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9日 00:17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农村金融需求对金融体系重构的影响 金融和金融体系

发布时间:2019-02-26 06:26:17 浏览数:

   [摘 要]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改革和支农服务的目标应是建立起一个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体制基本服从服务于城市部门的需要,农村地区成为金融资源的净供给者。如何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提出重新构建我国金融体系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字]农村金融;金融体系;重构;影响
  
   金融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金融的需求和供给,进而决定着金融的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化直接影响着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从现阶段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看,农村金融需求不断扩大,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多层次性,要求构建一个以需求为导向、多元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
   从我国农村金融现状来看,农村金融主要由借贷、储蓄、保险和服务构成。现阶段,农村金融在需求主体、需求用途和需求倾向上都发生了变化。
   我国农业借贷收益低、风险高。农村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组织化程度弱,农业生产效率低,导致农业贷款资金规模小,农业贷款的交易成本上升,农业借贷的收益率相对较低。再者,农产品的供给弹性小,决定了农业信贷风险要高于其他信贷风险。此外,农业发展变化因素多,难以精确预测,使得借贷的自然风险高,农户借贷需求时间紧、季节性强。农业生产类型多样化,对资金需求的随意性大、频率高、时间紧,增加了农村金融需求的复杂性。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农民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从而使农村土地不能作为抵押品,至今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农户提供担保。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的资金安全缺乏信心。再加上,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便,使信贷需求倾向呈小额化特征。
   农村储蓄需求不统一。农户对未来生活的安全性缺乏足够的保障,消费需求相对偏低,收入当中的大部分用于储蓄存款,存在着较大的储蓄供给。受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影响,农村金融投资渠道狭窄,大量资金闲散,应当为闲散资金寻找更好的投资渠道。农民的长期储蓄一般用于重要的生活性支出,并不是为扩大再生产而服务,因此,农户更看重储蓄的安全性而非赢利性。农村金融机构应有效的开发农村潜在的金融储蓄资源。
   在我国,“三农”的保险潜在需求很大。“三农”保险需求主要包括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两方面看,农户都存在着保险需求。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对保险的认识逐步加深,对保险的有效需求也将逐步提高。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外出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4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2.2亿左右。农民工的日益增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提高。首先表现在汇兑、结算需求。农村龙头企业具有市场化、无地域性、灵敏度高的特点,现有农村结算体系满足不了它所要求的结算渠道全国性、快捷性。其次,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多样化需求,如代收代付、转账结算等。
   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全国各地农村金融需求存在区域差异和层次差异。农村金融需求将会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提高。
   二、构建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问题与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农户的生产和消费等问题密切相关,解决农民金融需求问题难度加大。农村金融对“三农”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重构农村金融体系,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组织保证和金融制度保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新特点,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重构,有助于改善和优化我国农村金融结构,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整体发展水平。
   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城乡之间的金融服务水平差异大。突出表现在农村的经济发展缺乏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撑,在农村建立新的金融体系将会平衡城乡发展。一直以来,农村只是重视实物体系,而很少关注农村的金融体系,这是不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充分利用金融改革的机会,在全国构建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新构建,是对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包括农村金融机构的新建、整合及功能调整,重构后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民营性金融等多种金融形式并存、有序竞争的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经历了以农业银行为主体、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和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互分工、非正规金融受到压制,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政府主导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忽视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弊端日益显现。效率低下、管理落后、定位不清、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服务功能弱化和民间金融异常活跃。
   农村金融发展的长期趋势是由农村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第一,农村问题。农村资金严重匮乏、不断外流,农村金融机构不仅承担不了资金支农的使命,反而造成资金外流。第二,金融问题。各种非正式金融在政府遏制下异常活跃,出现农村正规金融组织的支农服务水平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应在金融监管、存款准备金、存款利率、再贷款等政策方面、以及开征营业税和所得税方面对农信社与商业银行同等对待。这样金融机构才能兼顾政策性和承担商业金融为国家应尽的义务,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体系重建。
   三、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启示
   农村经济的发展表明,资金运行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农村资金运行中,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起着关键的作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市场的运作状况以及效率高低决定着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数量和质量,从而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我国农业经营模式改革的经验,可以看到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农业地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在体制上既不能真正采取合作经营模式。未重视农村金融市场中自发生成且适应农业家庭经营方式的放贷个体经营模式就难以建立起长效机制。
   金融体系循环的最终目的就是在满足贸易和服务交换需求的前提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金融效率。金融体系的绩效能够对企业的资本形成决策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决策反过来又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融资的获取条件对一个经济体内资本形成的数量和类型关联度大。在动态的、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盈利与效率是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资金相对紧缺的国家而言,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来源,但由于金融系统对现有的金融资源利用率不高,出现了资源浪费的现象。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是金融资源的动员和配置,保持金融资源的流动性和增值性。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新的农村金融体系应是官方金融与民间金融相结合,其中,官方金融组织包括: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小额信贷组织,民间金融包括:资金合作组织、民间信贷。在这当中,以农村金融市场中自发生成且适应农业家庭经营方式的放贷个体发展而成的由农户和农村企业主组成的信用合作金融为主要力量。
   四、重新构建农村新型金融体系的建议
   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合作共生,重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建立多元化的竞争性金融机构体系
   应按照多元化和竞争性标准优先开放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重新整合现有金融机构体系,明确各自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职责和分工。另一方面,积极放开市场,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尝试成立多种所有制形式、不同治理结构的小额信贷组织。
   (二)推动农村民间金融合法发展,形成农村合作金融的有益补充
   在法制的柜架下,让民间金融浮出水面,使其“阳光化”,采取登记备案的形式、自律管理的方式将民间金融规范起来,已成为解决弱势群体和农村民间经济融资问题的当务之急。
   一是正名,即公开化、合法化。通过制定和完善《民间融资法》等法规体系,给予民间借贷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将一些不属于违法范畴的灰色金融合法化。
   二是指路,要做到人性化、市场化。人性化是充分考虑民间资本的特点,降低准入门槛,引导民间金融进入正式金融。与此同时,要根据市场化原则,建立及时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
   三是规范,目的是弹性化、安全化。这主要是指建立弹性的灵活监管体制和完善的破产保护制度。当务之急是必须尽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担保补偿,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外围保障”。
   (三)存量与增量有机结合,构建垂直合作型的弹性现代农村合作金融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将非正式金融排斥在外,但理论研究与实证经验表明,一个科学的农村金融体系,无法脱离非正式金融而独立存在,正式放贷人和非正式放贷人通过信贷分工进行合作是必须的。具体而言,前者向后者以放贷的形式提供资金,再由后者向最终的信贷需求者或其他的中间人转贷,由此形成一个两部门垂直合作的弹性金融体系。为此,我们要积极适应农村融资需求的特点,建设需求主导型农村金融体系,推动正式部门与非正式部门的垂直合作,最终形成有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体系。
   四、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服务。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取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整个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重新构建一个以满足农村金融多层次性需求为前提,官办金融和民办金融相结合,由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所组成的、金融组织多样化、多层次、差异化的由放贷个体户、邮政农村储贷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省级农村开发银行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方兴起.创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C]中国农学通报.06专集.
  [2]匡家在.1978年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政策演变与路径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1):106-112.
  [3]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1-13.
  [4]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
  [5](美)罗纳德・L.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10).
  [6]崔慧霞.农村民间金融的内生机制分析[J]统计研究2006(8):33-36.
  
  [作者简介]申枫,中国银行周口分行。

推荐访问:重构 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 需求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