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01:54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历史经验

发布时间:2023-07-08 21:25:02 浏览数:

张利杰 马召伟

(塔里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疆 阿拉尔 84330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之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经过百余年的艰辛探索,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关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成功走出了一条通往现代化强国的复兴之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

(一)现代化

马克思曾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1](P222)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化不仅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近年来,现代化作为一个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受到广泛关注,但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和阐释并没有达成普遍的共识。从空间角度来看,现代化最早产生于欧洲西部,伴随着航海大发现和资本主义的殖民掠夺最终成为了全球性的社会变革。从时间维度来看,经历了十四到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思想洗礼的欧洲,逐渐摆脱了黑暗中世纪的宗教压迫。人类历史发展的焦点开始由传统农业生产转向现代工业生产,工业文明成为了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起了人类社会结构的全方位变革。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学者针对现代化概念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如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发展、现代化等同于西方现代化等。以上看法站在不同的角度尝试对现代化进行了一定的论证,但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概括出现代化的真正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不能将现有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模式视为其他落后国家的必由之路,落后国家必须立足本国具体实际的发展状况,清楚地认识自身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资本主义在实现人类社会工业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工业化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现代化矛盾和灾难。综合上述观点,本文将现代化定义为人类社会向前和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一种持续的、系统的变迁过程和发达状态,是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良性发展过程。

(二)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2](P164)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获得真正自由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独立探索中国现代化的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外局势的风云变幻,党领导人民审时度势,顺应世界发展大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内容在于中国式及其所体现的中国特色和包含的中国元素。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是相对于已有现代化模式而言的,既遵循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注重“走自己的路”,是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中国具体国情,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中国式现代化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1840年,鸦片战争彻底摧毁了腐朽清政府的天朝美梦,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这个没落王朝尘封的大门,伴随着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启了现代化的探索进程。西方的侵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开始觉醒,以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了解世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尽管这些主张仍具有封建地主阶级的狭隘性,但对于后来的洋务自强运动和康梁维新变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进作用。为了挽救日渐衰微的大清王朝,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优先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先后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但洋务运动并未让中国富强,过分重视军事技术的畸形发展道路最终以甲午海战的惨败而破产。甲午海战的惨败使一部分知识分子认识到国家制度的落后是中国进步的最大阻碍,并逐渐形成了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维新派主张效法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施行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维新派的变法主张虽有利于推进没落清王朝革新自强,但最终因封建势力的镇压惨遭失败。不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器物革新还是维新运动的变法图志,本质都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为前提的,并没有看到现代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改良主义的接连失败使国人意识到要想实现国家富强,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必须以暴力革命铲除封建制度的束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途径。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实施共和体制,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生产。1912年,清帝退位,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彻底结束。然而,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落在了军阀袁世凯手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化之路就此失败。

面对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无数有志之士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从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到封建地主阶级的器物革新,从康梁变法维新到革命派的暴力革命,都在推动着中国现代化早期探索的层层深入,也不断加深了国人对现代化的认识与理解。然而,洋务运动试图继续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一味学习西方军事器物,片面强调军事技术发展,不懂得制度腐朽才是国家现代化的最大阻碍。康梁等维新派虽主张变革图新,终因实力薄弱,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惨遭失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推进现代化扫清了障碍,但革命行动缺乏坚实的民众基础,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军阀窃取。中国现代化早期的探索对于推进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现代化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一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理论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社会实践的先导。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为指导的晚清洋务派,虽然在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和强化民族整合性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试图通过简单地移植西方现代化模式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目的,注定遭受失败。二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粗暴干涉是造成清末现代化多次尝试失败的根本原因。只有在坚强的政治领导下,现代化建设才能够全面展开,才能有持续的实践动力。三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康梁的维新运动还是孙中山领导的暴力革命,终究是上层知识分子的艰辛探索,并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四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之路。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总是一味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却忽略了近代中国是一个缺乏资本主义生长土壤的积贫积弱的农业大国的基本事实。历史总是在看似偶然的进程中体现着必然。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开展,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复兴之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对欧洲主要国家社会结构的重新塑造。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中,对于“现代化”一词并没有明确的表达,但已经形成“现代”“现代生产方式”等科学概念。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革命的领导实践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现代化思想。一是生产力是现代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进社会进步和满足人民需求的根本动力,并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冲破了封建宗法关系的束缚,使物质生产变成了一种具有创造力的活动,使人类的社会生活逐步走向了集中。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表明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二是对于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思考。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扩张,航海技术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得以不断加强,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步打破了地域的界限。无论是物质生产还是精神生产都开始具有了世界性,不同民族的多元特性在各自促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在联系和交往中不断融合,人类前所未有地拉近了距离。三是科学技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物质资料的生产取决于科学的一般水平和技术的进步,或者说取决于这种科学在生产上的运用。科学技术产生于社会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同时也改变着社会关系。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价值追求。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到共产主义时期,人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更是现代化的推动者,现代化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自由时间的大大延长将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二)列宁的现代化建设思想

