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02:44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 >

培育何种公民:全球化背景下成人公民教育的审思——基于《成人学习和教育全球报告(五)》的解读

发布时间:2023-07-08 15:05:04 浏览数:

□ 张沧会,秦发盈

在全球化不断增强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各种问题与挑战已跨越国家边界蔓延至世界各地。在此背景下,“公民”的内涵开始发生转变,相应的公民身份的认定也发生了改变。[1]面对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传统意义上的公民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公民教育(Citizenship Education)作为培养公民的直接手段需要为此做出回应。其中,成人因其社会职能和特殊地位,对促进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类福祉直接担负着主要责任。2022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NESCO Institute for Lifelong Learning,简称UIL)发布了《成人学习和教育全球报告(五)》(5thGlobalReportonAdultLearningandEducation,以下简称《报告(五)》),提出公民教育是应对当前全球挑战的关键工具,应将其视为成人学习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以增强成人作为“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积极参与变革的能力。该报告引起了一些国家对全球化背景下应培养何种公民这一问题的理论反思与实践探索。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公民教育不仅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而且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秩序建构的必要举措。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将公民道德的培养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2]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以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民教育有利于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促进社会公共生活的健康发展。鉴于此,笔者在系统梳理成人公民教育思想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对《报告(五)》中公民教育的基本理念进行解读,剖析全球化背景下成人公民身份转变的核心要义,希冀为培育具有我国特色的全球成人公民提供有益启迪。

公民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公民观念及相应实践能力的教育,是将自然人社会化的过程。成人作为重要的社会性人群,不仅是社会生产与发展的中坚力量,还是人类历史与未来永续延伸的中间环节,既需要不断提高关于社会运转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又需要承担抚养未成年人和赡养银发人的责任和义务。[4]因此,对成人进行公民教育,使其树立和践行积极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双重意义。历史视野下的成人公民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多维的,而非一成不变、超越时空的永恒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诉求并凸显了人类对成人公民内涵不断深化的逻辑思考。

1.西方成人公民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人类历史的悠久和思想的宏大使任何一种现代思想都能找到其历史渊源,成人公民教育思想也不例外。原始社会解体产生了社会分工,阶级社会随之来临。此时,古希腊原有的氏族社会组织演进为城邦。在城邦建立过程中,出现了主权者和被统治者两个不同的阶级。其中,主权者负责决定城邦共同体中的公共事务,以参与古典民主政治的形式纳入社会治理系统中。这部分人往往具有本城邦血统,因此被视为属于本城邦的公民。[5]这是目前西方最早的公民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实际上是对古希腊不同阶层分类的写照,同时也奠定了古代西方成人公民教育的基本形态。这一时期的成人公民教育完全以实践的方式进行,允许每一位成人公民在参与公共事务中获得实际的公民训练,从而扩展和提升自己的德性、才能和情感。在柏拉图看来,促使灵魂转向美善,获致幸福是对成人进行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灵魂进入成熟阶段,这时候应当强化心灵的锻炼,接受德性教育,以养成国民美德。[6]

美国拥有悠久的成人公民教育历史传统,在建国初期就产生了成人公民教育的萌芽,可谓是现代成人公民教育理论的策源地。《五月花公约》(TheMayflowerCompact)作为美国第一份由新大陆移民共同签订的政治性契约文件,既象征着一个有公民权的,崇尚自由、平等的国家的诞生,又开启了美国成人公民教育之路。该公约要求每位成人公民随时按照最适宜于殖民地普遍福利之观点,制订公正平等之法律、法令、宪法,选派官吏实施,并且始终信守不渝。[7]这份公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公民的角度,说明了政府存在的必要性与合法性的唯一来源是公民的授权。由于自治制度提高了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觉悟,早期的成人公民教育大多以自主实践的方式开展。社区成为成人公民教育的主要基地,成人往往通过社区参与掌握政府的管理形式、获得行使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能力。陪审法庭更是被视为成人公民的免费学校,旨在向成人传授治国的艺术,以培养成人公民的守法精神。[8]

