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8日 13:17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专访“猪爸”朱凡:“父亲的角色”很重要】用爸画父亲

发布时间:2019-05-02 06:27:40 浏览数:

  嘉宾简介  朱凡,加拿大籍华人,历史学博士,省港企业家。1960年出生于广州,曾任教于大学,后涉足商业,出版有《古代中非关系研究》、《加拿大打工宝典》、《回中国创业》等著作。《海归博士的家庭教科书》和《爸爸,你可以不一样》是其育儿新作,讲述了朱凡夫妇从加拿大移居广州后,16年来教养三个孩子的经验。朱凡总结出“可循环再用”的家教心得,同时提出“父爱倒计时”,提醒广大“90后”与“00后”的家长做好“三陪父母”,营造一个温馨有爱的幸福家庭。
  看世界:您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成为好爸爸,那一个好爸爸的必备条件是什么?怎样才算一个好爸爸?您认为自己算一个好爸爸吗?
  朱凡:其实挺难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我在书中讲了一个好爸爸的标准,要有信仰,有爱心,擅长规划,舍得掏时间。对中国内地的大部分爸爸来说,最后那点最重要。大部分爸爸可能都舍得花钱不舍得花时间。就是舍得花时间也多是在孩子3岁之前,因为那时的孩子很好玩。到了读小学之后,会发现大部分爸爸就缺席了。在我列的这些标准里面,首先信仰是很重要的,这个还不是宗教的信仰,而是你想把你的孩子培养成什么人。其实现在很多家长没有这个概念,只是说现在流行“狼爸”,那都一窝蜂“狼爸”;“狼爸”不行了,那就“羊爸”。比如很多人说我是赏识教育,那也可以归入羊爸,其实我不喜欢这个称呼。因为联想到所谓羊群效应,羊其实是很盲目的。关于规划,比如很多家长知道我是从加拿大回来的,就来向我取经,问什么时候送孩子出去好。其实真的有规划,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出去,而不是看班上有多少个出去了,就一窝蜂跟着出去。关于爱心,我想大家都明白,这个爱心体现在哪里呢,爱跟管教是有关的。我以前是不太喜欢孩子的,可当我有了孩子,发现我整个生命都不一样了。我用一句话说是生命改变生命,是孩子改变了我,让我更有责任感、更重承诺、更具榜样感。至于我自己是不是个好爸爸,其实还不敢说。只是希望成为我设定的这几个目标中尽职的爸爸。
  看世界:我们常说要言传身教,那您认为身教、成为孩子的榜样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吗?
  朱凡:是的,其实我觉得我们做父母不在于对孩子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本身是什么样的人,这个更重要。家庭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言传身教。你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受什么影响。我觉得,孩子对父母要有一个敬畏。具体一点,比如16岁之前要教孩子怎么生存,包括安全意识、生活能力、生命价值。我认为对孩子来说,生命的素质很重要。但是素质这个词现在被滥用了,其实单是学校教不了素质教育,应该是家庭、社会、学校的综合作用。现在的孩子多不缺吃穿,重要的是怎么让他们生命更丰盛。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教育孩子的就是诚实,我在孩子小的时候,会蹲下去平视他们的眼睛,跟他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知道你讲话是真的还是假的。
  看世界:在子女教育上,您很看重父亲的角色和作用,您认为父亲的角色在子女的教育中是什么样的定位,应该承担些什么?
  朱凡:父亲,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一家之主,包括要挣钱回来养家,要教养孩子。母亲的天性就会非常关注孩子,但是教养孩子不能只是妈妈一个人承担。为什么现在不少孩子性别模糊,男孩不像男孩,就是父亲缺位造成的。在教养当中,妈妈和爸爸的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觉得爸爸会更有创意、更阳刚、更理性、更有责任感。另外爸爸参与教养当中,妈妈也会很开心,利于夫妻关系稳定。我总结的一个定位是,在婴孩的时候,爸爸应该是妈妈的好助手;孩子长大一点,应该是孩子的玩具;读书的时候,成为孩子的故事大王,成为孩子的第一个英雄。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爸爸教会我骑单车,到现在都记得。我常常对来咨询的爸爸讲,一定要教会孩子一样只有你才能教会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敬畏、不崇拜家长,很多话他不会听。到了孩子念小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培读”,培养他学习习惯。我问过很多人,你们生孩子是什么目的?传宗接代是一种,还有人说养老,当然这个他们现在觉得也是不靠谱了。大部分人说人有我也有,还有人是没有任何计划就有了。所以我很感慨现在在国外流行“爸爸上岗证”,很欣慰在北京西城区现在也有了。如果你没有任何想法和计划就去做这个角色的话,你就是被牵着走,走一步算一步。我觉得生孩子最大的目的就是跟他做朋友,你在教他一些事情的同时,也在学习、在成长。
  看世界:您怎么看待“狼爸”、“虎妈”现象?以他们为代表的严苛、棍棒教育方式在中国很有市场,甚至被当作成功经验推广,您怎么评价?
