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4日 09:26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大学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8篇

发布时间:2020-12-01 09:45:25 浏览数:

【编辑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比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小编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8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十九届五中全会心得专题汇总 1000+篇  更多


五中全会党课讲稿    学习五中全会发言稿       五中全会思想汇报

 大学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8篇(文化自信)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时代背景与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不但为当下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而且擘画出新的远景目标,是统筹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衔接中长期与短期目标、凝聚党内外共识的重大战略部署。

  全会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软实力”这一概念自约瑟夫·奈提出以来,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孕育而生的文化软实力,对内凝聚合力,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中国大国形象,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曾明确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中谈到中华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体现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绵延,体现在民族危亡时的匹夫有责,体现在革命战争下的舍生忘死,体现在改革建设中的求真务实,体现在伟大复兴路上的砥砺奋进。这些宝贵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引领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披荆斩棘,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我们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先进文化建设,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进一步彰显。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我国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时,更注重意识形态在文化软实力中的极端重要性。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是极具辨识度的中国名片,其内核就是蕴含其中的意识形态。如果意识形态出现忽视、遮蔽甚至缺失的现象,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主流文化的凝聚力将会大大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也将会被动摇,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就难以汇聚民力、凝聚民心、集聚民智。以意识形态为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要通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搭建促进各民族沟通的文化桥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加强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凝聚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力量,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立一种政治互信、经济共赢、安全互助、文明多样、生态共享的国际体系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倡导国,中国必须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交往中与我国硬实力相匹配,共同展现国家的综合国力。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更使得世界格局走向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大大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发展及发挥作用,要立足于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与我国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蕴含深沉中华文化底蕴的民族文化赋予中国名片鲜明的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在此基础上,中国以极大的自信向世界展示道路、制度、理论、文化方面的中国特色,承认并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促进文明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在真诚友好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增进友谊。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后盾,给予我们极大的勇气、宏伟的视野、坚定的信心将中国元素嵌入世界话语体系、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文明体系当中,是推动构建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位一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当前我国面临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要求,是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合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部署,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规划。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苦奋斗,勠力同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心筑梦,共创辉煌。

 大学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8篇(文化自信)  

  通观历史,在大国博弈兴衰的时代浪潮中,文化软实力是最难得最持久的战略依托。直面现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软实力是凝心聚力引领发展的力量源泉。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比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不仅是衡量一个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是提升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弘扬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抓手。推动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价值”,已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价值传播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功能

  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软实力”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是这一“软实力”概念的“中国化”表达。文化既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硬实力”的有效补充,还是一个国家增强国民凝聚力的重要根基,更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倍增器”。显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体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价值是文化的内核,文化软实力建设及其提升离不开文化价值的指引与导向。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路径,也是其文化价值的彰显过程。新时代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应涵盖两个方面基本内容:1.就其内涵而言,文化软实力既包括以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为核心的显性文化软实力,也包括以社会传统和核心价值为依托的隐性文化软实力。2.就其外延来讲,文化软实力具有两种表现形态:对内形成以自身文化为核心的亲和力、认同力和凝聚力,其标志是文化自信的涵育培养;向外则是对“他者”(其他国家或区域群体)产生文化亲和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其标志是文化魅力的传播彰显,即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的文化认同与价值传播。因此,价值传播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功能。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使“他者”亲近、认同、学习并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彰显中华文化优势,积淀中华文化魅力,拓展中国发展战略空间,有效提升我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使命。

  传播“中国价值”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

  如果说价值传播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功能,那么传播“中国价值”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让中国价值走向世界并广泛传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在国内外不能得到广泛认同和有效传播,那么文化软实力就无法形成。因此,要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传播。

  “中国价值”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主体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体系,二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前者是“中国价值”的传统基因,后者是“中国价值”的时代表达。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积淀形成的文明结晶;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和时代贡献,它的提出和形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积淀和熏陶。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中国价值”的基本内容。

