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9日 00:05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新媒体语境的概念_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革命”

发布时间:2019-06-04 06:57:00 浏览数:

  [摘 要] 在新媒体语境下,人类进入了微时代,当微博大行其道之后,诸如微小说、微访谈等各种“微”力量扑面而来。如今,就连一直都让人感觉高不可攀的“电影艺术”也加入了“微”的行列,各种题材的“微电影”频繁出现在电脑和手机屏幕上,新媒体语境下的一场“电影革命”正在上演。“微电影”的出现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给网络视频市场带来了诸多生机,同时“微电影”让艺术与商业握手言和,为中国电影发展打开了一扇窗。
  [关键词] 新媒体;微电影;商业与艺术
  “媒介即是讯息”是西方著名的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惊世骇俗的媒介理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任何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①也就是说:媒介并不仅仅是用来进行传播信息的载体,新的媒介会带来新的思维模式,或者新的生活方式等。现如今的“新媒体”便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可被定义为:“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基于通信技术的手机、基于数字广播技术的数字广播(DAB)和数字电视(包括移动电视)以及跨媒体的IPTV(网络电视)等。”②相对于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也有人称其为“第五媒体”。在新媒体语境下,人类进入了微时代,各种“微”力量扑面而来。就连一直都让人感觉“高不可攀”的电影艺术,也加入了“微”的行列,各种题材的微电影频繁出现在电脑和手机屏幕上。“世界图像时代”下,我们的阅读习惯被深刻改变,法国电影制作人德波更是语出惊人,宣告一个充斥着图像的“景象社会”的到来。新媒体语境下的一场“电影革命”正在上演。
  微电影的前世今生
  微电影,可以看成是电影和网路视频短片结合的衍生物,最突出“微”字。业内对这种新的电影形式的定义尚且模糊,尽管说法众多,但大致趋向这样定义: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电脑、手机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视频类短片。它拥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之所以冠以“微”名号,则是因为它具备微放映、微投资、微制作周期的“三微”特点。
  1995年,热播电视剧《飞跃情海》被美国广告人斯科特·扎卡林翻拍,并制作成连续剧《地点》投放到各大网络播放,创造了日点击量10万的纪录,为“微电影”打响了第一炮。中国则是2005年片长20分钟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国人首次见识了“微电影”的雏形。而真正意义上的微电影元年则是2010年由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将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动作电影浓缩精炼在仅90秒的“微”时段内,被媒体称做史上首部真正的“微电影”。各网站、著名导演、演员都开始在“微电影”领域发力。从最初的一部恶搞电影《无极》的网络视频短片,发展到今天拥有专业制作、形式独特、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电影作品,我们看到微电影正在走向成熟和专业。“2008年,网剧国际学(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Web Television)在美国成立,该机构旨在推动、支持网剧发展,并每年向网剧各个工种颁发‘最佳播客大奖’,这标志着网剧、微电影开始作为一种独立艺术门类,得到了业界的普遍承认。”③在国内,北京更是联合全国近百所高校,几十家全国电影社团举办了中国国际微电影节。
  微电影经历了由萌芽到成长的过程,也逐渐出现了两种比较明显的创作分化。一部分微电影作品如《天堂午餐》《生日》《来信》等,故事温馨感人,主题深刻真挚,为草根创作者和普通演员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另一部分则把微电影做成了电影式的广告,利用网络视频的高点击率赚取观众眼球,进而实现广告收益。如吴彦祖主演的微电影《一触即发》、姜文执导的《看球记》、宁浩执导的《奇迹世界》等,把商业广告和微电影形式进行了巧妙的融合,难怪有人说“微电影就是扩展了的广告片,同时又是浓缩了的电影”。“网络时代,影视消费的特征会发生巨变,导演与观众之间的角色界限模糊了,每个人既是网络的消费者,同时也都可以成为网络上的导演,个人导演的时代来临了。”④同时,微电影因其特殊的“微形式”和播出平台,不仅让电影更亲民,还带来了无限商机,微电影这种电影和广告的混血儿身份,无论从创作还是运营模式上,都为中国电影打开了一扇窗,值得我们思考。
  微电影:艺术与商业握手言和
  在徐峥出演并执导的微电影《一部佳作的诞生》中,讲述了一个怀揣电影梦想的绑匪,由于在绑架富家女拍摄勒索视频的过程中过分投入,竟把勒索视频拍成了一部“佳作”,并稀里糊涂地放走了被绑架者。其中这样一句台词:“你们知道中国电影为什么拍不好吗?就因为总是纠结在文艺片与商业片之间,而忽略了细节上的审美追求,如果我们的电影不能走进观众的心里,我们怎么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呢?” 一语道破中国电影在文艺片和商业片之间的纠结。以微电影的形式提出来,不仅是对电影艺术未来发展的拷问,也是对微电影前景的一种审视。如果在制作细节上达到审美追求,电影能够感动观众,走进观众内心,试想这样的电影不会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吗?那么,为什么观众能够接受微电影中的广告,又是怎样的微电影让艺术和商业握手言和呢?
  (一)内容上表现小人物的真挚情感
