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08:45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勇当排头兵肩负重任,敢为先行者继往开来——叶永棋访谈录(上)

发布时间:2023-07-05 12:35:03 浏览数:

访谈人:李海静、王 淼、介 玠、何晓敏 整理人:介 玠 、李海静、张坚樑

(1.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8;
3.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7;
4.杭州定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0)

访谈时间:2020年5月22日,2020年5月29日

访谈地点: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凤起东路院区

图1 叶永棋

受访人:叶永棋(1962.03—),男,安徽黄山人,正高级工程师。1983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水利工程系农田水利工程专业。毕业后,自愿支边赴西藏从事基层水利工作。1983年,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参与山南地区一号工程—杰德秀灌溉工程建设并主持二级提灌站工程的设计施工,此后又先后主持和参与那曲地区比如县水电站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施工。1993年,调回浙江工作,先后在浙江省农田水利总站、浙江省机电排灌总站、浙江省水利供水公司、浙江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浙江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省海洋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他为西藏和浙江的水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先后获得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其研究成果曾获得2019年度“中国农业节水科技奖”和“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访:叶院长您好,每一代人他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背景都不一样,对人的一生有很重要的影响。请您谈谈您的成长环境。

叶永棋(以下简称叶):我老家是安徽省休宁县,祖辈三代都是农民,我父亲15岁参加工作,大概17岁入党,是位老党员,母亲曾经当过乡村幼儿班的老师。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由于经济比较困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精简退职倡议,动员一批在职工作人员下放到农村安家落户,叫精简职工大潮①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在调整国民经济的过程中,采取的一项旨在解决粮食问题,充实农业战线的重要措施。自“大跃进”以来,20世纪60年代全国城镇人口大幅度膨胀,城镇粮食供应困难,而且导致农业生产劳动力匮乏。为解决粮食问题,增加农业生产,中共中央觉得动员城镇人口下乡,减少城镇人口。主要精简对象为1958年1月以前参加工作来自农村的新职工。资料来源: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址:https∶//www.dswxyjy.org.cn/n/2012/1123/c244520-19678771.html。此时,安徽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我父母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重新又回到农村。

我父亲最初的工作是公社的通信员,主要负责送信件和报纸,那时候当通信员非常艰苦和危险,没有通公路,走的都是山间小道,时常要穿过深山老林,每次行程要沿县城周边转一大圈,一般需要2~3天的时间。后来他到县里办的机械厂工作,直至精简回乡。他时常像讲故事一般给我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事。

父亲精简回乡后,长期在农村担任基层组织干部,一直干到60岁。此后还经常被公社(乡)和村等基层组织聘用,协助在职干部开展工作,农村里面有些矛盾和纠纷发生以后,需要调解处理,他像老娘舅一样,经常主动出面化解矛盾,协助领导解决问题。他在老家非常有威信,乡亲们也信任他,有时村里领导不一定能解决的问题,他去说说就解决了。直到2018年,我担心他的身体,让他不要去了,他才真正回家安享晚年。现在他还是很关心国家大事,有很深的老党员情结。我小时候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比较大。

图2 2006年叶永棋与家人合影

小时候,我一直很崇拜解放军,戴着外公给我做的五角星解放军帽,跟在支农的解放军叔叔后面玩,感觉非常神气,至今印象深刻。那时流行背诵毛主席语录和唱革命歌曲,我小学一年级就会背“老三篇”,还会唱很多革命歌曲,这些经历对我个人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自小我就立志要当解放军,报考大学的时候也希望上军校。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3届学生,当时可以填报10个志愿,其中5个重点大学和5个普通大学,我的志愿大部分都是军校,但是没能如愿,命中注定要搞水利。

访:请您谈谈您中小学学习、生活情况。

叶:小学时,就学很不稳定,一年级在公社的中心小学就读,二年级时各个村都开始办小学,一年级带我的班主任老师留在我们村里,我很喜欢这位老师,希望跟着老师回村里读书。当时,村办小学有3个年级的学生,办学条件很差,大家都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环境干扰影响很大。我四、五年级时又回到乡里的中心小学就读。那时还是文革期间,学校还不时参加批斗地主、右派和坏分子等大会和游行活动,学习风气不太好,很多同学都不喜欢上课学习。我是属于认真学习、要求进步的那小部分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争强好胜的性格驱使,我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二年级后一直担任班长红小兵小队长、红卫兵大队长,四年级后每天早上带领全校同学做早操,下午带领大家列队后放学。记得1971年“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我还代表学校在公社召开的千人大会上发言,揭批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发言稿是自己写的,老师帮助改了改。现在想来,那时我并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和水平,这是在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而已,只是勇气可嘉。

小学毕业以后,我被就近分配到溪口中学上初中,那一年我13岁。学校有高中部,老师也比较好。学校距离我家10多公里,不通公路,上学全靠步行,而且多数走的是山间小路,因此,我开始住校。第一次到学校是父亲送我去的,后来就完全靠自己。当时,每周学习5天半,有时还有半天劳动课,星期六上午上课,下午放学回家,星期天下午再回到学校。此时已是文革后期,学校的学习秩序还是比较好的,老师大都认真教,学生也大都能认真学。

那时候学校住校条件和现在不同,吃的米和菜都要自已从家里带,星期天到学校后,米交给学校食堂,交些搭伙费后换成饭票,每天拿饭票买饭吃。菜就用自己带的,新鲜的菜容易坏,自带的基本都是咸菜或梅干菜,路太远中途没法回家,一大茶缸咸菜吃一个星期,一段时间后闻到这个菜味就没有胃口,后来有些同学之间就互相换着吃,这样可以改改口味。

