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04:02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全国农业大学排名2017_关于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05-14 06:41:07 浏览数:

[摘要] 加强地方农业高校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更好地履行大学的基本职能、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重点建设;错位竞争,特色发展;大力促进学科、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建设等原则。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科建设实践,阐述了地方农业院校学科建设要狠抓学科队伍建设、突出特色建设学科方向、举全校之力建设学科基地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科研实力、深化改革完善学科制度,从而促进地方农业高校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关键词] 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农业院校;湖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40?04学科起源于科学研究,即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是根据不同研究对象或对象属性,对自然、工程、社会、人文等进行的一种划分[1]。学科是高等学校最基本的学术单元和基本构架,是高校办学质量和特色、学术水平、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具有聚集人才、强化基础、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学科建设就是将师资队伍的主体要素、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客体要素、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教育要素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学校学科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2]。因此,加强学科建设是湖南农业大学这类占全国高校95%以上的地方高校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湖南农业大学是湖南省唯一的农业高等院校,是农业部与湖南省政府共建重点大学,是教育部与科技部首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试点高校,是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确定的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为了早日将学校建设成为农学学科优势明显、生物学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决定将2012年确定为学科建设年,并出台了专门的政策,把学科建设当作学校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工程,从关系到地方农业高校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一、加强地方农业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一)是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重点学科、重点(工程)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是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汇聚之所,这里凝聚了学术思想活跃的高水平导师,他们从事着前沿的科学研究,是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基地[3]。学科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载体,一个学科的整体水平直接决定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层次。而重点学科是一所大学所有学科中的典型代表,是具有深厚科学积淀和较高学术水平的资源集合,是优势特色学科。因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必须依托各级各类重点学科,经过高水平、高层次学术氛围的洗礼和锤炼,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和提升。(二)是高校更好地履行现代大学基本职能的有力保障学科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基地,是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平台,是传承创新思想文化的摇篮[4]。学科基础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的充分发挥。学科只有与时俱进得到相应的发展,高校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科技进步,才能为社会经济建设及“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文化。(三)是增强地方农业高校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高等农业院校办学水平、整体实力和学术声誉的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学位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等都依赖于学科强有力的支撑。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或决定学位点的水平、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水平。“211工程”高校社会声誉的大力提升充分证明了学科建设的重要作用。因此,学科建设是地方农业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抓好学科建设,就抓住了学校建设的龙头,就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二、地方农业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一)统筹规划,重点建设学科建设涉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梯队建设、条件设施等多项要素,是高校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基础工作[5]。因此,我校的学科建设要与时俱进,不断跟踪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走向,瞄准国际国内学科前沿,按照湖南省委、省政府“四化两型”战略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科技、教育的要求,根据学校人才、平台、资金等资源条件与学科建设基础,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学科建设重点和阶段发展目标,分层次按步骤有序推进。要集中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培育优势,按轻重缓急分阶段有重点地建设,切忌脱离实际片面追求所谓学科齐全的一拥而上,克服资源分配撒胡椒面的作法,不搞盲目建设。(二)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抓住了特色学科的建设,就抓住了办学特色的核心和根本。由于地方农业高校在办学条件、整体实力、学科门类与层次等方面不如“211”和“985”大学,因此,作为地方农业大学应该扬长避短,围绕湖南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与人才优势,有意识地与其它高校同一学科实力较强的方向错开,选准自己的学科方向,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优先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学科,从而带动学校学科水平的整体提升,走特色发展之路。(三)大力促进学科、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建设在学科建设中,学科队伍是关键,学科方向是基础,学科基地是支撑,科研项目是载体,学科制度是保证。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尤其是地方农业院校学科资源有限,需要我们以系统工程的方法为指导,周密计划,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系统建设,大力实施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点(重大)项目一体化建设,有力推进大学科、大平台、大团队建设,努力实现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技创新的有机整合与多赢局面,切实提高学科建设的成效。 三、加强地方农业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举措(一)下大力气狠抓学科队伍建设高校竞争的核心是学科实力,学科实力竞争的核心是学科队伍。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崎先生所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6]。由此可见,大师,是一所大学实力的象征、地位的象征、声望的象征;学科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目前学科队伍大部分是由本学科或本部门的人组成的,存在“师徒型”多,“混血儿”少;“方向负责人”多,“战略带头人”少;“被动组合”多,“自主结合”少;“国内健将”多,“国际选手”少等现象[7]。学科队伍包括学科带头人和方向带头人,还包括助手、教辅人员及其他骨干力量。因此,队伍建设首先要培养好学科带头人和方向带头人。我校针对导师队伍中高层次、领军型的国家级人才不多,一些优势特色学科人才断层现象比较严重的局面,实施了“1515”人才工程(到2015年,培养出10名一流学术领军人才,50名优秀学术带头人,100名学术骨干,500名高水平博士)和“浏阳河学者计划”,一方面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及时发现优秀苗子,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营造环境,精心加以培护,促进高层次人才快速成长,这是学科队伍建设长期性的根本措施。另一方面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设立人才基金,采取多种方式引进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长江学者等国内外有影响、能带领本学科赶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杰出人才,这是短期内见效比较快的办法。地方高校引进高层次人才要采取非常规策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其次,抓好学科梯队建设,以学校目前正在进行的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严格定编、定岗、定责,强化目标管理,落实学科建设责任,建立有效的学科团队建设机制。把学科团队建设与导师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结合起来。学校已经实施中青年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计划,既支持中青年教师到“985”“211”高校攻读学位或到国外进修培训,又要求他们必须参加科研教学基地建设一年以上。通过培养、稳定与引进等多措并举,逐步建设一支年龄、职称、专业、学历、学缘结构合理,配合默契,凝聚力和战斗力强的高水平学科队伍。(二)突出特色建设学科方向学科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一所大学如果有几个一流的学科或独具特色的学科方向,就会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影响。