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3日 14:48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吉林省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浅析

发布时间:2023-07-01 10:40:06 浏览数:

王绍林

(柳河县柳河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柳河 135300)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中部,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适宜玉米生产,吉林黄金玉米带被誉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近几年,吉林省连续出现暖冬天气,农作物的种植密度不断增加,为害虫和病原物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加了病源和虫口基数,使害虫的发育期提前、休眠期推迟,害虫的繁殖代数有所增加,害虫的活跃度增加,为害期延长,加大了玉米受病虫害侵蚀的概率和受害程度。吉林省病虫害目前处于中等发生的程度,病虫害发生面积在 307万hm2次左右,其中虫害发生面积220万hm2次,病害发生面积约为87万hm2次。

吉林省玉米的主要虫害包括玉米螟、蚜虫、地下害虫等,其中玉米螟为害面积最大,平均在147万hm2次以上而且为害相对最重。吉林省西部玉米主产区的白城市、松原市,玉米螟呈中等的发生程度;
中部的四平市、长春市,玉米螟呈中等偏轻的发生程度;
东部的吉林市、通化市、白山市、延边州是玉米螟发生和为害较轻的地区。吉林省地下害虫呈中等发生,面积超过33万hm2次,以金针虫和蛴螬为主;
其中长春市、松原市、白城市、四平市等地局部发生偏重。玉米蚜虫在吉林省呈现中等发生的程度,发生面积在 13万hm2左右,在吉林市、松原市、辽源市、通化市、长春市等部分地区玉米蚜虫的发生和为害较重。吉林省高发的玉米病害主要有大斑病、纹枯病和丝黑穗病等。其中玉米大斑病发生面积最大、为害最重,近几年的发生面积均在66.7万hm2左右,在吉林省的松原市、通化市、四平市、长春市、吉林市等地发生较重。纹枯病发生程度偏轻一些,每年的发生面积在 5.3万hm2左右,主要集中在通化市、吉林市、长春市等地的局部地区。丝黑穗病每年的发生面积在 3.3万hm2左右,总体发生情况偏轻,只是在松原市、四平市、长春市等地的局部地区呈中等发生[1]。

1.1 科学选种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吉林省气温呈逐渐上升趋势,但4—5月降水量却呈下降趋势,暖冬天气加上玉米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为害虫和病原物的越冬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虫口基数和病源显著增加。针对吉林省的气候、土壤及病虫害发生情况,应选择晚熟或中晚熟、抗旱性强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具有较强抗性的优质玉米品种。可选择的玉米品种有先玉335、郑单958、吉农大808、吉第816、吉单92号、农大3138、中单2号、丹玉13、良玉99及辽单33号等。吉林省玉米种植现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为提高种子出芽率,实现机播的一次全苗、苗齐苗壮,必须对购买回来的种子进行处理:用1 kg氯化钙兑水100 kg,放入500 kg种子浸泡5~6 h或用200~400 mg·kg-1的琥珀酸或萘乙酸浸种12~24 h后,用70%的噻虫嗪种衣剂、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者用呋喃丹与种子按照1∶5的质量比进行拌种或包衣。针对吉林省春季升温快、病虫害发生率较高的实际,采用种衣剂进行包衣是预防病虫害,尤其是防治当地常发的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虫害最有效的方法。

1.2 合理密植

吉林省玉米种植主要采用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技术,将原来两条宽60 cm的小垄合并成一条大垄,在大垄上种植双行玉米。该技术实现了宽窄行栽培,提升了边际效应,每个行边能够更好地通风,透光率高,植株受光面积大、光合作用好,有助于植株的生长发育,促进干物质的积累,不仅能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覆膜栽培模式既能够有效缓解吉林省春季干旱大风对土壤的侵蚀,又能防治金针虫、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对幼苗的为害。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采用大垄双行覆膜种植模式可种植耐密型玉米品种,每667 m2保苗3 500~4 500株;
在水肥条件较差的地块,要适当降低种植密度,每667 m2保苗控制在3 300~4 200株。