中学的校舍原是一个地主家的宅院,我们和教职工生活的地方在教学区的南边,中间隔了一条用条石砌成的小路,这里的建筑沿河(率水河,钱塘江的北源)而建,大多上下2层,建筑主体保存较好,全部是徽派建筑,内设多处庭院,里面天井水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还种有腊梅、桂花、枇杷、兰花等花木,外面就是一江清水和卵石沙滩,围墙边有一小片生长茂盛的小竹林,非常漂亮。这个区域还结合原有建筑的特点,设了大礼堂、图书馆、会议室、食堂等设施。我们住在其中一处临近食堂的两层木结构房子里,据说这里原来是长工住的地方,我们住在2楼的大开间里,楼下是教职工办公和住宿区,中间还有一处天井。2018年回校参加中学同学聚会,学校已经旧貌变新颜了,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老房子大多为砖木结构,时间长了就逐步腐朽老化了,加上学校扩建需要场地,老房子全部被拆后建了新楼,原有的校貌已经荡然无存,很遗憾,也非常可惜,对母校徽派建筑的美好记忆只能从梦中去寻找了。

当时中学的学制是5年,初中3年,高中2年,恢复高考后改为6年制,并由春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我们这届属于过渡期,高中上了2年半。中学5年多的学习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却很充实。中学阶段已经开始明事理了,尤其获知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后,更有了进一步奋斗的方向。

访:您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

叶:共5个,我是老大。那时农村生活条件很差,父母养育我们很不容易。我父母亲一年到头辛勤劳作,挣的公分比旁人都多,但年终分配大多入不敷出,与大多数农家一样,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到了我初中毕业,父亲就打算让我辍学参加劳动,在农村我已经到了能够帮助父母挣工分养家的年龄,算是一个劳动力了。但是我继续读书的意愿非常强,为此事跟父亲的关系搞得有点僵,尽管此时“文革”已经结束,高考还未恢复,继续上学并不意味有好前途。小学和初中的学习经历,使我深切体会到,作为身处乡村的农家子弟,在那个信息还不通畅的年代,上学不仅可以满足我探求未知的欲望,而且学校也是一个认识和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是我开阔视野,激发希望和梦想的重要途径。我小学和初中阶段一直品学兼优,成绩名列前茅,为此自感光荣和骄傲,学校充满朝气和激励的氛围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一旦失学,意味着这一切就戛然而止了,委实心有不甘。好在母亲一直很支持我,初中的班主任也很关心我,知道这个事后,大老远跑到我家劝我父亲,说:“你儿子在学校读书是最好的,应该继续让他念书,多读点书将来总会有用。”父亲最后改变主意,同意我继续上学,就这样,我又进入学校继续高中阶段的学习。与此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我和弟妹全部上学,给父母造成了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为此暗下决心,一定不虚度时光,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同时,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尽量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

访:您当时考入合肥工业大学,为何会选择水利工程系中的农水专业?

叶:合肥工业大学我报了两个专业,一个是工业自动化,还有一个农田水利工程,后来被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录取。当时,没有人指导我报志愿。我自己心里有2个方案,一是当兵去搞飞机导弹,搞卫星,因为非常喜欢和向往;
另一个是学医,因为生长在农村,村里人生病就医难,尤其是得了大病,生活很悲惨,所以想学医。水利专业不是我的意愿,随便填报凑数的,没想到录取了。收到通知书后,我想放弃再复读1年,仍报考军校。后来,父亲跟我说:你还是去上学,做水利很有意义,水利是为农业服务的,农村孩子去学水利干水利也是对路的。在家人的督促下,我很勉强到大学继续上学,但仍抱着一年后转专业的想法,但很遗憾,我们这一届因故没有安排转专业的计划,这一想法也就无法实现了,自己的志向跟最终的发展还是有差异。因为专业的事,大学第一学期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学习也不是特别上心,好在大学的老师都很好,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他们很多是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参加过淮河等流域治理的专家,不仅专业水平很高,实践经验也很丰富,对从事水利工作感到骄傲,觉得很崇高很光荣。大一下学期,学校安排我们到皖西大别山区的梅山水库和安庆地区的皖江灌区现场实习,对我的触动很大,切实感到了水利工作的重要性。后来又到湖北的丹江口水库、葛洲坝水利枢纽等大型工程实习,进一步了解到水利工程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不仅直接接触了大型工程的建设,收获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倍感震撼和鼓舞。就这样,4年大学下来,我对水利专业的态度可以说有了180°的大转弯,觉得干水利工作是大有可为的,为此立志,今后一定不辜负老师的教育和学校的培养,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毕业后脚踏实地做好水利工作,为母校争光,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访:1983年,大学毕业之时,您为什么会主动选择到西藏从事水利工作?有着怎样的动因和背景?

叶:当时大学生毕业后都是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有留在大城市的,也有到偏远基层的,有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也不完全对口,差异很大,能够分配到大城市、专业对口的大单位工作几乎是每个应届生的梦想,因此,毕业分配工作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一场大考。临近毕业分配工作时,学校从上到下开展摸底和动员工作,根据国家的分配计划,确定分配原则,编制分配方案,开展一年一度的毕业生分配工作。我是为数很少的学生党员,又是团支部书记,为此,我是比较早就面对毕业分配活动的学生之一。记得是1983年5月的某个星期三下午,我们水利系的书记找我谈话,他说今年的大学分配去向不是很好,第一是当年考取研究生的学生不纳入分配计划,工作名额按实际就业人数确定,学校没有调剂的余地。第二是从当年开始有到西部边远省区支边的名额,具体落实到我们水利系的名额是青海、宁夏、甘肃3个省区,这3个省区的水利专业人员比较缺,他建议我主动在这3个省区里面选一个,让我早点做好思想准备。说实话,在此之前大家都一门心思准备毕业设计,对于毕业分配我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书记和我的谈话,说是建议,其实也就是让我发挥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到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同时也是支持配合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分配工作。那时候我们对国家各省区的了解不多,对各省相关条件的差异知之甚少。我当时21岁,除个别历届中学毕业上大学的同学外,大都也就这个年纪,平时除了日常学习活动以外,限于当时的交通、通信和自身的经济条件,对我们国家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宗教民族等方面的了解大多局限在书本上,具体情况大都没有切身的体会,至于毕业后到哪里工作没有主动思考过。此时书记找我谈了这个事情,我倒是当回事了,觉得应该了解一下相关的情况。

