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7日 13:08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巧借高枝,妙笔生花——浅谈写作与课文的有效融合

发布时间:2023-07-04 17:15:04 浏览数:

陈 莹

(庐江县实验中学 安徽合肥 231500)

写作在语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作文教学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笔者努力探索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相融合的方法,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学生的写作水平慢慢得到了提高。课文是写作教学最便捷的媒介,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融合写作教学,不但节省了教师单独教授写作技巧的时间,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怎样有效地从课文中找出“生长点”进行写作训练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途径。

整体布局是从整体上模仿课文的思路、结构等。语文课本精挑细选了大量的经典课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经典课文,厘清名家的写作思路,学习从整体规划作文。

例如,《社戏》一文是围绕“社戏”来展开情节的,即盼社戏—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怀念社戏,脉络清晰,事件集中,这就是“一线串珠”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作前确定线索,借鉴“一线串珠”法绘制思维导图,可有效避免作文冗杂,思路混乱;
《春》由五幅画面组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画面组合”法,在实际写作中,有学生用“夏草图”“夏花图”“夏风图”“夏雨图”“人情图”来写《夏》,写出了一篇成功的写景散文;
《散步》虽描写平凡的家庭琐事,却折射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中年人“承上启下”的责任感,学习他的“以小见大”法,就可以避免空话连篇;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写人散文,事件多而不杂,过渡自然,从“宽”和“严”两方面描摹人物,我们可以借鉴这种“结构明朗”“过渡自然”的写作技巧。再如《阿长与〈山海经〉》和《列夫·托尔斯泰》的“欲扬先抑”法,《一棵小桃树》和《紫藤萝瀑布》的“由物悟理”法,《白杨礼赞》的“象征”手法……经典课文的构思和布局各有特色,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加以选择、模仿。

这些课文就是学生写作的标杆,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仿写,要求学生在下笔写作前先整体布局,再充实细枝末节,这样才能条理清晰,构思精巧。例如《白杨礼赞》一文,茅盾按照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内在品质”布局全文,由浅入深,由物及人,感情炽热地赞颂了白杨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课后练习也有相关的写作训练,如选取某个事物,学习本文赋予其象征意义,进行片段写作。笔者有位学生写出的作文《梅花礼赞》,就是模仿课文而来。其首先从“生长环境”入手:“凛冽的寒风呼呼刮过,天地一白。到处是一片死寂,万花隐匿了声音,褪去了色彩,都在严寒中选择了妥协,只等春风来将它们拯救。”其次写“外在形象”:“那就是梅花,冬天极普通的一种花,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花。无畏风雪的寒冷,硬是撑开花骨朵儿,小小的花瓣,绽开一根根丝线般的金蕊。细而有劲的枝只有手指般粗细,却努力向上,向远处伸展,不折不挠地对抗着凛冽的寒风。暗暗的幽香把寂寥的冬季都变得浪漫温情起来。”最后深化主旨:“这就是梅花,冬天极普通的一种花,然而绝不是平凡的花!它比不上牡丹的雍容华贵,比不上玫瑰的绚烂多姿,但它有不同凡俗的精神:勇敢、坚忍、顽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在漫无边际的雪地中,只有梅花骄傲地开出鲜花,给无聊的白色装点生机,给冰冷的空气增添幽香。你有没有想过,它对抗风雪时屹然不倒的姿态,就如同那些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业者们,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他们依然怀揣着一颗赤诚的初心,坚持着不肯卑躬屈膝的信念。我要高声赞美梅花!”整篇作文行文流畅,一气呵成,明显得益于对课文的整体分析,布局思路清晰。

局部仿写就是仿照课文中某个亮点,用在自己的作文里。教师应敏锐地发现课文中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抓住写作“生长点”。

(一)模仿标题

好的文题先声夺人,如经典名作《背影》《秋天的怀念》《灯笼》《散步》等文题,有的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有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有的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总之,几乎所有的课文题目都言之有物,教师要启示同学们作文拟题要学习课文题目“以小见大”的手法,选择小意象,反映大主题。

例如,有次考场作文是让学生以“亲情”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很多学生直接把标题拟成“亲情”等,这类题目大而空,抽象无物。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提示学生模仿课文的拟题方法,给情感找一个具体的支点,比如某种具体的食物、植物、小物件等,都可以成为情感的承载物,如《一碗热汤》《老家的槐树》《父亲的肩膀》《冬季的围巾》等,用这些具体的物件来拟题,将抽象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具体生动,人物形象会更加饱满可感。“题好一半文”,拟好一个题目,让人眼前一亮,而在拟题的同时,也已经为写作选定了素材和角度,写作过程会更加得心应手。

(二)模仿首尾

朱自清的《春》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的第一课,内容浅显,描写生动,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也是优秀的写景范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文章首尾,有同学就这样模仿:“盼望着,盼望着,体育课来了,撒欢的脚步近了。同学们都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睁大眼睛盯着体育老师的动作,脚跳动起来了,腰挺起来了,无神的双眼亮起来了。”“秋像一曲扣人心弦的歌,撩拨无数文人的情思;
秋像一位心灵手巧的母亲,为大地换上温暖的黄色棉服;
秋像一首慷慨激昂的小诗,传递着平平仄仄的力量!”这些首尾模仿,只是换了写作对象,就让人耳目一新,增加了作文的亮点。

