和奖励为留住人才提供了保障机制。例如,襄阳市在股权的奖励、分红的激励上都不断加码。《关于推进高质量发展十大重点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的意见》等文件都明确指出建立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实行政府特殊津贴,支持高层次人才以技术成果参与分配,明确表示企业随后理论不低于15%作为奖励直接发放。在人才住房问题上,也是提出了若干保障措施。比如,对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五年内在襄阳创业的大学生,三年内每个月发放500元生活补贴和500元租房补贴;
企事业单位引进的博士或者正高职称、硕士或者副高职称三年内分别发放10.8万元、7.2万元的住房补贴;
对高技术团队带头人和核心团队成员分别提供120 m2和100 m2拎包入住的人才公寓,三年免收租金;
筹建5 000套人才公寓为人才引进提供重要保障。此外,襄阳市在其他保障中也明确提出了服务人才的措施。比如,对于引进团队成员纳入市级保健对象,享受三甲医院优诊优疗服务,子女就读市内中小学、幼儿园,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协调安排入学享受优质基础教育资源。

2.4 用人平台保障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襄阳市政府为了保证优秀人才来襄后有用武之地,先后搭建了襄阳市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襄阳市院士专家双创园、襄阳“国家海智基地”等众多优秀平台。这些平台不仅使现有人才能够大展宏图,同时还能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汇聚襄阳。

3.1 壮大了人才规模

襄阳市在2013—2017年通过“招硕引博”合计引进9 860人。2017年引进本科生9 255人,硕士生576人,年均引进博士生30人。同时,吸引了100多个高层次人才团队聚集襄阳,其中2人为诺贝尔奖获得者,7人为“两院”院士,9人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人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3人为湖北省“百人计划”。以上专家团队90%以上均在各企业负责高端研发工作。

3.2 优化了人才发展环境

截至目前,襄阳市为了给引进的高水平团队提供实验室、工作室,先后建设了16个创业园区,对每一类创新科技平台给予10万元~60万元的直接资助。襄阳市与科技部人才中心共建全省首家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链接科技部3 000多位领军人才;
支持企业建设创新平台,已成立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8家企业技术中心、12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数量均位居全省市州前列。其中“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对43个项目累计投入7 500万元,实现收入22亿元。为了进一步落实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普惠性税收政策,襄阳市共计为高新技术企业减免各类税费达13.69亿元。2013—2017年,襄阳市共有696名高层次人才入住人才公寓,其余2 294套已经投入使用,另外还有5 000套公寓正在逐步交付。

3.3 提升了人才产出效益

由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近几年襄阳市科研成果转化的步伐逐年加快,仅2017年,襄阳市就有9 936件专利,获得授权专利2 603件,其中发明专利380件。一大批优质项目生根发芽,主要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全市新增高新基础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位居全省第一。作为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其中汽车产业产值突破2 500亿元、装备制造业产值突破1 500亿元、农副产品制造业产值突破1 000亿元。

近年来,襄阳市政府始终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大力推动“招校引院”的建设,先后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其中投资28亿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办学规模为5 000人;
投资47.34亿与华中农业大学建立襄阳现代农业研究院,未来5年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万人左右;
投资1亿元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建立的智能汽车(襄阳)产业学院已经顺利开学,2021年9月在校生542人。与此同时,建立的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已投入使用;
计划投入11亿元建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襄阳航空研究院和航空航天产业园;
投入1亿元建立湖北工业大学襄阳产业研究院。

“十四五”期间,襄阳市将继续加大“招校引院”的力度,集聚创新人才,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为襄阳市的创新转型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5.1 产业结构激增人才需求

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近年来襄阳市统筹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示范区建设。提升产业园区质量、壮大产业集群、加快产业承接转移。在生产制造方面,聚焦汽车零部件、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八大重点产业,打造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贸、数字产业等现代产业,与制造业相融发展,与城市发展配套,着力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在现代农业方面,加速发展茶叶、生猪、家禽等10条重点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业品牌,即将建成全国首个百万头生猪养殖屠宰加工基地。这些产业均处在转型升级阶段,逐步淘汰传统的密集型和高能耗发展模式,提倡绿色、科技、智能。

一方面,襄阳市现有人才储备多以传统型行业为主,难以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还需要相当长时间进行培训;
另一方面,缺乏高端人才的引进,不利于人才流动和良性竞争。通过招聘和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可以适当缓解,但是从长期来看,还需要当地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大批与襄阳市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5.2 周边地区人才竞争激烈