我先是向系里一位从陕西调回来的老师请教,他是安徽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陕西工作,恢复高考制度后,经组织安排调到学校任教,对陕西等西北地区的情况应该比较了解。他的阅历很丰富,给我提供了很多信息,有些也是他一路走来的经验之谈。他说:我们南方人到北方去工作,尤其是到西北去工作,主要问题还是生活不习惯,一个是吃的东西,我们这边主食是米饭,那边以吃面、吃杂粮为主;
二是缺水,连日常的饮用水有时都很困难。对这些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所以也没觉得后果有多严重,总觉得对在农村长大的我来说,这些困难应该是能够克服的。

学校也开展了系列动员活动,请外面的模范人物来宣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配合学校搞好毕业分配工作。其中有一位来自山东大学的李老师对我的触动较大。他是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藏某大学任教的,在西藏工作若干年后再调回山东大学工作,当时在我的脑海中,西藏是非常神秘的,也是最有挑战的地方,能够到西藏工作和生活,其它地方就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他报告结束后,我当场就去找他,了解西藏的一些情况,同时把我的情况也跟他说了一下。当时时间比较仓促,李老师针对我的情况,又简要地和我进行了交流,同时,他建议我主动申请到西藏去工作,理由有2个,一是国家已经出台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西藏等边远地区工作的政策;
二是西藏专业技术人才很缺,在西藏可以很好地发挥作用。他说:小叶同学你不要怕,西藏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可怕,虽说是少数民族地区,但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不用担心,藏族同志都很淳朴,到了那里与他们打成一片,他们对你都会很好的,高原缺氧也是可以克服的。这些话对我的触动很大,会后,我即抽空了解国家有关支边政策和西藏的相关情况。

图3 叶永棋大学本科毕业证书

国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西藏等边远地区工作的政策力度还是很大的,比如,没有试用期,参加工作后立即转为正式职工并浮动一级工资;
工作满8年后浮动工资固定,继续在西藏工作的可再向上浮动一级,要求内调的,可以提出申请,由组织统一安排调回原籍工作;
对于已经成家的,可以解决配偶和子女的相关问题等。上述政策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我深切感受到西藏对人才的渴求,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勇敢地站出来接受挑选,到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在上述政策的感召下,我对西藏的水利等有关情况作了初步了解后,做出到西藏工作的决定。于是,我写了申请书,要求到最艰苦的西藏去工作。没想到中午11∶00去交的申请书,不久就在校园的广播中反复播出,晚上《合肥晚报》头版也登出来了。就这样,我的毕业分配问题也就提前锁定了。

访:您这在当时也算一个典型。

叶:这件事在学校还是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在当时作出到西藏工作的决定确实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校是希望树立一个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么一个典型,影响和促进当年的毕业生分配工作,事后看来,也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当年的毕业分配工作还是非常顺利的。

因为我提前就明确去西藏工作,后面的分配活动就基本不需要参加了,这样也省了不少时间,可以全神贯注地做好我的毕业设计了。水利专业的课程很多,学习任务很重,当时有的学校水利本科是需要学5年的,我们是4年制,所以,到了最后一学期,其他专业的同学都在做论文或做毕业设计了,我们还在上课,因此,留给我们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就很紧张,大家几乎2个多月连续加班,有的每天只休息五六个小时,这是非常考验人的。我因为不用为毕业分配的事分心,毕业设计还算比较顺利,不仅按时完成,还顺利通过答辩,最后顺利毕业。

1983年7月9日举行了简单的毕业仪式后,我正式毕业了。本打算回老家和父母等亲人道个别,在家休息几天再启程赴西藏,毕竟西藏路途遥远,这一去一时半会难以回来。可是到家的第3天就收到学校发来的电报,转达西藏自治区教委的通知,因生源分布在全国各地,西藏路途较远,交通十分不便,为保障大家顺利赴藏,沿途已由自治区教委统一安排接待,要求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统一由青藏线进藏,过期只能自行进藏,鉴于此,学校希望我尽快启程回校并按西藏教委的安排抓紧赴藏。就这样,第4天我就启程回校,在学校把日常用品和书籍资料整理打包,在留校同学的帮助下,乘火车启程赴藏。

之前因为怕父母担心,到西藏工作的事也就没有及时告知父母,毕业回家后就只能如实相告,父母知道后还是有些伤感,他们希望我的工作地离家近些的,不过事已至此,我也给他们介绍了作此决定的原因和有关情况,他们很快就释怀了,倒是我年迈的奶奶,对我这个长孙疼爱有加,到西藏工作的事我们对她是连蒙带骗的,没有告诉她实情。奶奶没上过学,对西藏没什么概念,原以为离老家很近,老人家还是很开心的,后在邻居的口中得知,西藏很远,路上乘车就要走好几个月,老人家得知实情后就感到很绝望,哭得很伤心,生怕这辈子再也见不到我这个孙子了。后来事情的走向也确实是这样,奶奶当时身体不好,当年的10月就去世了,父母亲知道西藏路途遥远,回来一趟不易,又怕我伤心,也就一直没有告诉我,直到2年多以后第1次回去休假,才知道奶奶已经去世了。凑巧的是,奶奶去世前一天父亲收到了我第一次寄回去的100元钱,当时就用这钱为奶奶办理了后事。

学校对我还是很关心的,临行前,学校领导专门跟我谈了话,除了一些勉励的话以外,还嘱咐我注意安全,同时告诉我,如果西藏那边安排的工作专业不对口,或者觉得工作上发挥不了作用,可以返回学校,学校重新给我分配工作。为此,我的个人档案自己随身带,万一回来,便于重新分配工作,学校还是给我留了一条后路。

