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3日 13:47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方法论遵循与价值意蕴——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3-06-29 18:40:04 浏览数:

杨丽艳,高学义,栾 晓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三个务必”的重要论断,特别指出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漫漫征程中,逐步形成了缜密的历史思维、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历史自信,善于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高度,以深邃的历史眼光,系统地、具体地、实事求是地洞察社会运动变化发展,剖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历史深处总结行稳致远的经验教训,探寻治国理政的良剂妙药。在党的百余年历史征途中,形成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均简称《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发展,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的文献典范。在我们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开拓未来的关键时刻,以大历史观透视党的百余年漫漫征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分析三个历史决议的形成过程、客观内容、内在联系,能够系统归纳出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方法论原则,以历史映照现实、以历史远观未来,对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站在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科学的辩证思维总结自身的历史经验,深刻思索当下,全面把握未来,是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所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也是其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人民的检验、时代的核验,具有永恒价值的关键所在。

(一)以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总结历史经验

基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宏观视域,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者立足人民立场,从“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出发,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深化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科学指南。与西方传统的历史总结方法相比,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变革了以往历史观察的主体视角,真正从人民价值立场、社会现实维度把握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终结了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虚无历史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1]中国共产党进行历史回顾、历史反思、历史总结,就是始终将人民立场作为一切工作内容的价值基点。

在总结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中,毛泽东指出,“正确和错误的标准自然是马克思主义,但人民利益同样是标准。”[2]毛泽东将人民利益同马克思主义划置于同等地位,并将其上升至历史经验总结的标准,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人民史观,是超越世界上任何政党,总结历史经验的典范准则。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经过全党上下多次讨论与征求意见,并经任弼时、胡乔木、张闻天、毛泽东等人多次修改,最终形成。正如胡乔木回忆指出,“这个稿子修改的次数难以统计。不断地改。改了以后送一些同志传阅。”[3]。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标准,并经由人民讨论、修改、审议决定,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立足人民立场,反思历史,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的最终形成,也是经党员、群众代表充分酝酿讨论的。从1980年3月送审提纲,到1981年6月六中全会上通过,从中央常委领导起草,到四千人大范围征求意见,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历时一年多,累计撰写七稿,最终于1981年7月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在讨论过程中,邓小平的“大家畅所欲言,众说纷纭,有些意见很好”[4]表达了将人民民主运用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肯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党在新时代践行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文献。从起草决议的意见征求到决议文稿的意见听取,再到547处修改,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充分尊重了包括党内部分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等在内的各界代表的意见,以代表们完整参与决议制定过程的伟大实践,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真谛,彰显着人民民主的本质特征。

党的三次历史决议形成的历史背景、研究的历史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三者制定的目标导向却具有鲜明的一致性,即始终围绕着人民的主体价值进行历史总结、未来展望。党的三次历史决议使得人民这一社会主体的现实价值在党总结历史经验,讨论制定决议的过程中得以真正显现,真正体现了人民民主的价值遵循,最终形成凝聚着党、国家和人民的意志,真实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这一社会主体视角进行历史反思、未来展望的理论遵循,是中国共产党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进行历史经验总结的光辉典范,彰显了作为一个纯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素养。

(二)以实事求是的原则总结历史经验

“实事求是”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又具有高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方法论依据。“实事”既包括历史发生的地点、人物、时间等必备要素,又包含社会背景、历史条件、文化水平等基本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历史经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历史事件置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考量,而不是盲目地、不假思索地从主观出发,从本本出发。