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由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滞后,革命胜利后的俄国与马克思、恩格斯发展社会主义的设想并不相符。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人立足于俄国具体国情,形成了许多关于俄国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一是关于优先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思想。在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不仅要克服战争给予苏维埃政权的重大创伤,也要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新生政权产生的威胁。列宁指出,“要完成这一事业,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3](P11)认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基础,要充分发挥苏维埃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实现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二是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合理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4](P492)提出要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先进技术逐步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从而促进国家工业化和电气化的快速发展,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奠定重要基础,并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之前采取的战时共产主义,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列宁主张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

中国的现代化肇始于鸦片战争时期。大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渐腐朽的大清帝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之中。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从未停止。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这是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事变。经历多年的战争和思想的淬炼,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与理解越来越清晰。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关于建立现代化国家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虽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葬身于革命者的炮火之中,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仍未改变,中国仍处于四分五裂、军阀割据的局面。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残酷统治,中国现代化发展举步维艰。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实现国家现代化,推进现代化进程,就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团结社会各阶层发展社会生产,为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早在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提出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的最低纲领,从而为现代化建设铺平道路。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取得战争的胜利。确保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发展是取得战争胜利实现民族独立的重要物质基础。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终于取得胜利,争取和平,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成为了人民群众的迫切希望,但是1946年,国民党为了维系自身独裁统治,公然撕毁双十协定,弃民族利益于不顾,一意孤行对中共中原解放区发动战争,国共内战爆发。为了早日取得战争的胜利,1947年9月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主张用革命的方法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之下解放出来。一方面,土地革命的开展实现了农民拥有土地的愿望;
另一方面,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之下解放出来,实现了人身自由,也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走上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党中央决定向苏联学习,并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1953年,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党中央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并着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与此同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开始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与否定,资本主义国家趁机掀起了反苏的浪潮。在此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了对苏联现代化模式的反思。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会议针对社会主义改造后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但随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60年代初,为了恢复国民经济,优化产业比重,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4年,周恩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然而,“文化大革命”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受到严重干扰,党中央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和目标被长期搁置。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虽然充满坎坷,但中国共产党没有知难而退或者停滞不前,而是充分总结经验和教训,迎难而上,开拓进取。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中国共产党认真总结和吸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科学判断世界发展格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迈向新突破。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对真理标准问题进行讨论。实践标准的大讨论进一步打破了人们思想上的禁锢,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论断,在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1979 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5](P237)阐述了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本质。1987 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最根本的实践依据。在现代化发展的步骤上,党中央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了路线图。1989 年到1991 年,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而陷入低谷。1992 年,年近九旬的邓小平先后在南方多个地市视察,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史称“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扩大对外开发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要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从国外引进适用而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向前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大会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以更加丰富的内涵迈向新征程。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国家总体布局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而且还要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与现实,着眼于人民对山青、水绿、天蓝的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作出的战略决策,将新时代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集中体现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不仅抓住了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而且为这些问题和短板提供了解决方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向新阶段。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两步走发展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所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深化,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描绘的宏伟蓝图。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过程中,始终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始终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安全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早日实现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倒割据地方的军阀势力,积极参与北伐战争。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图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民族利益为重,率先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中国的图谋。为了争取和平,彻底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国共双方的实力对比。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党的组织和号召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6](P281)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性。中国式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7](P314)党中央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决策部署的主要立足点,始终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凝心聚力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整体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始终坚持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对我国国情有了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才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实施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由于党对我国国情了解不够,加上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给革命形势的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随着革命运动的不断开展,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要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用工人阶级的先进理论来增强农民阶级革命的主动性,建立牢靠的工农联盟。避开敌对势力强大的大城市,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通过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把广大农民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只有这样,中国的红色政权才能够存在,党的革命事业才能发展壮大。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曾走了弯路,但随着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重新回到了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根本在于一切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正确把握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变化,才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艘航船劈波斩浪,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始终坚持理论创新指导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中国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这些创新包括在一个落后的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革命道路的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和理念的创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创新等。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等,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蕴含着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性的思想保障。

猜你喜欢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自贸区建设再出发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人大建设》伴我成长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现代化建设 探索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