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04:52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长城汽车报价及图片 辽代,“镇东海口”长城

发布时间:2019-05-08 06:37:42 浏览数:

  摘要: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工程,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国际上,长城更是中国的象征和文化标志。在新闻联播的序幕上有长城的雄姿,在人民币上印有长城的壮阔,“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诗句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若讲起对长城的印象,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多是一座座秦代长城和明代长城。
  关键词:辽代; “镇东海口”;长城
  一.“镇东海口”长城的发现
  公元十世纪到十二世纪的中国,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赫然崛起于草原之上。这个民族占据东北并逐鹿中原达200余年,由它所建立的辽国,开启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长期动荡、冲撞和交流、吸收的历史新阶段。这个民族就是契丹。辽东半岛毗邻的黄渤两海,构成的辽国的最南部海疆,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辽国统治者的目光长久地驻足在此,并将它唯一的一座长城修筑于此。这就是辽代的“镇东海口”长城。由此,大连地区的关防要塞价值愈加突显出来。
  《辽史·太祖本纪》记载,契丹人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在被拥立为皇帝的第二年(908年)冬十月,辽国便做了一件事关兴亡的大事。在其东南国门所在的大连金州地峡上,“筑长城于镇东海口”,并在长城上设置关门,称为“镇东关”。对于这座长城及其关口,由于史书的记载得过于简略,因此其究竟位于何处,过去学界一直存有争议。此外,就该长城的名称问题亦有分歧。然而,经过大连地方史诸多专家和学者的多次实地考证和细致地研究调查,最终证明了辽代长城即是“今大连市甘井子区大连湾镇的南起盐岛北至土城子村南北横抵黄、渤二海大连湾与金州湾间的地岬长城”。而且,“镇东海口”就是这座辽代长城的独立名称。
  由是,辽代修筑的唯一一座长城——“镇东海口”长城,终于在隐退历史一千余年后的今天,重新跃动在世人的面前。该长城南起大连湾盐岛村,北至土城子村一带,沿途有5座烽火台。在其中部设置有一关门,以限行旅,关门初名“镇东关”。辽兴宗时,在其不远处建有苏州,故又称“苏州关”。金代因辽时苏州改为化成县,故又称“化成关”,也称“合厮罕关”,元代简为“哈斯罕关”,明、清以来称“合思关”。该长城不仅是辽朝修筑的唯一一座长城,也是中国历史上所修筑的最短的长城,其全长仅6公里左右。
  重拾历史的片段,人们不禁要问契丹人为何要在辽东半岛最狭窄处的金州地峡上,建立这样一座长城?一个崛起于马背上的民族难道也需要依靠长城来防御他敌吗?这一切的解释都需要从修建“镇东海口”长城的原因谈起。
  二.“镇东海口”长城修筑的原因及作用
  契丹人最初生活在今内蒙古东部和辽宁西北地区的西剌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一带,属于东胡人后裔鲜卑族的一个分支。他们一直以车帐为家,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迁徙生活。辽东地区本是唐朝的辖地,此时这一地区的四周,高丽只限于鸭绿江以南,中原朝廷因契丹阻隔于辽西,无力远图,北边的渤海受封于唐,此时已衰微,自顾不暇,无力南下扩张。契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路长驱直入,几乎没有攻城略地地征伐就轻松地据有了辽东。
  然而,在契丹人的东方是与它有着世仇的渤海国,契丹人的首领耶律阿保机,在征讨渤海之前,就有“唯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之语,反映出契丹与渤海国之间的深仇大恨,不踏平渤海,不足以雪耻。
