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9日 03:41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演讲稿 >

2024年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

发布时间:2024-01-15 21:25:02 浏览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供大家参考。

2024年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

第一篇:学习贯彻***思想主题教育专题党课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也是一次专题党课和开班动员,共交流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开展主题教育,首要任务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内涵丰富、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系统深邃,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真学真懂、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从充分认识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入手,领会好、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好、坚持好根本政治立场、科学的思想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为“六个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坚持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理论的丰富发展。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样的政治观区别于一切旧式的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宗明义坚持人民至上,进一步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赤子之心,对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坚持自信自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精神的丰富发展。马克思在创立、发展、传播和实践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强烈的理论自信,坚信他毕生所从事事业的正义性、思想的科学性、目标的伟大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自信自立的鲜明特质,彰显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充满着豪迈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这种自信自立的鲜明特质,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斗志昂扬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三)坚持守正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发展。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这深刻彰显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确保了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同时,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立破并举,持续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新,以原创性理论贡献标注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高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四)坚持问题导向是对马克思主义问题导向思维方法的丰富发展。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致力于提出新问题并寻求科学的答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五)坚持系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系统观的丰富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完成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路径。

(六)坚持胸怀天下是对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谋利益崇高价值追求的丰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思想理念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博大胸怀。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二、把握核心要义,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掌握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才能真正掌握思想精髓、理论本质。学思想,重点就是学习贯穿思想体系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情系中原大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5次赴河南考察调研,并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多次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寄予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殷殷嘱托。这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深刻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推进河南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整把握、准确理解这一科学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更好指导全省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

第一,要深刻理解把握“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相信谁、为了谁、依靠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衡量一种思想理论先进性的根本尺度。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深刻体现这一科学思想的鲜明本色和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成长起来、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具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深厚情怀和使命担当。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作为人口大国,我们必须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这是关系到民生保障和国家安全的大事。2019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严格耕地“两平衡一冻结”管理,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早谋划、早部署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和耕地不合理流出问题整改,连续两年实现耕地净增加,历史性扭转了耕地净减少趋势,为全省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打牢了耕地基础,这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最好体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更要把这一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到自然资源工作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检验工作的标准,保持正确的工作立场、工作方向。

第二,要深刻理解把握“坚持自信自立”的鲜明精神特质。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自信自立始终是我们党铸就伟大辉煌特有的精神气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体现着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始终贯穿着坚持走自己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

新时代新征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我们的党建工作长期以来位居省直单位前列,核心就在于始终强化政治统领,坚持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我们创新“六种学习方式”推动理论学习提质增效,在全系统开展“六心”常态化党性教育(红心向党、忠心尽责、公心做事、诚心服务、潜心学习、精心创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在自然资源系统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我们大力培育“六铁”精神(铁的信仰、铁的能力、铁的担当、铁的纪律、铁的作风、铁的服务),党员干部在讲政治、顾大局、担使命等各方面发挥了模范作用,尤其是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规范管理、服务发展等方面充分展现了自然资源人的担当作为。我们开展“党员人人讲党课、领导带头讲党课、书记交叉讲党课”活动,举办4届“河南自然资源好故事”演讲比赛,持续发出正声音、传递正能量。现在,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更加团结奋进,我们有信心在新起点上持续强化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以高度的自信力、自豪感,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努力把自然资源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要深刻理解把握“坚持守正创新”的宝贵理论品格。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许多新话,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坚持守正创新,既全面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谈治国理政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也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工作的科学指导上。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站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在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亲自谋划、亲自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们牢记“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深入推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黄河流域森林生态、湿地生态、流域生态、农田生态、城市生态综合治理态势总体形成,流域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我们聚焦“省之要者”,因时因势创新举措、优化服务,创新“31+8”规划用地保障政策措施,以精准高效的资源供给支撑现代化河南建设,去年全年批准建设用地54.72万亩,创历史新高,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肯定和好评;
创新开展宅基地复垦券交易,累计筹措脱贫攻坚、灾后重建资金420多亿元,居全国前列;
提升矿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18项成果入选自然资源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
创建国家级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24个,居全国第二。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创新工作,加快构建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体制、新机制,千方百计提升用地保障质效,推动资源要素保障方式由增量为主向以存量为主转变,大幅提升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支撑力,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第四,要深刻理解把握“坚持问题导向”的求真务实态度。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中破浪前行。

近年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以破题意识、求解思维加强和改进自然资源工作。针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高问题,我们在全国创新推进构建“1+N”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体系,深入开展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盘活整治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出台规范建设用地批文失效及撤销工作办理指南,去年全年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54.98万亩,同比增长31%,省委主要领导两次予以批示肯定。严肃查处挖沙取土破坏耕地典型案件,规范临时用地管理,划定临时用地取土区52.5万亩,标本兼治推进问题整治。积极盘活已有勘查成果,首次举办勘查成果推介会,矿产资源保障加快向精准规范转变。特别是针对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仍有发生问题,深入推进开展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专项整治行动,对乱占耕地建房等9类新增未整改问题进行排查整治,目前整治工作大头落地,严的态势初步形成。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开创自然资源事业发展新局面。