1.3 肥水管理

根据玉米各生长发育时期的需肥特点和吉林省土壤总体养分水平,应重点抓好秋施基肥和玉米生长发育3个关键时期的追肥处理。秋季玉米采收后,每667 m2应施入1 500~2 000 kg的腐熟农家肥,并配合施入20~50 kg的高效复合肥用作底肥。积极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或利用秸秆做沤肥、饲料、燃料等,减少越冬害虫基数。注意施入的农家肥一定要充分腐熟,对于秸秆还田处理的地块,施足底肥后,每667 m2还要加施尿素4.5~5.0 kg。吉林省应抓住玉米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玉米孕穗期(7月下旬)和玉米灌浆期(9月初),及时追施适量高效复合肥。

玉米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需要充足的水分,除玉米播种后需要及时灌水外,在玉米拔节期、孕穗期、灌浆期都需要结合追肥及时灌水,尤其是玉米孕穗期对水分需求量最大,占到整个生育期需水量的25%以上,应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措施及时补充水分,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提高产量和质量[2]。秋季玉米采收后,结合施肥和土壤耕翻,在上冻前及时浇灌封冻水,有利于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降低翌年田中的病虫源基数。

1.4 清除杂草

玉米田间杂草常作为病虫害的中间寄主,所以应及时铲除。吉林省在玉米生产中,通常选择在播种后出苗前土壤封闭时及出苗后采取茎叶处理。出苗前,可选用莠去津、乙草胺等药剂,按照产品规定用量兑水后喷洒于地表,形成药土层,有效灭杀0~2 cm耕层内出现的杂草。当玉米长至3~5片叶时,可选用硝磺草酮、莠去津、烟嘧磺隆、苯吡唑草酮中任意一种兑水后喷雾防治杂草,除草效果理想,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又有助于提高玉米产品的安全性。

在吉林省玉米机械化采收后,越冬玉米螟、大螟化蛹前,及时清理田中的病叶、病株和带有幼虫的秸秆,并带出田外统一烧毁、掩埋,以降低病虫源基数,同时防止病菌或害虫对玉米植株的再次为害,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当玉米大、小斑病的病叶率在20%左右,病株率在70%以上时,要及时摘除玉米底部的2~3片 病叶和枯叶,将其带到田外集中烧毁掩埋[3]。摘叶处理可以增加通风透光性,起到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发病率的作用。在清晨日出之前,扒开苗周围的表土,人工捕捉地老虎,降低其为害性。菜青虫啃食玉米苗期的叶片,黏虫、斜纹夜蛾幼虫在玉米灌浆期为害果穗顶端,发现后可及时进行人工捕杀,降低为害程度。根据害虫的趋光性,在成虫盛发期,在田间设置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甜玉米高发的玉米螟、斜纹夜蛾、棉铃虫、地老虎等害虫。利用蚜虫对黄色、橙色具有较强的视觉感应能力,生产中在玉米田中通过悬挂黄板或利用涂有机油的简易黄板对蚜虫进行诱杀,能够有效降低蚜虫40%以上的虫口密度。利用蚜虫对银灰色具有较强的趋避性,在田中悬挂一些银灰色的塑料条或覆盖银灰色地膜,起到驱避蚜虫的效用。利用糖醋液诱杀地老虎成虫,按照3∶4∶1∶2的质量比配制糖、醋、酒、水混合液,并加入一定量的敌百虫,在傍晚时将糖醋液放入容器中悬挂于距离地面1 m左右的位置,诱杀地老虎成虫。将敌百虫可湿性粉剂0.05 kg和 5.00 kg的炒香豆饼混匀后加入适量的水制成毒饵,在傍晚时撒施于田内,每667 m2用量1.00~1.60 kg,诱杀蝼蛄、地老虎。

每年5—6月为吉林省玉米螟产卵初期至产卵盛期,可采用人工繁殖和释放黄赤眼蜂的方法防治玉米螟。由于越冬期间吉林省连续出现暖冬气候,玉米螟的繁衍和生长速度相对较快,生产中通常延后10 d左右释放赤眼蜂,一般在6月20日左右第1次释放赤眼蜂,放蜂量在7 000头左右,5~7 d后再释放1次,放蜂量控制在8 000头左右。赤眼蜂在田间的产卵率较高,在吉林省的防治效率平均在65%以上[4]。采用白僵菌封垛防治越冬代玉米螟;
Bt菌剂+水洗砂灌心防治1代玉米螟。投放瓢虫防治蚜虫,利用七星瓢虫和草蜻蛉等蚜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蚜虫的抑制和防控,最大限度地减少化学药剂的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选用200亿芽孢·mL-1枯草芽孢杆菌可分散油悬浮剂70~80 mL、24%井冈霉素水剂30~40 mL兑适量的水后进行喷雾防治玉米大、小斑病。在土壤、水肥、栽培管理基础较好的地块,可以推广立体生态栽培模式,吉林省目前主要采用的有“玉米+灯+鸡”和“玉米+灯+地头水柜养鱼”两种生态种养模式,在合理密植保证玉米单株养分充足的基础上,利用频振式诱虫灯诱杀田间害虫,利用害虫的尸体喂鸡、鸭、鱼等。

