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04:17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是什么 [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探析]

发布时间:2019-01-30 06:46:17 浏览数:

  摘要:高职院校开设文学欣赏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从而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其人文素质。在明确开设文学欣赏课的目的的基础上,教师更应合理配置课程的各个要素,变革旧有的教学方法,注意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并且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文学欣赏 教学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cours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Ying
  (Shangqi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hangqiu,Henan476001,China)
  Abstract:Vocational colleges opened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class students aesthetic taste, and improve the aesthetic ability of students, thereby enhanc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enhance its human qualities. On the basis of clear open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class, teachers should be mor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ourse, the various elements, change the old teaching methods, note that in the Teaching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to strengthen their own human qualities.
  Key words: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literature appreciation,teaching.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主动开设了文学欣赏课程,尤其对于理工应用学科的学生更是要求学生必修。我们认为文学欣赏课程的开设,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必须要看到当前文学欣赏课程的具体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学生的认知和思想也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教师要对新时期的教学进行深入思考,使我们的文学欣赏课程也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
  一、高职院校开设文学欣赏课程的目的
  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举措,而加强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则是其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大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文学欣赏课程,目的就是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从而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升其人文素质。
  尤其对高职院校而言,更应该加强和重视文学欣赏等人文课程。原因:
  1. 学生普遍欣赏能力不高。我国各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较复杂,且文化知识水平相对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说稍逊一些。学生理解能力、鉴赏能力不高,在鉴赏中他们往往不得要领,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来欣赏。
  2. 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人才。近年来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全面,既要有学历更要有能力,有技术能力的同时更要求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较好的思想品质,以更好的溶入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以及对外的形象影响力。
  3. 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眼下,多数学生都意识到社会竞争异常残酷,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要生存立足于社会就必须先解决就业的问题。他们多认为学习的首要目的是就业,其他的所谓理想,信念,抱负考虑较少,学习存在明显的功利性。认为与专业无关的文学欣赏等人文课程“没有什么用”,而丧失学习动机。
  二、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应该首先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文学欣赏课程有利于大学生培养高尚情操,提升职业修养,开阔视野,美化心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合理恰当的调配文学欣赏课程的各个要素:文学欣赏课程的构成要素,无外乎就是教师、学生、和作品。
  教师在文学欣赏的课堂上不应该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也不仅仅是一个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者。他应该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把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领悟和感知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自己欣赏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欣赏作品,使得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和技巧,获得一定的赏析方面的理论指导,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利用这些再去主动阅读和欣赏其他的优秀作品。所以,教师在文学欣赏课程中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
  学生,也不应再是一味的信息接收者。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也应主动参与到欣赏的过程中去,“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把握这个语言组合体(文学文本)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行形象的再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将作品形象、意境‘复现’在自己的意识屏幕上,并对文本意义、意味做出解读。”[1]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推想力,真正从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使用的作品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共同赏析的对象,它将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并且对于教学的内容、方式以及教学效果都会有所影响。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合理的调配以上三个要素,选择好的教学作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恰当地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
  四、为此,我们对文学欣赏的课程教学做了如下变革:
  其一,鼓励学生多读优秀作品。要想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阅读是必备的条件。阅读是提高欣赏能力的关键。学生在没有阅读的前提下进入文学欣赏的课堂,只会是被动接受,而不能有自己的思考参与其中,必然会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多读优秀作品。文学的海洋浩瀚无边,而课堂的时间却太有限,要想在几十个课时上把古今中外众多的优秀作品都一一作以讲解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在学期开学之初,就给同学们发放了一个优秀作品推荐阅读目录,并附以作品内容简介,方便学生根据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阅读。这个目录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外各个历史时期的典范作品。挑出其中一些重点著作,要求学生学期内完成阅读,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讨论、评写的活动。而其余的著作,鼓励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断阅读,不断从优秀作品中获取人生智慧,陶冶生命情操,净化情感,提升品位。