  文化是传播价值观念、构建国际关系、拓展战略空间的重要桥梁。纵观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兴衰更替,但凡文明发展得到公认的国家民族,都在人类历史上铭刻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迹。从汉唐盛世到五四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价值传播始终是贯穿历史发展的永恒纽带。在比拼“软实力”的全球化新阶段和新媒体时代,以“软实力”为主的隐性竞争成为世界大国竞争的基本范式,文化创新与价值传播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党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下,我国从专注于经济建设走向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一体化发展,从单纯的发展文化产业到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建设全方位展开。这一文化发展战略的转变,意味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本元素在新时代必将有质的飞跃与提升。整体来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为了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价值,应当做到:1.强化提炼阐释,拓展平台载体,在国际合作、交流、交往中,多维融入当代中国价值观念;2.依托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价值观念,培育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产业,借此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凸显中国成就、增强中国引力。这是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意所在。

  树立“中国立场”是传播“中国价值”的必然要求

  传播中国价值既需要全面把握文化基本内涵,更需要牢固树立文化基本立场。中国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当代价值观念体系的综合体现,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核。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积淀历史悠久,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处世态度平和包容,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价值传播的源头活水。当代价值观念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灵魂,统领主导中国价值的发展走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指针。

  价值问题的实质是立场问题,传播中国价值必须旗帜鲜明地确立中国价值的文化立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其大前提就是表明中国立场。当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价值观念体系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理念的学习与借鉴,但当代中国价值绝不是西方话语体系在中国的变相表达。因此,传播中国价值“既需要建立起与西方话语之间的桥梁,同时又需要坚持中国特色,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使之立足于中国大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价值的传播既要具备民族性和传统性,又要具备时代性和发展性。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中,传播话语既应该能够传递中国传统价值精髓,传递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传递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形成传递中国特色价值形态,同时又能够体现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既要深刻领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涵与其价值传播的基本功能,也要贯彻落实传播“中国价值”这一核心内容,更要牢固树立“中国立场”这一基本前提。同时,还要培育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中国立场,彰显中国智慧,增强中国价值的认同度与吸引力。

 大学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8篇(软实力)  

  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传播

  通观历史,在大国博弈兴衰的时代浪潮中,文化软实力是最难得最持久的战略依托。直面现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文化软实力是凝心聚力引领发展的力量源泉。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比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文化不仅是衡量一个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是提升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弘扬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抓手。推动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价值”,已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价值传播

  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功能

  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软实力”最早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中国语境下的文化软实力是这一“软实力”概念的“中国化”表达。文化既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硬实力”的有效补充,还是一个国家增强国民凝聚力的重要根基,更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倍增器”。显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文化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体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源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

  价值是文化的内核,文化软实力建设及其提升离不开文化价值的指引与导向。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路径,也是其文化价值的彰显过程。新时代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应涵盖两个方面基本内容:1.就其内涵而言,文化软实力既包括以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为核心的显性文化软实力,也包括以社会传统和核心价值为依托的隐性文化软实力。2.就其外延来讲,文化软实力具有两种表现形态:对内形成以自身文化为核心的亲和力、认同力和凝聚力,其标志是文化自信的涵育培养;向外则是对“他者”(其他国家或区域群体)产生文化亲和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其标志是文化魅力的传播彰显,即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的文化认同与价值传播。因此,价值传播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功能。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使“他者”亲近、认同、学习并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彰显中华文化优势,积淀中华文化魅力,拓展中国发展战略空间,有效提升我国“硬实力”,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使命。

  传播“中国价值”

  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

  如果说价值传播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功能,那么传播“中国价值”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核心内容。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让中国价值走向世界并广泛传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既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价值在国内外不能得到广泛认同和有效传播,那么文化软实力就无法形成。因此,要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传播。

  “中国价值”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主体内容: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体系,二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前者是“中国价值”的传统基因,后者是“中国价值”的时代表达。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积淀形成的文明结晶;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和时代贡献,它的提出和形成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积淀和熏陶。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中国价值”的基本内容。