2.成人公民教育思想的现代彰显

成人公民教育思想早期的生成与酝酿为其在现代社会进一步彰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涌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报告充实着成人公民教育思想。1919年11月,英国重建部成人教育委员会(The Adult Education Committee of Ministry of Reconstruction)提交了成人教育的最终报告——“1919年报告”,该报告作为一部前所未有的成人教育历史、研究著作,是成人教育发展的转折点。报告呼吁将成人教育视为实现更公平、更民主的社会的一种手段,强调了成人教育在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良好公民方面的积极作用。可以说,该报告为旨在促进民主和宽容的公民社会的成人教育提供了一个样本。报告指出,成人教育应成为一项永久性国家需求,是国家培养公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有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公民身份”[9]。作为一个良好的公民,他必须了解他的国家、他的职责及未来和平世界的构建。在承认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同时,该报告还提倡通过成人教育培养“民主公民”和实现“个人自我发展”。[10]可见,一战带来的重创使得此时的成人公民教育与民主诉求相得益彰,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民主意识的良好公民成为其核心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是成人公民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力。在二战灰烬中诞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将共筑世界和平作为其宗旨,致力于通过教育为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之间的对话创造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对和平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蕴涵着深厚的人文主义传统,对人类发展的人文关怀是其永恒不变的主题。因此,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来,尊重人权与培养公民责任感应被视为成人公民教育的主旋律。1960年,第二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ult Education Ⅱ,简称CONFINTEA Ⅱ)提出必须对成人进行公民教育,以“帮助成人了解所属社区的性质,作为其成员所要担负的职责、责任及享有的特权等”[11]。1965年,国际教育大会发布了关于“扫盲和成人教育”的第58号建议,提出应“使每个公民意识到个人对国家发展所应有的责任”[12]。进入全球化时代,成人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思考和修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间的关系纽带,公民责任感进一步延伸。1997年,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CONFINTEA Ⅴ)提出了成人教育新的要求转向。为应对21世纪的挑战,需要培养“在消除贫困、巩固民主进程、加强和保护人权、促进和平文化、鼓励做积极热心的公民、加强文明社会的作用、确保男女平等、赋予妇女权利、承认文化多样性及建立起国家与民众之间新型的伙伴关系等方面发挥创造力和才能”[13]的公民。2009年,在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CONFINTEA Ⅵ)上,强调要致力于实现成人教育的包容性参与,旨在让全体公民有能力发展自己的潜能,进而鼓励他们和谐并有尊严的生活。[14]2022年在全球挑战推动教育变革的背景下,第七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CONFINTEA Ⅶ)将公民教育视为成人学习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并进一步表明使人们学会和睦和平的共同生活,同时确保充分参与生活各方面的自由是公民教育的核心目标。[15]

成人公民教育思想是一个发源于古代、奠基于近代,在现代不断彰显和传播的教育思想。随着人类历史的变迁,成人公民教育也在不断演进,从最初的培养具有公民道德、民主意识的国家公民转向培养具有开阔胸襟、承担集体责任的全球公民,实现了从独立个体到共生关系的转变。可以说,从国家公民到全球公民的转向,是人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对公民教育内涵与功能的全新认识。

