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2日 04:56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封建帝王“诸号”史话】 汉朝帝王史话

发布时间:2019-02-02 06:21:03 浏览数:

  在各类史籍中,我们常见到帝号、谥号和庙号的称谓。这些名号作为封建帝王个人的专属标志,其“香火”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才被废止。了解这些称谓的来龙去脉,对今人洞悉文史知识、探寻历史真相不无裨益。
  
  帝号:九五至尊的“专利”
  
  在封建社会里,帝王从登位时起,他的姓名一般就不得在口头和文字上使用,甚至和他的名字相同或相近的字,也不得在任何场合使用,这叫做“避讳”。皇帝的专称就是“皇帝”以及由此派生的“皇上”、“陛下”之类。“皇帝”,就是最基本的帝号。
  “皇帝”这个专称,是从嬴政(秦始皇)开始的。在秦以前,只有“天子”、“王”等称号。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认为“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合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名号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呼,同时规定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从这时开始,“皇帝”就成为封建君主代替本人姓名的专称,在历史上沿用了两千多年。
  封建专制王朝是“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所以称现任皇帝为“皇帝”,是不会有什么不方便的。但是,当原有的皇帝驾崩,新任的皇帝上台,就有点成问题了,因而需要为已驾崩的皇帝另起一个称呼。“谥号”和“庙号”,就是某个已驾崩的皇帝的“帝号”。在“谥号”和“庙号”尚未拟定的这段过渡时期,已驾崩的皇帝称为“大行皇帝”,“大行”就是一去不复返的意思。“大行皇帝”可以说是一切已驾崩的皇帝通用的临时帝号。
  
  谥号与庙号:生前功名死后得
  
  “谥号”是从周代开始的,即国君诸侯死后追加的名号。如西周末代君主姬宫�死后谥“幽”,以后就被称为“幽王”或“周幽王”;春秋时诸侯晋公重耳死后谥“文”,以后就被称为“文公”或“晋文公”等等。秦统一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皇帝死后,由后人加谥有失皇帝的尊严,废除了谥而规定按照世次排行,他自己是“始皇帝”,以后则分别为“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传之无穷”。因为秦到“二世皇帝”就垮了台,这个规定也就没有继续下去。汉朝第一个皇帝刘邦死后,“皇帝”的名号转给了太子刘盈。新皇帝刘盈以刘邦是“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并令各处立“高祖庙”,刘邦于是就被称为“高皇帝”或“高祖”。从此以后,又恢复了皇帝的谥号,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下来,直到辛亥革命结束君主制度为止。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为了某种特殊的需要,往往也给一些文臣武将、文士名人死后加谥。而和谥号相类似的“庙号”,却是已驾崩的皇帝专有的称号。庙是为祭祀已驾崩的皇帝而建立的,“庙号”就是庙名。前面提到的为刘邦立“高祖庙”,“高祖”就是刘邦的“庙号”。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称“祖”,其他的称“宗”。“祖”和“宗”的这种用法,唐以前并不明确,唐朝开始大致定型。庙号也被后人用来称呼已驾崩的皇帝。
  
  陵号:一�黄土坟上名
  
  和“谥号”、“庙号”相似的还有“陵号”,就是为已驾崩的皇帝坟墓所起的尊号。封建时代,“陵”是皇帝坟墓的专称,“陵号”则是某一个皇帝坟墓的专称。例如北京昌平的十三陵是除朱元璋和朱允�以外明朝十三个皇帝的坟墓,其中已经发掘开放的地下宫殿“定陵”是朱翊钧(庙号神宗,年号万历)的坟墓,“定陵”就是朱翊钧专用的“陵号”。朱元璋的坟墓在南京,陵号是“孝陵”。朱允�被他叔叔朱棣(明成祖)推翻,当时生死不明,以后也一直没有下落,所以没有坟墓和陵号。
  尊号在封建帝王中比较特别的,是宋赵佶(庙号徽宗)的“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更为少见的是五代后晋的石敬瑭,死后被谥为“高祖”。他生前为了取得契丹的军事支持,向契丹称臣,当上皇帝以后,拥有“英武明义皇帝”的名号,对契丹自称“臣皇帝”。后来契丹主特许他“行家人礼”,给契丹上表时又自称为“儿皇帝”。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儿石重贵继位当皇帝,就援例向契丹自称“孙皇帝”。想不到这时主子已另有打算,就以他未经批准擅自称“孙”为借口,一翻脸把他废为“负义侯”。石敬瑭一身兼有“儿皇帝”和“晋高祖”两种称号,倒是形象地说明了历史上封建帝王五花八门的尊号的真正价值。
  (责任编辑:武学沪)

推荐访问:史话 帝王 封建 诸号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