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0日 13:42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六届六中全会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9-01-29 06:18:56 浏览数: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科学的人学理论,落实好这一理论的学习与应用,对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有很深远的意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思想教育的科学体系,由此可见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本文就是对此观点的简要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思想政治
  作者简介:徐素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3-210-02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建设的深刻反映,也是它的理论形态。要想将马克思主义人学具有时代意义,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而且为思想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现时代精神的主要精华,不存在所谓的“人学空场”,只要扎实理解其理论根据,无论哪个时代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虽然它是以理论为依据的一门学术,但是其主要的指导思想还是要结合实践才能体现的,通过人学理论在历史的演变基础上,分析出它对我们今天的哲学理论具有时代创新的启示,加强理论的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已经演变成为当代中国国家机关、教育部门不能忽视的重要职责。
  通过对我国历史社会的发展状况分析,在毛泽东时代鲜明的特征是“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政治体系上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邓小平时代,以国民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富起来了”,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家的各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江泽民时代继续深化改革,解决了社会的深层问题,贫富差异缩小,人民的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了一步,国家的综合国力与世界竞争的能力增强,提倡精神文明建设。胡锦涛同志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注重构建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增加每一个公民的幸福感。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关注的问题逐渐的演变成“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时代意义的体现。“以人为本”这个哲学命题内蕴含着发展的主题是人民群众,最终的目的是推进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发展。国家、党、政府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体现了无时无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纵观历史,历史的发展动力和源泉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然而历史又是人民创造的,所以要依靠群众,相信群众。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的当代意义就是“以人为本”,是哲学思想的时代精神,是中国政府执政合法性的根本原则,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党社会制度优越性的本质体现。全国各族人民要同呼吸,共命运,在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把中国立于世界之地,国家才能继续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与社会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的理论,解决社会主义阶段人的问题,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完善社会组织结构等这些社会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而社会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协调是人类生存和进步的社会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初级阶段,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提供安全可靠的社会保障。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光芒。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人为本”。国家机关在制定社会各种政策时,把满足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把对人民的关爱放在重要位置,满足人民的需要,确实解决人的现实问题,化解现实社会矛盾,这是人学观的实践。通过实践科学的制定发展社会的方针,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马克思“人学观”的实践精神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的研究,在马克思看来,“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中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因此,马克思的任何理论都要与实际相结合,它的出发点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
  由此可以看出,任何理论都不能凭空想象,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现实社会出现的问题制定一套实用的方案,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精神。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其主要理论依据。树立正确的思想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引导,这是多年来人类在实践中总结的理论,偏离这个轨道,后果不堪设想,不但起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对人的成长造成严重的伤害。
  思想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人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它随着身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这说明人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一个人的思想被社会淘汰,那么这个人就会逐渐的被社会驱赶,但是当一个被社会淘汰的人发现自身的思想矛盾之后,根据社会需要的人才思想而改进,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会逐渐被社会容纳。
  思想教育的研究对象:国家教育机构非常注重国人的思想教育,所以在小学到大学都设立了思想教育课程。可见思想教育的研究对象在总体上说是每一名公民,只有全社会的人们都建立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教育的队伍建设: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的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在建立队伍的初期要投入强大的人力和无力,保证队伍组织结构的整体性,而且要不断的发展创新,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初级阶段,要不断的加强队伍人员中的素质培养,领导人员要经过严格的选拨,能力强的领导才能更好的管理阶层。
  思想教育的地位:人区别与动物,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人有思想,人可以通过思想来支配自身的行动,不正确的思想一定导致错误的判断,在实际活动中表现的也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对人进行思想教育之后,从根本上改正其错误的观点,这是思想教育地位的重要表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一个社会的背景风气优化,那么处在此环境下的人们也会受益。思想教育的环境也是同样的道理,必须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前提下,在教育的过程中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隐患
  1.思想观念上的偏差:有的人认为农村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差,而城里人的思想品德高,这显然是不恰当不合理的说法。思想教育不分地域,不分种族,不分经济条件的高低,所有人都应该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方法措施上的偏差:由于思想观念上的偏差,必然在实施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上存在差异。比如小学思想教育课程安排的少,理论性太强,小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在其设置的课程中,应该设立通俗易懂的内容。大学的教育课程又不够具体,内容相对浅显易懂,对成年人的思想成熟的发展起不到作用。
  3.思想政治落实上有偏差:针对现阶段高等教育所产生的新问题,为了更好更及时的解决,国家教育部门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的保障,但这些法律规定与高校的实际问题不符合,没有把科学知识的培养和道德的培养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是值得注意的隐患,我们应该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落实到实处,这才是教育部门应该做的。
  4.教育管理制度有偏差:在我国一些重点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的管理很严格,而在普通院校的管理就不够严格,只有严格的管理,学生才能按时完成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从自我严格要求开始,不严肃的管制学生,他们就会放松思想品德的学习,导致大部分人步入社会时,触犯法律,不但给社会造成危害,还损坏了个人的形象。
  六、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而思想教育的施行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活动的表现形式。为了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就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在现实社会"现实人"表现的一些恶劣行为,结合实际问题,制定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特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所具有的相应性能,并且是体现这种结果的价值关系,恩格斯在《未来的意大利革命和社会党》中也提到过这种有效性,文中说:“至于我所强调的一般策略,长期以来,我已确信他的有效性,它从未丧失过这种有效性,但是说到把它运用到意大利目前的情况,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由此可见,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与马克思人学观密不可分。
  七、马克思“人学观”对思想教育的实践性
  “人学观”是以人为本,从个人方面讲就是要尊重他人,从社会方面讲就是要尊重社会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行为中操守高尚的道德品质,这就是对马克思“人学观”的实践的体现。当前我国思想教育的实践面临的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为了更好的把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不能将对于马克思“人学观”的理解停留在其初步创作时的理念,结合时代的社会背景,重新理解其理论概念。
  八、总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具有时代精神,人的思想教育的完善离不开“人学观”的理论依据。只有依靠社会性的道德规范原则,不断的探索新途径研究新的方法、在实践中勇于开拓创新,加大加强人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国家在新时代的责任,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内在联系,开展针对性强的教育和引导课程,才能更好的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
  [2]牛玉峰,黄立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主体角色定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8).
  [3]张治库.现代社会关系视阈下人的发展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推荐访问: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人学 启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