我先搭乘火车到陕西宝鸡,然后转车到青海西宁,在西宁火车站有西藏教委的同志来接站。全国各地赴藏的学生逐步在此汇聚,等车的过程中我先后认识了一些外校的同学,此后的行程就由西藏教委的同志安排,大家集体行动,结伴而行。西宁到拉萨全程汽车,途径青海的都兰、格尔木,翻越唐古拉山后抵达拉萨。由于当年青藏线大部分路段在维修,路况很差,来接我们的客车一时过不来,在格尔木耽搁了将近20天,才陆续跟随车队出发。格尔木到拉萨的途中需要经过很多海拔4 000多米的高原,个别山口海拔高达5 000多米。修路导致路况很差,车子也很破旧,行使过程中不时剧烈颠簸,经常需要停车修理。高原的天气也让人印象深刻,一会艳阳高照,一会雷电交加,一会沙尘满天、一会漫天白雪,尽管时值夏季,但气温不时降至0℃以下,随身携带的衣物全部穿上还是感到寒冷。长时间的颠簸磨破了我的后背,空气干燥、水土不服,不时流鼻血,高原反应非常强烈,缺氧导致头痛欲裂、人浑身无力,晚上经常无法入睡。那时候,我年纪轻,身体非常好,硬是挺过来了,在途中我向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伸出了援手,并因此收获了友谊。经过一个多月跋涉,我于8月下旬到达拉萨,经短暂停留后,又奔赴山南地区,直至最终被分配到地区水电局工作。

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我和其他学校的几个毕业生找到地区教委管分配的干部了解分配情况,可是这位干部没有正面回应我们的问题,反而要求我们做好到农村基层工作的思想准备,这让我们一时难以接受,情绪波动较大。西藏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当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比较落后,担心到农村不仅难以发挥作用,还可能荒废了专业。有几个同学在几番思想斗争和利弊权衡后,决定返回学校另谋分配,并不辞而别,这对大家的触动很大,我当时想起学校领导给留的后路,也有了万不得已重回学校另行分配工作的念头。

后来获悉,当时的情况比较特殊,当年分配到西藏的大中专毕业生有900多名,其中有定向招生的,有西藏本地生源在内地上学的,有西藏本地学校毕业的,还有内地生源志愿去西藏的,毕业生虽然不多,但生源区域分布广、专业门类多,分配工作还是比较复杂的,因大部分是师范类毕业生,毕业分配工作由自治区教委统一负责。而我不是师范生,由教委与农牧(水利)系统对接后分配对口的工作。9月底,我接到通知,被分配到山南地区水电局勘测设计队工作,专业基本对口,因此打消了重回学校的念头,我立志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发挥专业特长,为建设祖国边疆发挥应有的作用。

访:西藏地区的水电部门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工作任务?

叶:西藏其实不缺水,西藏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还是很丰富的,关键是如何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的问题。当时西藏水电部门主要负责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农牧区灌溉问题,当时很多农田、草场灌溉的设施很落后,灌溉条件较差;
二是城乡用电问题,解决日常生活和为数不多的工农业生产用电问题,当时西藏电力短缺,绝大部分乡村电力照明问题尚未解决,日常生活还是靠传统的酥油灯;
三是防洪排涝等,但是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工程项目还比较少,其它大中型的水电项目也很少。

刚到单位安顿下来,领导便通知我,地区下属贡嘎县有一个灌溉工程已经被列入自治区当年的建设计划,正在开展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工程技术人员很缺,上级要求队里尽快安排相应人员到现场参与并开展工作,队里其他人员均在地区各县工地且有任务在身,只有安排我去了,我爽快地接受了人生第一项工作安排。由于人手太紧张,第2天工地指挥部就派了一辆老式的北京牌篷布吉普车来接我赴工地。工地指挥部设在离贡嘎县城约30公里的杰德秀镇,杰德秀镇当时是区公所所在地,说是一个小镇,其实也就是一个乡村,当时镇上常驻人口不足千人,离镇约300米左右有一家手工氆氇(羊毛呢子)织造厂,指挥部就在氆氇厂借了几间土房,办公和住宿都在一起。

由于西藏当时的水利水电建设企业都不够专业,技术和装备水平较低,总体产能不高,因此,本灌溉工程就由工程指挥部组织当地群众自行建设。指挥部当时有30多人,主要是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和杰德秀区公所抽调的干部和工人,大部分是藏族同志,大中专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很少,当时有一位老许,比我们早几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是县水利局的局长,还有一位比我早1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现为四川大学)②1994年,两所全国重点大学原四川大学、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合并为四川联合大学,1998年更名为四川大学。(来源:百度百科)的小张,几个月后又派了一位小唐,毕业于西藏农牧学院③西藏农牧学院溯源于1958年创建的“西藏公学”;
1971年7月成立“西藏民族学院迁址筹建处”;
1974年12月改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
2001年,与原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西藏大学;
2016年6月,教育部批准单独设置为“西藏农牧学院”。(来源:百度百科)电气工程专业,整个工程的技术工作就由我们三四个人负责。

这个灌溉工程总共投资是260多万元,是当年自治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也是山南地区的一号工程。工程建设的目的是要灌溉约6 667公顷(约10万亩)旱地和约13 333公顷(约20万亩)的草场,规划建设两级泵站,从雅鲁藏布江提水到第1级台地,然后由第2级泵站再引水到山谷的2级台地,以满足山谷周边旱地(主要种植青稞、土豆等农作物)和草场的灌溉需求。这个工程的总指挥李达伦军人出身,是一位老革命,时任山南地区副专员,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后也长期住在工作的地方,与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对我们这些初出校门、涉事不深的年轻人呵护有加,他的老西藏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升华和完善影响很大。

这是我参与建设的第一个工程,前后2年多时间,过程是非常艰辛的,也走了很多弯路,因为大家都初出校门,没有实际工程建设的经验,很多东西要靠自己摸索着去做。水利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4~5年的专业学习,期间还安排多次野外和工地现场实习,但实际工作中还是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工作前3~5年还是需要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带着,这样可以及时传授经验,同时也是发挥技术把关、防止出现差错的重要措施。当时只有一个工程建设的初步设想,指挥部的前期工作装备和资料很少,仅有1辆解放牌卡车(载重3.5吨)、1辆手扶拖拉机和1套地形测量仪器,此外,还有部分外借的工程区域地形图,工程项目区有关的社会经济、水文气象、工程地质等基础资料和工程勘察设计有关的标准、规范、手册等必备的技术资料都没有,一切均需从头开始。我们几个年轻人面临的都是人生的第一次,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很多问题都不懂,就是赶鸭子上架的状态。好在指挥部的领导对我们很信任,也很支持,所有技术工作全部放手交给我们,大家感到担子很重,但热情很高、责任心很强,对承担的任务不敢有丝毫懈怠,不懂就学,有问题就开会讨论。那时当地还没有通电,指挥部平时靠点蜡烛照明,重要活动就点汽油灯,晚上经常在熄灯后还讨论工作上的 事情。

