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3:45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张洪义,白衣战士的“肝胆”人生|义龙新区2018最新动态

发布时间:2019-01-26 06:22:34 浏览数:

  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探索创新,履行一名军医的崇高使命      张洪义认为,一个好医生最基本的条件是尊重生命,尊重病人:“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要病人有一线希望,我们作为医生,就不能轻言放弃。病人的需要是医生的最大动力。”
  和空军总医院众多医生一样,张洪义没有睡懒觉的习惯。
  每天早晨6点半,他准时起床,去公园锻炼身体,之后便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忙碌工作。每周二早晨,他固定在7号诊室门诊。几十个号,往往早早就被一抢而空。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他高大,爽朗,带着一副眼镜。医者的斯文严谨与军人的正气凛然在他身上得到融洽的体现。近年来,正是这位最年轻的肝胆外科主任,带领着一支精锐的医疗团队,在肝胆外科的临床医学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常年从事医疗事业,张洪义深有感触,有的时候医生的价值是要用生命来衡量的。张洪义认为,一个好医生最基本的条件是尊重生命,尊重病人:“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要病人有一线希望,我们作为医生,就不能轻言放弃。病人的需要是医生的最大动力。”
  
  手术台上的战斗
  2002年6月27日。在空军总医院外科病房的手术室,安静地只听得到仪器的碰撞的声音。在这里,一场手术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而张洪义便是这手术的主刀医师。现在回想起来,从医二十多年,他“各种疑难杂症都见过”,然而,那次的手术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事情还需从头说起。2002年6月4日,空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接诊了一位四十多岁的女性双侧肝叶特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此之前,她曾就诊于当地医院,被认为是恶性肿瘤晚期,无法治疗。
  “经化验检查显示,患者的双侧肝叶都形成特大海绵状血管瘤。由于压迫症状非常明显,患者已经不能正常进食,有贫血现象。考虑到血管瘤生长较快,有破裂的可能性,如果肝组织继续受损可能会失去手术机会,因此必须尽快切除。”张洪义回忆道。
  然而,虽然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但双侧肝叶同时发生特大血管瘤非常罕见。“上下45公分,几乎超过了正常人肝脏大小的三倍。上至胸腔,可以和左侧的心脏平行,下至盆腔。”
  张洪义意识到,这样的手术治疗非常困难。患者仅剩余左内叶为主的少量正常肝组织,如果同时切除左、右肝巨大血管瘤,不但术中会大量失血,而且术后残余肝组织太少,患者肯定会因为术后肝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一次完全切除双侧巨大肝血管瘤难度很高,风险很大,我当时考虑要分期切除。”
  由于肝脏因其内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血管,一直被视为手术禁区,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而危险也正是来源于此。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手术。但张洪义认准了自己头脑中的想法,握紧了手术刀,细致,认真地一步步进行,结果和他预想的一样,手术进行得很成功。
  随着2006年第二期手术的顺利进行,患者的疾病最终得以痊愈。这次手术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跟踪报道,在医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创新铸就辉煌
  事实上,一开始张洪义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与“军医”结缘。
  80年代,四个现代化的口号如火如荼。满腔热血的张洪义每天脑子里想得都是“天体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心想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
  然而命运是未知的。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他于1981年被优先录取到广州第一军医大学读临床医学。年轻气盛的他,怀着对未来的欣喜与憧憬,从济南坐着绿皮火车,“哐当哐当”一路奔波至广州,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白衣战士”。
  “挑战”的基因一直存在于张洪义的血液中,这也是他1989年在第四军医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选择肝脏移植专业方向的原因。
  普外中最艰难的学科分类之一就是肝脏。在那个年代,肝移植手术刚刚兴起。在人们心目中,“肝胆外科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不亚于制造航天飞机,充满了神秘,探测,勾起人奋斗拼搏的精神。”张洪义笑着说。
  在作硕士研究课题时,他曾做了500多只的小老鼠肝移植手术,并且有很大的成功率,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在当时,做这种实验的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孙群鸿和现任同济医科大学副校长陈中华。直至现在,他所创下的“三袖套模型”一直延续到现在,被当做学习的模板。他相信医学学无止境。因此,他在之后攻读了山东医科大学的博士,在此期间完成了肝联合小肠移植的实验研究,并跟随导师参与了腹腔镜微创手术的实践。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实践与探索,他在肝胆外科领域取得了骄人成就。
  1995年,他来到了彼时刚刚成立的空军总医院肝胆外科。由于其出色的工作表现和正直的为人,5年后便升任肝胆外科主任,成为空军总医院最年轻的科室主任。
  那一年,他37岁。
  张洪义说,一所医院的文化历史沉淀和学术氛围是非常重要的,空军总医院的优秀的学术环境及先进的体制给了广阔的平台,使他得以在浩瀚的医学领域创新探索。
  2000年,张洪义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东京医科大学肝胆胰器官移植中心和日本防卫医科大学,研修成人间活体肝脏移植及微创外科。日本专家精湛的医术让他印象深刻。他感到,爱护组织、细致从容、一丝不苟、精细大胆、解剖学分离等传统外科的这套手术体系所体现的基本法则仍不失为现代肝胆外科追求的职业精神。在勇于探索的同时,还要注重临床的精细与纤巧。
  2008年,张洪义敏感地意识到,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已进入一个以精准为特征的新时代。多年来,虽然对于原发性肝癌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接受,但是医生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划分阵地,使患者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8年,张洪义在充分感受“精准肝切除“外科理论的魅力基础上提出对肝癌综合治疗重新思考,实施“原发性肝癌精准序贯治疗”。他超前的思维与敢于创新的勇气立刻获得了业内专家的认可。“目前肝癌的治疗除了手术切除外,预防复发,射频治疗,微波治疗等都在我们科进行。我们科成为医院的重点培养学科,两个病区共70余张床位,也是目前空军总医院最大的外科。”
  除此之外,在张洪义的带领下,肝胆外科团队共同探索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也于2009年获得了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这也是近年来空军总医院外科获得的第一个二等奖。
  
  医者的人文关怀
  张洪义很受病人的欢迎。采访中,不时会有病人敲门找他,有时候只是唠唠家常,而他都耐心地笑面以对。然而,他更深知,“医生对病人好并不是简单的笑脸相迎,真正把病痛解除才是关键,病人还是要看到希望。”
  也正是因为认知到这一点,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都扑在了工作上。和众多医者一样,来到空军总医院16年,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早晨6点多就起床了,有时候晚上11点多才回家。平均每个月40多台手术,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到两台。虽然他的家离医院“3分钟就到了”,但他几乎没有时间享受家庭生活。他的妻子偶尔会说他,“家里像旅馆一样,回来就是睡觉。”
  他不但对病人关心备至,也对自己的团队关怀入微。“我们的手术有时候长达10几个小时,也要面临射线照射的危险,所以团队成员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每到周末,张洪义便会带领团队成员爬山锻炼身体。作为学科带头人,他于每周五下午4点钟正式组织一场英语沙龙。大家用英语沟通交流,他给学生讲讲自己的临床经验。“这样不但让他们练习了口语,也提高了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从误打误撞选择了医学到如今,张洪义已经从一位青涩的小伙子成长为一名拥有博学的专业知识和娴熟技巧的成功医师。他说,自己深爱着自己工作的这片热土,工作已经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今后的日子,他仍然会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探索创新,履行一名“白衣战士”的崇高使命。

推荐访问:白衣战士 肝胆 人生 张洪义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