(三)模仿细节

在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里有很多处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悄悄地躲”“偷偷地听”“悄悄地进来”这些动作描写将母爱的隐忍、理解和关切表露无遗,这是讲授写作技巧的现成材料,教师在上课时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的仿写训练。例如,想要表现父爱,有的同学这样模仿:“在我发烧的那天夜里,我朦朦胧胧地感受到,父亲轻轻地打开我虚掩的门,用他的额头贴了贴我的额头,然后拿出一块冰凉的毛巾为我擦拭发烫的手心和脚心,又在我床前坐了一会儿,才悄悄地走出去。想不到,平时严厉的他竟然有这样温柔的一面,我的心融化了。”其中“轻轻地打开”“贴”“擦拭”“悄悄地走出去”这些动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父爱的细致和深沉,和课文中的母爱的细节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模仿修辞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安塞腰鼓》中有这样一段非常精彩的场面描写:“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作者巧用比喻叠加的方式,将喻体前置,更能突出场面的热烈、壮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气势,给人以排山倒海、气吞山河之感。这就是很好的写作范例,对于笔者在教学中布置的仿写任务,学生很快就能高质量地完成。例如,有的同学这样写足球比赛:“一射起来就发狠了,激昂了,没命了!二十二个穿着鲜艳战袍的球员,如同二十二个被机枪连续射出的子弹一样,狂舞在你的面前。闪电一样,是灵敏的步伐;
烈火一样,是奔放的心情;
蛟龙一样,是灵活的身影;
雷鸣一样,是激动的呐喊;
暴雨一样,是晶莹的汗水。绿茵的球场上,上演着多么奔放、多么激烈、多么惊心动魄的足球比赛!”课文和写作的融合,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又练习了写作,可谓一举两得。

(五)模仿风格

很多名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格,这是因为他们的作品里融入了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时代印记等。例如,李白诗风飘逸豪放,杜甫诗作沉郁顿挫,李清照的词婉转清丽,辛弃疾的词雄奇豪壮,鲁迅的文字充满戏谑和反语,老舍的作品带着独特的“京味儿”,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淡而有味”……教师可以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模仿名家独特的语言风格。当然,风格最不易模仿,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等自成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好的作文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实践。学生写作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挖掘“生长点”的习惯,训练学生自主地选择仿写点,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推进,只有秉承“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信念,才能如庖丁解牛,运用自如。

茅盾先生曾说:“我们拥护模仿,只能到此为止,过此一步,则本为向上的垫脚石,就转而变成绊脚石了。”因此,要想提高写作技巧,靠单纯的模仿是远远不够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部分明确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写想象中的事物。对课文的深挖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深挖课文中可以拓展和想象的地方,锻炼学生想象和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详化、补白、延伸。类似的挖掘点俯拾即是,以下举几个例子。

一是细化心理。例如,《老王》一文中病入膏肓的老王没有接受“我”的钱,说“我不是要钱”,那么他想要什么呢?这里可以请同学们细致地揣摩老王的心理,体悟作者“愧怍”的原因;
《猫》这一课中,第三只不受喜爱的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它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揣摩第三只猫死前恐惧痛苦的心理,有助于学生理解郑振铎的“自省”精神。

二是续写结尾。有些课文是开放性的结尾,教师可以利用此契机拓展写作空间。例如,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记叙了年老力衰、穷困潦倒的卖炭翁被趾高气扬、得意忘形的“宫使”抢走一车炭的惨案,结尾写道“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里可以布置一个想象训练:“卖炭翁最后的命运会怎样?”通过对卖炭翁结局的大胆猜测,学生加深了对当时“宫市”制度的憎恶,理解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

三是另辟蹊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给了“我”信心和勇气,那如果是母亲在现场,她可能会怎么说、怎么做呢?通过母亲与父亲的对比,更能突出父亲的沉着冷静,循循善诱;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是优秀的国外短篇小说,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意外发现了成为大富豪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和语言呢?通过同学们极尽夸张的想象,菲利普夫妇丑恶的嘴脸尽显眼前。

四是古今相通。例如,《天净沙·秋思》一诗,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实五幅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可充实为:“枯败的藤条无力地缠绕在斑驳的枝干上,一只苍老的乌鸦在落日的余晖中嘶哑地呻吟着。”再鼓励学生自由选择画面进行想象写作,合理即可。再如,《桃花源记》中有三美:景色美、生活美、人情美。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拓展时可以设计一个微写作:“请你用‘这里的真美’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这时教师可提供微写作示范:“这里的景色真美,你看那杨柳青青,流水潺潺,和风细雨,曲径通幽,若比江南,江南则少大气之美;
若比塞北,塞北则缺娇柔之韵。”有了示范,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所有的古诗词都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拓展,化诗为文,深入感悟古诗词的韵味。

五是多样表现。对写作的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写作文,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课后的“积累拓展”有现成的写作训练:“《皇帝的新装》揭示了成人世界的虚伪,说真话总是需要勇气的,有时候还可能需要付出代价。结合生活体验,请你讨论关于说真话的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辩论稿,在班级开展一场“我们需要说真话吗?”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赛锻炼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下册《关雎》一诗中,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改写诗歌,用自己的方式将其翻译成白话诗。这首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学生表现得特别积极,课堂上妙语连珠;
九年级下册《变色龙》在课后“积累拓展”部分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请你依据课文内容编演一个小品,由你做导演,你会怎样编写你的剧本?”学生可以合理想象,编写课本剧,自导自演,语文课堂自然妙趣横生。

在教学中,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设计微写作,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进步。

写作与课文的有效融合不仅需要教师在课文教学中以课文为例,点拨写作技巧,还需要找出“生长点”,设计多元写作训练,最重要的是需要学生长期的摸索和创新,既要巧借高枝,也要独树一帜,两者兼容才能妙笔生花。

猜你喜欢课文作文教师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9期)2021-12-06最美教师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背课文的小偷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教师如何说课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背课文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语文知识(2014年5期)2014-02-28圆我教师梦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推荐访问:妙笔生花 课文 浅谈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