随着中部地区,特别是湖北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升级,各地逐渐淘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取而代之的是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新型工业[6]。因此各地政府在拼人才、抢人才上不遗余力。各地在人才引进渠道、人才使用平台、人才落户、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就读、医疗保障等方面都相继出台了不同的政策。因此,襄阳在人才引进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长远来看,为襄阳的高速发展持续“输血”,最直接的办法是襄阳培养符合当地经济特色的专业人才。

5.3 本地高等教育发展滞后

虽然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无论是高校总数还是高校在校生规模在全国排名都比较靠前,但是湖北省高校资源高度集中。湖北省大多数高校均集中在省会武汉,襄阳市目前只有一所公办本科院校、一所民办本科独立学院、两所公办高职高专。高等教育发展的滞后一直是制约襄阳发展的核心因素。湖北文理学院作为襄阳市唯一公办本科院校,在省内排名中游,与其他地方公办本科院校(如长江大学、三峡大学)都有一定的差距。教育的发展又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时间对襄阳经济建设的助力有限,“招校引院”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新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能够为襄阳的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带动襄阳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

虽然襄阳市的“招校引院”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且发展态势良好,校地合作机制初步建立,但是由于是发展初期,襄阳市和各高校的发展都处于“蜜月期”,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资源配置都处于起步阶段,各种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出来。因此,应该遵循教育规律,同时借鉴其他地区异地办学的成功经验,重视“招校引院”面临的挑战。

6.1 财力资源有限,发展后劲不足

在分校区的发展初期,校区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相关设备的采购与配置、校区的日常运行费用大多由当地政府承担。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这些费用也将会越来越高。主校区为了自身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一般对分校区投入比例不会大幅增加,这就对分校区的办学经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中后期发展中很可能出现资金不足,校地合作形同虚设,产学研平台缺乏连贯性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将制约分校区的可持续发展。

6.2 资源配置分散,产出效率偏低

分校区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上主要是依赖于主校区的规划,这种情况下由于分校区的地域劣势可能会导致很多师资力量不愿意在分校区有过多的投入,进而导致实验室使用、教学质量、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受阻,影响产出效率。同时分校区的教学、科研、实习等设置无法与主校区共享,可能会出现资源重复配置的问题[7]。

6.3 管理机制滞后,运行受阻

大学的异地校区建设一般仍然由主校区的行政主管负责,这就出现了异地办公和异地管理的情况。同时由于同属一个管理体系,又分布在不同区域,在发展规划、制度建设、学科发展、专业设置等问题上难免出现分歧,而出现分歧的时候往往是分校区服从主校区,影响了分校区的执行力[8]。

7.1 在襄阳当地建立健全长期发展的财务配套制度

当地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可从两方面入手保证分校区长期稳定发展。一方面,建立资金持续使用体制,建立市、区、企三级联动财务支持体系。避免由于行政领导更换等原因出现资金链断裂,以项目、研发、专利等成果驱动财务配置,减少行政化干预和一次性投入。另一方面,建立深度合作的政府、企业、分校区三方参与的产学研平台,比如政府将资金从一次性投入改为配套奖励,既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产出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对企业和分校区分别予以奖励,从制度上激励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7.2 建立校内长效发展生态机制

建立合理配置主校区与分校区资源的体制机制,在师资配置上实行轮岗制,提供异地工作特殊津贴来保障分校区的师资力量,用好、用足当地人才引进和“智汇”相关资源和政策。在实习基地和理论教学环节中,可以将高年级或者研究生的培养放在分校区,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各校区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主校区的优质教育资源。

7.3 建立内部联动机制,增强校地合作

与襄阳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一同制定符合分校区发展的“十四五”规划,联合制订中长期发展计划和行动计划。提前谋划分校区的发展,避免与主校区发展形成竞争,同时又能合理利用主校区的科研、教学资源,同时建立统一的自动化办公,减少“人治”环节,从制度上保障各自的发展。

注释:

①2010年12月9日,据鄂政函[2010]366号《省人民政府关于襄樊市更名的通知》,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

猜你喜欢 智汇襄阳校区 “智汇”引领 助推企业创新创效高质量发展西部交通科技(2022年11期)2023-01-18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21年3期)2021-06-28神秘的包裹创新作文(1-2年级)(2019年4期)2019-10-15新动能 新智汇 新产业——新密由“乌金之乡”到“智造之城”的嬗变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05-21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意林·全彩Color(2019年4期)2019-05-11智汇“幸福塔” 成长“三十事”——愚园路第一小学基于“幸福成长三十事”的少先队活动少先队活动(2018年5期)2018-12-29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校园英语·上旬(2018年8期)2018-09-10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中国人(2018年8期)2018-07-23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现代装饰(2018年2期)2018-05-22

推荐访问:襄阳 市招 机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