第五,要深刻理解把握“坚持系统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为我们应对复杂局面、推动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打好三大攻坚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省委对标总书记重要指示,创造性地作出了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重大部署,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加快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我们把握战略方向、聚焦战略重点,统筹推进保耕地、保发展、保生态、保权益、保安全,明确了自然资源高质量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主线,提出坚守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安全稳定三条底线,系统研究确定了年度10项重点任务,今年一季度各项工作实现“开门红”。新征程上,我们要锚定目标、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一抓到底,加快推进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保障重大战略空间需求更加科学,资源要素支撑更加有力,耕地保护红线守得更牢,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自然生态质量更加稳定,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贡献更多自然资源力量。

第六,要深刻理解把握“坚持胸怀天下”的宏大视野格局。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鲜明提出并深刻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阐明了中国的安全观、发展观、义利观、全球化观、全球治理观,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党的二十大着眼千秋伟业,规划世纪中叶,部署今后五年,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确立了行动指南。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省两会就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作出系统部署,河南发展站上了历史新起点。我们必须保持敏锐洞察果敢,更加自觉地从政治大局和战略全局高度思考谋划全省自然资源工作。要深刻领会“确保粮食、能源资源安全”重大政治责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把耕地保护作为头等大事,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增储上产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源资源安全上实现更大作为。要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大论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贯穿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全链条,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切实担负起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河南的使命任务。

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基石不牢固,各类问题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根据中央、省委部署要求,这次主题教育要着力解决六个方面问题。应该讲,这些问题在我们自身、在我们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理论学习方面。一些单位和人员还存在学风不纯不正问题,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走心不够,落实学习制度不够严格,特别是在工作多、任务重的情况下,有忽视学习的问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导工作实践有不小差距,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去年省委巡视反馈意见就指出,我们存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浅表化、碎片化的问题。政治素质方面。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够强,从政治高度看待业务工作不够,对“讲政治是具体的,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理解、落实还存在一定偏差。202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对我省自然资源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这些问题深刻反映了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严防死守耕地保护红线”重要指示还存在薄弱环节,反映了在监管、协调、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弱项。能力本领方面。一些干部能力素质与承担的繁重职责任务不相适应,推进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面临“本领恐慌”问题。总体上具备规划、地矿、测绘、生态等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干部较为紧缺,既懂业务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数量偏少,特别是今后几年内,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将陆续退休,急需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干部加速成长、接过重担、挑起大梁,需要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力度、放眼全系统选拔使用干部、持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担当作为方面。一些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不足,缺乏担责意识,缺乏斗争精神,遇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敢啃硬骨头,不愿打攻坚战。2022年,全系统有77人因在工作中日常巡查不力、应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该制止的违法行为没有制止、怠政懒政,受到党纪政务处分。工作作风方面。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思考不深入、不具体,有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一些单位和个人服务意识较差,服务态度、服务方式需要优化提升,甚至存在该批不批、吃拿卡要等问题;
有的还有“佛系”“躺平”思想,工作态度较为消极,工作标准不高,不愿开拓创新,不愿承担急、难、重工作等等,此次轮岗交流不少干部都争着去业务处室、“有权”处室,极少有人主动申请到综合性处室。下一步,“能力作风建设深化年”的重点就是要让“躺平”的干部“躺不住”,要让这些干部“跑起来”“卷起来”。廉洁自律方面。部分同志法纪意识淡薄,对党规党纪不学习、不了解、不掌握,执行法规制度不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自觉性、自律性不高,甚至心存侥幸,不收敛、不收手。

这次主题教育,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落实“强党性”要求,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一刻不停地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锤炼,永葆政治本色。

一要强化理论武装。理论修养的深度决定着党性修养的高度。要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必修课、首修课、终身课,毫不松懈地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筑牢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思想根基,以理论上的清醒永葆政治上的坚定。要自觉主动学。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著作,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长效化。要及时跟进学。严格落实“第一议题”、主题党日等学习制度,第一时间学习领会党中央作出的新决策新部署、出台的新文件,养成读《人民日报》时政报道和重要评论、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读《求是》杂志的习惯,坚持线上线下同步学习,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要联系实际学。紧密联系当前国家深化改革的实际、广大干部职工思想的实际、自然资源工作的实际,重点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在实际工作中下好学思践悟功夫,下大力破解制约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矛盾问题,在服务和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作为。要笃信笃行学。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推进自然资源工作、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以理论清醒保持方向清晰、行动坚决、措施有力。

