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23:17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离地三尺有神灵下一句 神灵下的扎拉村

发布时间:2019-01-25 07:40:02 浏览数:

  从巴松错度假村经结巴村,错高村顺扎拉沟东行,途经大片广阔的湿地,这片湿地在夏,秋两季是鸟类的天堂。再穿过一个顶端刻有藏文经咒的几字形木框,就到了扎拉沟深处的扎拉村。   扎拉在巴松错区域的藏语里意�“战神”或“克敌神”,这里的每个村子甚至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扎拉”,但惟有这个村直接以“扎拉”命名。村里有80户人家,近600人口,还有自己的小学,这在山高谷深,河流纵横,居住地相对狭小的巴松地区可算规模较大的村落。
  同时,扎拉沟也是巴松错区域三大沟里路程最远,沟谷最宽,水量最大,瀑布最多的山谷。扎拉沟同样也还是一个雪峰垒垒的山窝窝,全线30公里左右的山谷内,仅6000米以上的雪峰就有20余座,其尽头处的乃朗峰更是以6870米的高度,雄踞巴松错以北。这一带已日益引起国内外登山界关注,登山者们都习惯而亲切地称她“念青东”,意�“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未登峰的胜地乐园。
  扎拉沟往北,翻越过那一座座令人畏惧的雪山垭口,另外一面即是著名的猎乡――忠玉沟。忠玉的老名字�“尼屋”,在波密一带的土话中,意�猎人山谷,或隐秘的猎人。那里是真正的山高林密峡谷深,至今人迹罕至,在那里所形成的狩猎传统及民俗与文化等,在目前西藏高原藏东南一带体现得最�突出,保留得最�持久,是绝对的秘境之地。
  同理,作�一山之隔的扎拉沟,因地处较�封闭的群山之中,加上这里有着丰富的植被和地形资源,尤其是扎拉村以西的拉尼马荣雪山脚下还保持着原始的森林地带,在这堪称野生动物天堂里,自古以来的狩猎传统与文化同样保存完好。
  传说,在巴松错地区有个行踪飘忽,却又无处不在的神灵叫“扎拉”。这位扎拉能保护崇拜者的生活,帮助他们克服各种障碍,避免及击退敌人(也包括厉鬼、精灵等)的伤害,并能帮助他们增加财富。
  虽然没有人能讲清楚扎拉的模样,但是人们都坚信,每个村落都有本村落独有的扎拉,甚至每个村民身上也都有扎拉。
  扎拉村的扎拉
  “扎拉”(dgra bla),从藏语直译过来就是“敌魂”,意译过来就是“克敌之魂”,也就是战神之意。当我好奇地询问扎拉村的长者,村名中的“扎拉”是否也是战神之意时,他却连连摇头。此扎拉非彼扎拉。扎拉村中的“扎”�高高的山峰,“拉”�坡地,大意即�“高山下的坡地”。
  高山下的坡地,这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扎拉村的地貌特征。扎拉村位于巴松错北部河谷的深处,三面环山,是扎拉河上游最源头的村子。四面环绕的雪山给扎拉河带来了充沛的水量,长年的冲积又形成小型的冲积扇平原,也同时成�扎拉村赖以生存的乐土。
  扎拉河充沛的水量也会吞噬扎拉河两岸的草场、田地。所以每年雨季来临之前,村里都要组织一场“土地保卫战”。村民们用树枝、木板、石块,在扎拉河两岸修筑简单的护栏,以期减少汛期时对两岸的冲击,这种活动年复一年地在扎拉村重复着。
  扎拉村当然也有“扎拉”,而且十分强悍,在扎拉村流传下来的传说中,他和雪卡村的扎拉打斗,把雪卡村的扎拉打得痛哭流涕。而且每次打斗胜利后,他都会得意地回到村子,大摇大摆,让身上的佩饰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传说这种声音至今有时还能听到。每年藏历新年的正月初三,是祭拜扎拉的日子,扎拉村的祭拜之地位于村头,是一块被命名�“都通巴”的妖怪之石,人们每次进出扎拉村到其他村落,都要路过这块石头。
