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13:25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阜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与政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农民出钱吗

发布时间:2019-02-02 06:16:29 浏览数:

   摘 要:阜新成功转型,实现经济振兴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新农村建设既是阜新经济振兴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阜新经济振兴的必要条件之一。在阜新市的经济转型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基础上,应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进一步明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构建和完善二者相互促进的机制。
   关键词:阜新;经济振兴;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45-02
  
   经济振兴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而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则被确定为转型的重要方向。建设新农村既是阜新经济振兴的体现,同时也是其经济振兴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一选择离不开本地区城乡之间的互动。在阜新市经济转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应着手构建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探索二者互动的现实路径。
   一、阜新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基础是现代农业的发展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成为阜新市经济转型的主导产业。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实现经济振兴,首先要对经济转型进行产业定位。根据十年九旱的实际,发展现代农业成为阜新经济转型和经济振兴的首选,而且发展受降雨因素影响较小的新型畜牧业,也使畜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阜新市的经济转型从“由黑变绿”起步,“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使阜新转型中向更为高级的产业形态迈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雏形已初步显现,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总量显著提升。目前,经过经济转型,阜新市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产品加工业年均增长4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占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2.7%上升到27.3%,总体上非煤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
   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经济转型的一个方向不仅促进了阜新经济振兴,而且也拉动了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契机。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开展的“百万农民增收致富工程”项目户已有23.7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7%,这一工程的实施直接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值总量显著增加,而且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有了很大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阜新市的城乡互动和以及经济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的互相促进。首先,现代农业的发展解决了就业问题,容纳了大量下岗工人再就业,使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到4%左右;其次,现代农业的发展孕育了二、三产业,改善了产业结构,使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只占经济总量的27%;再次,现代农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结构合理化,城乡收入比为2:1,与全国的3.3:1相比有很大的改善。
   二、阜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构建及其政策选择
   阜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需要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致力于将以煤电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为包括现代农业在内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努力实现产业与经济、城市与农村、资源与环境的全面协调,走符合市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地说,阜新市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构建。一是集中,加快农业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二是合作,引导农民参加农民合作社或采用经纪人方式;三是统筹,搞好城乡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镇规划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农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四是产业融合,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产业发展坚持城镇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针对阜新市现有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前途,实现城市化和特色农业、规模农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完善城乡相互促进机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选择。
   1.关于城市化的政策选择
   积极推进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体两翼”,可以说没有城市化就不会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战场不只是在农村,至少有相当的分量、相当一段时间是在城市。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减少农村,减少农民”。城市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归宿要解决的问题是,接纳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排挤出来的农村剩余人口。除此之外,加快推动阜新市的城市化进程,至少还有两点理由,一是中等城市扩容应该是国家城市化的重点,阜新市作为中等城市,更多地吸收农村转移人口是理性的选择;二是阜新市的特殊市情: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城市化水平为52.48%,“十二五”末期将达到65%,而辽宁省的数字分别是62.1%和70%。按照“十二五”规划,辽宁省的城市化率要达到70%,同时城市化水平至少要达到70%,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才可能全部为城市吸纳,但阜新市现有的城市化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到2015年末,要缩小为相差5个百分点,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阜新市保持比全省更高的城市化速度。
   2.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政策选择
   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得阜新市经济结构得到调整,而且在绿色食品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目前全市已有一些品种农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无公害食品认证。但是目前阜新的农业仍然属于小农的生产模式,说明离现代产业还很远,因为现代化意味着消灭小农经济,有小农经济的地方就没有现代化。这是新农村建设要解决的首要和基本的问题。改造传统农业必须具备制度、技术、资本和教育等几个基本要素,就目前的情况看,应在资源条件好的乡镇试点改造传统小农业、提升为现代化的大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作为规模化农业,排挤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即潜在失业的那部分劳动力是必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是一个“技术排挤农民”的过程,置换出来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要进入城市。因此城市要有能力接纳“技术排挤”出来的剩余人口,为现有农业的“进化”和“退化”提供转移空间。这就要求提高城市的接纳能力,依据区域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通过非农产业带动,实现工业、服务业扩容。
   3.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选择
   政府应该有规划、系统地调整接纳农民进城的政策。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的首要涵义是,拆除“制度排挤农民”的藩篱,疏通阻止农民进城的制度通道。现在的很多制度和政策,使城市不仅没有很好地接纳和吸收这些剩余人口,而是排挤农民进城,农民工问题就是这种“排挤”的集中表现。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设定一定的门槛,给予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待遇。一方面,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另一方面,需要城市政府先期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廉租房和低价商品房,建立起一个结构健全、功能层次分明的住房保障体系,进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保证进城农民工有房住,同时提供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应竭尽全力接纳农民工子女。
   三、完善阜新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
   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存在一系列的掣肘因素,如阜新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慢、城乡发展脱节;GDP及财政收入低、农民收入低、农业生产技术含量低、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工艺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高消耗、高投入、高碳。同时,还存在着新农村建设滞后问题,如农产品加工品牌、绿色、无公害产品少,加工环节增值低、链条短,农民的非农收入占比较低等问题。实现阜新经济振兴,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
   1.进一步加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以企业化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需要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土地集约化,二是农民组织化。如何提高农业现代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市场经济中通行的“合作组织”,应该是企业性质的公司。专业化农业经营活动需要由相应规模的农工商联合企业经营和管理。一方面要靠农民自己的创造,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政策调整,引导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档次,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民共同致富。
   2.促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
   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需要土地规模经营。在家庭承包制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与现代化农业存在尖锐矛盾和冲突。土地得不到集中,农业就不能规模化,农民的收入也就无法大幅度提高。真正解决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最终靠城乡互动,即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是放开户口,让农民成为城市人口在城市定居下来;二是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可以跨地区转移的社会保障,农民可以随身带走,回农村时即使没有了土地也能有生活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打工农民真正放弃土地,使土地向少数农户转移,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3.细化服务功能,发挥政府的作用
   经济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政府应以建设新农村为基点,履行其职能。一是政府要反哺农业,以城带乡,强力支持新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需要政府提供体制激励新产品投入、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等。二是政府应做好包括宣传、信息发布、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三是政府应确定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率先突破的几个重点。首先,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尤其要重视现代农业需要的农业技术教育,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化的新型农民。其次,“硬”基础设施建设中,物流和信息流设施不可或缺,交通、信息化建设很紧迫,政府应负起责任。再次,“软”基础设施同样重要,如政府设立担保组织、仲裁组织、科技服务系统等。
   [责任编辑 海 川]

推荐访问:阜新 新农村 振兴 相互促进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