  朱凡:我觉得这些现象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家长们更关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了,而且不满足于传统的正规教育。以往在华人当中,我们太注重学校教育,把读书作为唯一的出路。现在很多家长有自己的办法。有的选择用脚投票,出国;有很多选择自己做老师,像“狼爸”、“虎妈”。棍棒教育、压力教育的确会出成绩,但会不会伴随出现扭曲、畸形,这个就很难说。虎妈曾在《纽约时报》发表一个声明,说她非常后悔,假如不用这种高压方法,孩子也许不会取得这样的成绩,但起码与孩子关系会更和谐一点。
  看世界:您提倡柔性、赏识教育,并自称为“猪爸爸”,是因为要与“狼爸”对应吗?
  朱凡:“猪”跟“朱”谐音嘛,其实我并不喜欢冠上动物的名称,更多是媒体在报道时的一个方便。我跟“狼爸”本来是好朋友,但出了书后很多人就叫我们两个打擂台,棍棒教育PK赏识教育。其实他也并不像外界说的那样打孩子,媒体总要抓点吸引眼球的东西。虎妈我也认识,也是有些给妖魔化了。
  看世界:国内很多地方引进了蒙氏教育、巴学园这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却遭遇水土不服。很多人质疑这样的教育方式难以适应中国社会的现实,您怎么看?
  朱凡:在早教中,我觉得很有必要跟这些世界大师学习。之所以一些先进的理念在这边行不通,不是理念本身的问题,而是执行的人的问题。比如蒙特梭利教育里面,很多是父母一起参与的,但来了中国后,两个人执行的事情都变成妈妈一个人干,爸爸不参与,甚至有些是姥姥爷爷来,效果一定打折扣。很多爸爸送孩子来早教,宁愿自己在楼下抽烟、玩手机。他们只舍得花钱,但舍不得掏时间。很多地方请我去讲座,来的都是妈妈,很少有爸爸。其实在家庭中,爸爸一参与,很多事情都不一样。我这些年回来推广家庭教育心得,很多朋友就说你一定行不通,你是在教人怎么做老爸。我说没关系,我知道我改变不了70后、60后,对80后我也只是告诉他们还有这样一个方向,你可以去尝试。   看世界:那您认为孩子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朱凡:我觉得最重要是善良、诚实。我家的三个孩子,别人的评价都是很有爱心。比如说老二,他将来要读的专业是特殊教育,他想帮助那些困难群体,这个就是跟他一直接受的教育有关,善良的种子从小就播下。比如他的班主任知道他写作业有点拖拉,就让他每天9点钟打电话给老师。很多人说现在哪里有这样好的老师,其实这就是将心比心,老师会看到这个孩子身上的一些特质,愿意主动地关心帮助。另外,自私一点讲,培养孩子善良的品质,父母也不必担心将来对自己不好嘛。如果分开来说,对男孩子,要培养他们更有责任感、能吃苦、有幽默感,这样的男孩子会很受女孩的欢迎。对于女孩来说,需培养她们通情达理,也要有主见。
  看世界:您提醒家长要做好“三陪父母”,但是面对社会竞争和生存压力,在中国很多父母打拼事业的同时,难以兼顾家庭、投入更多精力在子女教育。而从您的经历来说,从中国到加拿大再回到中国,跨界做过很多工作,也很成功,事业育儿两不误,您是如何做到的?
  朱凡:我觉得父母只要认清什么是最重要的,都是可以做到的。特别是父亲,印象最深的是很多男性家长跟我聊,他们孩子教育最重要的周期也刚好是升官、打拼事业的上升期。这个时候就看你要怎么选择、平衡。很多能力大一点的也许可以并驾齐驱,但多数还是要作一个取舍。我也作过选择,在我有第三个孩子之前,我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CEO助理,满世界跑。一次出差去法国,在一家餐厅里看到一个婆婆一边打工一边还随身带着自己的小孩,很有触动。我后来想作为父母真正可以陪伴孩子的时间,长一点有9年,短一点可能只有3年,不珍惜的话转眼就没有了。我小时候父母都不在身边,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所以我有机会成为父亲一定要陪伴他们。回来后我就打辞职报告,自己再重新创业做生意,那至少就不用频繁出差了。我很赞同我太太说的,很多人经营事业很成功,可是如果家庭经营不好,事业再成功有什么意义。你生一个孩子就要养育他,不是挣了钱回来就行了。我们回来广州后住的房子很差,但是孩子们还是很快乐,我的老大、老二这么多年还是睡架子床,他们并不在意,他们其实更在意的是童年时有没有父亲的陪伴。我现在有两个孩子都已经独立了,只剩下一个小的在身边,可是没两年他也要离开了。所以我很珍惜,孩子带给我们很多乐趣,也教会我们很多。
  看世界:很多父母为了下一代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送出国去,家长或一方陪读或双方缺位,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留在国内的父母要注意些什么?