  也许是因�扎拉好斗的原因,扎拉村民在祭拜扎拉时,都要带着涂上了红色的木制的刀与剑。刀与剑的大小不是太讲究,最长的逾二米,最短的只有四十厘米左右。祭拜扎拉是个纯爷们的游戏,女人们是不能参与的。村子所有的男丁,聚集在祭拜扎拉的地点,煨上桑,然后在周边的树上或直接拉根绳子挂上刀剑,一人只能挂一个,一起念祈祷经文。
  挂刀或剑也是有讲究的,因个人的属相而定。而祈祷经文的大意据介绍是祈求扎拉�祈祷人带来幸福快乐,免受困苦灾难。祭拜所念的经文都是一样的,且平时不能无缘无故念。所以我们在扎拉村没能听到这个祈祷文。进行这个仪式后,村子的扎拉神将会挡住来自村外的灾难、厉鬼及恶灵,也将给参加仪式的男人们带来好的运气。祭拜扎拉也不是非得到每年的正月初三才能进行,在每次的煨桑中,也能向它祈祷,以求它的护佑。
  经过大石“都通巴”后,在不时冒出的藏香猪的沙土路尽头,就是扎拉村。
  隐性神灵
  村子东西两侧,都有石头与沙棘枝围起的护墙,这种带刺的细枝,看起来弱弱的,但它的刺又硬又尖,在当地普遍用于村落和农田的围墙,对于防御野兽的侵袭非常有效。一条较宽的土马路贯穿村落中间,两头在护墙处各有一道铁栏大门。村子的中心,聚集着村里最重要的中心建筑:村委会、小学、商店以及玛尼拉康。
  玛尼拉康
  是扎拉村里最神圣的建筑,旁边还建有擦康,相传是莲花生大师带来的,从建村时就设立在这里,因此村里的人都非常敬畏。原寺庙在文革中被毁,以前里面供的佛像现已不存。现今的建筑是30多年前重建的,里面有一座大型转经筒。每年村里虔诚的佛教徒会在这里斋戒念经;有时会在此禁食禁语,最多时长达7天,每年3次,但这只是出于个人意愿,并没有严格的规定。
  很多扎拉村的村民都有打制擦擦的经历。生老病死,增福添禄,消灾除瘴等,几乎都是打制擦擦的起因。而打制什么佛像的擦擦及擦擦的数量,则是经过寺院的喇嘛占卜后确定的。大量打制的擦擦导致供奉擦擦的擦康不断增加。现在村里共有三处擦康:最古老的位于村外瀑布旁的山洞;第二处就是玛尼拉康旁边的这座;第三处擦康位于村东的佛塔旁,是新修建的,因�前两个擦康早已经装满了擦擦。
  相传玛尼拉康旁的擦康里的擦擦是最殊圣的,其因有二:一是年代久远,据传从莲花生大师起就开始制作,纵观里面的擦擦,有金刚萨�佛双身像、松赞干布、绿度母、佛塔、长寿三尊、莲花生大师等十余种品种。据我的观察,最古老的应有三百余年的历史,说是莲花生大师之时制作,言过其实了。其二是所用的泥特别讲究――现在已经没有了。泥土采自扎拉村附近的一块巨石之下,泥质细腻,黏性很强,十分适合打制擦擦。经过几百年的采集,在巨石下面掏出了十多米的地洞,过去经五六个人合力传递,尚能取到泥。但现在已经采集不到了,村民们打制擦擦,只能取用普通的泥了。
  马路南北两侧,是比较集中的居住区。因�国家安居工程的原因,村子里有很多新建的民宅,我们到村子的时候,有一幢规模不小的三层楼房正在动工。从小学旁边的小路向北,有一座水磨坊,建造在一条小水渠上。也许是因�如今水位下降,也许是因�有了更便捷的加工粮食的方法,现在水磨坊已经废弃不用了。不远处,就是村里公用的畜栏和草料场。
  出了村东的铁栏大门,眼前的景象蔚�壮观。村口设有佛塔和擦康,周边立有大片高达五六米的经幡群,中间还有圆形的经幡帐。如果我们可以从空中俯瞰,就能看到这两片大型经幡群如同洛赤村的“小船” 一样呈箭形,并且箭头指向村外。这与当地人崇拜“扎拉”一样,体现了他们对外界的恐惧与防范心理,这也和本地从前交通不便,相对闭塞保守是有关系的。
