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6日 11:23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从“场所精神”看河南考古旅游景区的营造途径

发布时间:2023-07-05 08:25:06 浏览数:

◎曹 莎

(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2)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和大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考古活动、考古发现为旅游吸引物的考古旅游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考古旅游资源是考古活动和考古发现的古代物质文化遗存,通常分为遗迹和遗物,属于文物的范畴[1]。

河南地下文物资源丰富,随着考古挖掘的不断深入,考古发现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扩大,考古出土文物的不断增多,不少考古挖掘地通过建设展览馆、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等设施,来保护考古旅游资源。加上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考古的重视,随着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和河南五大考古发现的不断评选,伴着报纸、电视、网络等相关媒体的报道,公众对考古发现的兴趣日益浓厚,产生了去考古挖掘地旅游的需求,因此,一批考古旅游景区应运而生,通过市场开发来发展旅游,以求既满足社会公众对考古的娱乐、猎奇心理,又为文物保护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从开发模式看,河南考古旅游景区可分成以下类型:

(一)博物馆类

1. 文物类博物馆

考古出土的可移动文物,如青铜、陶瓷、玉、铁器等器物文物;
绘画、书法、徽章、货币、票据等纸质文物;
丝、毛、棉、麻等纺织文物,多以博物馆为媒介来保存和展示。加上博物馆作为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目前大多向公众免费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和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这类以考古遗物为主要对象的博物馆,作为了解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设施,在旅游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南阳汉画馆、千唐志斋等。

2. 遗址类博物馆

随着国家保护遗址力度的加大,河南保护遗址意识的增强,一些新发现的重要考古遗址,很快划出了保护范围,在遗址区或附近成立博物馆,针对该遗址文化进行挖掘、保护、研究、陈列,并对社会开放。例如郑州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洛阳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安阳三杨庄遗址博物馆等。

(二)陵墓类旅游景区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著名的帝王将相、数不尽的历史名人造就了河南独特的陵墓旅游资源。由于陵墓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河南相继开发建设了一系列墓葬旅游景区景点,具体包括帝王或藩王类陵墓(如孟津的汉光武帝原陵)、名人纪念性墓(洛阳的白居易墓)、古墓群类(洛阳的邙山陵墓群)、壁画类墓(新密的打虎亭汉墓)等类别。

(三)遗址公园类旅游景区

遗址公园是考古旅游延伸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考古遗址公园既能保护遗址资源本身,又可以保护其所处的原生环境,是集保护展示、游览休闲等功能于一体,切实有效、并已日趋成熟的保护和利用模式。为促进中国考古遗址的保护,国家文物局于2010 年、2013 年和2017 年,先后开展了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工作,目前,已有20 个省(区、市)共36 处公园被评定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南省的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韩故城先后被列入其中[2]。这些遗址公园在保护遗址完整性的同时,还将重视游客体验,进一步提高遗址公园的休闲休憩功能,实现保护与游憩的融合。

(四)主题公园类旅游景区

主题公园是考古旅游发展的新模式,其核心就是运用文化创意来深度开发考古资源,形成深度体验型旅游产品[1],来满足游客对于历史遗址和文化创意相结合的体验需求。目前,对考古资源进行主题公园模式开发的仅有恐龙遗迹园。例如,河南南阳的西峡恐龙遗迹园主要由地质科普广场、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恐龙蛋遗址和仿真恐龙园、嘉年华游乐园、龙都水上乐园等组成[3],既是科普和研究恐龙蛋的基地,又通过高科技手段、观光休闲设施等,希望带给游客全新的体验。

从河南考古旅游景区的规模、效益等来看,虽然考古旅游资源丰富,但博物馆类和坟墓类景区,由于展示解读不足,游客体验差;
遗址公园类、主题公园类等景区并没有发挥出其开发模式中集科普、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优势,文化内涵缺失,旅游形式单一,这使得河南考古旅游景区普遍处于不温不火的境地,知名度、美誉度不高,招来游客也有限。例如,作为河南5A级景区,考古旅游资源级别很高的安阳殷墟,于2015 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游客5 万人次左右,创五年来新高[4];
而同属考古旅游景区的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15 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接待近43 万游客[5]。除此以外,在国际知名度方面,秦兵马俑截止到2015 年1 月已接待近200 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先后在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 多个城市展出,海外观众超过2000 万人次[6]。与之相比,河南考古旅游景区在旅游规模、效益、海外知名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场所精神概述