《成人学习和教育全球报告(四)》(4thGlobalReportonAdultLearningandEducation)提出,相对于读写能力和基本技能、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领域,公民教育已成为成人学习和教育急需走出的“洼地”。[16]在大多数国家,公民教育被视为成人学习和教育政策制定的边缘地带,只有不到4%的国家在公民权政策方面取得进展,只有不超过3%的国家公民教育质量有所提升,可见,公民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率很低。因此,《成人学习和教育建议书》(RecommendationonAdultLearningandEducation)呼吁对公民教育给予积极关注,改变其进展不足的困境,提出公民教育不仅能够“使人们有能力积极应对贫困、性别、代际和谐、社会流动、正义、公平、排斥、暴力、失业、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社会问题。它还能增进健康和福祉,丰富文化和精神生活,促进个人发展,维护尊严,使人们过上体面的生活”[17]。基于此,《报告(五)》在回顾前四份报告和描绘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以来成人学习和教育进展的基础上,对公民教育进行专题式的阐述,聚焦全球化时代成人公民身份性质的转变,回答了公民教育应培养何种公民的问题。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个人和社会变革的意愿成为学习者的关键特征,成人教育不只是对与工作有关的、技术或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而是必须重新概念化,将成人培育成能为自己和地球的未来做出积极贡献的全球公民。全球公民是指“一种对更广泛社区和共同人性的归属感,强调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在地方、国家和全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联系”[18]。就其核心而言,全球公民教育是关于改变我们思维方式(更好地理解世界)、感受(与他人产生共鸣)和行为(趋向更好)的教育。[15]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批判、包容与可持续的全球公民应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成人公民教育的目标。

1.批判性公民:理解世界及其复杂性的认知技能

全球化推动跨越全球的利益和群体不断涌现,使得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活动,传统的将公民身份仅仅定位于一个国家和地方领域的观念已经过时,人们必须将自己的国家视为复杂世界的一部分。然而,世界是一个充满冲突、分歧和对抗的混合体,为更好地理解世界及其复杂性,需要理智的、跨越国度的深度思考。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追求温和变革,其所主张的公民教育并非教导成人使用暴力革命,直接解决引起相互冲突和对峙的、现实的、结构化、复杂化的利益纠纷,而是强调在批判性对话与反思中逐渐明晰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换言之,公民教育使公民具备对自身权利和责任的认知与批判性理解,并促进其公民德性及变革性对话、协商和互动技能的发展。[15]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Nussbaum)曾指出,世界公民首先具备的特征就是对其所处的环境具有批判性的反思与诘问意识。[19]《报告(五)》中的调查表明,约100个国家将公民所必备的批判性思维纳入成人学习和教育课程。全球公民作为全球社会变革的代理人[15],良好的批判性认知技能是其不可或缺的特质,他们不仅要能够认识所有生命的内在联系和尊严,还要能够批判性地反思全球结构和背后深层次的权力关系。以土著居民为例,公民教育要求人们在对待土著知识时,不仅要尊重和维护土著居民的权利及其生物、语言和文化特征,还要尤其注意避免殖民时代不平等现象的复制和延续。[15]在全球化时代,深入认识各地区、民族和国家的批判性思维与反省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们能保持民主制的活力与公民的普遍警醒,有益于公民在不断地辩论和思考过程中明确复杂的世界性问题的真正内涵。

2.包容性公民:尊重多元文化与群体的社会情感

教育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不应成为强行将文化少数群体、原住民或其他边缘群体同化到主流社会的工具,而是要加固多元社会中更加平衡和民主的权力关系。多元文化社会的公民教育必须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归属感之间达到平衡,以确保国家统一和全球责任感。[15]换言之,公民教育应培养具有包容性社会情感的全球公民,这种公民能够突破个人主义、种族主义和国家主义,从全人类的视野寻求达到一种平衡。如今,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其原因在于世界各国人民并未形成一种包容性的公民观,而往往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出发点,应对全球性问题。情感意义上的公民是博爱的人文主义者,能以包容的心态尊重不同阶层、文化、性别和种族的差异。目前,虽然成人学习和教育已取得较大进展,但整体情况并不平衡,大多数弱势群体仍然处于教育的边缘化地位。以女性教育为例,截至2021年,超过7.7亿成人缺乏基本识字技能,其中3/5是女性。[20]在公民教育中,这种性别不平等直接表现为公民身份往往以男性形象塑造,女性在公民实践中的代表性不足。[15]为防止公民身份成为一种排斥机制,成人学习和教育应为团结和民主的建设提供一种包容性方法,帮助成人摒弃根深蒂固的、狭隘的性别刻板印象,尊重和承认性别差异,对女性形成正确认知,并与其创造积极的社会关系。另外,为使边缘化群体能够获得且公平获得学习技术的机会,充分有效地行使其数字参与权利,《报告(五)》强调发挥成人学习和教育促进数字正义和公民权利的积极作用,致力于建立一个公平的、性别敏感①,以及合乎道德的数字生态系统。[15]只有在耐心、尊重和认可并存的地方,少数群体才可以希冀社会中的和谐关系,每个群体的成员才会积极地参与和做出贡献。[21]