与办学历史悠久的部属院校和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学科实力薄弱,不能去建设所有的学科方向,只能靠发挥地域优势,利用区位资源来建设特色学科,这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8]而目前的状况是:大学在规模效应的影响下,在崇尚物质、功利的环境中,大学“千篇一面”,其标准化的人才并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人才与社会脱节[9]。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改革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办学特色。湖南是农业大省,要建设具有生命力的特色学科方向,应在“农”字上大做文章。一方面,要根据国内外的学科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基础和地方独有资源,选准学科方向,使其具有前沿性、先进性和前瞻性,集中人力、物力重点建设。另一方面,要与地方经济建设及产业发展方向相连接,学科链要与区域产业链相衔接,逐步形成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共生共荣的多赢格局。近年来,我校茶学能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植物学能取得快速发展,都与其采取错位竞争策略,分别以茶叶深加工技术、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作为长期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有重要关系。今后应该重点围绕发展壮大湖南优势农业产业,进一步做精做强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等传统农学学科和生物学科,通过不断凝练学科特色,将特色学科培育成优势学科或品牌学科,进而带动学校学科的整体发展。(三)举全校之力建设学科基地(平台)集群学科基地主要包括各类高水平的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物改良中心、研究院(所)、人文社科基地、科学观测实验站、科研基地、产业化基地、教学实习基地等。学科基地建设既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因为学科基地是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学科建设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和重要支撑[10]。现代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以及学科间的融合共生,因此,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几个综合科技创新平台或基地,无疑比学科“山头林立”更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11]。从2000年开始,我校按照“集中力量、整合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克服长达十年校内拆迁和迁坟以及两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所造成的巨额债务危机,举全校之力,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突出优势,凝练方向,规范管理,以学科和人才优势为依托,创新平台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6个(含联合共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8个,省级研究所(院)4个,湖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厅(局)级研究机构11个,校级研究所33个;在湖南省建立了200多个不同类型的科研、品种繁育和示范推广基地。初步形成了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院)、“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基地“四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体系,为学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重点学科发展。在“十二五”时期,我校结合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将实验室建设、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基地建设与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统筹安排,通过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支持,加强校企共建,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推进生物育种、生物资源、生境与生态、区域发展战略与宏观政策等科技创新平台集群建设,打造学科基地的“航空母舰”。努力将学科基地(平台)集群建设成为研发新项目、展示新成果和推广新技术的窗口,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服务“三农”的实践基地,成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战场[12],从而促进学科健康发展。(四)提升创新能力增强科研实力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的有效载体。实践证明,承担并完成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是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培育高水平团队和重点学科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上的科学问题与技术难题为核心,以优势学科和学科的特色方向为重点,精心组织队伍,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开发研究的科技创新链,全面提升学科创新能力。科学研究应该采取“顶天立地”的技术路线[13],“顶天”就是要站在学科前沿,组建高水平团队,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领域的“顶层设计”,争取主持高层次课题,发表高档次论文,产出高级别成果。“立地”就是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为“两型社会”建设做贡献。“顶天”反映学科实力,“立地”反映学科服务社会的能力,二者不可偏废。 进入新世纪,我校开始探索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与机制,通过设立科技奖励基金,将科研工作的质和量纳入学校分配体系,把学院科技工作纳入校院两级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加强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实施中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等措施,彻底改变了过去科研活动是个人行为的片面观念,全校上下对科技创新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科技工作在社会服务中重要影响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十五”以来,每年新增科技项目数和到位科研经费连创新高,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基础研究能力快速提升。我校正大力推进 “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农村农业信息化工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将服务“三农”落到实处。(五)继续推进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学科制度学科制度是建设高水平学科的重要保证,是规范学科建设和教师行为的准则。为了加强学科建设,我校成立了学科建设办公室,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推行在学校和学院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建立了学科带头人的公开招聘制、学科带头人津贴制、学科带头人责任追究制,强化学科带头人的学科建设责任。通过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重大创新,建立科学的学科评价制度、严格的学科考核制度和合理的激励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科培育与生长制度,增强制度之间的系统性,真正做到以改革促发展,以管理求效益。同时努力营造崇尚创新、探求真知的学术环境,加强学科文化建设。要通过系统总结学科长期以来形成的建设方针、建设理念、建设风格、学科特色和人文精神,凝练独具特色的学科文化[14],并通过学科文化的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只要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全体师生提高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科学谋划,改革创新,狠抓落实,以十年磨一剑的毅力苦练内功,学科建设就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成效,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参考文献:[1] 赵沁平.建设科技平台,汇聚学科力量,提高研究型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3-4.[2] 孙兆扬.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对策思考[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1(11):29-32.[3] 寇福生,周鹏,高治军.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9(3):10-13.[4] 王文祥.地方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47-51.[5] 刘芳.高校学科建设刍议[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22-123.[6] 孙勇.加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思考[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3):11-13,21.[7] 张莉,陈思远,晋飞鸣. 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2(1):13-16.[8] 费永俊,陈兰,肖波.关于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2):92-94.[9] 赵晓霞.大学精神与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原则[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41-246.[10] 单春艳.高校重大科技平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综述[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2(1):64-69,76.[11] 郭纬.高校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06(5):61-64.[12] 赵忠, 陈遇春.农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36-39.[13] 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9):46-52.[14] 梁卿,王良,胡娜.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建设之重点解析[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3):69-72.[编辑:汪晓]

推荐访问:农业院校 学科建设 实践 思考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