  渤海国是肃慎人的后裔靺鞨族于698年建立的中国东北地方王国政权,从建国之初,就受唐朝册封,实际是属于唐朝版图的一部分。渤海国与唐朝有着发达的海路交通联系,并且沟通彼此的海路与陆路通道节点,就是辽东半岛最南端的大连地区。如此紧密频繁的联系,对于刚刚建立的辽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占据辽东却无力实际控制整个辽东,这是令契丹人的所不能接受的。于是,耶律阿保机为了防止渤海国从唐朝取得援助,亟需隔断渤海国与唐朝的联系。在建立辽国的翌年(908年),他便立即下诏修筑了“镇东海口”长城。凭借着这座长城,辽国以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隔断了渤海国与唐王朝的联系,并成为其攻灭渤海国、一统东北的重要基石。
  公元925年12月,耶律阿保机正式下诏,宣布亲征渤海国。次年3月6日,契丹军向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发动最后的总攻,不久攻破城池,历经229年历史的渤海国就此灭亡。契丹在灭掉了渤海国之后,改其地为“东丹国”。此时的“镇东海口”长城,已经不再是防止渤海国与唐朝联系的屏障,而成为了辽国同中原海上贸易的关口,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海关”的性质。
  在今天的内蒙古东部地区赤峰和辽宁朝阳地区,已发掘的契丹贵族墓中,有大量的瓷器和丝绸出土,这些瓷器和丝绸由于陆路的阻隔,只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南方运到大连地区,再从大连地区上路,从陆路运往契丹的内地。据《辽史》记载,早在公元915年,在江浙地区立国的吴越国王钱鏐,便派使者通过这座海关进入了辽国贸易。
  三.“镇东海口”长城的隐没
  “镇东海口”长城因辽灭渤海之机而建,为统一东北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起到了沟通契丹与中原商贸往来的纽带作用。然而,兵戈冷凝、承平日久之后,“镇东海口”长城的命运如同它的建造者的命运一样,开始逐渐隐没,直至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辽朝鼎盛之时,既已显现这种衰败的征兆。辽太子耶律倍的故事,恰似历史给“镇东海口”长城埋下的命运伏笔。
  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也是辽国的太子,阿保机指定的皇位继承者。耶律倍自幼受汉文化熏陶,痴迷儒学。公元925年,耶律阿保机征服了渤海国,将其更名为“东丹国”,并册封耶律倍为东丹国王。所谓“东丹”,就是东契丹之意,这是耶律阿保机让皇太子经受锻炼,以期日后顺利接掌皇位而做的有意安排。然而,宫廷斗争充满了变数。公元926年7月,在征服渤海国班师回朝的途中,耶律阿保机突然患病离世,史上有名的“断腕”皇后述律平掌握了皇权。
  继位后的耶律德光对其兄耶律倍心存戒心,处处防范,先是削减了东丹国的国土面积,紧接着又拉拢分化东丹国大臣,并在其母亲述律平的支持下,立三弟李胡为皇太弟,将其兄耶律倍软禁在京城。就这样,在自己亲生母亲和手足兄弟的一再逼迫下,伤心欲绝的耶律倍决定远渡他乡。正值此时,后唐明宗李嗣源听说了耶律倍的遭遇,便秘密派使者从镇东关潜入辽国,欲请耶律倍移居其地。几经接触,失意的耶律倍终于决定离开他已经为之奋斗了很久的大辽事业,离开故土,前往后唐。   公元928年10月,在“镇东海口”长城修筑整整20年的时候,初冬的北方已是瑟瑟寒风,草枯叶落,耶律倍轻车简从,仅带着自己心爱的高美人及40位心腹与数千卷书籍逃至镇东关。驻足于这座辽长城前的耶律倍,心中或许充满了愤懑与哀怨,他找来一块木板,将心中再难遏止的感情一挥而就写成《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这首悲怆哀婉的诗句流传至今。刚刚远离了政治斗争漩涡的耶律倍,不久又卷入了后唐的一次宫廷政变之中,而这一次,他在劫难逃了。公元934年,后唐皇帝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谋逆篡位,当时耶律倍将后唐内讧的情报通过秘密渠道传递给了辽太宗耶律德光,也因此遭来了杀身之祸。公元937年,李从珂派人暗杀了耶律倍,是年耶律倍38岁。十年之后,夺取耶律倍皇位的耶律德光也在逐鹿中原的战斗中死去。历史的镜头再一次聚焦在辽国,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回到辽国,在新一轮的宫廷斗争中取得了皇位,是为辽世宗。继位后的耶律阮,做得第一件事,便是软禁祖母述律平和三叔李胡,给并父亲耶律倍平反,追谥为辽义宗。