1979 年,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特·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提出“场所精神”,他认为场所不仅具有实体空间的形式,而且还具有以地方特性为基础的意义,即“场所精神”[7]。通过情境、归属和文化三要素的组构和场所的气氛使人感受到场所精神,而这种氛围很早就存在于人的记忆中,表现为“方向感”和“认同感”[8]。具体而言,场所精神是客观物理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系统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过程,以及对这种体验到的情感状态的描述[9]。

场所精神由实体空间和空间特性两部分构成,实体空间包括遗产实体和空间环境两类物质元素;
空间特性包括社会活动和地方文脉两类精神元素,是现实和历史、显性和隐性、动与静的多元化体现。

(二)考古旅游景区的场所精神解读

场所精神注重人对空间、场所的感受,只有当抽象的物化空间转化为有情感的人化空间,才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得场所具有可识别性。

考古旅游景区作为展现中华文明独特性的重要场所,是构建国家文化实力的体现,能促进华夏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的传播与发展;
也是树立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形象,提高旅游区域竞争力的体现;
同时也能满足游客对于文化的好奇与探索,体验考古奥秘,寓教于乐。

考古旅游景区只有营造场所精神,才能具有可识别性来征服游客。考古旅游景区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对自然物质元素加工、排列,根据人们对历史、地域文化和人们的各种活动的理解来塑造和设计景观。考古旅游景区唯有真正融入场所精神精髓,挖掘历史、传承地方文脉,营造意境,才能既给游客带来功能使用上方便舒适,又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多样性产生归属感,获得审美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从河南考古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来看,景区为保护考古遗迹和遗物,在遗产实体方面都建设了相应的建筑,从建筑尺度、功能、风格方面反映了景区的形象价值,在保护教育、审美休闲等功能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场所精神出发,河南考古旅游景区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有形的空间环境——有限

河南考古旅游景区出土的遗物、遗迹、遗址等,由于极其珍贵且不易保存,需要根据联合国提倡的“原真性”原则和我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对文物进行原封不动的保存。如殷墟“土遗迹”出于保护目的,采用地下封存,地上抬高模拟展示、异地搬迁保护展示、个别复原展示[10],来保护遗址原有风貌。

一方面,遗址类文化遗产不仅涉及遗物、遗迹的空间分布范围,也包括能够反映遗址分布特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河流乃至气候特点等[11],只有通过场地机理和空间尺度等合理设计,才能全方位解读遗址。例如,隋唐洛阳城遗址地跨洛河两岸,面积约47 平方千米,已有1400 多年历史[12]。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目前洛阳市的中心区域,居民众多,拆迁不易,想要完全重现隋唐洛阳城的宫城、皇城、里坊区和郭城等比较困难。目前建成的仅有隋唐遗址植物园、定鼎门遗址博物馆以及天堂明堂景区,由于显性的有形景观较少,无法让游客感受到隋唐洛阳城的恢宏气势。

另一方面,考古出土的遗物、遗迹等,多以博物馆的方式进行保护和展示。静态的橱窗展示是主要形式,展示与解读的技术手段单一,加上专业的文博知识,使得大众游客无法享受到游览的乐趣,公众满意度有限。例如,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南门——定鼎门遗址,地下一层为原址展示,展示考古发掘出的定鼎门遗址门道、柱础石、城墙等。地面两层为博物馆,展示定鼎门遗址的演变历史和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部分文物[13]。门道、柱础石、城墙、出土文物等专业性强,加上简短的解释说明,其价值表达不完整,不能满足多种类型观众的要求,使许多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观众敬而远之。

(二)无形的社会活动——不足

考古出土文物、遗迹及遗址,揭示着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走向、观念演变和社会风尚及其相互作用,其物质外壳下承载着浓厚的历史信息[14]。考古遗产内容丰富,历史文化价值奇高,是体现场所精神“方向感”和“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但在旅游开发中,由于历史久远、资料缺乏,导致能反映当时地域特点、文化特性、传统观念的社会活动产品较少。加上考古旅游景区产品结构单一,以静态的博物馆陈列为主,能动态、有效体验的少,难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吸引力,无法充分诠释遗产内在的宝贵文化价值,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的现状。例如,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目前依托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开展观光旅游,公众可参与体验的文化产品有限,能动态体验商代社会活动的形态缺乏。