  文化是传播价值观念、构建国际关系、拓展战略空间的重要桥梁。纵观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兴衰更替,但凡文明发展得到公认的国家民族,都在人类历史上铭刻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迹。从汉唐盛世到五四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和价值传播始终是贯穿历史发展的永恒纽带。在比拼“软实力”的全球化新阶段和新媒体时代,以“软实力”为主的隐性竞争成为世界大国竞争的基本范式,文化创新与价值传播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在党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下,我国从专注于经济建设走向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一体化发展,从单纯的发展文化产业到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建设全方位展开。这一文化发展战略的转变,意味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本元素在新时代必将有质的飞跃与提升。整体来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为了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本价值,应当做到:1.强化提炼阐释,拓展平台载体,在国际合作、交流、交往中,多维融入当代中国价值观念;2.依托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及价值观念,培育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产业,借此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凸显中国成就、增强中国引力。这是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本意所在。

  树立“中国立场”

  是传播“中国价值”的必然要求

  传播中国价值既需要全面把握文化基本内涵,更需要牢固树立文化基本立场。中国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当代价值观念体系的综合体现,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核。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积淀历史悠久,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处世态度平和包容,是中华儿女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价值传播的源头活水。当代价值观念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灵魂,统领主导中国价值的发展走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根本指针。

  价值问题的实质是立场问题,传播中国价值必须旗帜鲜明地确立中国价值的文化立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其大前提就是表明中国立场。当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价值观念体系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理念的学习与借鉴,但当代中国价值绝不是西方话语体系在中国的变相表达。因此,传播中国价值“既需要建立起与西方话语之间的桥梁,同时又需要坚持中国特色,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使之立足于中国大地,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聚焦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价值的传播既要具备民族性和传统性,又要具备时代性和发展性。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中,传播话语既应该能够传递中国传统价值精髓,传递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传递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形成传递中国特色价值形态,同时又能够体现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既要深刻领会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涵与其价值传播的基本功能,也要贯彻落实传播“中国价值”这一核心内容,更要牢固树立“中国立场”这一基本前提。同时,还要培育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中国立场,彰显中国智慧,增强中国价值的认同度与吸引力。

 大学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8篇(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竹扇之乡”——浙江省安吉县鄣吴镇通过发展制扇产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为鄣吴镇老街。新华社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孕育滋养出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鲜明品格,滋养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精神,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绵延不绝、郁郁葱葱、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吸引力、思想影响力等方面的文化精神力和竞争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五千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等思想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尚仁重德、知礼好学、诚信守正、宽厚孝义、扶危济困的情操品格,深深地滋润着神州大地上的众生,流淌在血脉里,熔铸在精神世界之中。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文化承担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思想育人、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是指引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方向的心灵明灯,能够凝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化高峰,儒、法、道、墨、兵、阴阳、纵横、杂、名、医、农百家争鸣,“稷下学宫”辩学策论昌盛,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孙子、荀子、管子、孟子等思想先哲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诸子百家思想体系,开创了影响深远、彪炳史册的思想文化繁荣盛景,丰富深邃的思想之光历经几千年岁月时空一直影响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孕育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道德思想、行为规范、社会理想、美学品格、辩证思维等,构成了光耀千秋的不朽文化思想经典,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品格和气魄,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历经磨难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根基。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人们普遍认同、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原则,广泛渗入到民族血脉、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发展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血脉灵魂,是决定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机系统,涵盖了包括思想、精神、价值、理念、信仰、思维、美学、艺术、技术等众多文化形态的社会文化领域,而核心价值观就深藏、凝结、广泛渗透在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之中,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和主导引领作用。一个民族的发展兴旺,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领;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睦,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认同;一种文化的自信自强,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精神支撑。核心价值观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和前途命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影响力持久深入广泛,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特色优势,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价值、巨大的精神活力、崇高的道德人格、辩证的科学思维、形神兼备的审美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融汇成为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理念和道德人格文化传统,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深入人心,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色、信仰支柱、精神追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血脉灵魂。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里和价值追求当中,历来就有崇高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具有文以载道、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具有家国天下的博大文化情怀。“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等思想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内在的特质秉性与文化标识,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行为方式和家国情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生命力的精神基因。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使命和担当意识。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编订《六经》,儒家典籍得以传承。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忧国为民的思想情操,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屈原“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正是中华民族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在近代,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奋力呐喊,警醒国人,用新文化运动唤醒了民族崛起、振兴中华的思想意识,让民主科学的思想萌发并不断光大,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

