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22:15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从农村劳动力缺乏情况看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民”问题|农村15万元二层小楼图

发布时间:2019-01-29 06:14:47 浏览数: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必须着力解决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劳动力 新型农民
   中图分类号: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014-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这充分说明了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在实践中,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村存在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很现实的问题:普遍缺乏“劳动力”。在劳动力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谁来充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
   一、新农民的内涵及意义
   在我国,农民从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长期以来,“农民”就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从事耕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给人以辛苦劳碌,因循守旧的印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工人、农业管理者、乡镇企业工人、乡镇企业管理者的大量出现,农民的涵义发生了变化。许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从事工业、交通、建筑、运输业的劳动者,在户籍制度上仍然是非城市人口,但却实实在在地开始从事各种产业活动,改变了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意义上的纯农者的身份,农民具有了“农村居民”的丰富含义。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体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的分工分业有了极大发展,使大批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比较稳定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农业经营开始日益向兼业化方向发展。虽然农民不再是那种完全被圈在土地上的纯农者,但是,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实行却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即如何去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走向共同富裕。要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必须不再崇尚“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而能融入新农村的建设中,投身于农业的集约经营、规模经营,从而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依靠农民,必须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对新型农民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就是要求农民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心友爱、知法守法。走进知识、走进文明,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懂技术就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熟练掌握必要的生产技能和技巧,努力提高农业生产的使用技术和转岗的专业技能,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直接的动力。会经营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
   二、现状分析
   1.现状。以太原市阳曲县东黄水镇洛阴村为例:该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推进村,2009年,全村总人口1200余人,劳动力总数520人,(劳动力指18岁~60岁从业人员,下同),其中:男300人,女220人。全村从事农业生产130人,农忙在家从事农业,农闲外出打工160人,长期外出从事其他行业230人。留守在村中的,除了十六七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外,中间年龄段的人非常少。以前说留守在农村的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龄),现在,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也差不多全出去打工了,剩下在农村的人只能说是“6199部队”了。这些老人和孩子在体力上、文化上、思想上都不行,他们又怎么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间力量?
   2.农村劳动力缺乏的成因。
   (1)个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从事了非农产业,而从事非农产业外出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根据对洛阴村330户农民的调查,该村自2003年以来,户年收入持续增长,增长幅度达到20%。农民收入大幅度的增长基本来源于非农产业(农民劳动力从事的非农产业主要有:工业、建筑、运输、交通、餐饮、服务等)。农民非农产业外出务工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超过了六成。
   (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发展的增收幅度,促使农民外出务工,从事非农产业。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构成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其价格变动直接关系农民的生产收益和对生产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以及成本推动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呈回升势头,且涨势强劲。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加大了农民的负担,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部分实惠,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幅度,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三、建议及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通过人(劳动力)来实现。现实的农村缺乏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新型农民,缺乏人才。没有能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农民,谁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笔者认为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加大“惠农”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由于物价的上涨,尤其是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直接抵消了这部分政策优惠。因此,建议继续大力向农业产业倾斜,在生产资料上给予一定数量的资金补贴,以此降低农业投入成本,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投入的高低,进而影响农民增收。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筑牢农业基础,增强农民增收后劲。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让农民融入到产业化生产的链条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市场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又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政府要帮助农民打破部门分割、地区界限、所有制界限、发展纵向的、横向的经济联合体。这样才能实现农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
   4.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无论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务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农业科技人员要坚持走到田间地头,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的手里,手把手地教会他们。政府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
   5.政府侧重对农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加强对农业生产领导的同时,搞好全方位的服务。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政策下乡、文化下乡活动。从农民实际需要出发,为他们排优解难,真正能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解决一些制约农业发展的难题,尤其要千方百计帮助资金短缺的农户解决生产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投入力度,确保农作物增产、增效、农民增收。
   6.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要正确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一是针对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的状况,帮助群众增强法制观念。农村要发展,稳定是前提。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帮助农村干部群众增强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依法办事,使农民的生产、生活走上法制化轨道。二是针对农民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状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农民群众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树立农村文明新风。三是针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偏低的状况,要以“创五好、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的头脑,使他们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转变作风,通过进村入户,体察民情,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谈心、交心活动,沟通干部与农民的思想,使干部能积极处理群众中的疑难问题和棘手问题,及时化解思想矛盾,为农村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农村缺少“新农民”的现象,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不解决好“新农民”问题,对于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下手。
  
   参考文献:
   1.张雷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
   2.朱晓辉.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研究.西北农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4.1
   3.周始杰.发展现代农业 必先培养新型农民.河南农业,2009(4)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学术研究,福建社会科学院.三明市科学技术协会.http://fass.省略/f
   5.健全完善培养机制.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学术研讨.学会大观,http://www.省略
   (作者为中北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若佳)

推荐访问:新农村 农村劳动力 缺乏 农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