3.可持续公民:实现人与地球存续发展的行为能力

全球公民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2],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7这一宏伟目标,《报告(五)》提出应培养“可持续公民”(sustainable citizen) 。可持续公民是指将可持续发展行为贯彻到公共领域或私人领域的人,或注重生态管理和生态再生的公民。从更广泛意义上理解,可持续公民对同伴、后代和生活在远方的人都具有责任感和关怀的态度。[15]可见,站在全球的高度关注人类与地球整体的存续发展是可持续公民的应有之义。相关调查结果显示,87%的国家将公民教育实践项目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使环境保护相关内容嵌入公民教育的不同领域中,以加强成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但是,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类社会制度、伦理与责任、美感的综合反映。[23]因此,可持续公民教育需要使人们了解彼此之间及其与地球的联系,以解决环境管理不善、经济发展失衡与社会不公等根本问题,促使人们走向更有意义、更公平和更可持续的社会。[15]公民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终身学习与积极的公民身份相互促进,有着共同的旨归。[24]终身学习文化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共同生活,如何关心地球、社会和我们自己,以及如何发展一种基于自由和对话的民主制度的幸福模式。[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3年启动了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Global Network of Learning Cities,简称GNLC)建设活动,将终身学习与积极的公民意识联系起来,旨在打造一个全面包容的公共供给体,以提升公民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正如《马拉喀什行动框架》(MarrakechFrameworkforAction)指出,需要引导各国在终身学习视角下,利用成人学习和教育的变革力量,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具有社会凝聚力、成就感、包容性和可持续的未来。[20]

随着西学东渐,清末民初时期“公民”一词进入国人视野,我国便逐渐开启了长期的公民教育实践。受近代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公民教育范围从道德训练延伸至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而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拓开了公民教育的空间,社会教育由此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5]成人作为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需要补上公民教育这一课。因此,公民教育应在成人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成人教育来说,培养成年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民的任务,应该是它重要的使命之一”[26]。在全球化进程下,各国的公民逐渐向全球公民转变,培养全球公民已然成为各国教育事业努力的目标。当然,公民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公民教育不单是教育问题,还是国家与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笔者认为,在当今不断变革的世界与社会转型期,我国成人公民教育需要理性借鉴《报告(五)》中公民教育的主旨思想,并扎根于我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保留自身底色,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成人公民。

1.构筑“天下一家”的全球格局,强化国家认同意识

全球公民身份不能替代国家公民身份,而是增加了国家公民的价值。[15]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要求公民身份由传统以国籍为边界的国家公民,转向具有全球意识和人类关怀的负责任的全球公民。公民身份的转向,并不代表完全的去民族化和背离国家立场,而是在强调对国家或所属共同体高度认同与忠诚的基础上,具备“天下一家”的全球格局。正如詹姆斯·班克斯(James A. Banks)直言道,“一个不拥有国家认同的个体不能被称为全球公民”[27]。因此,成人公民教育不能背离从国家认同到世界认同的逻辑顺序。在这种逻辑下,能够避免成人从维护全球共同利益的全球公民到世界漂泊者,甚至到极端分子和分裂分子的退化。如果一个个体连最基本的国家认同感都荡然无存,那么全球认同感的塑造也会虚无缥缈,毫无意义可言,“没有爱国主义的全球主义是冷酷的、无用的和荒诞的;
没有全球主义的爱国主义是狭隘和自私的”[28]。中国人历来主张以家国为情怀,以天下为己任。“天下一家”的传统思想涉及从个人到他人、从国家到世界的情感扩展,透露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蕴含着博大的情怀与道义的担当,与全球化背景下成人公民教育的本质理念具有一致性。