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人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的光辉著作。毛泽东强调《历史决议》的制定要摒弃主观主义,依据客观事实,实事求是地反映党的每一个历史事件。如在对临时中央和五中全会的合法性问题,对六大的估计以及党内宗派是否存在等问题,党内争议较多。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毛泽东指出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他立足实际,根据张闻天的反省笔记内容,指出了临时中央与五中全会在法理上的合法性,并强调了二者选举手续不完备,解开了党内的谜团。对于六大的估计,毛泽东明确强调了六大是具有群众基础的,遵循了群众路线,践行了群众观点,正确区分了党的六大精神与李立三个人主张的根本不同,阐释了六大路线的基本正确性。经过持续性、大规模的整风运动,以及对马克思列宁理论的学习,中国共产党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极大改善。最终,中国共产党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自身成立以来二十四年的历史进行了正确的总结,形成了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

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坚定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立场而写就的第二个典范著作。邓小平在起草过程中明确指出,“当然要承认个人的责任,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历史的复杂的背景。”[3]任何阶段的历史事件如果脱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就难以把握其中的事实与真相。只有立足于既往的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政治条件等因素,我们才能得以拨开历史的谜团,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如“大跃进”运动的发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考虑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经验不足,加之经济发展态势日趋良好,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的骄傲自满,使得“大跃进”运动难以避免。但是这并不代表“大跃进”运动是正确的、合理的,而是通过正确分析其中的原因,使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及其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百年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历史经验进行了客观评价与系统总结,尤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历史壮举的客观评价,并且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共产党自身面临的危险与挑战,存在的矛盾与问题,以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的姿态,形成了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总结历史经验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三)以科学的辩证思维总结历史经验

党的二十大指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是回答时代课题,保持理论生机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克服了形而上学中静止地、片面地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弊端,注重从历史发展进程中分清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紧紧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流。中国共产党人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以科学的辩证思维看待党的历史经验,善于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题、主线中把握社会运行的规律与历史的本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现在、未来整个历史进程中的主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为党不同的历史任务以及任务完成后取得的历史成就。这些任务与成就不是间断、毫无关联的历史个体,而是相互联系、接续发展的历史群像。党在各个历史阶段完成的历史任务,取得的伟大成就,最终都是回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只有把握好历史进程中的主题、主流与主线,抓住各个历史时期中具有主导性、决定性作用的历史事件,以此总结历史经验,才能真正看清历史发展的本质,把握历史规律。

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在着重剖析阐释了“左”倾路线等错误对中国革命带来的危害中,也明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二十四年是“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5]的。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也指出了“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6]。两个《历史决议》体现了党坚持辩证思维,从历史大势中对各个历史阶段主要任务与主要成就、主流与主线的精准把握。在进行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说明时,习近平指出,从建党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基本论述与结论至今仍然适用,并强调了改革开放以来,“总体上讲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顺利的,前进方向是正确的,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7]。因此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着重对党的百年伟大成就与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值得注意的是,该《历史决议》全文总字数3.6万,第四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就有1.9万字,突出了党立足百年征途总结历史的目的是放眼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把握的历史伟力。

党的二十大强调,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1]。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失败教训,吸收成功智慧,并将之运用于治国理政、推动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历史自觉、坚定的历史自信、鲜明的历史主动、笃定的历史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独有的政党品格与优良传统。

(一)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在过去的百年征程中创造出惊人的发展奇迹,不仅在于我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成功密匙,更在于我们真正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将民族特质赋能马克思主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1]党的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百年变化发展实际,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共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现实场域,形成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重要文献。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立足新民主主义革命现实,系统总结了党的三次“左”倾路线同党的正确路线相违背的表现,并通过深层次的比较分析,使全党认识到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正确路线的现实意义及其未来导向作用,为党的七大顺利召开奠定了统一的党内思想。最终,中国共产党真正改变了中国被剥削、被压迫、被歧视的悲惨境地,彻底改变了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艰难困境,根本扭转了近代中国未来发展的历史航向,取得了以往旧社会不能取得也不可能取得的历史成就。但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出现了偏离党的最初的正确路线的失误,最终造成党内外思想混乱,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泛起。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正是在否定党的历史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成就的错误思潮盛行的紧急情境下形成的。该《历史决议》秉持唯物史观和正确的党史观,坚持“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8]的原则,对“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失误做出了正确的根源分析与性质判断,及时廓清了党内外同志的错误认识。除此,该《历史决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对党和国家作出的伟大历史功绩和理论贡献,系统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力反击了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混为一谈的错误看法,保证了党带领人民始终沿着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指明的光明图景前进。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大踏步迈向新的赶考之路重要历史时期,鼓足干劲,统一全党意志形成的重要文献。该《历史决议》全面总结了党在取得伟大历史成就的百年征程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三次飞跃”,全面、客观地诠释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丰富发展的科学有机理路。