(三)动态的地方文脉——缺失

地方文脉是反映地方精神,具有文化的可识别性,体现考古旅游景区“方向感”和“认同感”的重要形式之一。地方文脉主要由当地的生产生活、日常交往和信仰风俗等构成,可以通过艺术、饮食、纪念品等载体进行信息的传播和展现。例如,在成都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游客可以通过欣赏歌舞剧《太阳神鸟》、杂技剧《魔幻金沙》、动漫电影《梦回金沙城》,来体悟金沙文化内涵。而河南考古旅游景区目前普遍存在着地方文脉缺失的现象,没有通过有效的载体让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地方特色有所了解或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反映隋唐时期地方文化的载体有限,可以结合武则天、洛阳水席、唐三彩等文创产品设计,来更好地展现地方文脉。

场所精神强调人通过对记忆的具体物体化和空间化,产生对场所的归属和认同。而河南考古旅游景区在现实中则由于空间环境有限、社会文化不足、地方文脉缺失等原因使游客很难产生对地方的归属和认同。为使游客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借助场所精神理论,河南考古旅游景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营造:

(一)场所空间方面

1. 重建、复建、整合空间场所

为了让游客直观感受和理解考古旅游地的形态和功能,需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整合、重建、复建空间场所,让地下历史走上来,成为可供游客观赏、体验的物质结构要素。

首先,严格遵守世界遗产和我国文物保护的法规条例,在保护的前提下,按照要求进行重建、复建考古旅游景区的空间场所。例如,随着考古挖掘的不断深入,2018 年5 月,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大司空村东南地进行考古发掘,新发现商代道路、房址、祭祀遗迹等,其中一座房址排水设施特殊,很可能与庖厨有关。道路网络与建筑基址群等相关遗迹形成有机整体,为殷墟遗址洹河北岸区域的布局研究提供重要资料。安阳殷墟可以根据这些考古挖掘发现,重建、复建、整合商代的道路、房址、祭祀遗迹等空间场所,让游客对殷墟遗址洹河北岸区域的布局有直观的体验。

其次,河南考古遗址的场所空间较多地呈现出杂乱的景象,因此要在场地机理和空间尺度方面对场所空间进行合理设计整合。如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类景区,历史中的隋唐洛阳城规模宏大,但岁月的沧桑使得这些文物遗迹全部深埋地下,目前虽然建成明堂、天堂、定鼎门等节点,但周边间杂的现代民居或现代化道路等很难让游客感受到当年的帝都辉煌。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根据历史现实或文艺虚拟在整个场所中塑造一个或若干个“核心空间”,如塑造隋唐洛阳城的皇城中枢空间,将明堂天堂、应天门、端门、天津桥、天街和定鼎门串联起来,根据古代都城建制、城市布局等将这些核心景点重新整合联系贯通,构建层级化、网络化的场所空间体系。

2. 丰富展示解读途径

为使得游客更深入的了解考古出土的文物古迹,可以从以下方面展示解读:

首先,扩充展品的文字信息。考古旅游景区展示的文物,基本上只有简单的文字介绍,建议扩充展品的文字信息,用展示牌将文物的名称、材料、形状、用途、价值等信息有效展示。典型文物如河南博物院的云纹铜禁等,可在墙上用文字加图片的方式,全方位展示云纹铜禁的出土之处、由来、材质、造型的独特、工艺的精湛、铸造方法的先进之处,让普通游客也能了解这些专业知识。

其次,利用高新技术,全方位展示。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增强现实技术(AR)等高新技术手段,通过电子翻书、高空俯瞰、多点互动式体验墙、虚拟漫游、幻影成像、立体flash、3D 打印等多种方式,全景展示考古旅游景区的历史信息和文物知识,丰富游客的感官体验。例如,制作文物AR 卡片,通过手机扫描,即可在手机屏幕中让文物说话,并能获取文物的三维模型,通过文字、特效等生动地展示馆藏文物,同时可以让观众把文物“带回家”,自己收藏或向小伙伴们展示,近距离地观摩与研究文物。还可以用数字动画、AR、VR 等技术手段,使消失了近3600 年的商代王城以数字化的形式“重生”,一比一重现其城墙、宫殿、手工作坊等,展现其恢宏气势。

最后,丰富、完善景区讲解人员层次。考古旅游景区专业的考古信息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讲解人员在旅游传播中至关重要。目前,大多数考古旅游景区都有自己的专职讲解员,部分景区有志愿者,但还不能满足游客对专业、生动讲解的需求度,特别是不少游客都希望能听到免费的讲解。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培训、引入竞争机制等提高讲解员的水平;
另一方面,要增加业余和专业志愿者的比例,借鉴北京故宫的先进经验,通过社会招募、考核、培训等途径形成一支管理规范、人员稳定、服务高效的优秀志愿者队伍。