经过近1周时间的紧张筹备,我们逐步理清头绪,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前期工作逐步走向正轨。我们分头到自治区、地区和县等有关部门(单位)和书店等地收集资料,开始野外勘察、测绘等工作,开展泵站站址选址、输水渠道线路走向以及配套的高压输电线路选择和变电站选址等工作,提出工程项目总体布局和建设方案,编制项目建设任务书,经指挥部研究决定后,即着手开展项目的初步设计工作。

当时西藏的基本建设程序很不规范,工程建设工期要求又很紧,实行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在海拔接近4 000米的高原,为勘察确定渠道走向等野外作业,一天徒步三四十公里山路是家常便饭,最多时我们一天走了60多公里,经常是天刚亮就出发,回到指挥部已经是满天繁星了,人就跟散了架一样,晚饭都没有胃口。大部分渠道都是盘山渠道,涉及到很多技术细节问题,比如如何确定渠首的高程、纵向坡度等,在保障渠道输水顺畅的基础上,确保满足目标灌区的灌溉要求;
如何确定各渠段的断面结构形式和防渗措施,努力做到因地制宜、降低造价、减少土渠(没有混凝土,全部为土渠)渗漏,如何解决渠道与山洪沟立体交叉、确保渠道运行安全等等,这些对我而言无异于一场大考。

渠道工程是最先开工的。在取得初步的勘查测量成果后,即开始工程总体布置设计,确定一、二级泵站的站址选择和渠道线路布置,编制初步设计报告,绘制初步设计图。由于是“三边”工程,我们是边设计边施工,设计成果经指挥部初审后,即交付施工,经常是先提交草图,在施工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后再绘制成蓝图。当时,没有任何施工机械,就靠人海战术,指挥部在杰德秀区下辖的三四个镇、公社范围内组织了数千名当地农牧民组成民工队伍,这些民工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来自不同镇、公社的民工按照营、连分组,分别由县、区、公社的干部带队,在工地责任区域搭建帐篷,自带干粮,吃住都在工地。工地和工程区插了许多红旗,施工展开后,到处都是人,还是很有气势的。民工很多,但技术人员很少,加上语言不同,如何保证按图施工,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我们先由各带队干部作为骨干,组织开展简单的培训,再由他们带队施工,这样我们施工控制就有了抓手,他们大都不懂施工技术,需要经常手把手教。比如,在渠道开挖过程中,通过事先布设的控制网点,先确定渠顶高程,并以木桩标定,按照渠道的断面要求先开挖出渠顶平台,待渠顶平台形成后,再在此平台上下挖渠道。这样即可控制渠道沿程高程,同时也确保在原岩土基础上开挖渠道。尽管想了很多办法,但日常的施工管理还是很辛苦,控制施工钉的木桩经常被放羊的老乡拔走当成薪柴,需要补测补钉,控制渠道断面形状的木架子经常损坏需要修复,遇到需要爆破的地方,更是为了施工安全绞尽脑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没有出现大的质量和安全问题。

当地的干部和老乡(大多是藏族)都很勤劳很朴实,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很深,对毛主席的感情尤其深,在绝大多数老乡的心里,毛主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大多没有多少文化,会普通话的也很少,一般家里都挂毛主席画像,几乎人人都会唱红歌。他们对我们这些外地来的技术人员也非常尊敬,平时工作中遇到体力活总是照顾我们,工程施工过程中,干部和老乡都很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区公所和公社的干部工余时间或者晚上也常到我们住的地方看望我们,尽管语言交流有困难,但连说带比划也能猜出个大概意思,大家在一起气氛很好,感觉很亲近,有些公社和村里的干部偶尔还给我们送点土豆或者送个鸡什么的,我们知道,他们的生活都不宽裕,我们对此感触很深,一直心怀感激。

前期主要是土建部分施工,包括三通一平工程,一、二级泵站和变电站的厂房及其配套建筑物的基坑开挖和施工,输水渠道开挖、防渗处理和交叉建筑物施工等。1年多以后,在前期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由指挥部统一组织到成都、兰州、拉萨等地采购机电设备和材料,上述设备、材料陆续按计划到货后,即开展35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变电站、泵站机电设备和压力钢管等工程的安装施工。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带着民工一起干,因为以前从未接触过,所有的事情都要从头做起,加上可以请教和学习的单位或专家很少,带的参考书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给大学老师写信求教,信件来回就要2个多月的时间,这对我们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好在大家都有一颗报效国家、建设边疆的心,只能大家自己想办法解决,经常睡觉前都在讨论这些事,工程建设过程中压力很大。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很多问题都采用土办法或土洋结合的办法给予解决。

最艰苦的一段时间是第1年的冬天。根据西藏的政策,在藏的干部职工每1年半休1次假,假期为3个月,汉族同志大都回原籍休假,当时交通条件较差,机票、车票均很难购买,有些路途较远的来回需要四五个月。年底临近春节前,指挥部的好几位同志都到了休假的时间,经指挥部统一安排后,先后离开工地开始休假。到春节前,整个指挥部就剩下不到10名同志留守,汉族干部只剩我一人,因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很大,白天还有一位退伍的藏族同志在工作中为我担任翻译,晚上就大都只有我独自在烛光中整理白天收集的问题,查找资料、分析计算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尽管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任务很重,但稍有闲暇,寂寞和孤独还是不时地侵袭着我。指挥部地处雅鲁藏布江南岸,冬天雅江沙滩裸露,河谷风沙很大,大风裹挟着泥沙,经常啸叫着一吹就是一晚上。我们住的地方据说过去是牛棚,土墙、立柱和床板的缝隙里面有很多臭虫,一不留神就被臭虫咬一串大包,火辣辣的痒,而且越抓越痒,早上起床,常常是一溜咬包、一头一脸尘土。日常饮食也很不习惯,由于地处高原,冬天基本见不到绿色的蔬菜,仅有的土豆、罗卜、包心菜也是经常断档,肉食仅有风干羊肉,气味很重,我赴藏前从未接触过羊肉,新鲜羊肉都不太习惯,风干羊肉做出来的菜就很难接受。主食米面大都是存放时间较长的陈粮,馒头和米饭需要用高压锅才能煮熟,一般5到10天集中做一次,以后每顿拿出来加热一下即可食用,馒头和米饭多次加热后都形成了一层硬皮,口感很差,常常没有胃口,加上当地没有自来水,冬天水源水质变差,隔三差五就会闹肚子,有段时间吃饭就靠方便面,直到吃腻为止,我现在对方便面一直比较抵触,就是那时留下的“后遗症”。

