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3日 16:15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春运”时代剪影】 时代剪影

发布时间:2019-02-17 06:18:55 浏览数:

  在百度上输入“春运”二字,便有8000万条记录弹出,一直以来,关于春运的记忆牵动国人的神经。它不只是一张车票、一趟旅途、一场等待那么简单,还饱含团圆路上的辛酸,更含藏历史演进的意蕴。60多年来,所有的交通都在不停的建设和提速,火车越来越快,距离越来越近,可是中国特色的春运依然如斯。
  目前,我国春运以春节为界,节前15天,节后25天,共40天,铁道部、交通部、中国民航总局均按这个时间段进行专门运输安排。美国财富杂志曾描述:“春节前后不足6周的时间里,中国人口流动高达24亿人次,接近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可称为全球规模的人口流动。”形象地说春运一天要搬走一个日本国的人口。
  从新中国解放至今60多年,紧锣密鼓的春运大戏年年上演,却也刻下了时代变迁的鲜明痕迹,让我们循着时代的足迹,用文字回首春运的历程。
  伴着新中国成立,春运也接踵而至。1953年,《人民日报》上首次出现春节客运的字眼,消息说当年旅客比1952年增加100万人,是最早的关于春运的报道。
  “文革”十年,经济发展停滞,鲜有春运的报道。“文化大革命”一结束,中国社会立刻恢复的正常社会生活,与春节旅客运输有关的报道又开始增多。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一页。春运客流量激增,1979年春节就达到了一亿多人次,增加200多对临时客车。不论是春节客运还是新闻报道都开始了新的篇章。1980年,现在意义上的“春运”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和新华社电讯稿,从此这个词汇被提起的次数逐年越多,最终成为社会生活的关键词之一。
  80年代末南方“民工潮”兴起后,为了弥补铁路客运力量的不足,铁路部门只得将货车车厢改造成客车,以较便宜的票价把人运走。
  90年代,农民工大潮涌现,见证了中国春运的点点滴滴。作为历年春运客流的主力军,他们的回乡路也烙上了时代前行的足迹。1994年春运期间,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巨大人流,“民工流”一词也成为当年春运词汇的主角。
  进入21世纪,春运人次继续猛增,铁路由国家垄断的局面在90年代中后期终结。之后,春运便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时代。2002年春运有17.28亿人次,这一年对春运买票难、黄牛泛滥、服务质量差的报道大爆发。2008年那场冰雪灾害,让人体会到,回家对于一个打工在外的人,是类似于宗教般的信仰。
  2012年元旦起,全国所有旅客列车实行车票实名制。火车票实名制,打破了延续数十年的先候车、再验票乘车的模式,改为先验票,后候车,同时多元化的运输方式带来了多元化的购票手段,买票变得不再困难。列车改换新颜,时速从60公里提升至300公里以上,从真正意义上进入了高铁时代,这无疑是一个时代的跨越。
  跟随春运的时代步伐,运输工具也更新换代。从解放初期开始,“棚代车”便作为主流运输工具,这种车只有临时加的条椅和简单的厕所,像个没窗户的黑屋子,通风不畅,上下车需搭跳板,所以便有了形象的名字――“闷罐车”。但即使条件这样简陋,因票价低廉,仍然有相当市场。1997年前后,“闷罐车”退出了春运的历史舞台,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此后的七八十年代,“绿皮车”一直是运载“民工流”的主打车型,它是我国自行制造的旅客列车,最高时速120公里,有窗户没有空调,解决了透气的问题,但进站上车仍然困难;90年代后期,空调车出现,绿皮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1997年开始的火车大提速,让春运旅途变得不那么难熬,车票的价格也在调控客流的名义下不断上浮,随着舒适的红白蓝色空调车、动车组在春运大戏中相继唱起了主角。
  毫无疑问,在任何国家,任何和平的年代,很少会爆发短时期内人口剧烈流动的现象。因此,每年中国历时40天左右的春运,数十亿人次的大规模人口迁移,焦虑的人群、拥挤的列车,辛酸的旅程,买票难、乘车难、回家难等一系列难题,其实都不是正常的现象,或者说,“春运难”是一种社会的病症。探亲流、学生流、民工流,再加上现在的旅游流,这场大的人口流动解决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春运最终的考量在于民众能否以幸福的方式回归幸福,这里我们先抛开经济体制,抛开资源配置,人口流动、传统文化习俗等等复杂的命题不谈,许下一个新年愿景,让梦想都变成现实,期待回家之路越来越便捷。

推荐访问:剪影 春运 时代

相关文章:

Top