二要强化对党忠诚。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也是党性修养的关键所在。要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时时、事事、处处用政治眼光审视问题,用政治标尺校准工作,用政治纪律约束言行举止,把对党绝对忠诚体现到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上。要坚定政治忠诚。牢记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自觉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责任,在思想上深刻认同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核心、感情上坚决拥戴核心、行动上坚定紧跟核心。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自然资源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要提高政治能力。涵养政治定力,强化政治担当,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从政治上看待业务工作,做到观察分析问题把握政治因素、谋划推动工作落实政治要求、处理解决问题防范政治风险,坚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严格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查严抓自然资源领域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全系统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

三要强化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党性修养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我们要自觉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长期工程、基础工程来抓,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当好崇德、明德、立德、修德的模范。要增强道德意识。牢记“做官先做人”“为官先修德”,准确理解把握共产主义道德的内涵本质、实践要求,自觉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坚决抵制不健康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要守牢道德底线。坚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坚决守住做人、处事、交友的底线,坚决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自觉净化生活圈、交往圈,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始终正心明道、怀德自重。

四要强化纪律约束。严守党章党规党纪是党性修养的底线要求。要坚持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带头严纪律守规矩,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真正让纪律规矩成为做人干事、履职用权的硬约束。要突出纪律建设。自觉尊崇纪律、敬畏纪律、严守纪律,常态化加强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想问题时翻一翻,作决策时照一照,明确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始终慎独慎初慎微慎友,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加强监督管理。健全组织、群众、家庭、社会监督体系,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综合运用谈话函询、提醒批评等方式,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教育党员干部正确对待监督、坦然接受监督,主动养成在监督和约束下工作生活的习惯。要深化以案促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省纪委和厅党组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虞城县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案件”以案促改,对照“五查五看五坚决”要求,搞好对照检查,从严从快改作风、改管理、改监管、改制度,全面整改政治站位不高、法纪观念不强、日常执法不严、审批监管缺位、漠视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要严惩失职渎职。坚决惩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严厉查处在土地、矿产资源审批中吃拿卡要者,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者,利用权力和影响力以权谋私者,打造全系统政治生态上的绿水青山。

五要强化作风建设。作风修养是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要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问题,常态化加强能力作风建设。要深化作风整顿。结合“能力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聚焦以案促改“五查五看五坚决”查摆的问题,扎实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老问题和新表现大排查,重点纠治态度不端正、标准不够高、抓工作浮在表面等问题,重点查处在土地征收、矿产资源开发、执法督察等方面,漠视群众利益、搞权力寻租等问题。要坚持群众路线。突出抓好调查研究工作,按照厅党组大兴调查研究实施方案中确定的10个方面调研重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多到困难大、矛盾多、情况复杂、群众意见集中的地方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脉问诊、解剖麻雀,掌握真实情况和民情民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力争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和解决一批突出问题、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推出一批务实举措、形成一批长效机制,把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推进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要激励担当作为。树牢不干事、不担当的人不适合当领导干部的标准,把党员干部完成重要工作、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应对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实际成效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引导党员干部积极主动担当作为,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这次主题教育,每名领导、每个处室都结合实际,建立了推动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清单和为民实事清单,大家要认真负责、扎实推进,切实把实事抓实、好事办好。

同时,二季度是全年经济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的黄金季。在星期一召开的全省“万人助万企”活动推进会议上,楼阳生书记强调,一季度,全省实现了“开门红”,经济形势总体不错;
二季度,要把“万人助万企”活动重点放到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上来,以产业高质量支撑发展高质量。一季度,在服务保障全省经济“开门红”中,我们部门做了大量工作,省委、省政府拼抢一季度、实现“开门红”部署涉及我们的资源要素保障、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8项工作总体落地。现在进入拼经济、促增长第二季,推进“三个一批”和“万人助万企”要求更高、力度更大,对统筹做好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二季度,我们要结合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聚焦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全力以赴抓重点、破难点、树亮点,在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安全稳定三条底线的前提下,精准发力、持续发力,全力以赴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六项工作。一是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按照国家部署,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督促指导市县整改永久基本农田误划问题,进一步严格规范耕地“两平衡一冻结”管理,从严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专项整治工作进行查漏补缺、常态化治理,坚决止住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新增问题,同时要全方位开展耕地保护宣传,确保实现保耕地、拼经济互促互进。二是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尽快完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开发区四至边界划定收尾工作,5月初XX都市圈规划形成初步成果,6月底前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开发区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也要有序加快推进。三是强化资源要素保障。持续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我厅业已出台的“31+8”强化规划用地保障政策举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计划管理,新增计划优先向发展快、质量好、效益高的区域倾斜,优先保产业、保民生、保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加快推进勘查成果推介后续工作,争取尽快出让一批。四是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开展开发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严格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实行供地与批地挂钩,促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土地利用标准体系,实质性抓实抓细标准厂房建设,加快解决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前清后增”问题。五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好优化营商环境责任分工,清单化、责任化、节点化推进工作落实,重点抓好“一件事一次办”“免证可办”、不动产登记“带押过户”等事项。六是加快谋划实施重大工程。加强和自然资源部沟通对接,积极争取支持,做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申报;
加快推进实施秦岭洛河山水项目,加快资金拨付,确保工程质量;
深入推进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抓好国家试点,部署开展省级项目。

