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2日 05:36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浅谈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_浅谈思想政治教学与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

发布时间:2019-04-12 06:44:23 浏览数: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以上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贯彻以生活为基础的教学理念,以生活贯穿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阶段,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围绕社会生活主题,通过感知生活现象,把握生活逻辑,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立足生活经验
  把学生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进学生在对生活分析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课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健康地生活,所以生活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政治课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在学习前的知识、阅历、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学生的已有经验,它具有如下特点,一方面,学生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敢想敢干,各方面的顾虑较少,往往可以做出许多成年人都做不出来的惊人之举。在崇高理想的支配和英雄人物的鼓舞下,可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对改革的风险缺少心理准备,有时面对未来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思想上往往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点,有的还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
  要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已有经验与新学习材料发生联系,在情境创设、角色互换、主题探究等条件作用下,学生已有的与新的学习材料有关的知识和积累、事理感受、人生体验便被激活、催化起来,并在互动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再加工、创造,不断地冲突、顺应、融合,从而升华成新的体验。
  二、 围绕生活主题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是一本无字的无穷无尽的大书,要引入有限的教科书和有限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包罗万象,必须从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出发,围绕社会生活的主题,以启动、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行为表现等环节的活动设计,呈现和提炼内容目标的意义。
  人们要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首先必须生存,这就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会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提高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比如我们人人都是消费者,将来总要成为劳动者、经营者、管理者、纳税人,那么,知道怎样参与消费、生产、投资和创业活动,怎样看待个人和政府的收入分配等。
  三、感知生活现象
  现象是入门的向导,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只能从认识它的现象开始。人们在实践中接触事物,事物的各个现象分别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反映到头脑中来,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各种现象引起学生这样那样的感觉,留下或浅或深的印象,这种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人的一生中得益于“耳听”和“目视”的东西数不胜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听,学会看。“耳聪目明”是极有道理的,“耳目”在帮助人脑,人脑指挥着“耳目”。“听而不闻”和“视而不见”是不可取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就是强调占有感性材料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克服传统政治课堂过于追求理性化的倾向,重视学生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感知。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就是指学生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生活现象。只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提升生活逻辑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在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上,教材以生活逻辑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在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基础上,实现生活逻辑的提升,体现国家意志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有机结合,把学生的发展、“三维”目标的落实,作为教育教学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随着对生活现象的充分接触和感知,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感觉和印象逐渐增多,再经过思考的作用,就会在脑子里引起认识上的飞跃,对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反映,这种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属于理性认识。现象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和规律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在学习中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看现象不看本质,以现象代替本质,其危害是相当大的。它会使人处于迷茫之中,理不出事物的头绪,看不清事物的发展方向。学生学习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认识前人已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把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理性认识变为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
  这样,我们通过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社会生活主题,通过感知生活现象,提升生活逻辑,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推荐访问:思想政治 社会生活 浅谈 有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