到了1986年春节前,我已经在西藏连续工作了2年6个月,按规定我到了休假时间(试用期1年加正式工作1年6个月),经组织批准我开启了赴藏后的第1个假期(后续因工作繁忙,再也没有时间休假,因此也是我在藏十余年唯一的一个假期)。经过大家2年多的共同努力,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大部分土建工程已经初具规模,机电安装工程正常展开,输变电工程已经基本完成,杰德秀镇历史上第一次通了电,首先在变电站和指挥部安装了电灯,这在当时是件稀罕事,自从有了电灯,附近的老乡晚上经常到指挥部来围观我们的工作,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指挥部成了网红点。休假前,我办理了工作移交,工程尚未竣工,后续工作就由单位其他同志承接了,我在西藏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就这样结束了。

这次休假不仅是1次身体的休整,更是1次心灵的抚慰。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到一个十分遥远又艰苦的地方连续工作将近3年,期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是难以用书信缓解的,同样,父母也一直牵挂着我这个“远在天边”的儿子,奶奶是呼唤着我的名字离世的,直到我休假回家才知道奶奶早在我赴藏不久就去世了。国家实行的休假、探亲制度真是一剂良药,它的作用是任何其它东西都取代不了的,尤其在那个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的年代。

访:您跟你爱人是在西藏认识,然后结婚的?

叶:是的,这就是缘分吧,因为在西藏结婚成家没在我的计划内。我在校第一次考研没有成功,感觉很遗憾,继续读研深造是我的努力方向,为此,一直没有中断英语和数学的复习,计划在3年内通过考研,重新回到大学或科研机构学习,也有借此离开西藏的想法。单位先是同意我报名考研,因西藏技术人员很缺,水利建设任务又很重,因工作的原因没能参加考试(当时要到成都参加考试),后来工作忙了,连报名的机会也没有了,考研的事就这样耽搁下来了。山南地区泽当镇不大,人口也很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汉族同志不多,平时见几次面也就认识了,到西藏1年多后,经同事介绍认识了我爱人。她祖籍浙江诸暨,父亲原在部队交通学校任教官。西藏解放初期,需要加强交通力量,组建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局,学校抽调了部分官兵支持西藏的工作,后在西藏转业留在交通系统工作。她的母亲是学医的,结婚后也调到西藏区属医院工作。她自小在浙江长大和上学,因属于西藏生源,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山南地区行署办公室从事财务工作。我爱人在机关工作,平时比较稳定,我们搞水利的需要经常下乡驻工地,熟悉后我就常去蹭饭吃,她是个贤妻良母型的人,对我很关心很照顾,时间久了,慢慢也就有了感情。我们结婚1年后,女儿也在西藏出生了,有了家庭和女儿,我就暂时搁置了考研的念头,重心主要放在家庭和工作上了。

1986年春夏之交,我休完假又辗转回到了西藏山南,开启了我在西藏10年的第2个阶段。到单位销假后不久,地区水电局领导就通知我,组织根据需要已将我调到地区水电工程队工作(原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当年改制为“西藏山南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公司)。当时没有过多的想法,既然是组织安排,那就无条件服从。到了新单位后,才逐步了解了事情的缘由。开发公司是地区水电局的下属单位,正式在职职工有数百人,是西藏自治区为数很少的水利水电施工单位(企业),因该公司管理跟不上,专业人才少,机械装备不足,加上承担的任务重,承接的多项工程存在工期拖延、质量不达标、投资超预算等问题,职工工资也无钱发放,有的工区职工已经连续数月被拖欠工资,单位存在的问题积少成多,已经到了很困难的地步。当时西藏财政主要靠国家拨款,地区没有渠道也没有财力来安置公司的职工,加上西藏水电施工力量很薄弱,开发公司不仅不能解散,还要继续保留和加强。地委和行署对此十分重视,多次召集水利局和有关单位研究工程队脱困的办法,决定在水电系统和有关单位抽调得力人员加强管理、充实技术力量,对公司领导班子进行很大的调整。行署专员还多次带领地区计经委、水电局等单位领导和公司领导到自治区有关部门以及拉萨、那曲等地市联系工作,争取政策、项目和经济支持,同时明确一名副专员作为日常工作的联系领导,及时协调处理日常问题,采取多项措施给予支持和帮助。我有幸得到组织的认可,成为抽调到公司的六人之一,不久后,经地委组织部批准,被任命为副经理(副队长),进入单位领导班子。此后,在公司工作逾7年,直至调回浙江。