同志们,当前正值年度自然资源工作全面展开的关键时期,拿出3天时间让大家放下手头工作、专心读书学习,是非常不容易的。希望同志们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认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系统学习主题教育必读书目,真正钻进去、悟深透,全面系统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核心要义、实践要求,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确保理论水平有新提升、党性修养有新增强,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自然资源工作实践的能力更加过硬。


第二篇: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把握理论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确认识世界是有效应对复杂环境挑战的途径,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发展就需要深刻认识时代矛盾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坚持问题导向则是推动认识革命和理论创新的基本方法和科学路径。

一、时代之问对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挑战

人们创造历史是通过回应时代需要、解决时代问题来实现的。时代需要反映出时代问题,时代问题体现了时代需要,把握时代问题、回应时代需要便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切入点。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如何把握时代问题、回应时代需要?21世纪的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人类新文明,认识这一历史进程的本质和规律便是时代的需要即是时代的大问题。对此问题,人们的认识状况如何,是否已经完成了认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经济的驱动,信息“爆炸”让人类的知识呈现指数级的增长态势,人对世界的认识也快速扩展。在知识分工细化的时代,不计其数的论著、层出不穷的新概念似乎意味着知识的快速增长以至于论者感到“词穷”。然而,如果从主观出发裁定世界,认为已经穷尽了真理,则与事实不符,而且从起点上阻止了人认识的进步。实际上,人对世界的认识永远“在途中”。世界正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中国也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对复杂的未知世界,探索人类历史的新道路、开拓社会主义新文明,人们正面临艰难的认识难题。

在一个有着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2000多年封建社会历史、近代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方法,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探索也提供了一些经验,但是这些都不能给中国提供可以直接照搬的经验。相反,这些理论、方法和经验恰恰要求人们结合实际进行试验性的探索和创新,包括不断总结经验、排除错误进而形成新的认识,在实践探索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要复兴中华文明,要探索超越资本主义根本局限的社会主义新文明,这无疑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是古老中华文明的全新创造。这种新文明创造的基础是形成一套新的知识体系,探索并践行符合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凸显社会主义性质的新知识体系、新价值观,以此作为新文明的内核和基础。这其中必然包括对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吸收改造,在现代社会生活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予以创新性发展,尤其包含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显然,这构成了认识上的挑战,即要求人必须在实践探索中奋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探索构建符合新文明方向的知识和价值体系。不论从量还是质的层面看,这都需要认识的突破。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理论创新的关键内容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化意味着直面东方古老文明大国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而以这种本土化的知识创造指导实践;时代化意味着直面时代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问题。可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体现了理论与实践互动统一的机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事业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今天,面对前行道路上的复杂难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不断回到起点,遵循认识的规律,从问题出发、坚持问题导向。

二、以问题为导向推动认识革命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体现了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即在认识和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认识革命,在创造本土性知识的同时贡献普遍知识,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思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崭新试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五千多年中国文明的新生,这必然需要并必将创造一整套新的知识和思想体系。从此意义上说,这将构成一种“认识革命”。


认识革命指对自然、历史以及人自身展开新的认识,进而通过创造新的知识实现认识上的突破。认识革命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即在长期积累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上的突变,常常表现为对基础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形成新认识。认识革命是一种结果,即实现了认识上的突破;
同时,它又是过程和行动,即认识主体以革命性的思维探索未知世界创造新知的思想历险过程和行动。这里,“革命”常常突出了历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容易走向“意志主义”的泥潭。需要强调的是,认识革命首先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而非主观的意愿,它不可避免地体现了主体的意志,但作为一种客观现象,需要被视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这里所讲的“认识革命”的内涵是认识的“进步”“发展”,尤其突出了“革命性的”“突破性的”进步和发展。同时,“革命”还意味着一种思想方式,即以“革命性思维”看待世界并发现既有认识的局限。正如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人类认识中存在这种辩证逻辑,人以辩证法的批判方法看待现实进而发现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由此产生解决问题的新认识。

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是知识进化基础上的认识革命。在轴心时代,以苏格拉底、孔子、佛陀等为代表,人类在认识世界反思自我中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模式、世界观和价值体系,构筑了古代文明的思想基础。及至近代,在各种体现“现代性”的力量共同作用下,西方率先实现了对传统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反思和重估,在持续不断的认识革命中走出了传统基督教统治下的观念世界,最终实现了思想启蒙和科学革命,进而推动了整个现代文明的诞生,这种认识革命构成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可见,人类新文明诞生的一个关键环节正是认识的突破。放眼人类文明史,认识革命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基础和重要动力。近代以来,科学革命和哲学革命是西方现代文明兴起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认识革命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由此形成了跌宕起伏的世界文明史。

