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08:51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综述】如何查找实施过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

发布时间:2019-05-30 06:49:25 浏览数:

  【摘要】股权激励作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一种长期激励手段,受到了我国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的青睐。其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我国的学者们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研究,然而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梳理,同时也对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局限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治理;公司业绩
  1.引言
  Berle和Means(1932)发表了研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现象的第一篇著名论文《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指出当企业经营者拥有企业很少的股份,而企业的股东十分分散时,经营者可能不再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的利益,而利用企业资产谋求其自身利益。由此,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即企业的所有者如何促进企业家努力工作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一直是国内外经济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探索的课题,股权激励正是解决这种问题一种手段。简单地讲,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管理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公司经营管理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公司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
  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经营业绩,我国上市公司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理人长期激励机制,在经理人股权激励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据Wind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2月22日,沪深两市共有249家公司推出股权激励预案,占目前A股上市公司总数近10%。从上市公司所推股权激励方案的激励标的物来看,有多达190家上市公司选择了国际市场最为流行的期权,其次是股票。那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效果究竟如何呢?本文将对近年来我国学者们一系列的研究进行梳理。
  2.我国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文献综述
  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大多采用了实证的方法进行检验,由于所选取的样本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角度不同以及衡量指标不同,结果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1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魏刚(2000)以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ROA)作为变量,对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而仅仅是一种福利制度安排;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数量与公司经营绩效也并不存在“区间效应”。
  陈勇、廖冠民、王霆(2005)采用配对样本研究方法对股权激励的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实施股权激励后,上市公司的业绩总体上略有提升,但并不显著。
  顾斌、周立烨(2007)采用扣除非正常损益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会计业绩的度量指标,对剔除行业影响后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股权激励的长期效应并不明显。
  徐义群、石水平(2010)用上市公司10个财务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来反应企业业绩,并对其进行了多元回归。得到结论:总体上看,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正相关但不显著,且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数量与公司的企业业绩不存在明显的区间效应。
  2.2 股权激励的负效应
  俞鸿林(2006)采用FE模型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对于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持股水平和公司价值负相关,并在0.10的水平下显著。
  苏冬蔚、林大庞(2010)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对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尚未提出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其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提出或通过激励预案的公司,其CEO股权和期权报酬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大幅减弱并不再统计显著,盈余管理加大了CEO行权的概率,而且CEO行权后公司业绩大幅下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正式的股权激励具有负面的公司治理效应。
  2.3 股权激励的区间效应
  李维安、李汉军(2006)以1999年至2003年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回避国有上市公司的非市场因素,研究了股权结构、高管持股对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显示,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时,其持股比例越高公司绩效越好,这时高管的股权激励无法发挥作用;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低于20%时,高管的股权激励也无法发挥作用;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至40%之间时,其持股比例和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这时高管的股权激励发挥显著的作用。
  章雁(2010)基于2009年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建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验证了股权激励水平与每股收益之间存在着三次曲线关系:当股权激励水平处于11.77%-60.05%区间时,其与公司业绩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而在其他区间,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业绩呈现负相关关系。
  2.4 股权激励的正效应
  周建波、孙菊生(2003)运用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考察了公司治理特征、经营者股权激励与公司经营业绩的关系,得出了如下结论:成长性较高的公司,公司经营业绩的提高与经营者因股权激励增加的持股数显著正相关。
  何凡(2011)以2006-2010年间首次宣布实施股权激励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了非平衡面板数据,研究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记其对股权激励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激励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公司治理质量;包含股权激励与其他治理机制的公司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刘佑铭(2012)以2006-2009年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到了如下结论:在实施股权激励后,公司委托——代理成本得以降低;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后,上市公司绩效平均值有一定上升。
  3.结论
  从文献的分析中不难看出,目前我国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阻碍:第一,公司业绩指标的确定。我国的现有研究多以会计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为基础,这主要取决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弱有效性。而国外学者则倾向于选择能够去除上市公司操纵会计报表、粉饰绩效影响的托宾Q值,这使得结果更加准确。因此,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资本市场是十分必要的。第二,样本数量有限。2006年以来,虽然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的数量在稳步增加,但对于实证研究而言,数量并不可观,再加上股权激励属于长期激励机制,这在无形中又减少了样本的数量。因此,选择合适的研究模型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维安,李汉军.股权结构、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6(5):4-10.
  [2]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32-64.
  [3]苏冬蔚,林大庞.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2010(11):88-100.
  [4]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79-84.
  [5]陈勇,廖冠民,王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5(2):158-159.
  [6]周建波,孙菊生.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治理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03(5):74-82.
  [7]徐义群,石水平.股权激励真的改善了企业绩效吗——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53-59.
  [8]何凡.股权激励、治理质量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新规”实施后中国上市公司非平衡面板数据的检验[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6):119-122.
  [9]俞鸿林.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2006(1):108-116.
  [10]章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实证研究——基于2009年沪深股市A股经验数据[J].中国管理科学,2010(10):229-233.
  [11]刘佑铭.关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3):109-114.
  作者简介:胡佳男(1987—),女,河北承德人,天津商业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管理理论与方法。

推荐访问:综述 上市公司 股权激励 效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