在当下,我国的政治教育正在向公民教育转型,着眼于培养公民的义务意识和权利意识,积极推进公民的政治参与。一个良好公民的诞生离不开优良的制度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倡导法治教育,不仅通过出版书籍和发行报刊来促进公民学法、守法、用法的主体自觉的实现,而且致力于加强法治教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法治教育的支撑力。例如,教育部已联合中国政法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创办了“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29]。对于成人公民教育而言,着力打造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社会主义为方向的话语权,既要帮助成人树立与国家同进退的公民意识,又要拓宽成人与全球共命运的世界视野,将个人的小我融入世界的大我之中。一方面,成人公民教育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成人的政治自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3]的重要论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空洞的理论知识上,还要着力打造实践课堂,充分利用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文化名人馆等红色文化资源,打好成人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底色,使其形成一种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另一方面,增设与国际主题相关的课程,如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和比较文化等内容,打开成人的知识与视域之门,培养其高远的国际眼光和广阔的世界主义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就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做出详细部署,其中涉及“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3],为更好地推进教育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及培养全球人才指明了方向。

2.秉持“和而不同”精神,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在全球化的年代里,一个人的呼吸,足以使世界另一半球的人打喷嚏。人类的苦难没有国界,人类的团结也应同样不分国界。”[30]全球化在将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社会个体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同时,也导致了其同质性的加强与异质性的弱化,但这不意味着允许某种强势文化漠视或泯灭相对弱势文化的霸权行为的存在,而是要求以相互尊重包容的态度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正如皮埃尔·罗桑瓦隆(Pierre Rosanvallon)所言:“多元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宽容而非一致,公正而非平等。一个好的社会应当允许差异的存在,而非一味强调融合。”[31]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和而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而不同”强调通过协调不同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而非指向千篇一律。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追求推动了中华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新生态的实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32]历史性的重要讲话,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一重要论断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以贯之的平等、公正、包容、团结等理念高度契合,为今后深化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奠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全球化背景下的成人公民教育应秉持“和而不同”精神,从本土文化与他者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寻找建构全球公民身份的平衡点。中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因此,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在认同自身文化中愈加自信。我国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需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3]为此,成人公民教育不能仅单向度地引进国外教材和读本,还要抓好本土文化的弘扬与推广。如以面向成人为主的孔子学院为各国成人学习中国语言,了解儒家文化提供了便利渠道,它不仅成为海外汉语教学的关键平台,也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基地。当然,中国作为责任大国,以促进共同发展为己任,不仅要强调与发达国家开展教育合作,更应致力于为边缘化国家的实际需求提供援助。截至2020年,中国已在24个拉美国家设立了43所孔子学院和7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高达5万人。[33]另一方面,在包容外来文化中愈加自强。包容不是毫无底线的接纳,如若成人公民教育对知识、价值和行动不基于自身处境就无限接受和默认,那么塑造的并非包容性全球成人公民,而很可能是不平等全球结构的同谋者。因此,既要面向成人开展公民理性教育,组建其与异文化群体的对话学习圈,使成人能够理智地将各种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我所用的同时,也不惧怕在文化交流中会被吞噬;
又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覆盖性和渗透性,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努力构建多元文化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国际化社区。如南京市的青奥社区以中外区别和中外融合为原则,线上线下为手段,促进了境外公民与本土公民的良性文化互动。当然,为更好地促进境外公民的社会融合,可为其开设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在这一方面,欧洲一些国家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如德国为移民提供专门指导课程,这些课程涉及政治和公民参与、宽容和接受多样性、文化和宗教、人权和性别平等等主题。[15]