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看,从问题出发、以问题为导向、适时推动认识革命和理论创新是知识进步的根本规律。在对西方科学发展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库恩总结出了“科学革命的结构”,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科学革命的规律,这其中一个关键机制是:在一定条件下现有的科学认识无法解释新的现象和问题,由此引发的危机推动了科学的革命,具体表现为理论范式的转变。库恩提出,科学革命并非如恩斯特·马赫等所设想的那样是思想竞争的结果,而是由接受或信仰这些思想的科学家们导致的。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便是一次认识革命,同时,它又在新的世界观基础上确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哲学认识论。借助对以往启蒙时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全面系统的继承,尤其是辩证的批判,马克思实现了对既往思想的超越,建构了新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极大启发了世人特别是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走上自我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革命的理论,这种革命不仅体现为实践中的政治革命,还首先表现为认识上的哲学革命。这是因为旧世界的旧制度同时为旧的观念体系所维护,旧的意识形态通过教化人的思想而使其成为旧制度的维护者,因此革命首先需要将人从旧思想观念的牢笼束缚中解放出来,让被压迫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如此才能走向寻求解放的革命道路。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决裂”的思想:“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现最彻底的决裂;
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现最彻底的决裂。”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克服了青年黑格尔派停留于意识、哲学批判的局限,而是将它们融入实践活动中,如此才找到了现实的道路。

不同于以往的哲学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实践认识论的新思维,揭示实践中的时代问题、以实践推动认识发展进而解决时代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认识方法论。它将实践引入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从而实现了对哲学世界观的革命性突破。这样就将实践和认识打通,主张在改造世界的行动中获得认识,以彻底地变革世界作为认识的目的,从而与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实现了哲学认识论的飞跃。认识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精神要旨,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也是在变革世界的行动中不断深化认识、进而推动理论创新的过程。这里,马克思主义从实践与认识的互动关系中揭示了认识革命包括科学革命的机制。人类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现实中社会生活的矛盾导致出现认识危机,这也体现于库恩总结的“理论的危机”。这种危机和冲突驱动人寻找解决出路,由此推动了认识的进化和革命。因此,社会生活和生活实践才是推动认识革命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革命的理论具有革命性,还表现为它要求以批判性的立场看待自身,直至启动“自我革命”,对包括自我在内的一切认识予以批判性的审查,反对走向独断论的自负,从而在向社会实践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认识的进步。作为一种革命性的认识论,实践认识论体现出对待真理的革命性立场:主张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反对任何对“终极真理”“绝对真理”的迷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从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看,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这是一条根本规律。列宁领导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探索突破资本主义薄弱链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进行革命,进而在实践中发展出了列宁主义。到了中国,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便是认识革命的集中表现。

三、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事实看,以鲜明的问题意识把握时代矛盾、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认识革命和理论创新,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规律。

革命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理解世界改变自我命运的主导性思维,其中就包含以革命性的思维冲破陈腐观念的束缚,在革命理论的指导下走上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影响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进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在革命成功之后,如何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这是全新的时代问题。在过去70余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最终摸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形成了一种系统性的理论认识。其中的规律是总结经验教训,在试错性的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知,进而推动认识的阶段性质变,最终实现认识革命,每一次认识革命都是对过去的思想观念的内在局限的克服和超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走向共产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抱着建设一个新中国的美好愿望,毛泽东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了大胆探索,努力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从认识论的高度总结经验,写出了《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文章。虽然过程中也走了弯路,但这种弯路也是探索的一部分。正是在反思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革开放得以启动。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其中包含了一个逐步认识到改革与革命内在同一性的能动过程。邓小平讲,“改革,实际也是一场革命”。面对现实中的强大惯性力量,面对广阔的未知世界,如何去探索新路?一方面以革命的精神破除陈旧观念和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另一方面便是以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去摸索新道路。正是在反思总结苏联模式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痛定思痛反思“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突破了长期形成的思想僵化等束缚,最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由此实现了认识革命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因此,自我革命不仅体现为对自身肌体中的腐败成分予以疗治,还体现为不断输入新思想、新认识,从思想上保持生命体的创造活力,从而能够与时俱进地推动实践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中国在快速发展中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这就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理论创新引领时代进步。江泽民提出,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靠谁发展等问题,胡锦涛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集中回应了新时期发展遇到的新挑战,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习近平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中,党领导人民付诸实践、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创新理论,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总结的,“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从理论自身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恰恰是破除各种主观教条的和僵化的模式,以大无畏的精神探索未知世界,进而在革命性的行动中发现新认识。这是一个开创性的事业,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大地上展开全新的创造,从技术、知识到制度、文化都经历了剧烈的变革,其中就包含深刻的认识革命。如今,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不仅局限于知识界,还表现在社会民众的普通认知也已焕然一新。