  在现当代,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的大变革、大思潮、大激荡中,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与肩负的时代责任,一直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自觉的把握和坚定的实践。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为丰厚滋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传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高屋建瓴、独树一帜的文明品格,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深刻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之中,充分体现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之中,全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之中,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如果抛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就等于割断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命脉,我国文化软实力就会患上“营养不良症”“贫血症”和“软骨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审美境界、人格情操、思维方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同时也能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有益启迪,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文化引领价值,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恒久文化精神力量。

 大学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8篇(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支撑着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审美品格、艺术情趣、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矿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孕育滋养出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鲜明品格,滋养了独树一帜的中国精神,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绵延不绝、郁郁葱葱、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吸引力、思想影响力等方面的文化精神力和竞争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源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五千多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勇、孝、悌、廉等思想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尚仁重德、知礼好学、诚信守正、宽厚孝义、扶危济困的情操品格,深深地滋润着神州大地上的众生,流淌在血脉里,熔铸在精神世界之中。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文化承担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思想育人、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是指引人类社会发展前进方向的心灵明灯,能够凝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化高峰,儒、法、道、墨、兵、阴阳、纵横、杂、名、医、农百家争鸣,“稷下学宫”辩学策论昌盛,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孙子、荀子、管子、孟子等思想先哲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蔚为大观的诸子百家思想体系,开创了影响深远、彪炳史册的思想文化繁荣盛景,丰富深邃的思想之光历经几千年岁月时空一直影响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孕育的哲学理念、价值观念、道德思想、行为规范、社会理想、美学品格、辩证思维等,构成了光耀千秋的不朽文化思想经典,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追求、价值取向、高尚品质、文明准则、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气节、品格和气魄,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血脉和灵魂,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历经磨难不断强盛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根基。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人们普遍认同、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原则,广泛渗入到民族血脉、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发展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血脉灵魂,是决定文化软实力最重要的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挥作用的有机系统,涵盖了包括思想、精神、价值、理念、信仰、思维、美学、艺术、技术等众多文化形态的社会文化领域,而核心价值观就深藏、凝结、广泛渗透在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之中,在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支配地位和主导引领作用。一个民族的发展兴旺,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引领;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睦,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认同;一种文化的自信自强,离不开先进的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精神支撑。核心价值观事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和前途命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影响力持久深入广泛,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特色优势,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价值、巨大的精神活力、崇高的道德人格、辩证的科学思维、形神兼备的审美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融汇成为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理念和道德人格文化传统,世代相传,绵延不绝,深入人心,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底色、信仰支柱、精神追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血脉灵魂。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里和价值追求当中,历来就有崇高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厚重的历史责任感,具有文以载道、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具有家国天下的博大文化情怀。“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等思想观念,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内在的特质秉性与文化标识,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和人格理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行为方式和家国情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具生命力的精神基因。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始终流淌着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使命和担当意识。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编订《六经》,儒家典籍得以传承。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忧国为民的思想情操,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屈原“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正是中华民族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在近代,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奋力呐喊,警醒国人,用新文化运动唤醒了民族崛起、振兴中华的思想意识,让民主科学的思想萌发并不断光大,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思想启蒙运动。

  在现当代,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的大变革、大思潮、大激荡中,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与肩负的时代责任,一直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自觉的把握和坚定的实践。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为丰厚滋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传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出高屋建瓴、独树一帜的文明品格,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深刻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之中,充分体现在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之中,全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之中,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如果抛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就等于割断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神命脉,我国文化软实力就会患上“营养不良症”“贫血症”和“软骨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审美境界、人格情操、思维方式,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同时也能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有益启迪,对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文化引领价值,具有穿越历史时空的恒久文化精神力量。

 大学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8篇(讲好中国故事)  

  用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塑造中国良好形象、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一直是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核心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为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关键是要讲好中国故事。