4.1 玉米大斑病防治

大斑病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内均可发病,苗期发病较轻,抽穗后病害相对逐渐加重,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吉林省玉米大斑病一般在6—8月,遇到潮湿多雨的天气条件时发生较重,病斑上会着生一层较密的灰黑色霉层,严重时病斑会连成一片,使叶片焦枯死亡[5]。采用药物防治时,应抓住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在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每10 d用药1次,需要连续用药2~3次,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在发病初期,可选用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80%速可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液、施特灵水剂2 500倍液等防治药剂进行喷雾防治。病害发生严重时,每667 m2喷施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50~70 mL、75%肟菌戊酯·唑醇水分散粒剂15~20 g、250 g·L-1的吡唑醚菌酯乳油70~80 mL,同时可加入赤吲乙芸薹、芸薹素内酯等生长调节剂,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4.2 纹枯病防治

玉米纹枯病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在吉林省有所记录,通常会造成玉米减产10%~35%,严重时减产可达50%以上。吉林省纹枯病通常发生在玉米生长的后期,主要为害玉米的叶鞘、叶片、果穗和茎秆。纹枯病菌发育适温为28~32 ℃,菌核在27~30 ℃和足够的湿度条件下,1~2 d即可萌发产生菌丝。在每年6—8月,若遇到连续阴雨或在天气闷热的气候条件下,容易诱发玉米纹枯病,而且在部分种植密度过大、化学施用量多的地块为害更为严重。起初在距离地面1~2节的底部叶鞘开始发病,随后逐渐向上部叶鞘、叶片发展,严重时为害至顶部叶片和果穗。发病初期表现为叶鞘基本出现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病斑不断扩大,严重时造成果穗发育不良,影响产量。

吉林省主要采用人工摘除病叶和化学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纹枯病。纹枯病一般先从玉米下部叶片开始为害,以发病初期作为防治的关键时期,在为害较轻时,先摘掉基部感染病害的叶片,并在植株基部涂抹或喷洒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最后将摘除的病叶带出田外统一烧毁掩埋。

4.3 玉米螟的防治

吉林省发生的是亚洲玉米螟,主要在玉米7叶期至授粉期以幼虫钻蛀为害。玉米螟在吉林省大部分地区虫口基数较大,各虫态适于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生长发育。在每年6—9月,温度16~30 ℃,相对湿度达到60%以上时,玉米螟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为害,一般造成吉林省玉米减产5%~10%。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玉米受害后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一排排整齐的小孔;
一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建蛀入茎部,取食髓部,导致茎秆易受风折断;
玉米抽雄后,玉米螟幼虫为害雄花,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雌穗出现后,幼虫蛀入穗轴或幼嫩的籽粒,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甚至有的果穗基本无籽粒,玉米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在玉米螟发生较重的地块,在每年的5月上中旬,玉米4~5片叶时,每667 m2用0.2%甲维盐乳油20~30 mL或90%敌百虫晶体100 g兑水30 kg,充分混匀后用手动喷雾器点喷玉米心叶部;
或者在玉米的心叶期,用1%辛硫磷颗粒剂或5%杀虫双颗粒剂与5倍的过筛细砂土混匀后撒施于玉米大喇叭口,杀死心叶期玉米螟幼虫。

猜你喜欢 玉米螟纹枯病蚜虫 蚜虫婆婆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5期)2022-05-25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发明与创新·小学生(2021年5期)2021-08-23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发明与创新(2021年19期)2021-05-07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农民致富之友(2019年21期)2019-08-08爱吃蚜虫的“花大姐”小学生导刊(2018年31期)2018-12-06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现代农业(2016年5期)2016-02-28小麦纹枯病大田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现代农业(2016年5期)2016-02-28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及田间防效乡村科技(2016年30期)2016-02-19

推荐访问:吉林省 病虫害 浅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