  中心的一座圆形的经幡帐,一进入里面,就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氛围,内部清静凉爽,中心木柱周围用大石块围起加固,经幡由中心顶部呈放射状散开,连到周围的木柱撑成圆形帐篷形状。抬头望去,阳光自经幡间隙中闪耀着,并不刺眼,看着这些五颜六色无声飘拂着的经幡,顿时觉得心灵也一样的清净安宁。
  沿着小路出村不远,矗立着一座简洁的红色门楼,高约十米,以两支粗圆柱撑起中间的木架,木架上设立着五座小型的铜制风力转经筒,圆柱旁同样立着高高的经幡。周边是大片的牧草,还有散落的小群经幡。扎拉村的经幡之多,规模之大在巴松地区的村落中可算是数一数二的。扎拉村地处大山深处,冰川河水很多,雨季的时候河水经常会冲毁村民们用石头和树枝设置的挡水坝,淹没村周的草场,因此村里的农田很少,村民的收入也是以挖虫草、采菌和放养藏香猪�主。村里这种大规模的经幡设立与这种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反映出村民祈祷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的恳切心情。村外挖虫草的山麓上也同样设置有大量的小型经幡,夏季时山上出现规模较大的瀑布群,因此沿水路也设置着大量的水力转经筒,沿流水蜿蜒而设,有极简单的用木板和石头盖起的小屋,也有新盖的有彩钢板顶的“豪华”小屋,看上去历经年代不长,倒也别具风味。
  细巧民居
  扎拉村居于深山区林,建筑是林区独有的石木结构,虽说是取材方便,经济实惠,但潮湿雨量大的气候也造成了建筑较易朽坏的特点。我们拜访的扎拉村这幢传统民居,位于村落居住区深处。据主人说,修建时间不过17年,但已经是村子里较老的房子之一。整座院墙下面用石块砌成一米来高,石块以上则是用纵向排列整齐的木柴砌至能挡住视线的高度。平时可以从上面取木柴使用,过后再补充上,可谓是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院落的大门,与村里很多人家一样,木梁架上铺木板,用石块压实,形成斜顶。门楣上方与院门顶梁之间夹着两道横坊,上层用累卷叠函凹凸方格木雕处理,下层用莲花瓣依次排列的雕刻完成。这是藏地约定俗成的装饰方式,上下图案是不能随意调换的。门框门楣上彩绘着传统图案,一边的门框上挂着经文,门楣上钉着红布条,都起着辟邪挡灾的作用。
  大门上粗犷地绘着太阳月亮的图案,是每年藏历大年初一的时候用白色颜料画上去的,作用类似于内地人家过年时候在门上贴的福字,具有祈祷幸福美满的含义。院门边的石墙上,木制的门棂上开出一个深洞,可以伸手进去拨开大门里面的门闸,很有意思。我傻乎乎地问道“这样也挡不住人啊”,主人笑笑告诉我,“主要是防动物的”,看来在这个夜不闭户的村庄我又外行了一把……
  有意思的是,楼房的厕所建在二楼,是一个悬挑的独立木结构木板隔墙小房间,很醒目地和院门同一方向。厕所面积不大,内部仅有一个蹲位,下面用石块围起,污物直接落到里面的空间,自然挥发后没有异味,一段时间后就可以作�肥料使用。楼房的顶部,在木梁架上整齐的铺上长条薄木板,并用石块压实,作�建筑封顶。搭建屋顶的木板都是用斧子顺木纹劈成,这样木板的纹路就自然形成利水的作用。房顶的式样接近于内地建筑的悬山式样,比外墙挑出一段距离,从外面看,屋顶与房屋内部二层以上形成一个通透的三角形阁楼空间。这种屋顶在巴松错一带非常普遍,极�适合当地多雨潮湿的气候环境。
  底下一层空间分别�柴草房、牛棚、猪栏与农具房,各功能空间之间以活板门隔开。扎拉村的畜牧基本上是放养的方式,所以一般都是过冬或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主人才会找回牲畜关到畜栏里。扎拉村普遍放养藏香猪,这些聪明的家伙有时候会感觉到气候的变化,自己成群结队地回到自己的家中,七倒八歪地躺在院门外晒着太阳,等着主人给它们开门。
