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30日 17:44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大学生道德冷漠及其对策|大学生道德冷漠症

发布时间:2019-02-02 06:18:54 浏览数: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早期家庭教育的不科学性有关,同时也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疏忽和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有关。要解决各方面原因,矫正大学生道德冷漠的现象,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道德冷漠 家庭 校园文化建设 社会
  
  一、大学生道德冷漠的涵义与表现
  冷漠就是对人或对事冷淡、不关心,道德冷漠就是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它是一种善的缺乏。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人与人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缺乏、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行为的不关心,实际上它是一种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这种冷淡与不关心既可能是一种主动的责任推拒,也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道德麻木,即在面对道德问题时没有反应,意识不到道德问题的存在,体会不到道德的召唤。[1]
  道德冷漠的表现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动的责任推拒有种表现形式即将道德看成次要的价值要求,将道德置于其他价值要求之后。吉尔・利波维茨基曾说“幸福凌驾于道德命令之上,享乐凌驾于禁忌之上,诱惑凌驾于约束之上。”[2]就是说不是不要道德,而是道德与个人的幸福、享乐、满足相比是次要的,个人优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幸福与快乐,道德则被排在可以忽略不计的末位。比如,现代很多大学生对班级活动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完全抱着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由刚进校时的活动参与者转变为冷漠的看客。班干部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不仅没有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反而招来的却是厌烦和不满。
  第二,如果说主动的责任推拒是一种有意识的道德冷漠,还包含着微弱的道德挣扎的话,那么无意识的道德麻木则是一种彻底的道德冷漠。2010年10月20日发生的药家鑫事件更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第三,道德敏感的缺失。所谓道德敏感, 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它作为一种能力,既包括对善的领悟、发现和把握,也包括对恶的感知和反应。道德敏感的缺乏, 意味着道德的缺席、道德的边缘化和道德的失语, 将导致社会的道德失范。
  第四,道德判断的搁置。道德判断是关于行为的善恶、正当与否的判断,它具有改变道德情感和影响道德行为的功能。对于道德冷漠者而言,他具有关于行为善恶、正当与否的道德知识,具有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而且知道哪些道德义务是他必须履行的,哪些行为是最适合于道德义务的,但他却吝于做出道德判断,导致道德判断的悬置。
  道德的迷失,精神的贫困在今日的大学生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在社会上或学校生活中碰了几次钉子以后,便心灰意冷起来,自以为看破了“红尘”,看透了人生,热情消失了,兴趣也没有了。我们常常发现他们中间有人时常表现出一种对待道德的冷漠情绪和消极态度,这种冷漠心态对大学生健康性格和良好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危害。大学生对道德冷漠的心态,是一种不良性格特征的体现,它是导致其心理行为不健康,甚至心理障碍的因素。正确地认识大学生道德冷漠的涵义和危害,准确地把握形成大学生道德冷漠心态的各种原因,有效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克服消极的冷漠心态,促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健康愉悦的心理,不仅有益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成熟,而且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特殊任务。
  二、大学生道德冷漠成因的分析
  大学生道德冷漠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在我国,早期的家庭教育会直接影响孩子是否能够健康成长。现代儿童教育专家研究认为,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特征都是婴幼儿时期起步的。十年的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朝跃置龙门。而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去甚远,大学校园里没有良好的校园氛围,也是导致大学生道德冷漠的原因之一。现如今,在这个竞争时代的大环境下,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引起大学生产生烦躁、抑郁、敌对等不良情绪和道德冷漠的重要诱因。
  1.早期家庭因素的影响
  由于受众人的疼爱和服务,产生的惟我独尊的心态和缺少友爱廉让精神的自私行为都在当代独生子女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他们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求人人为己,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不关心他人痛痒。他们只要集体照顾,不讲集体纪律,否则就感到委屈、受不了。却不愿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服从他人及集体。事实上,所谓独生子女的问题,本质上是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方式。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在他的《陶行知全集》里这样写道:“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3]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而错误的教养态度会造成幼儿不良的性格和行为。过分的照顾养成孩子懒惰无能、吃不得苦、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过分的疼爱和保护会逐渐养成孩子任性、霸道的坏脾气,即不合群,又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另一方面,家长对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影响也没有足够的认识,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缺少协作和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同时也缺乏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如有矛盾时,如何辩解、争吵、闹意见、最后互相妥协、和解,从中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懂得别人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从而逐渐从“以我为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
  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和文化现象在大学亦有所表现,不少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操作时,缺乏对校园文化系统而又高位的把握,造成校园文化活动有“形"无“神";重视物质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精神等隐性文化作用,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对学生的“学问家”人格及其行为方式的养成重视不够,大学生的行为没有很好地体现独立性、非功利性、超脱性和批判性等大学精神之特性,造成了校园文化体系缺乏大学精神统领的现象。大学精神的缺失使校园文化在价值观上表现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倾向。在当今大学校园里,少了些老一代学人“十年磨一剑”的钻研精神,多了些喧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色彩;有违大学精神的非功利性特点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导致大学学术水平下降,学习风气不浓,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其结果是曾经洋溢在大学校园中的人文精神又一次渐渐地淡出校园。
