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07:03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电影富美山村关爱留守儿童的读后感 退休女教师难舍山村留守儿童

发布时间:2019-02-16 06:26:36 浏览数:

  67岁的袁焕芳,是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青泊村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十年前的一封村民联名信,改变了她的退休生活。   原来,由于乡村教育的落后,当地留守孩子的求学之路异常艰难,30余名村民只得联名请求袁焕芳办一所民办小学。从事了大半辈子教育工作的袁焕芳答应了。从这时起,她的身心便与那些山区儿童的命运系在一起
  退休老师当上“孩子王”
  1964年,时年20岁的袁焕芳开始在家乡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青泊村小学从事教育工作,成为当地学生和家长们公认的出色教师。这一千,就是漫长的35年。这些年里,袁焕芳的丈夫蒋邦艮在外从事地质工作,常年不在家,她一边拉扯着四个儿女,一边在村小学任教。尽管工作环境很苦,收入也低,但袁焕芳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
  正是出于对这个职业的热爱,袁焕芳先后把自己的三个儿女蒋素勤、蒋斌、蒋小玲都培养成了山村教师,只有小儿子蒋小飞“逃过一劫”,成了一名公务员。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袁焕芳的教育之家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在青泊村小学任教的儿子蒋斌和妻子郑其兰,出于经济压力,准备双双辞职下海经商。临近退休的袁焕芳虽然不赞成,但也不好干涉儿子的决定,毕竟村里一些外出务工的人都建起了一座座小楼。她知道,儿子的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1998年,蒋斌和妻子辞掉了教师工作。夫妻俩来到市区开了一家玻璃店,开始为生活打拼。
  1999年8月,袁焕芳退休了,回到家里安享晚年。可是退休之后的袁焕芳却感觉有些不习惯。虽然有几个儿女孝敬,她却不知道一天的时间该怎样安排。三十多年的教师生活,让她习惯了早晨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的日子。而她最开心的就是每天见到学生们那一张张稚气又纯真的脸庞。
  “妈妈,现在你和爸爸都退休了,也该享享清福了。你们干脆来重庆和我们一起生活吧。”在重庆市区当公务员的小儿子蒋小飞得知母亲的心病后,便和新婚妻子想把父母接到身边生活。袁焕芳夫妇考虑了两天后,同意了。
  然而,就在袁焕芳和老伴收拾好衣物准备去小儿子家时,家里突然到来的几个村民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前来拜访袁焕芳的,是青泊村附近几个村的农民。他们说,这些年村里的许多年轻父母外出打工,一些孩子也随父母去城里了,由于村里的孩子少了,几个村只有一个幼儿园。这些村民家离周边的幼儿园都有十多里山路,接送孩子极为不便。他们恳请袁焕芳办一所幼儿园,好方便村里的孩子。袁焕芳一听,当即就答应下来了。
  随后,袁焕芳一边向镇里提出办学申请,一边租赁校舍。1999年秋天,袁焕芳经过简单的筹备,在一间租来的民房里办起了幼儿园,首次就招收了16名学生。
  在良好的口碑流传之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孩子送到袁焕芳这里。袁焕芳光凭自己已经照顾不过来了,好在紧要关头,小女儿蒋小玲帮了不少忙,她还在母亲的幼儿园里“友情”执教。
  随着幼儿园里的孩子越来越多,袁焕芳将这些孩子分成大班、小班和幼儿班。大班和小班的孩子很淘气,一些小男孩爱惹事、闯祸,可这些孩子打不得,骂不得,袁焕芳只得拿出自己做教师的那份耐心。而幼儿班的孩子更令袁焕芳伤脑筋,为了照顾好这些两三岁的幼儿,她还专门请来一名从事幼教的老师。
  幼儿园的一些学生因为家庭贫困,学费一年到头也交不上来,这让袁焕芳压力很大。由于经费紧张,两年下来,蒋小玲没接过一次母亲给的工资。她甚至还劝母亲辞掉另外一名老师,这样可以省一些经费,可袁焕芳拒绝了女儿的好意。