探析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程中成功失败的内外因素,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能否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是把握历史前进方向的关键所在。如果只囿于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脱离中国的实际沃土与文化根基,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神圣化,最终只能与科学真理相背离,与光明前途失之交臂。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党取得伟大成就的“指南针”,更是党走向未来前景的“地航线”。党的三次历史决议更是一脉相通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孕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动态发展,标识着中国特色、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

(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漫漫征途中不断从血泊中奠定基础,从失误中总结经验,从成功中汲取智慧,带领一代代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长期历史过程。党的三次历史决议的生成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历史伟力、时代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痛感近代中国之落后,深刻认识到国家主权的独立、先进社会制度的建立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漫漫征途是一个在曲折中发展、螺旋式前进的过程。期间因未能正确认清革命形势,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多次“左”倾的错误路线,将革命运动一度引向低潮,使得党内不少同志对革命前途深感暗淡。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反思总结了党内错误路线对党的革命事业带来的致命性打击,剖析了产生的社会根源,指明了革命发展形势,使得党内实现了空前的团结。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开辟了现实路径。1964年,“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正式确立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目标导向。但是由于党的国家建设经验不足,未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失误。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充分估计了建国以来三十二年的历史,鲜明指出了建国以来我国建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的关键作用。但也毫不忌讳地指出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多次失误,剖释了其中的社会根源,坚定不移地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与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与实践贡献,有力地反击了企图否定党、否定新中国的历史虚无主义,实现了全党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前进。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压榨式、剥削式,以血腥、暴力手段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在百年征程中不断反思错误,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结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开辟了道路。

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步与发展,是依靠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不断提升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能力,科学判断历史方位,从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雄厚物质基础中取得的。如果没有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与挫折经验,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探索与经验智慧,没有中国共产党人步步为营的战略部署,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步发展。

(三)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夺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胜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进行艰苦卓绝伟大斗争的时代主题,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伟大成就,进行历史经验总结逐步到达的光明彼岸。党的三次历史决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荆棘载途、艰难阻隔的漫漫长征,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带领人民前仆后继,一往无前。旧中国内无国家主权,外无独立自主,军阀混战割据,帝国主义协约瓜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透视出光明前途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以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用人类最源远流长的智慧文明充实自己,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探索着拯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道路。从盲目攻打大城市到转战农村,从急躁的盲目暴动到正确判断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在总结经验中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不断取得新的胜利。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就是党全面总结历史进程中的错误教训,剖释革命路线错误的社会根源,形成对革命规律的认知与把握,团结一致夺取新的胜利的关键文献。该《历史决议》使得全党真正认识到错误路线对党的事业的危害,深刻认识到正确的革命路线与坚强领导核心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作用。在总结失败教训中,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的社会条件。

新中国的诞生使得中国人民获得了千百年来从未拥有的民主、平等与自由,使得中华民族真正有底气、有骨气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重点回顾总结了建国三十二年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与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探索的成功与失误,为正确解决党内和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指导。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充分诠释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10],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构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提供了指南。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踏步迈进“第二个百年”新赶考之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文献。该《历史决议》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做出的接续努力,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关键时期。

猜你喜欢决议经验中国共产党《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经验启示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当代陕西(2021年21期)2022-01-19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经验小哥白尼(军事科学)(2019年6期)2019-03-14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

推荐访问: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 意蕴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