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02:25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浅谈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_古典诗歌教学

发布时间:2019-04-20 06:34:49 浏览数:

  提 要:古典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古典诗歌的教学更是中学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采用知人论诗、知世论诗及诵读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诗意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使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情感美,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古典诗歌 阅读教学 诵读 想象
  古典诗歌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以语文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全六册)为例,每一册的教材都会收录10首左右的古典诗歌。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是中学阅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中学阅读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1]在7—9年级的学段古诗词阅读应达到的目标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这便明确了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任务。
  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大多采用逐字逐句解释翻译的方法,这使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等方面遭到破坏。有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古典诗歌教学也应如此。古典诗歌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练的语言来描写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品味诗意。
  一、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古典诗歌是文学样式的一种,因此要想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我们就应做到知人论诗、知世论诗。
  二、反复诵读,感知诗意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感情的朗读能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对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的感知也会更加深入。《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3]因此,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诵读。并且,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
  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初步朗读,要指导学生读准诗的节奏,要做到抑扬顿挫, 从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一阶段可以采取自由朗读、默读、指名朗读、范读等方式。初读是感受, 是较为朦胧的理解, 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 再与分析相结合,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在这个阶段, 通过分析朗读, 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三、展开联想、创设意境
  意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即作者在诗中表现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诗中的“境”,指缩写事物的“形”与“神”,即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由于篇幅的限制,诗歌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美,培养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如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此时,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再创意境,品味意境。试着想象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倍思故乡!经过此番想象,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的形象兀立在我们面前,而其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由于有严格的字数限制,要用最少数的字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所以杜甫有“平生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体验。因此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应注重对重点语词的解析,品味语言,挖掘作者藏于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李煜《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词的末尾两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上心头”,以滋味喻愁,“别是”二字运用精巧,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这种无言的哀伤在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职。
  由此可见,赏析古诗中的关键词句,对于体会诗歌的情感美尤为重要。
  总之,在中学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发挥想象,赏析语言等方法,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语言美与情感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注释: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7页。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1页。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17页。
  参考文献:
  [1] 周仁济﹒《古诗赏析及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第1版﹒
  [2] 孟子﹒《孟子·万章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 王钦鸿﹒《“知人论世”赏诗方法辨析》[J]﹒枣庄学院学报﹒2006(8)
  [4] 王丹﹒《知人需论世,论诗需知世》[J]﹒大众文艺(理论)﹒2008(9)
  [5] 刘继鹏﹒《知人论诗——古诗词阅读赏析法(二)》[J]﹒校园文苑﹒2003(5)
  [6] 周飞﹒《古典诗歌的教学》[J]﹒文学教育﹒2008(9)﹒
  [7] 李玉国﹒《激趣·审美· 入情· 迁移——浅谈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 [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作者简介:程凌竹(1986-),女, 辽宁阜新人,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推荐访问:浅谈 诗歌 古典 中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