认识革命不是书斋里的概念游戏或者人们随心所欲的主观想象,相反,它总是最为集中地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深刻矛盾,充满了张力与冲突。在社会历史的转折时期,尖锐的现实矛盾必然包含并体现于思想的冲突中,观念领域的斗争也就十分激烈。然而,这种剧烈的冲突也具有积极的创造性意义,它可能孕育了新思想。事实上,人类的认识革命恰恰是通过思想与现实、新观念与旧观念的电闪雷鸣的激烈冲突迸发出来的人类精神之光,有时甚至以流血牺牲为代价才能产生。

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求新的认识革命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此时,面对变化了的世界带来的挑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新的认识革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在实践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历经长期发展之后进入了新阶段,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积累下诸多深刻矛盾,而要全面实现现代化就必须直面这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这便是横亘在人们面前的时代问题。在经济领域,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克服两极分化的趋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尤其需要探索既有效率又保证公平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20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根本难题。在发展市场经济、引入私人资本之后,资本的力量迅速积累起来并日渐成为主导社会运行的基础性力量,这不仅带来社会两极分化,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惯性力量。政府鼓励和利用资本实现阶段性目标,正如马克思认为的,“资本越来越表现为社会权力”。资本本身是一种权力,它自身的扩张实质上也强化了自身的权力,进而对政府产生实质性影响。英国华威大学学者约内斯·佩特里等通过对中国经济数据及其世界影响力表现的数量分析,证明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扩大化、深入化,比如2018年中国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总影响率已经达到40%以上,而这一数值在2000年只有5%左右。“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国际化影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政治领域,如何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人民民主?从现实看,如何将权力“置于阳光下”“关进笼子里”,如何建立有效的权力约束和监督机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这些都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完善。在文化领域,如何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取向的价值观,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面貌,这是经济发展之后面临的更大问题。

面对这样复杂的历史挑战,人们的认识达到了怎么样的水平?事实是,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中国复兴的规律,人们的认识依然存在众多盲区,对此需要清醒看到自身认识的局限。正如毛泽东所说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对于时代问题,需要以最大的勇气面对现实,直面时代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立场的根本体现。马克思有“无与伦比的现实感”,他反对一切从主观出发、粉饰现实、掩盖矛盾、逃避问题的倾向,而是以最大的勇气直面问题,以最强烈的问题意识叩击时代,进而以坚决的行动解决问题。今天我们的认识和行动都面临各种束缚和阻力,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政治勇气去直面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以理论创新引领时代发展。

在大的历史转折阶段、面对大的社会历史矛盾,认识与实践的冲突尤其剧烈,这时便需要突破性的认识变革,否则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认识革命也成为现实的需要。人类探索理想社会的道路还很漫长,而中国要走出一条新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还需要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这意味着构建现代中国的国家思想,奠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理论基础,提供现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价值认同基础和信仰体系。从知识基础来说,基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基础,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吸收借鉴人类思想的先进成果,“开万世之太平”,其核心是构建现代中国的世界观基础。从价值体系构建来说,建立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构建既符合历史进步方向又能够融入中国人日常伦理日用的价值体系,为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意义支撑。这些都不是碎片化的应景性的理论解释所能实现的,一种系统的理论创新所标志的认识革命成为历史的必然需求。

认识革命是突破自我的过程,即对自我持有的旧观念给予反省性的认识,在“破”的基础上“立”,这常常需要克服自我固有的自负与自我中心的局限,因而也是“自我革命”的过程。革命在这里表现出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即以彻底的科学精神直面事实,以革命的勇气涤荡陈腐错误的观念,以刮骨疗毒的精神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从而推动实现自我认识的飞跃。推动认识革命是自我革命的直接体现。自我革命是新时期解决社会矛盾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这不只是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约束,还首先包括观念的变革,而观念的变革和认识的革命又是推动所有工作的前提。所以,倡导自我革命首先意味着与属于旧世界的陈旧观念作彻底的决裂,扫除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已经失去历史合理性的各种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走出过去,实现自我的改造与新生。所以,自我革命本质上首先要求进行认识革命,勇于突破陈腐观念的牢笼。之所以以革命来描述这种变革,是因为旧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扎根到人的无意识之中,更由于人类集体行动的相互塑造而导致集体无意识十分强大,非有革命的勇气和意志不足以改变它们。在一定阶段,一些陈旧的观念和现实的利益结构相互支持,形成某种稳定的保守力量,成为进步的阻力。这时,认识革命便是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和思想先导。通过解放思想打破思想僵化的束缚,这种认识革命最直接地体现了自我革命的精神。