3.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道,促进可持续发展

对全球公域的保护需要由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经典维度的可持续整体概念来补充。[15]在泛生态化的世界里,如何走出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全球的公共问题。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为破解全球性难题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涉及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个向度的系统工程。它既包含生态向度,倡导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良好生态体系,又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的整体视角破解全球治理难题,重塑世界秩序,指向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命运共同体为可持续发展搭建了全面的社会基础。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相关目标,中国阐明了“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并肩,合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而不懈努力”的坚定立场。[34]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了世界人民的普遍期待。2017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并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文主义理念的生态转向对教育如何朝向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富有说服力和动员力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充分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可以被视为当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个崭新视角,还能够为我国成人公民教育勾勒出新的发展蓝图。

当前经济、生态、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成了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道不仅要求成人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公民共识,促进环境绿色发展,还要求将可持续发展公民道德观放在更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一方面,建立社会参与机制,积极组织以生态治理为主题的多元公民实践活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一些社会非正式组织或团体不断壮大,并自发向社会传递一些正向信息,成为全球公民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因此,可以号召社会非正式组织或团体筹办绿色科技创新大赛、开展绿色文化创建等活动,来增进公民对生态共同体的认同感。例如,于2007年创建的“绿色潇湘”民间组织便做了良好示范,该组织通过积极为本地公民搭建平台,锻炼与提升了公民的绿色责任践履能力。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正徐徐展开。[35]从根本上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观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理,这种共生理念打破了工业革命后人类依靠强大技术征服自然的技术至上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为世界各国克服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内在局限贡献了中国智慧。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寻求的不是生态领域的单一发展,而是坚持整体发展观,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动态平衡。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需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各结构调整优化,以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3]为此,人类必须建立一套囊括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以约束自身行为朝向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当代公民德育改革除创新生态德育模式之外,还需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其他实践场域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现代转换,不断涌现政治德育模式、经济德育模式、文化德育模式等,从而沿着生态、政治、经济、文化渐次拓展的公民存在界域,为我国成人公民教育培养可持续公民提供全新的理念指导和支撑。

《报告(五)》作为一份具有反思性和前瞻性的教育报告,在重新审视成人教育的基础上回答了全球化背景下培育何种公民的时代之问。首先,培养全球公民,是全球化时代赋予成人公民教育的新使命。这种公民需具备道德美德和知识美德,这是成人公民教育追求的永恒价值。其次,能够将公民身份置于世界范畴内,产生对公共生活的责任感和对多元群体的认同感。最后,具备“万物一体”和可持续发展观,既秉持崇尚和谐精神,能够积极应对民族文化冲突及全球生态危机,又以公正正义为行为准则,将个人利益与世界利益融为一体。当然,培育全球公民是公民教育的任务,同时也是社会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推动全球公民素养真正在公共生活中落地生根,既需要成人公民教育的引领,还需要把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结合起来。

在传统与现代不断角力下,成人公民教育需要站在时代背景的框架内与时俱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全球教育观测站,引领了不同时代教育的发展,其推崇的成人公民教育思想为我国塑造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成人公民提供了借鉴价值。但是,我们在描绘成人公民教育的全球“图景”之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球公民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西方主导的,附带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局限性。面对全球风险挑战,如何谱写新时代成人公民教育的中国逻辑,以规避泛西方化全球公民教育的负面影响,应该是我国成人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注 释:

① 性别敏感(gender sensitive)这一概念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有关。此次浪潮从强调“性别平等”转向强调“性别差异”。性别敏感是指基于对性别差异的敏锐洞察力来发现性别问题,并对之做出明确的判断,以及采取慎重的态度或行为。

猜你喜欢成人公民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论公民美育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3期)2022-06-15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成人不自在意林·全彩Color(2019年6期)2019-07-24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公民与法治(2016年13期)2016-05-17十二公民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Un rite de passage中国与非洲(法文版)(2015年9期)2015-11-09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年6期)2014-03-11

推荐访问:公民 成人 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