  朱凡:现在送孩子出去的确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那么送孩子出去前家长就得想清楚、想好代价,孩子出去你就不能遥控了。换句话说,孩子就不是你的了。就好比是山里的娃娃进了城,他接受城里的文化,可能回来都不会跟你再讲山里的话了。而出国还跟进城不同,文化、语言、饮食都不同,一个小孩子面对这么多,为什么会产生很多叛逆,不想读书,甚至吸毒的情况?其实他真的有很多困惑的东西。陪读是其中的一个方法,但一方陪读又会产生另外的问题,家就可能散掉了。现在很多留学生出去,出去的中国人也大都很有钱,带旺很多生意。但是有一点,他们跟当地原有的文化并不融合。西方文化里有一点,很注重家庭的价值观。我们中国都没有一个法定的假日“家庭日”,各种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孩子很难融进当地主流社会。
  看世界:面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子女,做父母的应该注意什么?您有三个子女,您是怎么应对这一时期的教育的?
  朱凡: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起码两三年。女孩子一般是初二,男孩子是高一。我们家孩子最怕的不是打,而是开会,开会就讲道理。我们讲道理不是面对面我压着你,而是肩并肩,并排坐着谈话。开完会我们会写一个会议记录,我和孩子都签上名。在我的书中,征得我大女儿的同意,登出了三次会议记录。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家长永远不要说一句话“你不要回来”。其实孩子有青春期,对家长来说也是最好的学习。我最近听了一个朋友的分享:当更年期遇上青春期,这样的两个人就一直僵持,最后斗得两败俱伤。《圣经》里有句话:不要惹孩子生气。很多人不明白,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我们是在惹孩子生气,而孩子生气,不会像大人那么理智,好在信仰帮了我。其实只要我们家长多花点时间心思,两三年的青春期就这样过去了。
  看世界:您怎么定义成功?《哈佛女孩》、《牛津男孩》之类的书籍很受追捧,考上哈佛、牛津就算成功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口号,您如何评价
  朱凡:我很小心用“成功”这个字眼,我更看重成长的过程,而不看重成功的目标。我觉得不要输在终点更重要。“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多少有炒作的成分,特别是成为一些早教机构的广告语。其实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比如对于父亲来说,如果早一点参与进去,那就会不一样。现在更多的问题是“偷跑”,都是盯在成绩上、应试上,放弃本来属于培养兴趣和亲子关系的时间。我做一些讲座过程中,有人说应该列一些明确的条目、一些功利性的东西教人怎么做。我说首先我总结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每一个父亲,再说快餐性、功利性的东西是不是健康的呢?我觉得宁可慢一点,在应试教育中吃亏一点,也要弄清楚从长远来看什么对孩子的成长是最重要的,是成绩最重要还是你和孩子的关系才最重要?这些东西如果跟着人家走,那亲子关系就没有了。如果你把孩子当成朋友,那应试教育对他是不是真的那么重要?如果他有一个好爸爸引导,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那他是不会差到哪里去的。我很喜欢问别的父亲,你的孩子有什么优点。记得有个人想很久跟我说,他学习很好,因为给他定的目标是北大清华。考上名校是很不容易,其实在国外,倒不是那么注重学校,而是看专业,名专业更重要。哈佛、牛津这些名校某种程度上是误导了国人,因为中国人有这个名校情结,也好面子。我并不认同进名校就是成功,在漫长的人生当中,进名校只是一步。衡量一个人成不成功,不是看他读什么名校,而是看他对社会有什么贡献,所以要小心地看待成功。在加拿大,你读什么学校基本上是自己的事情,不喜欢读哈佛也没关系,他们对成功的衡量标准更多元。
  看世界:您夫妇和孩子都在跨语言、跨文化中学习和生活,转换之际有障碍吗?如何面对不同文化之间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呢?
  朱凡:有的。如果你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那可能你很多的做法都不一样,很多要慢慢适应。加拿大的小学是没有什么作业的,中学是讲规划、学分制。国外多是鼓励父母去教育孩子,而不鼓励课外教育。他们分成四条支柱来培养一个孩子:才艺、语言、体育、社会教育。前三点中国也有,社会教育就是去参加童子军、做志愿者等,这些都算学分。中国就相对缺失社会教育,基本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我们当初回国要买房子,和太太商量不如就选在少年宫对面。撇开应试教育,只要孩子的分数过得去就可以了,但会花大量时间来让他们培养课外兴趣。在国外学钢琴什么的都很贵,而中国相对便宜,我们就利用这个时间让孩子在少年宫培养各种兴趣。孩子在中国待得越长,可能身份认同会越强。

推荐访问:很重要 专访 角色 父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