  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肤浅。把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忽视了大学校园文化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性,削弱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忽略了校园文化在养成健全人格、完善文化修养、培养学术品格、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功能。很多大学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对校园文化没有全面、正确认识的表现。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超功利性的,应着眼于精神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局限于只是实现管理和娱乐目的的狭义认识。由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因而使目前大学校园文化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微乎其微。
  3.社会影响及就业压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性的难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队伍日益壮大, 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传来消息,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如此我们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
  企业对毕业生的过高期望,使大学生在学生会的工作经历造假现象已成“公开的秘密”, 谎报工作的部门及担任的职务,从没进入过学生会却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工作经验和感悟,还有不少大学生觉得经历造假可以理解……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发现,同一所大学有七、八个主席,十几个副主席。这种缺乏底线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而出的“下策”,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是为了参与社会竞争“不得已而为之”。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造假可以过关”、“应付糊弄也无大碍”的印象,影响将来走入社会诚实地对待工作和同事。
  三、大学生道德冷漠的矫治对策
  矫正大学生道德冷漠,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从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来看,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道德信仰,营造积极向上的群体氛围,是消除大学生道德冷漠的重要途径。
  1.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首先,要防止大学生在年幼时期受到社会影响,会出现的道德冷漠等问题,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他们。
  “德”乃为人之本。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谈到道德习惯和道德教育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动物和儿童的行为都与伦理无关,人要到理智成熟后才能理解和学习伦理,对儿童来说,重要的是培养道德习惯,也就是有样学样地照着做。儿童的道德习惯非常重要,只有具备道德习惯的儿童才能在日后方便地接受道德教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处于统帅地位的,它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方向,影响和左右着人的行为。人格培养也是最基本的培养,也就是使一个人具有人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品质。[5]在家庭教育里,品德教育是应该放在首位的。其次,改变传统的观念。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娇。在家庭里,孩子应当是民主、和睦的团结互助的关系,应尊重孩子的意见。第三,摆正孩子与成人的关系。不要将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第四,用群的功能弥补“独”的缺陷。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成人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儿童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为成人的许多言行是孩子难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
  2.高校精神家园的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生道德冷漠现象如此突出,首先应当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坚持以育人为宗旨,以校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以正面宣传引导为主,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其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正确的导向,突出主旋律,提供高品味、高格调的校园文化生活;再次要大力弘扬中华名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大学生在接受文化熏陶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增强名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最终形成对崇高理想人格的追求。
  3.多条途径提高就业率
  消除大学生道德冷漠的现象,从另一个方面看,其实也是减轻大学生所背负的就业压力。首先,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当代高校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及创新精神,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除了这些基本的素质以外,还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提高个人吐故纳新的学习能力,养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独立判断的能力,处理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利用节假日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自己,而且还可以积累工作经验。第三,强化服务培训。挖掘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此外要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第四,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做贡献。制定合理的选人及用人标准,细化岗位要求,明确岗位职责,因岗定人,达到单位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德胜.道德教育与道德冷漠[J].教育学报,2009(3)
  [2]吉尔・利波维茨基.责任的落寞:新民主时期的无痛伦理观[M].倪复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203
  [4]马凯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问题与对策[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2004第一版.
  [5]刘智峰.道德中国[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第二版:163

推荐访问:对策 冷漠 道德 大学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