  故事是一种可感知的文化载体,也是一种有效的传播工具。在国际传播中,故事不仅具有解释和展示的功能,而且具有意义赋予和观念生产的能力,对于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故事为媒介进行国际传播,有助于克服不同国家民众在文化、语言、心理上的障碍,使自己的话语更易于被对方理解和接受,从而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我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意义。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又明确指出:“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通过故事叙述,向世界展示中国智慧、中国风采,让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特别是理解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从而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是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所应承担起的历史使命。讲好中国故事要坚持以我为主、融通中外,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致力于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应具有新高度、新温度、新气度,立足中国现实,展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特别是要在讲故事中有意识地引导受众,帮助他们消除偏见、增进信任。

  新时代的中国是一个生机勃勃、活力洋溢的国家,具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故事。真实的中国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全面的而不是单维的。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要求讲述中国故事从多个视角、多个站位来完整呈现中国,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联接起来,把中国和世界联接起来,把中国和中国人的元素体现出来。讲好中国故事,既要热情讴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以生动笔触展示当前中国人民勠力同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壮举;既要有对中国发展壮阔历程的宏大叙述,又要有对鲜活个体的具体聚焦;既要刻画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不懈拼搏与奋斗,又要反映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努力;既要有中华民族自我感情的抒发和自我价值的表达,又要有对世界关切的坦率回应和对世界疑虑的辨析说明。

  13亿多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奋斗是中国故事的生动经典词句。只要我们注重讲故事、善于讲故事,就能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

 大学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8篇(软实力)  

  从“五力”入手提升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

  在8月21日至22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电影文化软实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呈现出井喷式的局面—电影票房的收入、电影银幕的数量、电影观影的人次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但在这令人欣喜的成绩背后,是中国电影在品质、品格、品位等诸多方面所不断招致的诟病。简而言之,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还有待提升。

  一、何谓“电影文化软实力”

  电影文化软实力由“五力”构成,分别是竞争力、原创力、传播力、影响力和引领力。电影文化软实力正是由以上“五力”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综合实力。

  竞争力是电影文化最基础的部分。简单来说,它意味着构成电影市场和产业最基础的力量,包括电影的基础设施、电影人才队伍、电影的技术支撑等类属硬件的部分。竞争力即电影文化发展中关乎人、财、物等方面的储备与实力。原创力即原始性创新的能力,是指电影创造主体在影视内容、形式等方面原始性创新的能力。传播力则指的是电影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在空间、区域、范围的到达与覆盖能力。影响力,简单来说,是指电影作品在观众和社会中所产生和释放作用的程度,其意味着知名度、美誉度及认同度。引领力,指的是电影文化所产生的一种价值认同与引导,具体体现为关乎信任和信服程度的公信力,以及关乎认知和认同效果的吸引力,这意味着价值观和更深层次的价值传播。

  二、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硬”与“软”

  电影文化软实力的五“力”,每一力都由相对的“硬件”与“软件”构成。“硬件”指的是诸如票房收入、观影人数、银幕数量等外部能力,“软件”则是指电影在艺术创新、社会传播、审美辐射、价值引领等方面的内在能力。

  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硬件”部分的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票房收入方面,2017年,中国电影从十几年前的票房收入不足10亿元成长为年票房收入接近600亿元的令人欣喜的局面。这一票房纪录,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而在观影人数与银幕数量方面,2017年观影人数达到了16.2亿人次,银幕数量达到了50776块,都远超号称全球电影第一大市场的北美市场(北美票房观影人数13.2亿人次,电影银幕数量40400块)。

  另一方面,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当中的“软件”建设部分,相比较于发达国家与地区,则存在着明显“过软”的情形。如电影从业队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类型人才数量远远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如电影生产体量不小,每年有数百部之多(2017年内上映影片483部),但同时大量影片的同质化、迷信于IP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如中国电影的知名度、美誉度都还远不能与我们在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地位、国际地位相匹配;如在西方体系为主导的当今世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欧美电影,在广度、深度和高度上更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国际主流院线中频繁出现其身影;而近年来令国人为之骄傲的、票房收入在世界名列前茅的部分影片如《战狼2》《红海行动》等,在国际市场上并没有得到如期的反应,而是呈现出一种令人相当尴尬的状态。

