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21:30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贵州天柱三门塘刘氏宗祠研究_刘氏族谱字辈大全

发布时间:2019-02-02 06:15:39 浏览数:

   摘 要:天柱县家祠文化极其深厚,建筑典型,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特别是坌处镇三门塘刘氏宗祠,其设计具有中西合璧之文化风格。设计建造者文化底蕴深厚,将刘氏家族经济与文化深厚地完美地结合,暗含了从小家到国家,民族之间交往融合同化的现象。
   关键词:三门塘;中西合璧;刘氏宗祠;同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31-02
  
   贵州省拥有黔湘北部侗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建筑――家祠。这些家祠主要分布于清水江下游的天柱县境内。天柱县家祠文化极其深厚,建筑典型,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天柱宗祠文化是由清水江文化、木材文化、石头文化及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与侗苗文化融合而成。充满神奇色彩的清水江下游家祠群,已成为天柱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和魅力独特的风景线。其中,远口吴氏总祠、白市杨氏先祠,建筑规模宏伟,墙上雕画艺术精湛;特别是坌处镇三门塘刘氏宗祠更是异彩纷呈,成为民族文化之谜。
   每个宗祠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内聚力和号召力,一代代传承,家族和家族精神才得以存在。刘氏宗祠是刘氏家族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是刘氏家族的一个精神的文化场。刘氏后代在这个宗祠文化场里不断被磁化,使本族的优良品质不断发扬光大、内聚力增强。中西合璧的刘氏宗祠出现在三门塘或者说中西合璧宗祠出现在清水江流域是一种偶然还是社会的必然? 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今日刘氏宗祠必然出现。
   一、明清时期王朝对侗族北部方言区具体实施统治
   明代以前,中央王朝对侗族地区所实行的羁縻政策,只是限于版图而已,由于交通险阻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治。侗族地区完全依靠本民族的规约、条款、风俗习惯进行自制,自生自灭。明朝建立后,中央王朝的力量随着征剿和平叛,逐渐深入侗族地区,开始对侗族北部方言区具体施行政治统治。从洪武五年至洪武三十年,明王朝多次在侗族地区调整行政设置,建立州、卫、所制度,加强对侗族地区的统治。随着王朝力量的不断深入侗族北部方言区,在政治上,对侗族北部方言区有了统一的行政规划;在经济上,安军屯田、疏通河道,使得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具不断地进入,从而促进了侗族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集市贸易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文化上,侗族北部方言区大力兴建府、州、厅、县卫学和各类书院。儒学在侗族地区得到传播,侗族士子加强了对功名追求的欲望。内地主流文化的进入,打破了侗族北部方言区的原有生活,侗汉民族融合不断发生,加强了侗族北部地区人们思维观念的更新,以至于今天侗族北部方言区家祠林立,与南部的鼓楼群形成鲜明对比。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上《令臣民得以祭始祖立家庙疏》说:“臣民不得祭其始祖、先祖,而庙制亦未有定制,天下之为孝子慈孙者,尚有未尽申之情……乞召天下臣民冬至日得祭始祖……乞召天下臣民工立家庙。”于是,嘉靖皇帝下诏:“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在此历史背景下,清水江沿岸侗苗地区的大姓家族,为弘扬宗族名声,维系宗族团结,便由有一定权势和较高威望的人领头修建家祠。
   二、祖先来自中原
   据刘氏族谱所载及族人介绍,先祖刘旺系山东东昌府临清县枣林村人,出身农民。明初随明太祖朱元璋御驾南征北伐,先后取得攻占苏州、济南、沧州等十几次战役的胜利。多次战役中大败敌寇,军功卓著。后随明成祖参加靖乱之役立功,于建文四年(1402年)底授予永清左卫指挥使。永乐三年( 1405年) 改任常山左卫指挥使,后升湖广指挥使。永乐八年(1410年)春夏之交,他再次出征,杀败胡寇阿鲁台,八月回京,受封昭勇将军[1]。永乐十五年(1417年)刘旺病故,明成祖加封其后裔刘源及十代子孙可世袭指挥使一职。宣德八年(1433年)刘源调贵州铜鼓卫(今锦屏铜鼓镇)任掌印指挥使。化成十五年(1479年)铜鼓卫的刘氏五世孙的弟弟率家人迁到三门塘居住。刘氏五世孙的弟弟迁居三门塘,增加了与侗族相互接触的机会。在与本地居民长期的交往及通婚中,彼此吸收各自的文化传统,经过不断地融合繁衍,逐渐发展为三门塘的一支大族[2]。
   三、木材业的发展、经济的发达