在上级领导和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公司领导班子很快组建到位,并连续采取措施,对公司各个方面进行治理和整顿。首先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内设机构和负责人,把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二是进一步强化组织纪律,革除无故缺勤、出工不出力、人浮于事等弊病;
三是全面清查公司(含承建的工程项目)的资产负债情况,弄清公司家底;
四是开源节流,在加强经营力度,完成本地区项目的基础上,承接拉萨、那曲、日喀则等外地区的工程项目,同时采取措施,加强物资管理和财务核算,减少不必要的开支,降低运行成本;
五是针对公司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等问题,经上级组织联系和协调,取得了湖北、湖南、贵州等地的央企和地方水利企业的支持,争取了40多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公司进行为期3年的对口援助,有力加强了公司的技术力量,对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在职职工的技术技能均发挥了可观的作用;
此后,还逐步推行项目承包制、计件工资制等内部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快速提升,公司的经营状况很快得到改善,到年底基本兑现了拖欠的职工工资,公司运行逐步好转。我作为公司一员,作为领导班子中的新人,尽管经历有限,经验不足,但热情很高,行动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出谋划策,发挥了应有的作用,通过这一过程,也很好地得到锻炼,为我此后的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除了履行公司领导成员的职责外,在公司工作的第1年,我还独立完成了自治区布置的全地区水利普查,主持完成了1处小型提灌站的初步设计和林芝地区所在地八一镇的防洪规划。当年我跑遍了山南地区10多个县的山山水水,是我在西藏工作期间最忙碌的一年。这些任务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又很少,很多情况下我是单打独斗,基本上是一天到晚连轴转,中间没有休息天,晚上也只有6个小时左右的休息时间。西藏地广人稀,山高路险,全地区没有一条柏油路,有些道路上连桥都没有,需要涉水过河,雨季更是泥泞难行。在开展水利普查工作过程,经常一出去就是十天半个月,当时绝大多数县不通公交车,出行时,有时单位派车(北京牌吉普),有时骑马、骑驴、骑牦牛,有些地方还需要徒步,但最多的是骑摩托车,途中补给困难,出发时吃的干粮、备用汽油、补胎充气工具等等都要备好备足,途中险情不断,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玩命。当时妻子已经怀孕,为了不让她担心,工作上的事都是捡好的说,出差返程时间都多说几天。因为我工作太忙,妻子原定回安徽老家待产的计划也没能实现(岳母在医院工作可能也是一种依赖),最终,女儿是在拉萨出生的,生产过程并不顺利,好在最终母女平安。女儿出生不久我又回到山南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直到当年临近春节,才完成当年的工作任务,带着幼小的女儿和虚弱的妻子匆忙赶回安徽老家休产假。

春节后,安顿好妻小,年初三我又接受新的任务,赶往中国水电八局湖南省资兴市基地(以下简称八局),参加那曲地区比如县水电站的初步设计工作。

当时由水电八局承建的湖南东江水电站工程正在施工,该工程距资兴市十余公里,主要由坝高157 m的混凝土双曲拱坝和坝后式厂房等组成,总库容81.2亿立方米,总装机50万kW,具有多年调节性能,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上最高的混凝土双曲薄拱坝,是湖南耒水干流梯级水电站中的主导电站。我们通过组织联系,选择在资兴基地开展比如县水电站的初步设计,主要是希望得到水电八局的对口支持,通过八局安排的讲座、参观实验室和工程建设现场、专家指导把关等,了解水电站工程设计、施工的要领,为我们搞好设计工作提供保障。八局对我们的工作很关心很支持,不仅在工作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在生活上也细心照顾,对我们设计组内的藏族同志生活上给予专门照顾,为我们顺利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图4 比如县电站竣工典例图

比如县水电站位于怒江上游的比如县城下游,距县城约1.5公里,是一项低水头、大流量的坝后式水力发电工程,主要解决西藏那曲地区比如县城及周边乡镇的生活和生产用电问题。当时比如县城由燃油发电机组供电,机组功率小、运行成本高,主要维持照明供电,周边乡村还未通电,生产生活十分不便。

图5 向领导介绍比如县电站建设情况图

工程主要有拦河坝、泄洪闸、发电厂房、输电线路和变电站等工程组成。根据设计组的专业分工,我负责水文计算和泄洪闸的初步设计。设计组已于当年春节前抵达资兴市,我是晚到的,其时设计组已经工作半月有余了,我的工作稍有延后,必须抓紧赶上,否则影响其他同志的进度。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设计水电站工程,也是得到最多指导和支持的设计项目,尽管时间不长,但对我的成长所发挥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此期间,我既认真做设计,也认真学技术、学经验,对设计工作过程中的流程安排、专业协调、成果质量管理等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工作虽然夜以继日,但身心愉快、收获良多,留下了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在我努力下,延误的时间很快就抢回来了,不仅提前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还给承担钢结构设计的同志提供了很多帮助。到1987年6月初,我们的设计工作基本完成了,大家稍事休息就又分头回到西藏,投入到下一项工作中。

很快,新的任务就来了。在地区领导的支持下,经积极争取,自治区有关部门同意那曲地区行署将比如电站后续的设计和施工任务委托给我公司,并希望尽早开工建设。单位组建了工作班子和施工队伍,于1987年9月份奔赴比如县开展工作。公司是第一次到外地区开展业务,为此十分重视,安排我和另外一位副经理共同负责此项工作,我主要负责技术工作,包括施工图设计、现场施工组织管理以及与机电供货商的技术衔接等,他负责采购和后勤保障工作。

县政府很重视该项工程建设,组建了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专项负责的工程建设指挥部,提前作了大量工作,为我们顺利进场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公司项目部现场驻地是县城边的一处部队废弃的营房,离施工现场约1.5公里,此外,我们还在工地现场搭建了一些帐篷,供现场工人住宿,存放材料物资和机械设备。工程用的木材需要我们自行到相邻的边坝县(属西藏昌都地区)林场采伐,我们在边坝林场安排了一支采伐队,在林场驻留了近2年。

与第一次参与的杰德秀灌溉工程相比,这次的工作条件是相对较好的。由于是专业队伍,各专业各工种的人员和相应的机械装备情况虽然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基本都齐了。为了加强现场施工技术力量,我们通过组织安排,在湖南、湖北和贵州等省聘请了近20位相关专业的专家和技术工人对口援助,为保质保量完成电站施工奠定了基础。工程工期3年余,总体进展还算顺利。工程施工是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展开的,现场布置科学有序、井井有条,进度有序推进,质量全面保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项目业主的认可。