  其二,我们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变革。
  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我们能汲取精神力量,能得到心灵的启示,更能获得人生的指导。笔者所教授的文学欣赏课多是即将毕业的学生。针对他们面临毕业,马上要步入社会,开始人生新的航程这一情况,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特意做了些调整。比如:选择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意在让学生保持心灵深处如小人鱼般的善良纯真;《简爱》的讲解旨在让学生学习简爱的坚强;介绍余华的《活着》是告诫年轻气盛的学生们要有勇气面对苦难;引入路遥的《人生》使学生深入思考年青时的选择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慎重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谌容的《人到中年》是要学生们像陆文婷一样认真负责的对待自己未来的工作;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那种不服输的硬汉精神应该可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不气馁不放弃的激情。
  这些作品都是对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激励和指导作用的优秀作品。作品中蕴含的高尚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后面对各种诱惑时,心中能有榜样力量的帮助,有光明方向的指引。我们的学生大多缺乏深入社会生活的机会,缺乏对人性的深刻体察理解,作品中对于社会的广泛描述和对人性的深刻分析,能够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社会,理解人性,提高他们的心理和人文素质。
  其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所以课堂气氛沉闷,效果不好。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我们尝试着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
  借助于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取一些作品,让学生先阅读,然后组织学生观看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教师引导学生将原著与影视作品相比较,谈谈作品的读后感和电影的观后感。这期间组织学生利用多方面渠道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教师既能参与其中,发挥引导的作用,又能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成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讨论。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相对独立地学习,教师的角色应从信息的给予者转变成学习的管理者。因此,我们的课堂上特意安排了学生讨论这一环节,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当然,这应该是建立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前提下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而尽量避免指责和批评,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到讨论中来。最后教师可以将讨论内容加以总结。实践证明,给学生相对独立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并在这其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作品比较分析。另外我们还可以把不同作品中相类似的人物形象加以比较分析,从而使得人物形象的特点更加明晰。例如:把《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老人与余华《活着》中的福贵放在一起来比较,使学生对于两个人物形象又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把著名的作品作为欣赏的对象,还会选取一些优秀的学生作文进行赏析。让学生自己进行选稿、编辑、讨论,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文学欣赏的课堂得以延伸,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使学生由欣赏感悟更进一步到文学创作,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
  五、文学欣赏课程要注重渗透人文教育。
  时代的急速变革,思想的多元化,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社会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同时,他们还要面临升学、就业等现实压力。这些都逼迫着文学欣赏这样的人文素质类的教学要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人文教育功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对于生活的体验感悟,能给当前的大学生许多有益的启迪。所以,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于作品内容、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的探讨,更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教师引导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感受作品的内涵,使学生提高人生认知,确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增强责任感,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品质。例如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将教学满足于对于诗词表面字意的理解,而是要渗透到诗词的内涵。在讲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我们鼓励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整体体验感知作者的写作情怀。课堂上重点让学生讨论词作中所体现的爱国情怀,学生们还联想到了抗日战争的战斗英雄、抗洪抢险中的武警战士、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的赈灾援建,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体现,并表示自己也要在实际生活中把这种爱国精神一直传承下去。这样一来,我们的文学欣赏,就从文学作品的赏析上升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课程的人文教育目的。而欣赏《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时,我们把作者海明威的亲身经历与作品中老人的捕鱼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讨论,许多同学结合自己的一些挫折经历或生活中不如意的事例谈了对这一作品内涵的理解,他们认识到人生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在磨难面前应该做个自信的强者,学会坚韧,绝不能被风雨压倒。这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对于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情感和积极奋发的人生信念是非常有益的。
  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作为文学欣赏课程教师,应尽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不仅要阅读和赏析过去的经典著作,还应该能够选择较好的现代作品,阅读并推荐给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开设文学欣赏课程是完全必要的,它顺应了当前社会对于人才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应积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变革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模式,在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文学欣赏中获得更多的有益的精神享受,提高其整体素质,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朱迪光.文学作品欣赏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徐挺.文学欣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M].北京出版社2002.
  [5]中华人们共和国教育部.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探析 课程教学 欣赏 高职院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