  我们正处在是一个渴望释放和表达的时代,真正好的微电影应该作用于人的内心,尝试表现普通人的情感、选择、梦想,同时借助新媒体的互动形式,将这种煽情的因素放大到极致。曾在网上热播,由姜文导演的《看球记》,片头字幕明确显示:拍摄器材由某相机品牌提供,片尾又打出该相机品牌的广告词:“××,感动常在!”意图非常明显。但《看球记》通过一对父子的看球经历,传达了深深的父爱,情感真挚,观众也很容易地接受了广告的植入。据统计,在网上热播的三天点击量高达1 000万。前几年受到热传的《老男孩》其实也是一则广告,但是该片制作精良,尤其是唤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相信没有人会抗拒影片中那辆点燃“老男孩”梦想的雪弗兰轿车广告的植入。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时代里的“微生物”,柔软而脆弱的内心很轻易被那些微小的细节打动,引起共鸣。于是我们会发现,《老男孩》《看球记》《天堂午餐》等这些优秀的微电影是对生活的深切感触、对人性的细腻刻画,它们挖掘和展现了被主流电影所抛弃、被宏大历史所遗忘的小人物、小命运,所以才会让那么多人泪流满面不可遏制。   (二)形式上突出创意,吸引观众眼球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对当今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注意力经济也称为“眼球经济”。微电影的关键还是创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快餐文化主打的时代,受众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对于事物的新鲜感也很有限,如何在打开微电影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抓住受众的眼球、释放蕴涵的情感力量,秒杀观众的感受,最终有效的还是创意。佳能Leave Me微电影中,没有明星出镜,却用创意故事打动了人心。镜头下,主人公的父亲为其拍照,意外将他带入了相机里面,父亲按下的每一个画面都是他曾经的生活经历,当出现妻子尚在人世时的画面,他在手里写上“leave me”示意父亲不要再往下按了,他要陪妻子定格在这一刻。这样一个5分钟的微电影颇具创意,曾一度在网络热传。在被认定为首部微电影的《一触即发》中,吴彦祖在短短90秒内,在凯迪拉克赛威的帮助下,成功甩开对手,最终与合伙人成功交易。诸如“跳伞”“追车”“爆炸”等多种电影中出现的特技场面,给人独特的视觉体验,情节丝丝相扣,人物生动鲜明,让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利用明星效应、紧张的剧情、离奇的情节,还是夸张讽刺等艺术手段,突出创意且迅速吸引观众注意力才是王道。
  (三)精神内核搭载品牌形象
  成功的微电影需要精致的画面、更加出奇的情节,还有先进的媒体支持,但真正贯穿于制作与传播中的,还是深刻动人的精神内容、创意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品牌形象三者的并存。“内容为王”在微电影领域依旧适用,加之创意的表现,同时搭载品牌形象,才能在微时代爆发力量。宁浩导演的《奇迹世界》,是为一款同名的网游制作的微电影,导演通过讲述警察跟踪骗子刘三儿取证,而刘三儿通过网游无意接到“奇迹美女”的求救信息,并决心英雄救美。不料报警过程一波三折,最后虽没能成功英雄救美,但警察法网留情放走了刘三儿。该片保持了宁浩导演的一贯高品质水准,影片色彩运用独具特色,人物塑造入木三分,配乐和方言的使用恰如其分,通过追捕与营救这一连串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本片的精神内核,同时搭载了品牌形象。影片的结尾最是意味深长,当刘三儿懊恼自己没能体面地实现英雄救美兀自垂头丧气时,他那因玩游戏而迷乱的眼睛中看到了一位全身甲胄的战士,骑着高头大马从他眼前缓缓掠过。此时就像宁浩在镜头里对着观众高呼:任何人的心底都有着远古的骑士精神!片中的两个主角都在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感刺激中,展开了营救、追捕,但同时也感受到理想破灭,回到现实的残酷。而这也正是网络游戏吸引人们和能够带给受众最大利益的地方。其实不管多小的人物,在现实中一无所有地存在着,只要走进游戏,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奇迹的世界”,摆脱平庸,摆脱懦弱,游戏是给你去见证的契机。该片正是将深刻的内涵和巧妙的故事创意,搭载了网游《奇迹世界》的品牌理念成功之作,尤其是里面不亚于大片的飙车和追逐场面,可谓既做了广告又迎合了观众。
  微电影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充满无限创意、真挚情感和娱乐精神的微电影,适应了时代发展,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方式,而延伸出来的新的电影形式,在新媒体的土壤上也成功地将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融合。尹鸿表示,网络电影和广告植入相结合,可以从创作之初便结合广告元素进行创作,改变了以往影视作品创作后期广告硬性植入从而导致的观众抵触情绪,而播出平台也能收获巨大的点击量以及广告收益。对于中国电影来说,要么曲高和寡,要么商业味浓重,一直徘徊于商业与艺术之间,从而流失观众。微电影当然有相对于传统电影的优势,例如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短小精悍易插广告等,但是中国电影更应该吸收微电影是如何走进观众内心的经验,实现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
  注释:
  ①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页。
  ② 蒲剑:《新媒体与电影:从观念到实践》,《当代电影》,2010年第4期。
  ③ 《美国网剧 好莱坞大举进军》,http://famous.bjnews.com.cn/2010/1104/782.shtml。
  ④ 孙宝传:《“新视频时代”向我们走来?——CES 的观察和思考》,《中国传媒科技》,200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周海英.论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趋势[J].东南传播,2009(05).
  [作者简介] 李峰(1986— ),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

推荐访问:语境 革命 媒体 电影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