(二)场所精神方面

1. 深挖文化内涵,重塑记忆与场景

考古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增强游客对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可以通过重塑场景、记忆等途径来使其变成可看、可感、可接触的文化旅游产品。

首先,深挖故事、典故,让游客领会其内在精神。还原考古出土文物、遗址背后的历史故事、典故,可让凝固于文物、遗址上的历史记忆变得生动、鲜活,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也构成了考古旅游场所的精神与灵魂。例如,深挖、传播信阳城阳城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编钟、“牛肉汤”、宝剑等故事、典故,通过演绎、传播这些历史故事、典故来提高城阳城这个楚国都城的吸引力。

其次,通过各种方式,重塑考古地当年真实的生产、生活等场景,让游客产生直观、深刻记忆。例如,在神垕镇建业钧都新天地钧窑址,通过情景再现复原古瓷的炼泥、制坯、刻花、施釉、烧窑等完整工艺流程。再如,元宵之夜,神都洛阳端门的布灯习俗从隋炀帝开始至唐代盛极一时。可在端门旧址处洛水之岸复原端门灯火,重现元宵节张灯结彩、炬火烛天、百戏争艳、歌舞不息的热闹场面。

最后,让游客参与进来,使历史文化生动化。考古旅游景区可以通过设计互动参观、游戏等活动,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例如可以通过DIY 方式,让游客到钧窑参与制作瓷器,到殷墟参与制作青铜器,到洛阳参与制作唐三彩等活动。再如考古旅游景区可以开辟专门区域让游客特别是少儿玩互动游戏,通过文物拼图、知识竞答、有奖猜谜、角色扮演等游戏,让游客获得更独特、更个性的旅游体验。

2. 凸显地方特色,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从场所精神理论看,每个场所都是唯一的,呈现出周遭环境的特征,以地方特性为基础的场所,才能满足人们心理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首先,通过艺术载体,丰富游客视觉享受。通过音乐、舞蹈、曲艺、魔术、戏剧、杂技,实景演出等艺术形式来展现历史文化的精髓,使游客获得独特的视觉享受。例如,隋唐洛阳城可以策划武则天在明堂进行科举殿试的实景演出,来反映大唐盛世的科举场景,既增加游览兴趣,又反映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可以表演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海神乐”和“武皇十万宫廷乐舞”,来让游客欣赏、感受隋唐时期宫廷宴乐和皇家乐舞的辉煌。

其次,通过饮食载体,仪式化呈现。饮食作为旅游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食材、美食制作突出了地域性与独特性,通过服务或氛围的仪式化,对美食的敬畏与享用,使游客既满足口腹之欲,又获得新奇或震撼之体验。例如,洛阳水席作为自唐代流传的特色传统名宴,其食材反映洛阳的地理气候,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水席的菜序是前八品(冷盘)、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共二十四道菜[15],游客可去感受水席体验仪式的神圣性,听工作人员讲解水席的由来、考究的上菜顺序、菜名的寓意、菜肴的典故等,让游客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产生敬畏,并获得美好的感官体验。

最后,通过纪念品载体,弘扬当地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作为满足游客购物需求的重要体现,以富有地域文化特色而受到青睐。河南考古旅游景区可以借鉴北京故宫的先进经验,运用互联网+考古景区的新模式,景区提供IP 资源,天猫、京东等社会资源充分对接,进行纪念品等文创产品的设计、招商、生产、销售。例如,洛阳可以开发唐三彩系列、牡丹系列、武则天系列的复制品摆件、饰品、服装、玩具、生活用品等衍生产品,既满足游客的实用需求,又从中了解河南的特色文化。

河南考古旅游景区由于有形空间有限、社会文化不足加上地方文脉缺失,使得游客对考古场所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不足,希望通过重建空间场所、丰富展示解读途径、重塑记忆与场景、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途径,来使无形的、尘封的历史鲜活起来,让游客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来提高河南考古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猜你喜欢场所精神场所考古十大考古发现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三星堆考古解谜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6期)2021-08-05听的场所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债券(2020年6期)2020-07-06远离不良场所小学生必读(中年级版)(2019年6期)2019-01-11恋爱场所的变化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2016年0期)2016-09-26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现代园艺(2016年4期)2016-03-24“场所精神”的回归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年1期)2015-04-17考古与论今阿来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推荐访问:河南 考古 旅游景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