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06:08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摭谈】

发布时间:2019-04-30 06:43:59 浏览数:

  摘要:“高质量教育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但衡量质量的标准不应该只是考试分数和智育唯上,更不能追求那种忽视学生整体素质、限制个性特长发展、片面追求高分的"质量"。”学校应当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能力,以实现学生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本文将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可持续性;课堂;参与;自主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70-02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要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加强素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素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内化,才能转变为素质,而且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要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来实施教学,着眼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能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获取发展。
  面对时代的发展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语文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教学环境仍存在着与素质教育不相符的现象,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素质教育落不到实处。本文就是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并通过对激发学生参与的教学策略的研究,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促使教师采取各种教学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和完善的育人目的。
  1.更新教学观念、创设民主课堂、教给学生方法
  1.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应坚信学习者可以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明确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转变学生传统观念上的配角角色。“教”完全是为了“学”,“教”要服从于“学”,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角、主人;其次,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三多"(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控制多)和"三少"(即学生读得少、练得少、探究少)的弊病;再者,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成为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艺术家,也应该成为传递治学方法、让学生成为真正主人的艺术家。
  总之,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自己的"启"达到学生的"发",让学生在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思考、理解、掌握,以求新知。
  1.2创造民主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活动,其实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不仅是交流信息的过程,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交融互动的过程。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营造互动课堂的前提。那么,怎样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呢?
  转变角色双向互动。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互动教学过程要由单向“灌输”转为双向的“对话”和“互动”。
  课堂上,教师应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除了课堂的宏观调控外,和学生应是平等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自由地选择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以启发、诱导,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感,这样,学生就会由衷地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积极大胆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如:有经验的老师常常在教学中采用与学生聊天、讲故事、 会演等活动来创设一个自由 、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放松学生绷紧的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参与活动切忌对学生的表现简单地作出“对”“错”“好”“坏”的判断和评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师生在"对话"和"互动"中可以形成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变成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自由探究中学习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共同探究。让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以至在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有研究证明,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越少,学生体验的自由度越大,活动的自主性越强,其思维发挥得就越好。因此,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不要加以过多的限制,使其心理得以宽松、自由、愉悦,为思维发挥打下基础。
  1.3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参与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是教育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和目的。首先,为保证课堂的有序发展,学生必须参与其中,比如如何与教师配合,如何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如何与同学沟通交流,如何倾听异见,等等。学生的参与能力一方面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来形成,另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参与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参与、善于参与、人人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创设恰当的方法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但是,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各不不同,接受能力也有区别,学习速度有快有慢,这就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分层对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2.搭建参与平台、感受参与乐趣、提升参与热情
  2.1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与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即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参与教学,就是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利用各个环节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起参与教学目标的确定。课题提出后,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共同制定出学习目标,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每个学生都朝着自己制定的目标努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起参与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师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找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把握学习的主动权。
  一起参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一是提倡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探求学法,二是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探求方法。当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时,他们会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中获取知识的不同层次,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2在参与中感受乐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作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会有所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很好地接受。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杜威把兴趣作为儿童成长的“指示器”。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应注重营造课堂气氛,诱导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把课堂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如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语,巧设问题、制造学习障碍、灵活运用多媒体、灵活运用肢体语言等,都可以为学生营造参与的氛围。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与能力,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创设动态情景,使学生在特殊的情景中激活思维,在亲自参与中感受乐趣。 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
  高中生以接触抽象思维为主,他们往往对直观形象的东西感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表演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则比老师单独讲解效果好得多。比如在教必修四《茶馆》一文时,我就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演在茶馆中进出的各色人物。学生自导自演,兴趣浓厚,把一幅血淋林的、令人颤栗的画面推到读和观众面前:太监竟要买大姑娘当老婆,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女,流氓暗探横行乡里,正直的人因为一句话就要坐牢……表演得十分逼真。通过演一演,他们对老舍先生的认识加深了,对作品中“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的主题有更深刻认识了。这样,同时使更多的同学体会到了参与之趣、成功之乐。
  2.3在交流互助中提升参与热情。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方式,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将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的在课内互动互补中共同提高。
  小组讨论交流。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提出“合作”二字,而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要使小组学习积极有序、有效的开展开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自读”中“读懂的、不知道的、还想知道的”展开交流,教师巡回了解,鼓励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更深入,使讨论有实效。
  全班合作探究。课堂上,教师要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及时吸收信息,开展合作探究,因势利导,调控教学,及时把握和利用这些动态生成因素,将学生讨论的“遗留”问题再次抛给学生,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时刻把握每一个发展学生的契机,让学生合作探究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产生动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3.关注学习过程、鼓励创新质疑、形成问题意识
  3.1在倾听中善于发现。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语文课堂本身应是多姿多彩的,它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丰富性、灵活性、多样性,语文课堂应有时是风平浪静;有时是微波荡漾;有时是“百舸争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不能再是垄断者,原先的“一问一答”的模式应改为“互问互答”,甚至是“生问生答”。这其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情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组织好动态的课堂教学。
  3.2在质疑中解决问题。传统的教学有如下特点:师问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怎样的呢?毋庸置疑,教师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激活潜在的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达成三维的教学目标。
  看是平淡的语文教材中往往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自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大胆围绕课文的题目、文字、标点、插图、空白、结尾等内容提出疑问,然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它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合作解决重点问题——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浅显的问题由学生直接回答,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教师做出适当的解释,剩下的就作为学习的课文目标,如果学生的问题提不到点子上,教师要进一步启发质疑,将学生的思想引向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3.3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情景,就不会有思维。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怎样让学生产生问题,在众多的问题中,怎样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老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从课堂的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从而产生了思维的动机。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诱发思维呢?从教材的角度看,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特点,一段关键词、中心句 ,以至于特殊的标点符号,都可以成为思维的源泉;从认识的角度看,凡是学生不能理解的难点,都是思维的诱发点。一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教学任务的全部完成,应重视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可持续的学习状态中。
  总之,可持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要实现激发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宗旨,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课堂,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学生的成长要以教师发展为环境和依托。只有教师不断发展,提高自己,才有可能使学生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让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和谐与稳定中持续向前推进。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上海教育》(2001年11月)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200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理性思考之一》,《素质教育论坛》(1999年第1期)

推荐访问:持续性 语文学习 发展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