五、历史条件与现实路径

人类的观念本身具有很强的惰性,观念不仅具有自我维护的本能,而且还为权力和利益左右,成为维护这种现实的利益和权力结构的力量。所以,观念很难自己否定自己,自我革命也就容易停留于口号。认识革命并非是人主观想象的产物,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认识的飞跃。只能在一定条件具备时,认识革命才能发生。这种条件包括社会历史的客观要求、社会实践的发展水平等等。在一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社会历史主体则要积极行动去推动它的实现。

认识革命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物质条件以及社会矛盾的演化,及至一定条件下,在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基本矛盾发生重大变化时,认识革命就成为现实的强烈诉求,进而也具有了实现的基础。在这里,实践与认识的矛盾是推动认识革命的决定性动力。在实践中人们遭遇新问题遇到新矛盾,现有的知识不足以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由此导致认识上的危机。这时,在反思已有知识局限的基础上奋力破除思想僵化推动知识创新便成为客观要求。

从世界范围看,推动认识革命是变化时代的客观趋势。关于认识革命有各种不同认识和判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疫情、地区冲突、全球变暖、能源危机等都困扰着世界,而信息媒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将人带入新的生活世界。在各种因素相互激荡不断刷新人们观念的背景下,人的认识也在历经深刻震荡,一场认识革命正在悄然发生。时代在飞速发展,人对世界的认识常常会落后于现实,如此便形成了认识上的脱节甚至错误。在这个充满着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时代,需要考察的问题是:现有的诸种认识之中有哪些是落后于时代的?有哪些需要被理解与反思的社会存在还没有被认识?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制度、文化等成为总的趋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快速学习西方的知识、技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极大提升了国民的知识素养,对于西方文明的引入和对传统文化的整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问题在于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原创性知识还不够多,这也成为中国知识发展的一个瓶颈。在这里,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凸显出来,对知识创新提出了空前的要求。然而,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可能,即这种知识、人才、技术、经验的储备正在酝酿一种思想文化上创新的爆发。在各种条件具备时,各种创新要素相互激荡会迸发出创新的动力,直接表现便是认识的革命性变革,由此推动知识的系统性创新。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为这种精神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性保障。涂尔干发现,11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思想的欢腾,一个表现便是大学的产生。这种思想文化的发展正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快速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下足够的经济剩余,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游刃有余地从事精神生产,推动知识创新和认识革命。

新思想的产生不是概念的组合,核心机制还是坚持问题导向、付诸实践的创新探索,在实践探索基础上总结经验,验证理论,最终发展新理论。

首先,在全面审视、批判和改造已有人类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包括对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性改造,在全面总结已有思想文化基础上发展出新的突破性的认识。这本质上是解放思想,表现为冲破旧观念创造新知识的志趣和动力。人类在历史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思想牢笼,借助于文化传统和教育传播而渗透到每一代人心中,直至形成强大的集体无意识。不破不立,“破”是“立”的前提和途径,认识面临既有观念系统的强大阻力,而这种观念系统又与既有利益结构密切关联,所以触动旧观念常常引发特定主体内心深处的激烈反抗。因此,新旧观念的冲突便是常态,面对强大的旧观念系统,非有革命的精神意志不足以动摇旧的观念,作为摧枯拉朽地撬动认识发展的动力,革命是贯穿于认识始终的一种认识立场、方法和精神。

其次,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解放思想,冲破陈腐落后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思想方法。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大势,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杂新挑战,开辟新的发展道路需要不断廓清已有认识,坚持对的,纠正错的。历史经验说明,每一次大的思想解放都会在冲破思想牢笼中实现认识的突破,从而解放组织和个人的手脚并推动事业的发展。然而,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世界,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由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性,每个民族都会积淀下深厚的集体无意识,这些都形成非常稳定的观念体系,植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意识世界乃至无意识之中。所以,改变人的认识经常比触动人的利益更为困难。观念又总是与利益或权力结构相互支持,形成更加难以触动的稳定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本身就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其中自然包括与旧世界相适应的各种思想观念进行“彻底的决裂”。这无疑是触动灵魂的工作,需要“从灵魂深处闹革命”。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总结的:“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最后,遵循认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论,在实践与认识的互动中推动理论创新。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人民群众也是认识革命的主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是一条认识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民众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总结实践经验进而形成新认识、发展新理论,最终以理论的创新实现认识革命,进而以创新理论推动实践的发展,这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生动的认识辩证法。更重要的是,认识革命要求首先付诸行动的革命,在实践中增加新知,进而奋力实现认识的突破。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要求遵循认识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根本规律,将认识革命和现实变革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大胆试验,勇于试错,以革命性思维去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各种问题,以突破性的认识推动实践的突破性探索,形成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有机互动。