1988年初秋,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到比如县调研,得知比如县电站工程正在建设中,当即决定到现场看看。胡锦涛书记是水利出身,对水利工程建设更是行家里手,他首先视察了工程现场,不时询问有关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了解施工组织安排和运行流程;
随后,又详细视察尚未结顶的水电站厂房工程,亲自从底部的尾水层、蜗壳层、水轮机层逐层看到最上部的发电机层,过程中边看边问,不时了解有关情况。最后在现场与我们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对施工情况尤其是对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给予了高度肯定,当即指示陪同的自治区计经委领导,要求尽快对比如县电站工程的施工管理情况进行认真总结,相关经验和做法在年末的自治区计划工作会议上交流,以此促进全区各类工程建设的规范管理。按照胡锦涛书记的指示精神,区计经委领导经征求区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领导意见后,明确由我公司具体组织报告的起草工作,此项工作随后也就落实给我了。我组织有关人员搭建了精简的工作班子,由我负责执笔,有关人员配合,很快拿出初稿,经上级有关部门审查修改后,按时提交全区会议交流。通过这次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公司的声誉和知名度,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特别是胡锦涛书记的视察和肯定,极大地提振了我们的信心,对我们是最大的鼓励、最大的鞭策,为按时完成施工任务、争创优良工程提供了新的动力。

图6 建成的比如县水电站图

我在比如县电站工地2年多,土建工程完工交付机电工程安装后,我即离开比如奔赴加查县主持加查电站施工了,此后还相继参与了日喀则市吉隆县电站、山南地区洛扎县电站、措美县电站等工程前期工作直至调回浙江工作。

尽管与之前参与的杰德秀灌溉工程相比,工作条件有很大改善,但还是遇到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就比如电站工程而言,我既要负责工程现场的施工组织管理和计划调度,同时又要主持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尽管有内地技术人员提供援助,但大多是施工人员,设计任务还是我们自己承担,土建工程的结构计算比较复杂,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基本上是白天在工地现场管理,晚饭后继续施工图设计。有时第二天就等着要图纸,当天必须把草图拿出来,否则就会影响施工,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工作,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是常态。为了赶进度,和大家一样,大多是1个多月才能休息1天,在工地一呆就是连续半年,记得当时女儿尚小,难得回家一次女儿都不认我了。

特殊的高原自然条件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困难。记得在1989年冬季,藏北地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雪灾,大雪封山,交通中断数月,牧区的牛羊等牲畜冻死饿死无数,牧民的生命安全也面临威胁,期间自治区组织了救灾活动,是西藏救灾史上首次出动直升机的,还发生能见度差而硬着陆的事故,因为距我工地较近,恢复交通后,事故直升机是委托我工地出动汽车吊吊运的。当时因交通中断被封在工地,一段时间后由于物料跟不上处于停工待料状态,工程进度一度延后。除主食储备比较丰富外,副食逐步消耗殆尽,蔬菜更是难觅踪迹,日常生活也受到很大影响,当时有湖南援藏的老工程师途径当地部队驻地,发现路边有丢弃的脱水蔬菜,立即当宝贝全部捡回来食用。藏北的冬季来得早去得晚,零下十几度是常态,而春夏之交又极易发生融雪形成的洪水,这类洪水与降水形成的洪水不同,突发性较大,很难预警,对于比如这种坝后式水电站的施工影响很大,当时也是险象环生。这些都是对我们的考验,尤其是对我这个初出茅庐又肩负重任的年轻人的考验,好在大家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智慧,不仅克服了困难,也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访:您在西藏做的水利建设跟在内陆做的有区别吗?

叶:我们国家水利工作执行的标准、规程、规范都是一样的,但是,因为西藏地处高原,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在自然地理、水文气象、社会经济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工作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水利工作的核心是兴水利、除水害,西藏当时社会经济还比较落后,财政主要靠国家支持,农牧业主要靠天吃饭、很多县城还没有供电,因此,水利工作的重点是兴水利,主要包括灌溉和发电,防洪、排涝、航运等工程很少。西藏是最年轻的高原,很多区域处于断裂带上,地质情况复杂,地震时有发生,冰川融化和短历时强降水不时产生洪水和泥石流。水文气象测站少,基础资料短缺,交通不便(当时还未通铁路,青藏线和川藏线大部分还是土路,区内的公路更是等级低、路况差),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多数建筑材料和设备需要到四川、甘肃、青海等地采购,建设成本很高。冬季常因大雪封路、工地冰冻而停工。总之就是自然条件差,经济条件差,技术条件差,装备条件差,做同样的事情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单靠西藏自己的力量,很多困难是难以克服的,为此,国家出台政策,安排全国各省市对口支援西藏,除教育和卫生外,工程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访:您1993年为什么选择回到浙江?

叶:主要有2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央有政策。199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劳动部联合下发《关于到西藏连续工作满八年的大中专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内调问题的通知》(人调发〔1992〕4号),落实内地生源内调问题。当时,工作调动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尤其是跨省区调动。有了中央的政策,我们的工作调动就有了依据,很多障碍就没有了,办理起来会比较顺利。二是继续学习深造的梦想还没有消失。在西藏继续深造的机会比较少,内地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回来以后梦想就成了可能。当然,最大的动力还是考虑到孩子的教育,西藏教育水平跟内地比还是有差距,女儿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了,后面还有中学、大学等,我自身的经历告诉我,孩子的教育会影响她的一生,我希望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访:您可以自已选择去哪个省份吗?

叶:当时的政策是,符合内调的已婚人员可以选择回双方任何一方的原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选择回到安徽,也可以回到浙江。此时,我的岳父母已经退休回了浙江,爱人想回到浙江照顾父母。我家中兄弟姐妹都在父母身边,且浙江离我安徽老家也近,所以就定下来到浙江。当时工作调动手续还是比较繁琐的,经过组织安排和自己主动联系,我们都调到了专业对口的单位,开启了新的工作旅程。

(续)

猜你喜欢西藏工作都是西藏的“错”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我们一起去西藏民族音乐(2019年2期)2019-12-10神奇瑰丽的西藏小猕猴智力画刊(2017年12期)2017-12-27不工作,爽飞了?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一个人的西藏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西藏:存在与虚无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西藏非遗西藏艺术研究(2016年2期)2016-06-15选工作学苑创造·A版(2014年7期)2014-11-15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报刊荟萃(上)(2009年7期)2009-08-14工作的喜与悲英语学习(2009年7期)2009-08-05

推荐访问:继往开来 排头兵 先行者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