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2日 09:16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经典语句 >

【谈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问题】商业银行消费信贷

发布时间:2019-02-07 06:31:27 浏览数:

  内容摘要:消费信贷是当期商业银行的重要生息资产,受消费信贷业务的迅速扩张与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消费信贷风险也逐步显现出来。本文综合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分析及风险管理实践,对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归类,并从树立风险意识、队伍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对消费信贷潜在风险防范提出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消费信贷 风险管理
  
  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及消费信贷风险的内涵
  消费信贷是作为银行金融创新的工具被创造出来的,目前已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一项成熟的资产业务,该项业务像纽带一样将生产业、制造业、商品零售业与银行证券业等行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截至2009年末,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增至53279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36.8倍,消费信贷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及利润增长点;但从供给深度来看,我国消费信贷余额总比仅为13.33%,与西方国家40%-50%的比重相比(何国勇,2010),差距依然较大,消费信贷市场潜力仍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同时,在消费信贷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消费信贷业务的隐藏风险也逐步显现,成为阻碍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瓶颈”。如何在宏观经济环境及制度环境不健全的背景下,拓展消费信贷业务并有效规避和化解消费信贷风险,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消费信贷风险,其广义的内涵是指贷款收益的不确定性或波动性,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信贷资产损失的不确定性;狭义上则是指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因内外因素的负面影响,信贷资产或收益发生损失,最终导致信贷资产价值乃至银行整体价值降低的可能性(赵鹏,2008)。同时,由于消费信贷业务对象分散、贷款期限较长、经营范围广、单笔业务金额低,中间环节和贷后管理工作量较大,消费信贷业务又具有长期、复杂、隐蔽的风险特征。
  归纳起来,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因素:外部风险因子,指外界力量决定,银行无法掌控的因素,如社会政治因素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突发自然灾害等;内部风险因子,主要指银行应对信贷风险的态度,包括信贷政策、业务流程及风险管理水平等,这些是直接决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及信贷风险高低的关键因素。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2006新版)》将其定义为“由于借款人违约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而可能给银行带来的损失”(王晓峰,2007)。发展中国家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性与多头授信情况,都使得借款人信用状况、还款意愿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信用性风险是消费信贷业务中难以完全规避的恒久风险。
  市场风险,指市场波动风险如政策变化、经济周期波动等可能为银行收益带来的损失。现阶段我国银行业消费信贷主要面临的市场风险是利率风险。尤其表现为房贷利率风险,包括利率变动的现金流风险及信用风险。前者指存贷款基准利率变动可能对银行持有房贷资产的市场价值及收益在经营过程中蒙受损失;后者指预期利率的升降促使借款人提前还款,或利率上升致未偿还贷款本息超出借贷人可承受能力并中止还款的理性违约行为。
  操作风险,指不合适的内部控制执行,人、系统或外部事项可能给银行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操作失误和金融欺诈是操作风险的突出表现形式。
  流动性风险,主要指的是“短存长贷”引发的期限错配风险,在我国个人消费信贷总额迅速增长的情况下,消费信贷长期性与银行资金来源短期性的矛盾日益加剧,银行资产整体流动性及中长期贷款比例的约束逐渐突出。
  抵押物风险,抵押物是银行信贷资产的第二还款来源,商业银行通过抵押物拍卖等处置方式,控制消费信贷中无法偿还或足额偿还贷款的潜在可能性,能否确保抵押物足额、合法地变现,是银行化解抵押物风险的重要环节。
  道德风险,是指客户、银行内部人员和第三方道德行为不佳给银行资产带来风险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来源及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第一,宏观环境所造成的风险。一是我国消费信货市场货款主体、信货业务品种功能单一,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积聚。至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占银行业市场总额的73.28%,受相关法律政策的约束,部分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汽车集团财务公司等尚未有效涉足并成长为消费信贷的供给主体(范学俊,2007),且消费信贷业务重心过度集中于汽车消费贷款和住房贷款,受宏观调控和市场波动影响明显,致使投资的市场风险和融资风险集中于银行。二是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统一调整和规范消费信贷业务的专门法律,现有的《商业银行自营住房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条款,均未达到立法层次,加之个人财产申报及破产制度仍处于准备阶段,消费信贷回收缺乏实质性的法律保障,具体司法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难。三是整体信用环境不够健全,消费信贷业务风险加大。主要是个人征信系统尚在运行初期,金融机构无法依照现有信用信息判断借款人财产、收入稳定性及还款意愿等关键内容。
  第二,来自借款人的风险。信用观念不强、道德风险、消费贷款用途转移,以及借款人资产和收入状况的不确定性都是产生不良个人消费贷款的重要原因。
  (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推广以来,已积淀了较为丰富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经验:专家制形式的消费信贷风险度量与管理体系;个人信贷客户信息共享及管理技术平台;个人消费信贷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的风险拔备制度。但整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尚缺乏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技术手段。