  “硬件”比较过硬,“软件”相当疲软,这就是当前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的总体现状。正因此,中国电影文化软实力亟待提升。

 大学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8篇(软实力)  

  徐铭钦:提升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分“两步走”的战略中指出,从2020年到2035年,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持续提升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建设成效显著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下,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成果丰硕。近年来,我国有不少影视剧出口海外,一些优秀作品频频亮相于大型国际电影电视节,并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海外播出,国际传播效果明显。这些凝聚了中华文化元素的产品获得高度肯定,无疑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彰显了文化自信。二是中华文化的认可度持续提升。从国内来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加注重弘扬中华文化,表现在建筑式样、生活习惯、文化娱乐等方面。同时,随着我国教育实力的稳步提升,来华外国留学生数量逐年增长。孔子学院也在西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断发展,世界上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三是我国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整体规模实力显著提升,有效推进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文化领域从传统经济模式向服务型经济、创新经济模式转型的实践初见成效。同时,文化企业海外竞争力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四是对中国外交的促进作用。文化软实力与我国长期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密不可分。近年来,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件。而文化软实力在塑造国家形象、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中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我们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坚持文化软实力建设原则

  提升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提升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要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人民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将全体中国人民凝聚在一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因此,广泛弘扬、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保障。

  提升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需要经济、科技、军事等国家硬实力的发展作为坚实保障。无论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还是本土文化企业驰骋海外、中华文化元素世界流行,都离不开我国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日益进步的科技力量作为支撑,是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新媒介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其技术的更新发展也会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因此,硬实力的发展是提升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物质保障。

  提升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多年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目前,我国文化企业发展迅速,一些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有序运行。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文化企业融资配套措施,造就一批有责任、有担当、能盈利、能创新的文化企业,为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升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要与传播良好国家形象相互配合。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国家形象的传播力;另一方面,良好国家形象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感和吸引力。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到厦门金砖国家峰会,从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到“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等,有力促进了我国国家形象的全球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了国际话语权,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了中国力量。

  新时代进一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为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产生更大影响,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们还需在以下三方面重点发力。

  第一,推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文化产品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在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我们也要看到,一些文化产品质量还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文化核心价值元素,以及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这些都会影响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认同度。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本土文化产品的供给品质,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的文化创造力,打造一批凝聚中国文化精神,并能引起其他国家人民情感认同、受到广泛欢迎的文化精品,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二,理性看待外来文化,打造凝聚中华文化元素和精神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尽管近年来国人的文化自信显著增强,但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仍存在一些误区。例如,一些人仍然痴迷于西方文化产品,对其背后的西方文化价值观缺乏辨识能力,甚至认为我们的文化及文化产品处处不如西方,文化自卑情结严重。狂热的西方文化产品消费行为也使一些人迷失在西方文化所带给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态中,这本质上是文化身份认同焦虑和对中华文化不自信的一种表现。文化交流是必要的,但在交流过程中要树立以我为主的文化意识,不能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对西方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目的是为了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因此,我们要增强文化鉴别与欣赏能力,涵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深刻认识到外来文化产品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观念,自觉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袭;同时,要积极培育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不断扩大本土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引导大众增强对本土文化品牌的信心,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第三,提升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媒体作为传播国家文化价值、树立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是实现文化符号系统化、组织化、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渠道。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较早发展起来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建构国际话语权奠定了技术基础,为其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便利。因此,在当前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要增强国际话语权,必须不断提升中国媒体的内容品质、传播技术和语言同步转换能力,增强其国际传播能力,助力中国故事的全球传播;要增强我国媒体的吸引力、凝聚力与公信力,提升其受欢迎程度,以此扩大整个传播网络的节点效应,让各地民众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参与者;要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开拓国际文化市场,让中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国际传播。

    预备党员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悟【7篇】大学生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8篇农业局党员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8篇司法局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心得[7篇]青年干部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人社局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8篇教师党员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10篇]高校教师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8篇]科技局党员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心得体会8篇预备党员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10篇]党员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思想汇报[5篇]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九届 五中全会精神 大学生 学习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