  耶律倍,这位失意的王子,失去的不仅仅是所有人都倾慕的皇位,他失去的还有自己的至亲兄弟、朋辈友党以及他念念不忘的故土炊烟与战马嘶鸣。可以说,耶律倍的故事正反映了一个草原民族在初入中原文化圈时所产生出的畏惧情结和逃避心理,正是在这样的一种情绪延展中,历史早已为辽代埋下了灭亡的伏笔。公元1125年,辽朝灭亡,代之而起的是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国。
  到了金代,“镇东关”改称“化成关”,也称“合厮罕关”。金代的王寂在其著作《鸭绿行部志》中,向我们完整地描述了他的所见:“自永康次顺化营,中途望西南两山,巍然浮于海上。访诸野老,云:‘此苏州关也。’辽之苏州,今改为化成县。关禁设自有辽,以其南来舟楫,非出此途不能登岸。相传隋、唐之代高丽,兵粮战舰,亦自此来。南去百里,有山曰铁山……”王寂问“野老”所得的“苏州关”,也就是“合厮罕关”,“关禁设自有辽,以其南来舟楫,非出此途不能登岸”,证明直到此时的“合厮罕关”,依旧是耸立于辽东半岛南部的一座重要交通关口。
  然而,“镇东海口”长城的历史指针,永远地停滞在了金代晚期。“镇东海口”长城废毁的准确时间,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但据有学者实地调查时发现金代货币“大定通宝”来判断,该关址废毁的最晚年代当在金元之交的战火中。
  元代灭金以后,“合厮罕关”改称“哈斯罕关”。而元末明兴之后,“哈斯罕关”改叫“南关岭”。女真人建立的后金政权崛起后,于公元1625年,在金州以南地区与驻守明军展开了对峙。驻旅顺口的明军守将向明廷建议,在金州地峡南关岭处开凿一深沟,凿通黄、渤两海,负金州南部一隅,以阻挡后金大军的进攻。然而,这个荒谬的建议终因朝廷财力的不支而作罢,否则今日的“镇东海口”辽长城将会永远地淹没于海水之下,大连也将成为一座海岛城市而孤立于茫茫沧海。
  如今的“镇东海口”长城,在由多位学者研究、考证之后,终于拨开了它神秘的历史面纱,重新给予它以历史的敬意。在今天的金州大连湾街道,还有一条“罕关”路,便是源于“哈斯罕关”。然而,历经千年的风雨剥蚀,当年雄伟的“镇东海口”长城和它的关门“哈斯罕关”,如今已大部分湮没在山野田垄之间,徒留下几壁残垣和一座烽火台基。据《大连文物要览》介绍,“镇东海口”长城现存城墙一段,南北长35米,东西宽17米。1979年,被公布为“大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其烽火台基上立有一块“哈斯罕关”文物保护碑。
  四.结语
  因这座长城,契丹人得以顺利灭掉渤海国;凭借这座长城,契丹人与中原往来交流;而也是这座长城,一个草原民族逐鹿中原的野心在此止步。“万里河山有燕赵,一带风俗自辽金”,一部“镇东海口”长城史,正是一部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诚如大连地方史专家李振远先生在《大连文化解读》一书中所言:在这段时间里,大连错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成熟期,但也由此异族文化的洗礼,孕育了大连这片土地独具特色的包容开怀的文化特征。可以说,“镇东海口”长城,正是昔日大辽王朝的历史背影。
  参考文献:
  [1] 罗艳菊. 海南省中西部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02)
  [2] 黄滟. 试论火山旅游资源开发——以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 经营管理者. 2009(10)
  作者简介:
  董成(1989-),男,大连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中国东北史研究;
  周旭(1991-),男,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结构工程、工商管理,热爱历史考察。

推荐访问:辽代 海口 长城 镇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