  第一,国内商业银行现行的树状组织架构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缺陷,总、分支行的风险控制稽核部门相互独立,风险管理力量分散;经营理念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规模换效益的传统思维,将贷款存量、增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使“重放款、轻管理”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突出表现为:一是资产风险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不良资产的清收、保全与审核,未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信贷风险适时、前瞻性的管控,收效甚微。二是受贷后管理滞后与人员素质的影响,贷款五级分类难以达到“真实、全面、动态反映贷款质量的需要”的目标,仅成为贷款形态的静态反应工具。三是风险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管理重心集中于手续完备性与第二还款来源的落实,在业务流程和贷后管理层面流于形式,使短存长贷的流动性风险急剧增强。四是风险评估技术落后,人才缺乏。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国有商业银行对消费信贷的个案审查仍将依赖于信贷专家制度,且由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专业信贷审批人员素质将成为影响消费信贷风险的关键性因素。但实施专家制的过程中,以下问题仍有待于妥善解决:新老信贷分析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信贷专业人员审查独立性受限,技术与专业的权威性有待于增强。
  加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建立健全消费信贷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体系应是动态的、全面的、立体化的风险防范与化解体系,并贯穿于整个贷款周期。概括而言,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应包含以下几点:
  确定与银行整体经营战略、风险偏好相匹配的信贷战略,科学地界定消费信贷业务边界,运用好信贷风险的管理目标和容忍水平等;对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准入标准、监测、评估、处置途径等应对措施形成完整的执行规范,保证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严格统一风险标准及精细化管理规则,使消费信贷风险计量工具可保持高效率运作及较快的市场响应速度,达到集中、批量乃至智能化的处理目标。
  (二)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的事前管理
  建立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专职机构。可尝试引入风险管理委员会模式,综合掌握、规划、设计和修订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流程,使总、分支行的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的总量、结构与全行风险管理目标相一致,有效地控制内部交易成本,提高管理绩效。
  健全资信评估体系,科学审查借款人资信。商业银行应参照自身业务特征及风险管理目标制定出细致的个人资信评估体系,进行风险识别,为不同客户群、风险度、用途或金额的信贷风险管控政策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合理选择贷款担保、质押方式,完善抵押物价值管理体系。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费信贷风险,应当研究制定出消费信贷抵押物的价值管理办法,并对抵押物价值作定期重估,尤其是要对不良贷款性质的抵押物价值变化进行实时动态监测,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分析,对抵押物价值变化进行科学预测,避免抵押物价值大幅贬损给银行信贷资产带来损失的潜在风险。
  (三)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散管理
  消费信贷风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意外性,无法通过事前管理予以规避,这就要求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资金不能过度地集中于某地区、行业或业务品种上。
  一是要合理组合消费信贷业务品种、贷款期限。如住房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0年以上,车贷、教育贷款和旅游贷款通常为3-5年,信贷部门应综合市场、行业走势,对消费信贷的品种和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分散信贷资金风险。
  二是要尝试将消费信货资产证券化,依照地域、利率、期限等不同因素将信贷资产形成证券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将其转化为抵押担保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不仅可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散化,还可进一步增强银行消费信贷资金的流动性。
  (四)完善消费信贷风险的处理机制
  首先,银行处理消费信贷风险不能“一刀切”,需要就风险重点、风险根源有区别地处理风险贷款。针对贷款的风险来源及补救措施,有重点、有层次地拟订出具有操作性的风险贷款处理方案;风险根源的分析还必须全面考虑到国家产业政策、财税、货币政策、市场经济波动等宏观因素,要区分好不可预见风险因素造成的贷款损失和合理风险损失,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信贷业务风险的预测、控制能力。
  其次,要加强风险贷款清收整理的组织领导。由各级支分行领导挂帅,组织、协调、指导好风险贷款的清理工作,严格要求清欠指标、责任、时间、对象逐层落实,力促全行清收压缩风险贷款工作的开展;对于追欠措施不奏效的,恶意欠贷、骗贷者,银行应果断运用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确保抵押追索权的依法落实。
  再次,商业银行可尝试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将风险贷款有计划地分批出售给专业剥离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外科手术”来剥离银行风险贷款,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控制信贷风险。
  综上所述,自1998年起,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的开展已有十多年时间,并已成当期商业银行的主要生息资产,2004年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投资(乔翔,2008),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对于当前国民经济的增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受到发展中国家现实的制约,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尚欠缺周期性的检验,消费信贷规模及资产质量控制仍是消费信贷管理所需面对的首要课题,希望本文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分析及建议能为此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毅峰,涂志云.个人消费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使用和监控[J].成人高教学刊,2009,11(1)
  2.何国勇.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坛,2010,13(3)
  3.赵鹏.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消费导刊,2008,25(4)
  4.王晓峰.试论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J].贵州农村金融,2007,15(3)
  5.范学俊.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5中国实证检验[D].华东师范大学,2007
  6.乔翔.美国次贷危机成因与我国住房和金融市场发展[D].天津财经大学,2008

推荐访问: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消费信贷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