  从楼梯上到二层,眼前是一条长长的走廊,尽头就是厕所的小门,走廊两侧的墙上,挂着主人常用的马具、索具以及背包等物品。最显眼的是一只牛皮制成的用贝壳镶嵌成图案的背包,这种背包,在巴松地区是每家人都有的重要物品。在本地放牛的节日“扎鲁逊”那天,人们都会郑重背上这种名�“派帻”的皮包,参加跑步、拔河、抱石头等比赛。去给牛挤奶的时候,也要背上“派帻”,里面装上青稞糌粑,引自家的牦牛过来。平时去看牛的时候,是不合得背的,而是使用其他普通的皮包。
  二楼靠楼梯的左侧,从木门可以进入大房间,这个房间集会客、起居用餐和厨房于一体,是整幢建筑最重要的房间。房门右侧还有一个小门,里面是主人家的粮仓。小门旁边,是石座的用水架子,上面摆放着几个石制和铜制水缸,后面的墙上挂着大小不一铜制的精致水舀。石座旁边就是餐具柜,上面摆放的用具,或古老或现代,或朴拙或精美,其中有一些石制用具,主人介绍说有上千年的历史了,这或许有些夸张,不过这里的房屋一般几十年就要重新翻盖,但很多用具却是主人家世代流传一直使用,确实是当地的传统和习惯。餐具柜对面的墙下是通常会客休息时用的卡垫,卡垫一侧设有一架转经筒柜。房间的另外两个墙面前,摆放着一些大小高低不一的藏式柜子,用来放置日常用品。
  整个房间略呈方形,房中仅见一柱,整幢建筑也只有这一柱做了重点的装饰,以求达到庄严的效果。在椽子至大梁中间同样夹着两道横坊,还是规定的上层累卷叠函凹凸方格木雕,下层用莲花瓣依次排列的雕刻。横坊下是稳定与装饰作用结合的雀替,雀替下垫以硬木坐斗。雀替上,以金粉绘有盘长结、右旋白螺等吉祥图案,正中高挂藏民们敬仰的十世班禅仁波切的照片,坐斗下方,悬挂着哈达、念珠等宗教用品。房间的墙上,用白色颜料象征性的点有妙莲图案,与主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部位,比如用水处、餐具柜以及横坊、大梁、雀替上更是以金粉点饰,这些点饰每年过年时都要装新,代表着新年新气象以及平安祝福。
  在柱子和卡垫之间的地面上,设置着拥有古老渊源的藏式火塘“塔木穰”,这是主人日常活动的重要地点。火塘呈长方形,用石板围成,石板外用木料围成边桌,方便放置茶碗和食品。石围边内部,底部铺着石板,上面用泥糊实,并用石块呈向心圆架成一大一小两个锅架,非常实用。这些做火塘用的石板和石块,也往往是世代流传,几百年的烟熏火燎,它们色泽厚重,表面光滑,有的甚至闪现金属般的光泽。
  当地
  村民对火塘的使用是很庄重的,大石块组成的锅架方向,是灶头的方位,一般是在这边烧熟食物和酥油茶之后,再挪至另一边的锅架放置,另一边则�灶脚。在灶头方向,设置着煨桑炉,每天早上,要先煨桑以祝祷平安吉祥,才可以生火做饭。现在的村民,尽管家里添置了不少现代用品,但还是保持着围坐火塘用餐的习惯,因此作�全家进食的重要地点,火塘的石围边和木边是绝对不可以用脚踩踏的,也不允许出现往火塘里丢垃圾、吐口水、烤脚等等不洁行�,因�火塘也是有神护佑的。主人还很郑重地告诉我们,在藏历大年初一这天,如果茶壶里的水溢到火塘里,就会影响主人家这一年放牧、种植时的气候情况,破坏一年的收成。火塘上方,设有排烟口,同时也具备一些采光的功能,就连这小小的排烟口上,也设置着小小的风力转经筒,让人不得不佩服主人的心思巧妙和对信仰的虔诚。
  探访扎拉村村落和民居,就如同面对巴松错的湖光山色一样,同样是美的享受。这里的人们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中所衍生出来的智慧,带着一丝光怪陆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扎拉人,也影响着我们外来的观瞻者。

推荐访问:神灵 扎拉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