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13:16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案例分享:“与圆相关的新定义探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3-07-06 10:35:04 浏览数:

刘睿佳 _ 北京市第九中学分校

新定义问题常与动态问题一起呈现,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具备将新问题转化为老问题的意识。本节课结合学情设计了一堂与圆相关的新定义探究课,重在方法教学。从阅读定义、勾画关键词、关注数学概念到举例,再到找符合定义的全集;
从理解定义的内涵到定义外延的界定,加深对定义内涵的理解,逐步揭示本质。教学过程中渗透多角度看问题意识、转化思想等,整堂课不是为了解决某一道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问题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在理解、解决与圆相关新定义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将新问题转化成老问题,进而形成理解、解决新定义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在理解定义的过程中,培养阅读、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从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体会转化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几何直观素养;
培养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培育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环节一:理解定义

教师提问:面对一个新定义问题,在你的经验中你认为首先要做什么?怎么理解定义?怎样理解跟圆有关的新定义问题?

教师出示“新定义”——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0y中的⊙0和图形N,给出如下定义:如果⊙0平移m个单位后得到⊙0′,图形N上的所有点在⊙0′内或⊙0′上,则称m的最小值为⊙0对图形N的“覆盖近距”。

教师提问:请你说说你理解的定义。研究对象是什么?能确定什么,不能确定什么?在我们的经验中遇到两个都变的问题怎么处理?平移要关注什么?怎么盖住图形N?平移的最小值m最小是多少?

设计意图:关注关键词,关注数学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定义;
通过追问,回顾已有经验;
帮学生明确研究对象,学会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进一步理解定义。

提问:图形N是什么?预设:举例,当⊙0的半径为2时,最简单的图形N是点,如点A(3,0),如图1所示,求⊙0对点A的“覆盖近距”。

提问:请你画出⊙0′。有不同想法吗?预设:移动圆,看圆心定移动的方向、距离;
从圆上点与点A的最小距离角度看问题,将问题转化成老问题——圆外一点与圆上点的最小距离;
移动点A,引发逆向思维,也是新定义题常考察的一种思维方式。

提问:能不能将上面的问题变一变?预设:条件结论互换。

提问:0′的位置能确定吗?预设:在圆外点A与圆心0定的对称轴上,如图2所示。

设计意图:体会对称轴对定圆心的重要性及平移的方向。

提问:能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点A吗?预设:以0为圆心、半径为3的圆,如图3所示。

设计意图:了解研究问题从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思路;
知二求一,双向理解定义;
找全集的过程中加深对定义本质的理解,也为后续找全集作铺垫。

提问:当⊙0的半径为2时,图形N还可以是什么样的?预设:直线不行,是线段。

提问:请你给出一条线段,当⊙0的半径为2时,求⊙0对线段的“覆盖近距”及0′的位置。预设:长度不能大于直径,由于圆有旋转不变性,各线段可以转到竖直放置的样子,所以只研究竖直放置的线段就可以,如给出线段AB=1,A(3,0),B(3,1),如图4所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串回顾圆的特有属性。

提问:在上一问中,点A被覆盖了吗?预设:能。

问题:AB=1,A(3,-0.4),B(3,0.6),求m的最小值,此时点A被覆盖了吗?预设:不能。

设计意图:引发冲突,反思上面的问题,对移动的方向产生质疑。

提问:怎么移动才能覆盖线段AB?是最小的移动距离吗?

设计意图:产生新的移动方向,再次产生冲突,并质疑前面问题的结果,反思回顾定义及上面的解题过程,最小是比较后才有的最小,而到此并未比较,思考会不会有其他移动方向,因而产生更小的移动距离。

提问:先解决覆盖线段AB,能找到0′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退回到定义,进一步理解定义中的最小距离应是刚刚盖上的最小距离,因此找0′位置的全集,如图5所示,在此基础上,找到以线段AB上任一点为移动方向的0′的运动轨迹;
将问题转化为圆上动点与圆外一定点最值问题,即找0′的运动轨迹中最小距离位置,如图6、7所示。通过定义外延的界定加深对定义内涵的理解,揭示本质。

提问:让线段AB动起来,AB=1,沿x=3移动,求⊙0对AB的“覆盖近距”的最小值,并求此时A、B点的位置。预设:B(3,0.5),如图8所示。

设计意图:关注圆的属性,圆与线段的对称轴重合。

环节二:应用定义

提问:当⊙0的半径为2时,图形N还可以是什么样的?预设:圆或其他图形。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符合本节研究点与圆、线与圆、圆与圆的研究思路,也符合研究几何问题的研究过程。

提问:当⊙0的半径为2时,D(3,t),E(4,t+1),且-1≤t≤2,记⊙0对以DE为对角线的正方形的“覆盖近距”为d,写出d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运用本节所学,将问题进行拆解——将图形拆解成线段,同时学会将问题转化为点与圆或线与圆的问题。

环节三:课堂小结

通过例子理解定义是什么、还是什么、不是什么,不断加深对定义的理解,再按由点到线再到形的探究过程,不断用举例来界定定义的外延,同时还要关注背景图形的特性。

刘永江老师点评

解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教如何解题”的同时,把“反思解题思维过程”也当作解题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回顾解题过程,进而揭示问题的本质,对学生的直觉加以有意识的影响,诱发理性思考,把“思路从何而来”的反思作为数学解题教与学的核心,即数学解题重“溯源”。本节课尊重学生认知特点及认知规律,问题设计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构层次清晰,通过问题串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研究问题的思考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也通过问题串引发学生思考,回顾已有的及课堂形成的解题思维过程,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回顾解题思路的生成之道,原汁原味地还原教师和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体悟由无到有的生成过程,尤其是其中的试误过程, 进而深化对定义的理解,感悟解题的过程,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在这样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理性、富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现数学解题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意图线段预设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陆游诗写意图(国画)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年4期)2022-05-16画出线段图来比较小学生学习指导(高年级)(2021年5期)2021-05-18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怎样画线段图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3期)2019-04-22我们一起数线段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4期)2019-04-22数线段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8年12期)2018-12-29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5年31期)2015-12-20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3期)2014-03-11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探究 定义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