认识上的进步不是在歌舞升平中轻松实现的,相反,认识的进步是在新旧观念的冲突、变革现实的实践、风雨激荡的历史变革中实现的,其中必然包括思想的震荡、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的升华。因此,人类认识上的大突破常常伴随剧烈的社会变革,认识革命引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由此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机制。允许鼓励人们进行试验性探索,在思想争鸣和交锋中探求真理,则是推动认识进步的必要条件。


第三篇:深入开展主题教育 凝心聚力勇毅前行 在服务保障我省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强财政担当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党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党同志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而团结奋斗所作的重大部署,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部署。两个月来,省财政厅认真领会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认真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根本任务、目标要求、重要内容和工作安排,坚持把开展主题教育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同推动财政中心工作结合起来,高质量开展了主题教育系列调研活动,举办了读书班,召开了交流研讨会、党支部书记培训会和青年干部座谈会等,全面掀起全厅开展主题教育的热潮。

一、提高思想站位,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我们党的历次党内集中教育,都是以思想教育、理论武装打头。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推动全党全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下实现更加空前的团结统一。全厅上下必须进一步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把握,深刻认识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坚持不懈学下去、悟进去,持之以恒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要整体把握、融会贯通,要头雁领学、示范带动,要突出重点、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全厅上下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一刻不停地加强党性修养。

一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在思想上时时同心同向、在政治上处处坚定坚决、在行动上事事对标对表,确保财政事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要锤炼鲜明政治品质,做到对党绝对忠诚。要永怀赤诚之心,做到真心爱党;
要树牢底线思维,做到时刻忧党;
要保持清廉本色,做到坚定护党;
要强化担当精神,做到全力兴党。

三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用心用情为民服务。要始终怀有人民至上的思想高度、植根于民的感情温度、为民解忧的工作力度、由民评判的衡量尺度,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和博大情怀,将造福人民群众作为不懈追求和最大政绩,坚定当好人民公仆。

二、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创新性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新征程中开拓新局面

未来五年是XX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实现转型目标的重要时期,十分需要稳固、平衡、强大的财政提供服务保障。财政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果,创新性创造性开展工作,在新征程中开拓新局面。

一要着力推动开源增收,进一步夯实财政之基。深入推进财源建设,依法依规组织收入,积极争取中央支持,筑牢夯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基础。

二要全力保障大事要事,进一步增添发展之力。认真落实蓝佛安书记“小钱小气、大钱大方”的要求,全力支持科技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支持国有和民营企业发展,创新支持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进一步强化重大项目服务保障。

三要倾力深化财税改革,进一步推进创新之举。要注重守正创新,着力健全现代预算制度;
要注重科学规范,着力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要注重统筹均衡,加快推进其他领域改革,不断提高财政治理效能。

四要加力防范财金风险,进一步筑牢安全之堤。要优化管理防治并重,确保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要压实责任优先保障,兜牢兜实“三保”底线;
要认真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快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化险;
要加强监督强化约束,坚决严肃财经纪律,进一步守牢财政安全底线。

五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寻求解题之策。要解决好调查研究全生命周期需要关注的问题,紧紧聚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点关注、重大政策以及难点热点问题,摸清现状、“解剖麻雀”,整理分析、提炼升华,最终形成推动问题解决的制度机制。

三、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中加强队伍建设,锻造“六特”财政干部

全厅上下要加力拼搏奋斗,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中加强队伍建设,锻造“六特”财政干部。

一是特别讲政治。要牢牢坚持“以政领财”,持续强化“财”自觉服从服务于“政”的意识,进一步狠抓贯彻落实。

二是特别能吃苦。要吃得“学习”之苦、“压力”之苦、“磨砺”之苦、“吃亏”之苦,反复打磨心态、打磨心性、打磨心智,真正磨出真功夫、硬功夫。

三是特别能战斗。要练就铁一样的过硬本领、展现铁一样的过硬担当、锻造铁一样的过硬队伍,汇聚起推动财政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

四是特别讲奉献。要用理想支撑奉献、用奋斗书写奉献、用淡泊彰显奉献,切实履行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责任。

五是特别守纪律。要时刻严守考勤纪律、作风纪律和廉洁纪律,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

六是特别重情义。要珍惜组织的培养、珍惜自己的岗位、珍惜身边的同志,共同努力让财政厅成为全厅党员干部的“温暖大家庭”。

全厅上下要进一步铆足干劲、加压奋进,牢牢锚定“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进一步在学深悟透上下苦功、在调查研究上下真功、在推动发展上下实功,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把主题教育不断向纵深推进,为不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XX实践新局面提供坚强支撑。

全厅党员干部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勇开解放思想之先,坚守久久为功之志,推动财政改革发展持续开创新局面、展现新气象,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XX篇章贡献更大力量!

推荐访问:主题教育专题党课讲稿汇编(3篇) 党课 讲稿 汇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