   以锦屏、黎平、天柱、剑河等县为代表的黔东南林区,土地肥沃,雨量充足,植物品种有302科1038属3259种,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堪称天然植物源[3] 。因此产生明清时期繁盛的木材贸易。锦屏清水江边号称“内三江”的王寨、卦治、茅坪和天柱县清水江流域的“外三江”的坌处、清浪、三门塘, 成为全国木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门塘位于清水江中下游,清水江在羊渡溪口划江为界,上游称内江,下游称外江,由于当时规定外省木商不能进入内江采购木材,外地木商若要采购内江木材,只能由三门塘、坌处、清浪三个村寨的木行进入内江代客采购。于是,水势平缓的三门塘成了各省木商云集的重要商埠。清朝乾隆年间达到顶峰。从明代中叶起,该村成为清水江一个重要的木材交易的重寨,各地木商云集该村采购木材。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 年)三门塘人所作的《修庵碑记》称: “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渔火辉煌。”读此碑文,从中便可一览三门塘昔日的繁华与辉煌。因此,三门塘成为内外江木材集散地,是采购“皇木”、“苗木”的重要基地之一,并且是外三江中最盛的码头。俗话说,大凡码头,必有富商;大凡富商,必有豪宅;大凡豪宅,必是高档建筑。整个寨子也因此而富裕。刘氏家族的经济也日新月异。据三门塘老人说,在20世纪50年代,还能看见三门塘码头上挤满了木船,江面上漂满了木排,其情形颇为壮观。三门塘人在经济富裕的同时,文化视野也跟着开阔起来,木材商业文化所带来的独特的多元文化融合,在三门塘得到体现。由于侗族分南北两个方言区,三门塘属于北部方言区,三门塘的祖先们在漫长的与木材采运贸易有关的地方经济社会活动中,不断地吸收融合木商所带来的文化。三门塘人积累了独特的经济文化基础,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至于把三门塘命名为侗族北部方言区的“第一寨”。刘氏家族有了经济文化财富的力量,为建家祠夯实丰富的基础。这样就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判断力聘请资深名家设计建造宗祠,去设计建造体现本族祖先特色的家祠建筑风格。
   四、设计建造者的文化底蕴及创新能力
   刘氏宗祠的设计者是北伐名将、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部下的部军需官。三门塘人王泽寰(1900―1957)(字济民),是三门塘村小寨人。据三门塘村民说,王泽寰是北伐名将王天培的侄子,曾随王天培南征北伐,曾居住在南京,村民也说他去过欧洲,见多识广,文化底蕴丰厚。抗战中曾常驻贵阳,后回归三门塘。王泽寰精于书画,书仿郑燮体,行草自成一家,尤精炭精画、油画及雕刻,名扬省内外。据三门塘村民说,民国初年,王泽寰随王天培军长北伐。天培遇害后,他解甲归田。回家路过广西,得炭精画师垂青,收为弟子,业精于勤,终获成功;还学得画后特殊处理技艺,使画永不褪色。返黔后,转任贵州省卫护营第五营营长,公余以画像为戏。抗日期间,曾给省长吴鼎昌画全家巨幅肖像,大受称赞,获酬金60块银圆,蜚声筑城。他的画艺登峰造极,但多存于达官贵人之家,鲜见于民间,为天柱县五大画家之一。王泽寰的生活经历以及文化造诣,对刘氏宗祠的中西合璧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中西文化的结合来表达刘氏祖先源于中原,后代融于侗族的理念。刘氏宗祠是王泽寰对民族融合最有创新的解释。刘氏宗祠的建筑者由技艺超群的湖南宝庆人率队,历时两年完成。墙壁上精美的浮雕、流离的彩绘、巧妙的设计,令人叹为观止,大开眼界,堪称一件集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于一身的艺术瑰宝。王泽寰和李应芳两位名家文化底蕴有机结合,把刘氏祖先“昭勇将军”表现得淋漓尽致。中西合璧家祠建筑体现了建造修建者对中原文化与骆越文化的生动形象的借用,汉民族自然同化于侗族的很好的例证。借用中西合璧来表现民族同化融合,体现国家自古大一统的风范。
   由此可知,刘氏宗祠的建筑不仅要依靠较强的经济实力,而且还要依靠其文化历史底蕴、中央王朝的政策接纳和对外来木商文化的吸收以及建造者对家的理解。随着木材商业经济的发展,不同地域文化商人的流入,外来人口文化与当地侗族风俗习惯的不断融合,形成了兼具侗族传统文化与汉族文化特色的独特侗族北部文化方言区。三门塘刘氏家祠的诞生,造成了这个侗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融合的典型代表。
   刘氏宗祠不仅体现了刘氏家族的迁徙史、创业史,而且是一部家族文化史及家族自然同化融合于侗族的再现,也是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象征性产物,是体现从家庭到国家的思想转化。从宗祠的构思、策划、设计、风格、构造、牌坊、神龛、对联以及祭祀活动等,无一不是以反映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文化为底蕴来体现民族融合精神的。这就要求刘氏宗祠的设计建造者们及其所族众都必须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及对事物的创新能力及接受能力,而这又是依赖当地较长时间的经济文化积淀来完成的。
   结语
   三门塘有侗族北部方言区“第一寨”的美称,就是因为独具特色的三门塘家祠文化。其中西合璧的家祠建筑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原文化与骆越文化的完美结合,是刘氏祖先自然同化而融合于侗族的很好例证,象征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互融现象,象征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象征了我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整体。
  
  参考文献:
  [1] 李朝龙,李廷兰.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118.
  [2] 张应强. 清代西南商业发展与乡村社会――以清水江下游三门塘寨的研究为中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1).
  [3] 概况修订本编写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5. [责任编辑 杜 娟]

推荐访问:天柱 宗祠 贵州 刘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