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07:26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英美海外传播网络建设的变化及启示 英美制度创新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2-28 06:32:05 浏览数:

  近年来,新媒体改变了全球传媒生态,英美两国海外传播网络随之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特征,可资借鉴。   (一)实体性驻外机构总体减少   新媒体和经济危机强烈冲击英美两国媒体的海外传播网络。一方面,维持海外采编网络成本高昂,已步入产业衰退期的报纸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国际新闻在互联网上随处可得,受众对驻外记者的依赖性降低了。此外,有研究指出,英美两国受众近年来对国际新闻兴趣在不断萎缩,日益“本地化”的视角也减少了对国际新闻的需求。
  这一背景下,地区性媒体大量撤销海外站点,导致两国实体性驻外机构数量减少。在英国,除《金融时报》驻外记者队伍有所扩张外,几乎所有报纸的驻外机构和人员都在减少。而美国研究机构的统计显示,2010年,美国报纸驻外记者数量较2003年减少了20%还多,完全关闭驻外机构的报纸多达20家。许多报纸不仅没有派驻外记者,甚至连国际新闻编辑都没有了,国际新闻版面也被一再压缩。
  (二)世界性传媒机构备受依赖
  裁减掉自建的海外传播网络之后,地区性传媒机构“依附性”增强,世界性传媒机构备受依赖。
  集团化促进了内部资源整合,同一集团的各种媒体终端“共享”一个海外采集网络的做法在美国日益普遍。以论坛报集团为例。该集团下属的《芝加哥论坛报》等7家地方性报纸先后关闭了大部分海外站点,转而依赖本集团《洛杉矶时报》的海外信息采集网络。如今,这7家地方性报纸的编辑只须从一个共享稿库中提取《洛杉矶时报》记者传来的稿件,经过编辑加工,放入“国际版”模块即可。与上述趋势对应的是,近年来汤森路透、美联、彭博、BBC等大型世界性传媒机构备受中小传媒依赖。他们所构建的全球新闻信息采集、传输、发布网络重要性凸显。目前,汤森路透集团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共404个,其中新闻采集机构120个。美联社在国内外共有分支机构超过300个,分布于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BBC有超过200名海外记者,另外还有大量的特约记者和报道员。
  (三)“空降式”采访和“背包记者”日益普及但存争议
  “空降式采访”的普及对海外网络建设的理念形成冲击。美国研究者以海地地震报道为例:从美国本土空降记者到现场,与从海地首都派出记者的效果几乎是一样的。因此,建设密集的实体性驻外站点已经不再是必须。但反对者指出,空降记者在掌握新闻源、理解当地文化、把握地方政策等方面与常驻记者无法相提并论。在中东北非动荡的报道中,从英美空降的BBC和CNN记者,就不如半岛电视台的本地雇员表现出色。“背包记者”促进了大量的“一个人分社”的诞生,改变了驻外记者站的工作方式。记者携带笔记本电脑、手提电话、照相机、DV机,就能横跨一个国家,完成以往一个驻外团队的工作。但业内人士警告说,这种做法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方面,记者一个人“包打天下”,报道往往难以深入;另一方面,负责后台支持的编辑部也会不堪重负。最终,从记者到编辑都可能崩溃。
  (四)“本土化”建设加速
  近年来,英美海外网络的本土化建设加速,本土雇员数量不断增加,编辑中心不断向本土贴近,媒体发布终端也更多地直接建设在目标受众所在国。
  一是雇员本土化。本地雇员有语言、人脉等多方面优势,并且成本通常相对较低,已成为英美媒体机构获得国际新闻的重要 途径。路透社雇员来自世界上89个国家,外籍雇员占采编人员总数80%。美联社2008年底有外籍雇员1500名,占全部工作人员的36%左右。二是编辑本土化。近年来,英美媒体试图通过建设地区性的编辑中心,让编辑环节更加贴近海外受众。借助地区性编辑中心,媒体不仅有效缩短了新闻周期,新闻产品也更符合目标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美联社、路透社、CNN、《华尔街日报》等都在全球各地设立了地区性编辑中心,推出贴近本地受众的内容服务。三是终端本土化。到目标国家建设地方性的新闻网站,是目前英美媒体本土化的重要举措。以英美媒体在中国开设的网站为例,目前影响力较大的就有美国之音中文网、自由亚洲电台中文网站、BBC英伦网、金融时报中文网、华尔街日报中文网、路透中文网等六家之多。
  (五)新兴传播主体不断涌现
  近年来,英美两国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国际传播网络。一类是由非媒体机构资助的“松散型”国际传播网络。这些传播网络通常是非营利性的,以项目制的方式开展报道,在组织上较为松散。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普利策中心和霍普金斯大学的国际报道项目。普利策危机报道中心通过资金赞助和提供培训教育项目等方式促进国际深度报道,目前每年开展50-60个项目,其报道题材通常是主流媒体的“死角”。霍普金斯大学的国际报道项目也通过资助独立记者的方式来弥补当前媒体关闭海外记者站之后留下的空白,目前该机构已经资助了300多位新闻工作者,采访范围涉及90多个国家,几乎所有美国主流媒体机构都曾刊登过IPR受助者的报道。
  另一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型”国际传播网络。这些网络通常以一个互联网站为平台,把遍布全球的新闻提供者组织起来进行国际报道。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采集团队,没有实体的驻外机构,也不需特殊的传输技术,是名副其实的“虚拟型”海外网络。“全球新闻”(Global News)网络通过付费方式让那些已经在国外的专业驻外记者及资深的自由撰稿人为其写稿。“环球之声”(Global Voices Online)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博客社区,通过300多名志愿者监控并翻译本国博客和在线个人媒体文章。全球性的新闻网站“现场报道”(Ground Report)有9000多名国际报道员为其提供全球各地的新闻现场图片和一手新闻材料
  英美海外传播网络建设的这些新变化,中国媒体可以有所借鉴。建议我国媒体在海外网络建设上处理好四对关系:
  (1)实体站点和松散网络的关系。我国媒体应该借鉴英美媒体“有关闭,有保留,有建设”的做法,大力调整和优化现有的海外传播网络。在新闻热点地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应该投入资金和人力建设实体性驻外站点,而在一些非新闻热点国家和地区,则可以大力发展报道员、线人、临时雇员等低成本、松散型的网络。通过“点”的建设带动“面”的覆盖,最终构建起完整的“网”,实现最佳的投入产出比。
  (2)自建网络与“借船出海”的关系。在自建网络的同时,我们也要借鉴英美媒体的做法,加强同海外当地媒体的合作,一方面获取第一手的新闻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实现新闻在海外的有效落地,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
  (3)旧网络与新媒体的关系。目前,我国大部分媒体已有的海外传播网络基本上都是基于传统技术平台、服务于传统媒体的,如何让这些“旧网络”与“新媒体”接轨,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一些媒体海外站点的基础技术设施还比较落后,新闻信息传输方式还较为原始,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要求。一些驻外人员还没有掌握利用新媒体技术采集新闻、制作新闻、传播新闻的技术和手段,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媒体海外站点还在沿用报业时代的“蹲守式”、“报摘式”、“翻译式”工作方式,运作方式亟待转变。
  (4)采集网络与终端网络之间的关系。传统媒体的海外网络主要是单纯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目前,我国媒体驻外站点的主要任务也是采集新闻信息。英美两国的经验表明,在数字传播时代,传播渠道已经成为国际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因此,建设直达目标受众的传播终端网络,也应该成为海外传播网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建设海外终端网络,形成完整的国际传播链条,有效影响国际舆论。
  (作者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推荐访问:英美 网络建设 启示 变化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