  2001年9月,就在首次招收的16名孩子转年就将入读小学之际,袁焕芳突然收到邻村村民送来的一封联名信。信中称他们是西湖镇墨斗沱村村民,因村里没有小学,无论去西湖镇中心小学还是青泊村小学,孩子每天都要走几个小时的烂泥路,上学十分不便,他们恳求袁焕芳能在当地办一所小学,以方便孩子们入学。落款是30多个村民的联合签名。这时,袁焕芳为难了。
  早在几个月前,袁焕芳就已经答应了小儿子蒋小飞,等教完这批孩子就真正退休,前去给他们带孩子。为此,儿子和儿媳甚至还商量好在2002年要孩子。可现在袁焕芳面前一边是村民们的殷切期盼,一边是她对儿子儿媳的承诺,一时她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榨干”亲人筹借办学款
  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袁焕芳最终没能撇下孩子们。她只好亲自赶到儿子家,以求谅解。
  “老妈也许不能给你们带孩子了,最近收到了一封村民的联名信,想让我办一所小学”袁焕芳此话一出,儿媳立即表示强烈反对。老人家是不是年纪大糊涂了呢,放着自己家里的事不管,却偏要管别人的事。
  “你不带孙子也就算了,但要办一所小学岂是办幼儿园那么简单?办学校累着自已不说,相关手续审批下来也很麻烦,还需要有大笔资金投入。而在村里建小学,根本赚不着钱,不亏血本就万幸了。”蒋小飞知道母亲的想法后,也表示不理解,只好耐心地劝说母亲,希望她打消办小学的念头。
  可袁焕芳却告诉儿子,那些孩子因为离周边小学太远,有可能因此而失学。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她作为一名教师,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种事情发生,就算有一丝机会也要争取为孩子们办学校。袁焕芳还劝儿子不要那么自私,要多想想那些渴望读书的山区孩子。
  蒋小飞哭笑不得,自己劝母亲未果,反而被母亲给上了一堂教育课。知道母亲的心意已决,蒋小飞也只能表示理解。其他几个子女,更是拿母亲没有任何办法。
  从2001年10月开始,袁焕芳便穿梭在镇里各个部门,提交自己的办学申请,一步步完成办学手续。同时,她还要奔波于村里,寻找适合的办校场地。
  2002年3月,相关办学手续都顺利审批下来了。而此时,已经有24名孩子前来报名读书。为了尽快将学校开办起来,她将村子里几间简陋的民房租赁下来作为校舍。而24名学生的老师,则是袁焕芳自己担任。
  许多村民听说袁焕芳在村里办了一所小学,当即就把自己的孩子送过来读书。这年暑假后,一些原本在镇上读小学的学生也转到了袁焕芳条件简陋的小学读书。
  而袁焕芳很快就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到她这里上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这让袁焕芳更牵挂这些孩子。她想,没人督促自己,也要把学校办好,一定要将孩子们培养成才,不能误人子弟啊。
  袁焕芳几经考虑,索性将留守学生全天留在学校,以免他们一放学回家就要下地干活,连完成作业的时间都没有。时间不长,来袁焕芳这里就读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快就超过了100人。租用的几间校合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迫在眉睫的便是建一所像样的学校。
  “建学校?谈何容易,我们家哪有那么多钱啊!”2003年末,袁焕芳将建学校的想法,先后告诉了几名子女。四个儿女无一例外都不赞同,连平时对她言听计从的老伴也表示反对。毕竟,这笔开支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得 起的。
  可袁焕芳并不甘心,她找人对建小学的费用进行初步估算,得出的结果是按保守估计也要60万元。60万对于袁焕芳来说是个天文数字,自己和老伴都不是什么有钱人,而子女们也都从事着普通的工作,没有谁发了大财,能拿出这么一大笔钱来。
  最后,袁焕芳说服了老伴儿,拿出两人的6万元养老钱作为建学校的资金。为了筹钱,她甚至连自己唯一的住房也变卖了。可是,这些钱用来建学校还有很大的缺口。
  2004年春节刚过,袁焕芳就打起了几个儿女的主意。这时大女儿蒋素勤刚从青泊村小学辞职,准备到市里开一家面包店。袁焕芳想到大女儿要创业肯定有一笔积蓄,于是就提出向她借10万元钱。蒋素勤听了没答应,她也是好不容易才攒到10万元本钱做生意,如果是家里有急事用钱,让她拿出这10万元钱也说得过去,可是母亲退休在家好好的,非要拿钱去办什么学校,那她的面包店怎么办呢?
  被大女儿拒绝后,袁焕芳悻悻地回家了。可是没过两天,她再次跑到大女儿家里,还是和她商量借钱办学校的事。蒋素勤原以为母亲只是心头一热,过几天就会打消这个念头。当她看到母亲又来央求自己借钱,不禁心软了下来,只得将自己用来做生意的10万元钱借给了母亲。
  2004年4月初,有了前期工程款后,修建小学的工程正式开工。袁焕芳选择了位于公路边一处依山傍水的平地作为校址。听说袁焕芳是为村民们建学校,许多附近的村民都来帮忙,扛砖搬瓦。
  与此同时,袁焕芳又开始四处筹借后期工程款。她找到了儿子蒋斌。蒋斌和妻子郑其兰都曾经在青泊小学任教,后来夫妻俩下海开了一家玻璃店,也没有挣到多少钱。在母亲的一番软磨硬泡下,蒋斌和妻子只得将自己的所有积蓄都借给了母亲。
  随后,袁焕芳又转战小女儿蒋小玲和小儿子蒋小飞家,几经周折终于也借到了钱。再加上向银行贷款,袁焕芳最终凑到了近60万元资金。
  2004年8月31日,一座两层楼的学校终于竣工了。袁焕芳给学校取名叫兴旺小学。
  2004年9月1日,兴旺小学开学,迎来了第一批学生。当时学校开设了一个幼儿班和一到三年级共4个班,共有100多名学生。袁焕芳除了自己当老师之外,还聘了三名教师。可300多元一个月的工资,很快就让其中两名老师先后选择了离开。老师一走,袁焕芳急坏了,好不容易将身边的所有亲人“榨干”,才筹得这60万块钱建学校,此时她已经美钱再请老师了。
  全家总动员当教师
  就在袁焕芳一筹莫展时,她想到女儿蒋素琴和儿子蒋斌、儿媳郑其兰等都曾当过老师,只要他们出马,学校就不愁没老师了。于是,她又打起了儿女们的王意。
  2005年暑假,袁焕芳首先找到了在市里开面包店的蒋素琴,让她回兴旺小学重拾教鞭教书。蒋素琴当时非常不快,自己已经给了母亲10万块钱,发想到母亲这么快又来闹腾自己了。当初蒋素琴借给母亲钱后,想尽办法才筹到钱升面包店,她实在不想回到落后的小山村里再过清贫的教师生活了。
  见女儿不同意,袁焕芳急得直掉泪“现在马上又要开学了,学校里有四个班的学生,却只有三名老师,要不是实在没力岵,我也不会来求你啊!”最终,蒋素琴被母亲打动了,她忍痛转让了面包店,回到村子里给母亲“打工”。
  2005年8月底,袁焕芳赶在开学之前解决了师资问题,这让她的心里踏实了不少。
  然而,开学不久,又一名老师另谋高就了。袁焕芳不得不再次找到蒋斌,希望他和妻子能到兴旺小学来教学生。开始蒋斌自然不同意,直到后来看母亲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孝顺的儿子、儿媳妇只得同意母亲的要求。他们转让了生意正红火的玻璃店,到兴旺小学当教师,以回馈母亲的养育之恩。
  就这样,当年12月,蒋斌和妻子重拾教鞭上岗教书。他们和蒋素琴都明白,此时母亲还欠下不少债务,因此王动要求不要工资,这让袁焕芳很是欣慰。袁焕芳的老伴儿也没闲着,他主动承担起了学校的后勤工作。有了家人的支持,袁焕芳更坚定了办好学校的信心。
  学校里大多学生是留守儿童,随爷爷奶奶生活,而有些老人年岁已高,没有多少精力看管孩子。袁焕芳看到这一状况,接受了一些家长的意见,让这些孩子“全托”在兴旺小学。而这些学生的食宿问题,都由袁焕芳承担了起来。
  到2006年,兴旺小学已有30多名住校留守儿童了。为了让这些孩子们能吃得好,吃得饱,袁焕芳便在学校的山后种起了蔬菜,还圈养了各种家畜,用于改善孩子们的生活。
  2007年,兴旺小学的第一批学生毕业了。袁焕芳的心血没有白费,有好几名毕业生的成绩排在了全镇前几名,一些领导因此对她这个大山里的“土校长”刮目相看。
  渐渐地,袁焕芳摸索出了一些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门道。考虑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照顾,经常会想家和思念亲人,如果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解决,轻则影响孩子的成绩,重则甚至影响孩子的性格。袁焕芳千方百计联系到这些孩子的家长,要到对方的地址和联系电话。接着,又在学校装上了公用电话,让留守孩子每个星期可以给父母打一次免费电话。袁焕芳希望孩子们能和家长多联系,这样家长才能放心,孩子有了父母的关心,也会更加努力学习。
  由于平时太操劳,袁焕芳在一次上课时,突然眼前一片漆黑,晕倒在讲台上。正在外面一间教室上课的大女儿知道后,赶紧跑过来,将母亲送到医院。经过医生检查,袁焕芳身体多项指标都有问题,医生建议她回家好好休养,不要太过劳累。
  几个子女劝袁焕芳退下岗来,好好养身体,把学校里的事情交给他们处理。袁焕芳不放心那些留守学生们,还没休息几天,就又回到学校。
  不少学生在袁焕芳的关心和教导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是袁焕芳最为自豪和欣慰的事。
  綦远利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一直在外地打工,把他留给身体孱弱的奶奶照顾。从小缺乏父母关爱的他,在进入兴旺小学之前,一直是个顽劣孩子。上学后,綦远利一直成绩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袁焕芳知道这些情况后,一对一地为他进行课业的补习辅导。在袁焕芳的教导下,綦远利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在2008年还获得了“奥运征文”重庆市二等奖。
  而一直为山村孩子无私奉献的袁焕芳,也先后被评为江津区“关爱留守儿童十佳爱心妈妈”、“重庆市优秀代理家长”。
  2011年1月10日,袁焕芳应邀赴北京,参加由国家发改委、中农办、农业部、国务院农民工办联合举办的“倾注三农情系农民工”专题综艺晚会暨首届农民工春节晚会,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接见。
  2011年8月,袁焕芳被评为重庆市第三届道德模范。
  如今,兴旺小学已有3个幼儿班和6个小学班,共228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占160名。学校的师资也从原来的3名教师增加到8名教师。
  (责编 隋元)

推荐访问:留守 山村 女教师 难舍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